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的无限旅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翼孤行

    宋国的要求严苛,李南却不得不北上,所以帝国的六大军团中开始甄选,从二十万人中需要优中选优的挑选出三万最精锐的士兵出来。

    帝国最强大的战象军团,因为无法适应北方的气候,而且由于李南是率领孤军深入,后勤也无法得到及时的保障,所以被最先排除掉。

    帝国和宋国一样缺少马匹,但是这些年跟西夏、吐蕃的交易中也弄到了不少,举国筹措下,还是整合出了一万人的骑兵部队。

    此次北上,虽然宋国答应支援粮草,但是敌国之话不可轻信,所以每个士兵还要携带可以生存半月的粮食。

    每个人的携带重量都有限,既然要准备粮食,那能携带的弹药数量就会相应变少,这对完全倚赖火器的帝队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有鉴于此,擅长使用冷兵器的五千牛吼蛮重步兵,也将加入到这支特殊的军队之中。

    从冰火世界而来的巨人们,




第611章 横行千里遇故人
    中原地区由于地域广博,境内多有山峦,再加上受限于科技水平,因此很难修筑出合格的道路,所以水运自商周时期就是运输物资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时代大规模军团行军起来,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难。

    古代绝大多数道路的条件后世的乡村街道都不能相比,大多数的泥土路只能容许二三人并行。这就导致了军队行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排成两列到四列。

    如果一支军队排列城两排,而每个士兵占据一米。这样算起来,李南这支三万人的军队,就会长达一万五千米,也就是说这支军队要占据三十里的道路。

    而这还仅仅说的是步兵,要是骑兵的话,队伍的规模会加庞大。

    除此之外,军队的人数过多,还不能从一条路行进。

    因为三万人马分散的时候还好,但是一旦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恐怖的怪兽。这些士兵和战马几乎会吃光路上的一切,甚至道路上的沙石都会被踩烂,沿途的一些水源也会被喝干。

    史书上常常记载某将军兵分几路,其实不是那些将军不懂得集中兵力,而是他们受限于环境和后勤能力,只能如此罢了。

    中华帝国的都城长沙,距离宋国的东京城有将近两千里。

    就算这一路上毫无阻碍,天气良好,不刮风下雨,按照最快的行军速度来计算的话,每天也不会超过百里,这还是李南率领的三万帝国精锐,并没有携带任何的重型武器和辎重车队等等。

    按照这个理论速度来计算的话,帝国的三万大军要想到达目的地东京城,至少也需要一个月左右,如果按照实际路况来看的话,估计两个月都到不了那里。

    如今两路金兵攻势甚猛,如果真的等上五六十天才能抵达战场,那军队糜烂的大宋恐怕早就被金兵攻破东京城了。

    考虑过所有因素后,帝国国防部的众多参谋为李南谋划了一条看似遥远,但实际上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三万大军先在本国境内横向东行,到达福建行省后再向南走,穿过两国的国境抵达宋国两浙路的州府所在地杭州,到了那里就可以从京杭运河坐船向北行进了。

    中华帝国经过多年征战,早就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占领每一处疆土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修筑道路。

    如今的帝国境内,各处州府间都修建了平整的水泥路,架设了马拉列车使用的铁轨。

    马拉列车歇人歇马不歇车,可以日夜运行还不影响速度,完全可以跟水运相比。

    自从有了这种方便快捷,还可以大批量运输人员和物资的陆上交通工具后,帝国全境之中从最南端的交趾行省到北方的都城长沙,仅需数日而已,称得上方便快捷。

    数月之前,帝队占领了江南西路、福建路和荆湖两路之后,大量来自明教、宋军和触犯了帝国律法的囚犯,就已经开始争分夺秒的修建道路了。

    马匹奔跑速度为二十到六十公里每小时,但大多数马匹奔跑四十公里就已经非常疲惫了,不过由于可以在沿途车站更换马匹,并且是日夜兼行,所以几日后,三万大军便跨越了上千里,来到了福建行省的福州怀安县。

    这一路上,李南频频向列车外看去,当他发现道路两边的农田里都有百姓在劳作时,总算是放下心来。

    宋国的这几年并不消停,先是花石纲和应奉局的那些贪官污吏,将江南地带搞的民不聊生,随后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明教起义。

    两浙路、江南东西两路,福建路都饱受乱兵摧残,那真是十室九空,浮尸遍野。

    短短半年时间,方腊的叛军攻攻破六州五十二个县,共杀死



第612章 特别的欢迎仪式
    原本蔡攸还打算设宴款待一众帝将领,但急于北上的李南拒绝了他的好意,全军继续向杭州城快速行军。

    大军行进途中,见到不少宋国百姓拖家带口的向南而去,李南并没有下马询问,不过估计这些人应该都是准备进入帝国境内的逃民。

    自从金兵两路大军南下的消息传来后,宋国不少被兵灾吓破胆子的百姓,就开始向南迁徙,兵强马壮并且名声较好的中华帝国,也就成了这些民众最好的去处。

    为了招揽更多的宋民过来,帝国的宣传部还大肆向临近的宋国州府散发出各种传单,凡是愿意加入帝国的百姓,都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住房,并且还有免除部分赋税等优惠政策。

