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黄巾天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明皿

    养了近千人的家丁,中而言之,这两家在吴郡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另外,顾陆两家还是姻亲,顾雍的儿子娶了陆逊的妹妹。这就好似《红楼梦》中贾史王薛的关系一般,端的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孙朗对付这两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侵占的百姓土地和隐匿的人口都交出来,可是想在老虎嘴里拔牙,那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但是,孙朗也有办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谓明修栈道,孙朗明着说他此番来吴郡,就是为了整顿军纪,以便日后讨伐黄巾贼寇,而暗中他却秘密派出细作,收集了这伙世家大族,包括依附于他们的中小家族,

    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兼并百姓田地的罪状,让言官一一向他弹劾举报。当所有的罪状都到了孙朗的手中以后,孙朗有选择的将这些罪状公诸于众。

    这里面的学问就是什么要公诸于众,什么不能公诸于众,孙朗一定要拿捏的准。公布得太多了,虽然对陆、顾两家是一种打击,但也伤害到了江东政权,公布得少了,又不能对顾、陆两家形成威慑。孙朗思之再三,在请示了孙权以后,将顾、陆两家的罪状各只公布了一条,而将那些中小家族的罪状,悉数公布。当然,这些中小家族的罪状中有很多是与顾陆两家有关联的,孙朗在公布是的时候则采取了避重就轻,敲

    山震虎的策略。当该公布的罪状都被公之于众以后,孙朗再粉墨登场,在光明正大的借口下,将中小家族的中贪小贪们都扔进监狱,大鞭子伺候。 对于顾家则采取抓捕关押的策略,让顾家的在牢狱中好好的反省;对于陆家,则以训斥为主。须知,陆家的陆逊是掌兵的人,对于掌握兵权的人,多多少少还是要留些面子的。 当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之

    后,大家族的人杀不得,那中小家族就没那么幸运了,孙朗一声令下,无数人头落地…… 在这次对吴郡内政的整顿中,受到打击最大的是顾家,顾雍在孙权的政权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张昭。顾雍的长子顾邵被抓进了大牢,虽然他只在监牢里蹲了一夜,当他听说白天有无数的人头落地的时候,一夜愁白头。当顾雍再次见到自己儿子的时候,顾邵已经憔悴的不成样子了。顾雍看着自己儿子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抱着顾邵长长

    地叹息。孙权为了安抚老部下的情绪,特意给予顾雍厚赐。而且孙权依然重用顾雍。

    就




第0408章 赵弘变法
    赵弘的行政改革却不是仅仅只限于由下至上的防治贪腐,而是要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东汉末年施行三省六部制,在行政上无论是对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厮杀,天灾频繁,黄巾军虽然施行了科举,却有数年没有举行,世家大族的士子们不愿意和黄巾军合作,就是六部的尚书、侍郎,一时也恐怕选不齐。所以赵弘并没有急于在向文武官员宣布施行三省六部制。当然,也不可能等着一统天下以后再来施行三省六部制,如果那样的话,恐怕就没有施行三省六部制的机会了,

    因为不能对曹操、刘备和孙权形成碾压式的优势,你赵弘凭什么去统一他们三个。三省六部制的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赵弘准备从户部着手,准确的说是从户部的户籍方面着手,先建立户部。因为只有首先摸清楚了人口数量的准确数字,才能让屯田所更好的施行下去,屯田制施行得好了,粮草才能充足,有了充足的粮草,才能足够的经济实力,厉兵秣马,打造兵器,才有统

    一天下的机会。自从赵弘率领黄巾军占据了关中以后,就连年征战,有大量的人口从关东流入关中,也有大量的人口从关中流入凉州,或者是逃出关中的人口,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

    了黄巾军控制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一直不清楚。

    这对黄巾军而言,既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威胁。是一种损失好理解,在生产力底下的时代,人口是唯一的劳动力;至于说威胁,如果有大量的人口被别用心有的人隐瞒,暗中豢养,一旦再发生大的战事,别有用心的人

    来个中间开花,会是什么后果另外,大量的人口如果没有编入户籍,那这些人口就没有活计,没有活计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会怎么样黄巾军是怎么来的赵弘下令,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每次普查造册都要做成三本,一本留县,一本送州,一本上交长安。没有登记造册的流民务必在三个月内全部编入屯田,以便统筹管

    理。

    贾诩在益州施行全面屯田的时候,赵弘在关中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此时赵政、赵邦和赵秀已经回到了长安,赵弘将普查人口的任务交给了杨铭和赵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赵弘已经开历练自己的儿子们了。

    杨铭和赵政下去普查人口去了以后,赵弘又将赵邦和赵秀唤到自己的身边,让赵邦去施行记账法。赵弘的记账法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会计制度,赵邦当然不能理解,问赵弘道:“父王,如今我们黄巾军已然席卷了半个天下,为何要记账呢这是不是显得父王有些……”

    说到这里,赵邦偷眼看了一回赵弘,不敢再说下去。

    赵弘微微一笑:“显得我有些小家子气了”

