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miss苏
    ——可以说,不管是宫里、圆明园,还是避暑山庄,几乎只要找到他的书斋,就能找到他心灵的归处了。

    七十三岁再来盛京,他知道,他可能没有机会再来下一次了。所以他要特地建一座书斋留在这里。

    若九儿魂兮归来,他又岂能在此处独留她一个人啊

    这一次来,他将书斋建好了,他也将他的心魂留一瓣在此处。若她魂兮来归,便能找见他。

    .

    完成这个心愿,以七十三岁高龄,再度驾临盛京的皇帝,高兴之下,下旨恩赏。

    谕旨曰:“朕此次至盛京,恭谒祖陵,将军大臣以至官兵,均各奋勉执事。除官兵等另降谕旨赏银二万两外,将军永玮,赏银三千两;将军庆桂,赏银二千两。”

    “副都统成策、德福,侍郎鄂宝、宜兴、伯兴、荣柱、德福,府尹奇臣、府丞蒋良骐,共赏银三千五百两。总管赫楞泰、诺木齐、纳兰泰,掌关防官福昌、倭什布、拉隆阿,包衣佐领伊伯、英额、广索、福绍,共赏银一千五百两。”

    盛京将军、宗室永玮直到这一刻才终于敢松了口气下来。

    皇上非但没因为文溯阁匾额的事儿治罪,反倒赏赐了给他;而且他的恩赏是所有人里的头一份儿……他真是有一种死后余生的欢喜。

    在永玮看来,此次他能遇难成祥,都是人家和珅的功劳。

    和珅身为“天子近臣”的名声果然不是虚的。别人办不了的事、递不进的话、救不下的人,人家和珅这不是都办到了嘛!

    永玮得了赏银三千两,便从中拿了大半出来,将二千两银子派人去送给和珅……

    .

    盛京之行,至此,已然是皆大欢喜。

    一众大臣都等着,皇上借着这欢喜的劲儿,能够赐众人在“嘉荫堂”戏台看戏。

    这嘉荫堂戏台,便是此次盛京老皇宫增建西路的又一主要建筑群。

    皇上这么兴师动众地修了戏台,不看戏,难道还能干放着不成

    结果,大臣们却迟迟没能等来皇上赐看戏的消息。

    皇帝圣驾五天后从盛京起銮回京师,大臣们就彻底错过了在这新建成的盛京老皇宫戏台里看一场戏的机会去……

    对此,众人都颇为奇怪。

    首先皇上已经这个年岁了,七十三岁来盛京,还要特地修建一座戏台,做什么用啊说句实在的,皇上到了这个年岁,还敢说数年之后还能再来盛京么

    倘若都未必能再来了,又何苦大费周章修建一座戏台去

    若要修戏台,当年修东所和西所,他奉着皇太后回盛京的时候儿,怎么没修呢至少那会子说修戏台,可以说是给皇太后看戏用的啊。

    再说戏台终究跟文溯阁意义不同。皇上此来盛京,无论是拜谒祖陵,还是亲自主持盛京太庙的落成,都是隆重庄严之事;可是却修建个戏台,却难免叫人以为不够庄重了去啊……

    更何况,戏台修了就修了吧,可是却竟然一场戏都没唱过——在皇帝只在盛京停留五天的这样一个短暂的行程里,修这么个戏台,究竟又是何用意实在是解释不清楚了。

    连以天子近臣自居的和珅,也是一头的雾水,没办法替同僚们答疑解惑。

    和珅自不愿跌了这么面儿,便只道,“九月盛京已经冷了,皇上年事已高,不耐关外的寒冷。再说接下来就是冬至节,皇上自要回京,亲自祭天。”

    .

    车轮辘辘,大驾卤簿隆隆而去。

    唯有皇帝回眸,望向那座渐渐在视野中点点变小的故都、旧宫,欣慰而笑。

    这一次盛京之行,仅仅在盛京老皇宫驻跸五天,他却也这般大兴土木,生生又建造出一整个“西路”来。

    这样的大费周章,自不仅仅是为了这仅有五天的驻跸,他为的,是一个九年未曾淡忘的人儿,是为了一场——似真似幻的梦啊。

    依稀记得,梦境里,她俏生生立在海棠花下,眉眼清丽地含笑望住他,说,“您不去看戏么就在西边儿的戏台。这戏台啊,都尘封两百年了,如今沈阳故宫将旧日皇家戏曲重新搬上这舞台,将这尘封了两百年的戏台,又给唤活了!”

