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齐帝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拙眼

    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无知老汉崇拜读书人的模样,倒像是……,命令?

    仿佛给他念文书跟抬举他了一样……

    那士子怔了一下,心里纳罕:

    “这老头怎么比我还傲”。

    但还是给他念到:

    “朕闻,国欲兴,必得贤才辅助,然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如今,不胜其弊……寒门、世家皆不得尽其才,彼辈流连邺城,有青云之志,然不得良机一展胸中所学,为生计奔波,屈于市井,可叹,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礼部。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考举,考举得中者,不论士族寒门,皆赐功名。”

    这份诏书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卖弄深奥文采,而是平铺直叙的表达出了一个意思:

    “朕这里缺乏人才,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人才,那就来试一试。”

    但是没有一个儒生会觉得这份诏书粗鄙。

    众所周知,皇帝高纬最讨厌在批阅奏章的时候看到这些东西,讲究简洁明了。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皇帝不喜欢这样的文章,那么他们在上疏上时候总是要将自己奏章中的空话、屁话、套话给删了又删改了又改,即使是在拍马屁,也力求“拍马于无形”的境界。

    一时间,北齐文坛便彻底掘弃了那些词藻华丽洋洋洒洒的文章风格。

    因为皇帝觉得这里面废话太多,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高纬给臣子定下的标准就是,只需说清楚,何人、何地、何时、何事、该怎样解决就可以了,不达标都要受罚。

    老子花钱养着你们不是让你们给朕看这些没用的东西的。

    看的脑子疼,没事还要翻翻典故,不然人家在里面骂你,你还乐颠颠的拍手叫好。

    所以北齐上下有志于功名上士子立刻改变了文风,比之汉代古文更加简洁有力,写文章力求一针见血。

    当然这点高纬是没有想到的,想到了也许也不会太过在意。

    再说了,这是好事不是?你写文章文笔再好,用典再高明,可是通篇废话,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谁愿意看你呀

    后世那些迂腐儒生大多都是这样,写起文章天花乱坠,结果要他拿出真东西的时候一点本事也没有。

    &nbs




第五十五章使臣
    天子不忍大贤遗野,诏命广纳在邺贤才,一时间传遍邺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仅是寒门、平民百姓,连世家也为此而震惊。

    古来都是地方向上举荐人才,虽然大多都是招收一些世家子,可也首先问德,其次问才。

    不然当初谢安为何养望呢

    有了足够的名望,为世间所追捧推崇,让世人都知道你。

    有了足够的名望再出山,可以一下压倒不少竞争对手。

    这样谢安出山为官之时自然便是无人可挡,他有了足够的名望,出山便身居高位自然就不会有多余的闲话议论他究竟配不配这个位子。

    因为之前他是“大贤”的言论已经流传开来了,那么在那些普通人看来,谢安有如此才华,身居高位也就成为了理所应当。

    所以你看两汉魏晋时期,那些入仕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名望便可以理解了。

    名头太大,人家不敢看轻你。

    反之,如果你的名头太小,人家听都没有听过,那么对方自然就轻视你,觉得你是庸才。

    那么那个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么多“风流倜傥”的风流名士也就可以想明白了。

    要成功,首先要装的一手好十三。

    这个与其说是“德”,不如说是一种“势”。

    你养出了一定的名望,让很广范围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头,那么别人在举荐贤才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你,即使你是真的名士也好,假的隐者也罢,他都不得不顾忌外面的流言而推举你。

    有了德望,就有了步入仕途的敲门砖,只要再有了才,那么从此便是坦荡仕途。

    这在从前是世家子弟入仕必须的一个步骤。

    世家拥有这样的平台可以让自家的子弟美名远播,寒门就没有这样的硬核条件了。

    后台不够硬,怎么办呢他们往往都只能皓首穷经,等到成为声望极隆的一代大儒。

    这时候别说世家子弟,就是朝廷也要给你三分面子。

    可是有几人能够耐得住寂寞,韬光养晦如此之久,蹉跎光阴呢

    背后没有世家站脚,那么想要踏入仕途将会极其困难。

    之前已经说过了,世家是大部分政治资源的分配者。寒门想要有进阶的机会,得要看权贵世家们赏不赏识你。

    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进阶之途就摆在他们的面前,那便是考举!

    不用有太大的名望,不用背靠世家权贵,把才摆在第一位,谁有才便可以获得青云直上的机会!

    这等机会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他们怎么甘心错过?