    虽然大多数宋人都是半信半疑,但也有不少已经生活不下去的百姓愿意去试试,当他们确实得到这些优待之后,有人便送信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此一来就在宋国的南方各州府形成了一股南下的逃民潮。

    宋国官吏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不过除了少数正直清官加以阻拦,并且上奏朝廷之外,大多数的的官吏还恨不得治下的穷人灾民多走点,这样他们的政绩也好看一些。

    骑兵总是比步兵的速度快,李南率领着一万骑兵先行抵达了杭州城,而坐在马车里的蔡攸等宋使和步兵队伍还留在后面。

    李南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杭州城了,这座南方的重镇多灾多难,先是被方腊烧了两次,又经历了数次的攻防战,无辜百姓死伤惨重,估计现在城里的居民都换了一茬了。

    这次要对付的是金国的骑兵军团,不管是李南还是其他人都必须要承认,宋军以及帝都无法在骑术上跟那些游牧民族相提并论,所以想要跟金国骑兵作战,先要能挨打才能再杀敌。

    按照这个思路,这一万骑兵精锐都配备了强大的装备。

    每位骑士都配备了一根长枪,一柄马刀和两把短柄火枪,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穿的都是由七源州兵工厂精心锻造出来,防御力极高的板鳞混合铠甲。

    中国各朝代,似乎根本就没有出现过防御力最强的板甲,军队中大多使用的都是札甲和鳞甲。

    从防御力来计算的话,板甲最高,对于弓、弩箭等远程武器,哪怕是在极近的距离被击中,几乎都能做到无损。

    由于制造工艺的关系,历史上只有在十五世纪以后才出现了板甲,不过李南的中华帝国从各个世界获取超时代的知识,无论是炼钢工艺还是水力锻造上,都远超其他国家。

    帝国研制出的板鳞混合铠甲,无论是灵活性、机动性、舒适性、防御力都优于其他各种形式的佳。因为像札甲和鳞甲的甲片之间都有大量重叠,与板甲相同的厚度下,重量要增加许多,灵活性自然下降。

    在测试中,穿着新式铠甲的骑士必须要能穿着板甲翻跟头、爬墙等训练才算合格。

    而且这些板鳞混合铠甲都是根据大众化体型制作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穿着最舒服,关节结合处活动很灵活,当然关节拼合处的弱点也不可避免。

    万骑狂奔声势浩大,前军为首的数名骑士背上,都插着代表中华帝国的双龙戏珠大旗,当骑兵部队来到杭州南门附近后,银甲银枪的上万骑兵戛然而止,整齐的停在原地。

    自从宋国失去了广南东路和福建路后,杭州城就成为了新的海港贸易城市,大宋海商齐聚于此,给这座屡经刀兵的城市重新带来了繁华和热闹。

    如今正是盛夏时节,不少杭州城的富商士子去西湖赏景,贵妇娇女也乘坐轻车去城外的灵隐寺烧香拜佛,再加上挑着担子的菜农,驱赶着牛车的商贾,还有一些海外而来金发碧眼的胡人,形成了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这温馨美好的场景,却被李南和他率领的一万铁骑破坏了。

    当如雷的马蹄止歇,大军扬起的烟尘落下之后,杭州城的百姓看到这无数带着甲具的战马,雄壮威武,杀气腾腾的银甲帝国骑兵后,顿时惊慌失措的哭嚎起来,返身逃进城中。

    &nb



第613章 西湖歌舞几时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西湖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其实比起西湖,苏杭等地的美女的名气似乎更高。

    当晚的设在西湖画舫的宴会上,知晓自己犯了大错的知州谭元,不但请来了杭州城所有的花魁名妓,还给蔡攸准备了厚礼。

    有钱等让鬼推磨,重金之下自能安心,收下了谭元的厚礼,一直挂在蔡攸脸上的怒色,这才缓和了不了。

    眼见得金兵大举入侵,而这杭州城的大宋官吏还是沉浸在莺歌燕舞之中,李南摇摇头喝光了杯中美酒。

    看到李南面色不爽,蔡攸连忙小心的询问道:“霍将军,可是这宴上酒菜、歌舞、妓子不妥”

    “酒好,舞美,人俏,只是本将军奉帝国皇帝之命率领大军援宋,只想早日击败金兵,回师返国。”

    说到这里,李南问道:“蔡少傅,运河上的船只何时才能准备妥当”

    “快了,快了,再有三五日也就差不多了。”蔡攸举杯敬道:“霍将军安心少待几日,来,请!”