    他也诧异,“戏台尘封两百年这老皇宫里,哪儿有戏台啊”

    他自是最清楚,此处乃是祖宗旧宫,祖宗们都是崇尚节俭,从太祖皇帝,到太宗皇帝,没人在这老皇宫里修建戏台啊。

    他身为子孙,自当遵从祖宗的老规矩,便是当年奉着皇太后的圣驾一起回盛京来,他也没说专门给最爱看戏的老母亲修建一座戏台啊。那这盛京老皇宫里的戏台,




第2667章 十卷11 守护,咱们的儿子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由钦天监推知,明年,亦即乾隆五十一年的正月初一,再逢日食。(这些日食、月食,都是实录记载,是史实)

    七十五岁的皇帝下旨:著停止朝贺筵宴。所有救护典礼,著该衙门敬谨豫备。

    他御极已经五十年了,这五十年里经历过的日食和月食,当真是太多了。

    有些他毫不在乎,可是有些他却放在心尖上,看得比这天下其他所有的事都更要紧。

    譬如当年婉兮薨逝之前,他钦命文武百官行月食救护礼;而这一次,他也要为日食行救护礼了。

    这也难怪,毕竟皇帝今年都七十五岁了。大元旦的,天降日食,到了这个岁数的人,谁心下能不哆嗦呢。

    “都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大雪纷飞,紫禁城的红墙金瓦,被素裹银妆,和珅和福长安并肩而行。穿了端罩,袖口里拢着手炉,便是这寒冬大雪之日,身上倒也不觉着冷了。

    可是,他们两个心底下,却反倒泛起了些凉意。

    福长安满眼茫茫,不由得叹了口气,“皇上怕这日食,实则咱们谁心下不跟着忐忑呢至今那‘正大光明’匾额后头封着的名字是哪位皇子,咱们还是不敢叫准呐”

    两人如今都是天子近臣,可是他们两个却也都明白,他们两个如今的一切,都是眼巴前儿这位皇上给的。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若老皇上宾天了,新皇上怎么对他们,还难说呢。

    他们两个现在啊,最大的念想,就是借着天子近臣这个身份,赶紧将老皇上的心意给猜明白了才行。

    要不,老皇上驾崩之日,怕也是他们两个重归平凡之时。

    与福长安的惶惶比起来,和珅要年长十岁,故此这一刻看来,走得更稳,目光也更坚定。

    “若说坎儿年,明年倒不是皇上的坎儿年。倒是前年,乾隆四十八年是皇上七十三的坎儿年。你瞧皇上还不是稳稳当当地过来了么”

    乾隆四十八年,皇上办的最大的一件事儿,就是回盛京去。

    兴许是盛京的列祖列宗保佑,叫皇上的坎儿年顺顺当当地就过去了。

    尽管从盛京回銮的路上,皇上曾经亲口跟和珅说过,“完成了盛京的这个心愿,朕便是过不去今年这个坎儿年啊,朕也瞑目了……”

    和珅自然以为,皇上说完成了的“盛京心愿”,便是在盛京老皇宫修好了文溯阁,安放好了《四库全书》呢

    福长安却不敢放心,歪头凝视和珅,“您是说,皇上还能再高寿去可是您瞧啊,明年这都日食了……会不会是上天当真示警了”

    和珅淡淡垂下眼帘,“就算是,你也不必惊慌。总归不管是哪位皇子继位,咱们都事在人为罢了。”

    在和珅看来,便是老皇上这般杀伐决断的帝王,他都有本事得到皇上的器重;那新登基的新皇,根基未稳,又如何能不倚重他呢

    福长安不放心地瞟了和珅一眼,“话虽如此,可是……我终究不希望是那位。”

    在如今所有皇子里,最叫和珅“克化不动”的,就是十五阿哥啊。

    和珅却是不屑一笑,“从前令懿皇贵妃在世之时,执掌六宫,我倒不能不担心储君就是十五阿哥。可是如今令懿皇贵妃已经薨逝这么多年,我看着如今十一阿哥的风头,倒是越发超越了十五阿哥去了。”

    十一阿哥永瑆由舒妃的缘故,与福长安算得上是表兄弟;更何况永瑆的嫡福晋,就是福长安的姐姐福铃呢

    而和珅自己能够不慌不忙的缘故,就是自己的儿子丰绅殷德,已经被挑选为十公主的额驸……不管将来是哪位皇子登基,好歹都会看在皇上幼女的面儿上,不至于大动干戈去。

    福长安心下却还是有些没底,“和大人,您……当真认为十一阿哥胜算更大”