    赵邦低头不语。赵弘看了看赵邦,又看了看赵秀,语重心长的道:“邦儿,还有秀儿,你们要知道,我们还面对着三大敌手,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每天都在枕戈待旦,随时随地都想将咱们碎尸万段的,你们心里得有数,得有准备,所以我们要谨慎小心的使用每一个铜板,每一斤粮食,不能浪费了。刚才邦儿说我们黄巾军已然席卷了半个天下了,不错,我们确实是席卷了半个天下了,越是



第0409章 父子议政
    赵弘对赵邦道:“邦儿,你说说,你们兄弟在屯田所里还有些什么新奇的事比如,老百姓都吃不吃得饱病了有没有郎中给瞧病娃娃们都读书了没有建立了义仓没有

    如果建立了义仓,你知不知道义仓里面屯的粮食够老百姓吃多久”

    赵邦道:“回禀父王,儿臣所在的屯田所,名叫铁佛寺屯田所,因为屯田所的中间有一间铁佛寺而得名,儿臣和三弟在在屯田所里一个月得粮米三十九斤……”

    “三十九斤”赵弘问道:“是因为你们是我的儿子所有一个月有三十九斤粮食,还是像你们这样的壮劳力每个人一个月都有三十九斤啊”

    赵邦道:“回禀父王,所里的人不知道儿臣是父王的儿子,儿臣做的不是重劳力活,所以一个月是三十九斤粮食,做重体力活的一个月是四十二斤粮食。”

    赵弘想了想道:“虽然少了点,但是基本上还饿不着,也行。”赵弘又问道:“还有其他什么吗”

    赵邦道:“每个月每人还有半斤猪肉,一斤鱼,半斤猪油。”

    “哦”赵弘一听这话,两只眼睛就放光,好像是每个月给他发半斤肉一斤鱼半斤油一般:“不错不错。还有吗接着说,接着说。”

    赵邦道:“屯田所里有医馆、学堂,也有父王所说的义仓。”

    “义仓里有多少存粮知道吗”赵邦答道:“儿臣只去了半年,这个儿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听屯田所里的人说,益州遭了蝗灾和凉州遭了雪灾,从他们所里前后运了三次粮食出去,每一次都在一千斤以

    上。”赵弘听了这话,沉吟了半晌:“看来这是他们最多的存粮了,少是少了一点,但是屯田所建立不久,也可以理解。”忽然赵弘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亩地一年能收多少粮食

    ”

    赵邦道:“三百多斤,四百斤不到。”

    赵弘想了想,对赵秀道:“秀儿啊,我交给你一个任务,怎么样”

    赵秀道:“父王请吩咐。”赵弘道:“我给笔钱你,在咱们黄巾军的辖区内,你可以随便的找人,找那些会种地,也善于种地的人,将这些人都集合起来,我在长安的附近给你划十亩,如果十亩你觉得少了,我给你二十亩,让他们想办法,将一亩地四百斤粮食的产量给我增加到五百斤,六百斤,然后终结增产的经验,写一本书,在咱们的辖区内广为传授,让所有的

    地都能增产,怎么样你敢接这个榜吗”

    赵秀道:“父王吩咐的事,儿臣尽力而为,但是只怕有负父王所托。”

    赵弘道:“只要你不浪费了这笔钱,只要你不弄虚作假,只要你虚心求教,一定会有收获的。”

    赵秀道:“儿臣遵命!”

    赵弘又问赵邦:“你们的屯田所应该是一千户为一个所,有几座医馆医馆里有纪委郎中百姓害了病,有没有药治疗”

    赵邦道:“儿臣所

    在的屯田所有一座医馆,医馆里有五位郎中。”赵弘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对赵邦、赵秀两个儿子说话:“一千户人家的屯田所,少说也有三四千人,才五个郎中,太少了,太少了,这事得和张先生华先生说一

    说了。”

    赵秀补充道:“父王,出了五位郎中,还有这五位郎中带的十个徒弟。”

     



第0410章 建兴六策(上)
    诸葛亮去了成都,贾诩和法正回到了长安,跟着贾诩和法正一起来长安的还有李恢与黄权。法正是益州新进降顺的,虽然在益州全面屯田的工作上立下了功劳,但是在他看来,那是他和贾诩一起立的,他必须单独的完成一项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伟业,才能确立他在黄巾军中的地位。尤其是李恢和黄权的同行,更确定了他的这份心思。须知

    ,李恢和黄权都是益州人,他们在益州的人望比起法正要高得多,法正唯恐赵弘重用他们导致自己在黄巾军中失势。

    此时在黄巾军中没有人怀疑,赵弘迟早是要称帝的,谁能得到赵弘的重用,谁将来就是新朝的从龙之臣。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法正悄悄的为黄巾军谋划了一份改制六条,他准备在见到赵弘的那一刻,便将这六条拿出来,不说一句盖过贾诩,起码要让赵弘对他另眼相待。贾诩、法正领着李恢黄权返回长安的时候,赵弘是亲自出城五十里迎接,他见到贾诩的那一刻,贾诩今年快六十五岁了,须发虽然花白,或许是因为长途跋涉的原因,整