    李南被这些宋官弄的是哭笑不得,既然人家宋国之人都不着急,自己倒显得有些自作多情了,当即大吃大喝起来。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耳中传来歌妓吟唱的露骨艳词,李南真心发现古人在这方面也很开放,这样的词居然当众演唱。

    好奇的李南问道:“这这首词很特别啊,不知是何人所作啊”

    “哈哈哈……”蔡攸放下酒杯,得意的说道:“这乃是我大宋徽宗陛下所做,是不是很有韵味”

    “啊”李南和同桌的朱诺和艾力冈两兄弟,听到这个答案后,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

    蔡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笑道:“霍将军,老夫知道你们中华帝国火器犀利,战象军威猛,但恐怕在诗词之道上,跟我大宋还是差了一些吧”

    原本李南真没有吟诗作对的心情,不过看到西湖上的那些精致的画舫,还有那些国家危难之际还歌舞饮宴的宋国官吏商贾,当即吟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众人醉,全忘君臣即成囚。”

    这首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原就是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讽刺南宋君臣在靖康之耻后,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一味纵情声色的意思。

    李南改动了最后一句,把此诗从暗讽升级为明嘲,这让画舫中正在饮酒作乐的众多宋官瞬间僵住,蔡攸脸上的笑容也慢慢凝固。

    看样子这场宴会是办不下去了,李南起身对众人说道:“时辰也不早了,本将还是回营安歇,希望蔡少傅和谭知州多多催促船只,早日送我军北上。”

    -----------------------

    三天后,蔡攸终于派人来报,所有船只都已经准备妥当,只需帝**全员登船之后,就可直接北上了。

    李南率军进入杭州城,向西城的港口而去,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不过二楼上还是有很多双好奇观望的眼睛。

    一列列银甲骑兵整齐划一的缓缓向前行进,队伍中间的是穿戴着厚重板甲,配备了陌刀、破甲枪,飞斧和巨型手榴弹的牛吼蛮重装步兵,最后才是普通的火枪兵。

    看到这军



第614章 英雄出自草莽中
    经过宋兵的仔细的搜查,共有二十多条船的底舱被凿出洞来,这些货船的船主和所有船工全部被捆缚着押到岸边。

    宋朝依靠京杭运河沟通南北,每年都需要运送大量的粮食物资,当然还有花石纲,因此河运发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于运输货物的时候经常发生争执,而这些事情官府又不管,所以这些船主和船工便自发的结社互助。

    经过一番审问,事情就很清楚了,这些船主和船工大多数都来自于大河帮,因为杭州港无处可逃,所以他们的帮主潘文龙这次也没有逃掉,也在宋兵抓了起来。

    满面怒色的蔡攸来到了四十多岁,身材健硕的大河帮帮主潘文龙的面前,高声责骂道:“鼠目寸光之辈,朝廷大事岂是尔等这些星斗小民可以干涉的么今日尔等竟敢私自谋划,试图加害朝廷命官,延误军机。来人啊,把他们全都砍了!”

    按照宋律来讲,判案杀人乃是刑部之事,不过今日大河帮的潘文龙等人所做之事,确实干涉到了军机大事。

    再说前几日临阵脱逃的小辫子,还被抓在蔡攸的手中,因此谭知州等人对其决定也不敢有二言,连忙吩咐宋兵当场对这数百名船工船主执行死刑。

    眼见得大队宋兵来到跪在地上的诸人身后,嚓啦啦齐齐拔出了腰间长刀,李南忽然高声阻止道:“且慢!”

    在场众人之中,来自东京城的蔡攸身为少傅,官职最高,但他在面对国强兵壮的中华帝国之时,却没有丝毫的底气。

    见到李南开口,蔡攸赶紧示意谭知州暂缓行刑,等待这为帝国将军发言。

    李南缓步来到跪在地上等死的船工面前,来回走了几趟,最后停在潘文龙的身前,望着他说道:“刚才蔡少傅说你们鼠目寸光,本将军看到你们不少人都露出不以为然之意,可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现在已经事发,反正也是死路一条,大河帮的帮主潘文龙昂首望着李南,说道:“你们南国屡次侵占我大宋疆土,如今又使出了什么援宋抗金的诡计,可叹朝廷上下竟然无人识破你们的阴谋。我等虽然出身草莽,但也知道忠君爱国,老子和众兄弟就是豁出这条命,也断不能让你们的谋划得逞!”

    “呵呵呵。”李南抚掌笑道:“没想到潘帮主还是一位心怀家国的热血男儿。”

    潘文龙梗着脖子说道:“我大宋子民千千万,愿意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有人在,潘某也只是其中一员罢了!”

    “潘兄所言有理,在下失敬了。”李南听了他这番话后不但没有生气发怒,反而冲着他抱拳赞了一句。
1...160161162163164...3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