    那些穷困潦倒的士子仿佛一下子就恢复了活力,兴冲冲的回到客店,将钱袋子里的钱一股脑的都倒在目瞪口呆的掌柜面前。

    “我们还要接着住!这半个月没事不要打扰我们,把饭菜送来便可以,其他的不用你们管了!”

    他们现在什么都不愿意想了,只想赶紧冲回房间里拿出那些珍贵的手抄本复习。交代了几句便离开了,只留下一个个年轻孤傲的背影。

    掌柜的觉得这帮人出门看了一次榜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比来之前还要牛气!

    反观世家那边脸色便有些不好看了,在他们看来,今上这是破坏规则的玩法。

    他们也有身在内阁的子弟,有封驳诏书的权力,本可以阻止这份诏书下发。

    在内阁商议“票拟”的时候才堪堪压倒赵彦深、高睿,好不容易强行封驳诏命。

    可是今上那边的态度强硬无比,一连三次,将原来的诏书原封不动的下发,再敢阻止就要好好考量考量后果了,内阁中的世家势力也只能无奈屈从。

    还好,考举的范围仅仅限于邺城,而且陛下也在诏书中说了,寒门、世家子分开考试,世家子占录取名额的七成,而寒门子弟仅占三成。

    寒门还是不能骑到他们头上来。

    这么想想,他们便瞬息做好了决定,赶紧提笔写下了一封封家书,和本家说明此事,让家里赶紧将家里藏着的子弟给送到邺城来大比。陛下所说的考举半个



第五十六章后知后觉的徐陵
    徐陵来到邺城的时候是四天之后,比预料的还要早一天,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见这个北齐刚刚掌权的帝王了。

    从前听说高湛退位给太子高纬,所有人都没有当成一回事,因为大家都知道,高湛信天象,那年天有异象,有人说君王之位将要变动。

    高湛便退位,让九岁的太子高纬登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可却依旧是他自己在把持着朝政。

    简而言之,高纬就是一个傀儡,高湛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这样一个年幼的傀儡皇帝,显然不太可能获得太多的尊敬。南陈也就没有太过关注他,后来听说这个皇帝的所作所为,也大概明白了这个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很聪明,却胆小怯懦,自卑成性,一个活在高湛阴影底下被活生生养废了的孩子。

    再者,这些年北齐一日不如一日了。

    徐陵听说北齐着几年面临着来自于北周和突厥两面的压力,国内又有天灾民变,北齐朝堂也多是和士开、陆令萱这样的佞臣。徐陵当时还在心中感慨,如此下去,国祚岂能长久?

    也就是如此,徐陵才极力向陈顼进言要联齐克周,就当废物利用,让北齐多拖北周几年也好。北齐拖北周拖得越久,陈朝就越有时间。

    他来北齐的时候,也是准备好了与北齐在某一些方面的合作,开出的价码很是优厚,但总的方面,都是他们大陈朝能够得到更多。

    他自信他们那边开出的价码足够让北齐上下动心。

    可是到了齐境内他发现自己的预判可能有误,不是说北齐连年遭灾吗可和他想象中萧条的模样不同,北齐的民生虽然的确下降了一些,但是却没有那种天灾来临的惶惶不安的模样。

    不管是日常的农耕还是州府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着。

    这不是一个国家大乱,该有的迹象。

    【也许是因为这里是较为繁华是豫州,所以没有见到那种民不聊生的景象也是正常的。】

    当时徐陵是这么给自己看到的反常现象下定义的。

    可是月到北面他就越是吃惊,因为路途中那种流民聚集的景象他也没有看到。

    从徐陵听到的情况来判断,北齐山东还有江淮北部的灾情应该是最严重的,可是他的车驾路经江淮,擦过山东的时候,也没有见到面黄肌瘦的流民聚集的景象。

    【这不可能,这么重要的情报怎么可能会出错?北齐绝对是遭受了重大的灾害,可是那些饥民哪里去了北朝居然有这样的本事,将数以百万计的灾民给藏着不成?】

    越是看,徐陵便越是疑惑不解。

    终于他在一处河道上看见了大批年轻力壮的流民聚集在河道上,貌似在修缮水利。

    他找借口让行进的车驾停了下来,上去仔细的观察是怎么一回事。

    他发现这些流民并没有被逼迫的愁苦麻木的表情,也没有灾民标志性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反而个个精神奕奕,很是壮实。不像是饥饿的灾民。

    还有几个公人在一旁监督,旁边搭了一个大棚,升起炊烟袅袅。

    更加奇怪的还在后面,有几个不知是不是体力不济的暂且放下锄头退到大棚里休息,一个公人走了过去。

    没有想象中的公人愤怒的挥鞭斥责打骂,那公人走了过去,似乎和他们说了一些什么,然后公人便下去他们劳作的工地上看了一遍,回来的时候手上拿着一些白条,上面似乎还盖着淡淡的、红色的印章。