    个人显得有些萎靡不振。赵弘领着在长安的众将官一把握住贾诩的手道:“文和先生,辛苦你了。”贾诩过去在董卓手下做事的时候,无论是董卓还是后来的李傕、郭汜,他们虽然尊敬贾诩,可是从来没有主动迎接过贾诩,如今的赵弘,比起董卓,比起李傕、郭汜,那

    势力大得不是一星半点,并且已经称王,可是赵弘却能出城来迎接他,这不禁让贾诩感动莫名,热泪盈眶。

    赵弘拉着贾诩的手,进了长安城。

    在长安城的官署之中,赵弘摆下酒宴,款待贾诩、法正、李恢和黄权等一行人。

    酒宴散后,众人都散去,只有吃酒吃得微熏的法正迟迟不走,赵弘问法正道:“孝直先生,是有什么事吗”

    法正笑眯眯的上前道:“大王,微臣有‘建兴六策’以供大王一统天下。”“哦,”赵弘其实并不喜欢法正,因为法正从骨子里而言,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但是赵弘为了能够得到益州人的支持,特别是当初在益州不得势的人的支持以对抗世家大

    族的余孽,所以才任命法正做了尚书令,重用了法正:“说来听听。”

    法正道:“请大王借一步说话。”

    赵弘道:“书房说话吧。”

    此时天色已经黑尽了,赵弘和法正在两个仆役打着灯笼的引领下,到了赵弘的书房。

    上了茶水以后,赵弘和法正席居而坐,赵弘道:“如今就本王与先生,先生可以说了。”

    法正整了整衣冠,然后道:“微臣的建兴六策是,第一策,先治心;第二策,敦教化;第三策,尽地利;第四策,擢贤良;第五策,恤狱讼;第六策,均赋役。”

    赵弘斜靠在一张茶几上,道:“请先生说得详尽一些。”

    法正打起精神道:“所谓治心,首先便是要约束大王麾下官吏,他们必须要忠诚于大王,不得有任何杂念。”

    赵弘问道:“那如何才

    能让他们都忠诚于我呢”

    法正道:“回禀大王,第一策与第四策是一条线上的两个点。”

    赵弘一愣,问道:“你方才说的第四策是什么来着”

    “擢贤良。”

    赵弘道:“你接着说。”法正道:“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所谓为官之人明白,为何要当官当官又所为何来”说到这里,法正看



第0411章 建兴六策(下)
    法正不可能窥破赵弘心里的想法,于是继续诉说着自己的“建兴六策”。法正道:“大王,微臣在说第一策的时候,已经连带着说了第四策,故而此处就不再累叙。微臣现在说第五策,恤狱讼。恤狱讼就是修明律法,在百姓衣食无着之时,一味的刑法威慑,不足以震慑宵小。如今因为大王施行了屯田,百姓衣食颇足,衣食足则修明律法,人人守法,赏罚得公,并除深奸巨滑者、除伤风败俗者、除悖乱人伦者、除不忠不孝者。除此四种人,风气必为之一新,而后天下可太平。此谓管夷吾所言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王——”说到这里,法正又看了一眼假寐的赵弘,特意强调道:“律法之要害在公,赏罚得公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公,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

    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忽然,赵弘犹如说梦话一般的缓缓道:“律法的要害不仅在公,更在执行律法之人。黄巾军所有的官吏不能将律法当做他们创收项目,咱们这些在上面的人也不能搞指标摊

    派,下面的官吏更不能为了完成指标就去胡乱抓人充数。宁可放纵坏人,也绝不能诬陷好人!”法正被赵弘说得浑身一颤,他的颤不是害怕,而是他没有想到赵弘一言就说中了虽然是律法意外,却影响着律法之公平最为重要的因素,忙到:“大王所言,切中厉害。”

    说道这里,法正忽然警觉:“方才我说的勤者要赏以土地,大王会不会误以为我要反对他的屯田”

    不容法正继续想下去,赵弘道:“先生,接着说。还有第六条。”

    法正一面想着方才没有想完的问题,一面接着道:“第六策,均赋役。”

    赵弘忽然站起身来,道:“那第六策便不用说了,屯田制,没有徭役。”

    法正虽然又被赵弘的举动下了一跳,稳住心神后道:“禀报大王,有。”

    “那你说说,又在哪里”赵弘走到书房门前,冲着外面喊道:“来人,送茶水进来。”

    只听门外有人应道:“遵命。”

    法正道:“请问大王,有朝一日大王君临天下了,是否要修宫殿,要建行宫。”赵弘道:“起码暂时不会,就算以后会,我也不会让百姓付徭役,而是只要参与了修建的工人,人人都有一份薪金。”在古代,每个百姓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月是要义务为

    朝廷做事的,称之为“役”。

    赵弘的话让法正半晌说不出话来。法正又问道:“那大王是否要修筑水利工程。”

    “当然要修,只有水利工程做得好了,才能保证百姓的收成。”
1...9293949596...2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