    然后那几个人便千恩万谢的离开了,走的时候手上还拿着几个热乎乎的大蒸饼(馒头)。

    徐陵疑惑的跟上去,走了大约有三四里,一处小城邑外,屯着一个帐篷群,都是用颜色杂乱的破布缝成的,破旧,却很整齐。

    男人们带着吃的东西进去,呼喊了一声,于是就有一些帐篷里钻出



第五十七章天下第一雄城
    徐陵到达邺城鸿胪寺安排的下榻之所时正好是天明,还未下榻,徐陵便将国书递给了前来迎接的官员。

    那北齐的鸿胪寺卿倒是对南陈使节很礼遇,一应规章制度都按照较高的规格来,这让南陈上下都有些猝不及防,以往北齐对待使臣可没有这么客气,尤其是南陈使节,连一个笑脸都缺乏。

    可如今不仅是礼节足够隆重,一应用度需求也立刻被解决的妥妥当当,跟从前简直是两种态度。

    徐陵第一次出访北朝,倒没怎么觉得,因为南陈接待来使的时候也是这般的,虽然北齐的形式走的要格外隆重,当然在徐陵这种讲究的人看来甚至有些蹩脚,但这好歹代表了北朝对于大陈的一个态度。

    貌似并没有像传闻中的那样差,他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可是他注意到下属们的神情有些奇怪,像是惊异,他不由得有些好奇,这些下属可是数次出使过北齐的,总不至于如此惊讶吧

    后来他细问之下,下属们终于道出了实情:

    “尚书容禀,以往我朝使节出使北朝的时候,北朝可从未对我朝使节有过如此礼遇,那些北虏……,那些北人个个孤傲,且不知礼为何物,向来看不起南人,以往我朝使节可没少受到羞辱,如今北齐朝堂却如此隆重礼遇,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准备……”

    那下属的脸色一红,本来他都已经做好了来邺城第一天就被摆一个下马威的准备,甚至来之前还不停的给徐陵暗示,让他做好心理准备。

    徐陵“哦”了一声,这才明白这些下属的表情为何如此奇怪,也大概明白了为何下属前些时日跟徐陵提起北齐不知礼,这是怕他一个半百大儒不堪受辱,提前做好心里准备呀……

    徐陵摇摇头,不由得觉得有些好笑,他一个一只脚迈入棺材的老头子了,对于荣辱这种的东西已经看得很淡了,假如北齐朝堂真的敌视南朝,故意给他一个下马威,他也不会太过放在心上,心里鄙夷大齐朝堂上下“如此粗鄙不通礼,岂是长久之道”罢了,别的倒没什么。

    不过听下属这么一说,他也想起来这并不符合以往北齐对待敌国的惯例,羞辱倒谈不上,不过也别想有什么好脸色。

    今日为何态度大改他想了想,心里猜出了一个大概,可还未最终下定结论。

    因为他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看明白北齐上下,也不好做出什么判断,那样只会让错误进一步放大,于是对于之前一股热血上头便要马上面见齐主的心思也淡了一些。

    他想要先观察几日,搜集一些关于近来北齐朝堂的变动再下一个定义,这对于他们的下一步至关重要,不了解对方,便不可能将利益最大化。

    徐陵想要先拖几日,抽出时间先全面了解一下北朝再去面见齐主,反正他星夜兼程往邺都赶,齐主也不至于连休息的时间也不给他便要面见他吧

    果然下午,鸿胪寺卿便带着齐主的口谕,先是劝勉了一番南朝使节,对于南朝来访表示欢迎之类话语,然后表示先让南朝使节休息几日,三日后再让南朝使节觐见皇帝。

    这恰好是徐陵想要的,徐陵下午接待完鸿胪寺卿便换上一身常服到大街上,想要看看邺城风光,此刻离天黑还很早。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状况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观察这个国家的百姓的生活。

    邺城作为北齐的国度,或许地位并不如陪都晋阳重要,可在当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天下雄城。

    邺城南接安阳,北距邯郸,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长安早已败落,洛阳焚于战火,邺城作为北方重要的城邑,有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优势,曹魏、后赵、冉




第五十八章打听
    那掌柜的被这枚银饼子给一下镇住了,而后怎么看这个老人怎么像是一个贵人,可这么一个贵人不应该来这么一个没有名头的小地方呀,虽然惊喜,可也不由得为难道:
1...1617181920...1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