    和珅轻笑一声,“十一阿哥从前颇有些荒唐之名,原本我都不敢寄望于他。可是孝圣宪皇后崩逝治丧之事,倒叫我看出了皇上的心意来……”

    和珅立在雪地里,傲然地高高仰头。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一日,孝圣宪皇后神牌,升祔太庙、奉先殿。皇上亲捧孝圣宪皇后神牌入太庙,跪安于拜位,躬代行礼。再恭捧孝圣宪皇后神牌,敬升,奉安于孝敬宪皇后之次宝座上。”

    “而在孝圣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后殿的升祔礼中,皇上是派皇十一子永瑆,恭捧孝圣宪皇后神牌,进奉先殿后殿。而皇十五子颙琰恭捧孝贤皇后神牌,出至穿堂跪迎,随行进右第二间寝室。”

    “孝圣宪皇后神牌行参拜世宗宪皇帝、孝敬宪皇后礼时,还是皇十一子永瑆,安奉孝圣宪皇后神牌于拜位,恭代行礼。而皇十五子颙琰安奉孝贤皇后神牌于拜位,恭代行参拜孝圣宪皇后礼。”

    和珅说着瞟了福长安一眼,“你瞧,在皇太后的升祔礼中,十一阿哥处处都是在十五阿哥之先。倘若皇上属意的是十五阿哥,皇上又怎会令十一阿哥来捧皇太后的神牌,而叫十五阿哥低了一级,只捧孝贤皇后神牌呢”

    皇太后的升祔大典,自是皇家最重的大典之一,行礼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皇子等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表征了去。

    福长安便也松了口气,“您说的是!”

    和珅摆了摆袖口,“你啊,年轻,从前许多事儿未曾经历,便也不知道。我再提醒你一声儿:历来朝中有



第2668章 十卷12 廿廿也长大了呢
    十五阿哥和福晋两个,自成婚以来,感情一直很好。

    十五阿哥福晋点额于乾隆四十五年,生颙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生嫡长子绵宁;乾隆四十九年,生颙琰第四女……到乾隆五十年小产的这个孩子,已是第四个孩子了。

    两人成婚十一年,但是在成婚的头五年,颙琰因年岁还小,更向心于读书,故此他被皇帝赐给的所有的福晋、格格们,均无生育。

    从乾隆四十四年,颙琰的妻妾们开始生育之后,到此时是六年。

    六年当中,点额有了四个孩子,可见两人感情的深厚。

    ——原本,嫡福晋是父皇指婚,两人在大婚之前缺少感情基础。可是两人能相处若此,自都是二人皆用心用情的缘故。

    尤其是从乾隆四十九年,到乾隆五十年,前后两年中点额接连有喜,更可见夫妻两人这两年之中情意更笃。

    却偏在这个时候儿,点额小产,伤了身子去。

    乾隆五十年七月十五日,姜晟请得十五阿哥福晋妊娠三个月。“忽于十四日戌时,腹痛腰疼,血分大下,以(已)经小产,但下血过多,以致心跳头晕,身软懒食。今用养荣归脾汤调理。”

    “怀胎后下红流血以致流产者三月以上者称小产,三月以内称堕胎。以福晋而论当由气血虚损,无以养胎而致。”

    这位太医姜晟亦是可以相信之人。去年,他便跟随陈世官,一起伺候点额平安诞下十五阿哥的第四女去。姜晟的医术得到了陈世官的认可,并且向皇帝和十五阿哥大力举荐,今年这一回,才有姜晟来单独伺候点额小产之事。

    姜晟在奏本里没敢公开说的话,回去已是回明了陈世官,由陈世官委婉奏明皇帝——姜晟是担心点额的身子从此伤了,再也没机会坐下孩子去。

    如今小十五虽说已经儿女双全,可是几个孩子还都是幼龄。更叫老皇帝担心的是,十五阿哥此时在世的,仅有一个儿子绵宁——而绵宁也刚刚三岁啊。

    摆在这些孩子们面前的人生,还太长,太难测。此时老皇帝不能不为十五阿哥考虑,再选闺秀为侧福晋之事。

    虽说这些年为了子嗣之事,皇帝也陆续指了数位“皇子使女”给十五阿哥,但是她们终究身份都是“皇子使女”,不能与皇子嫡福晋相提并论。

    此时既然点额的身子已经伤了,便也只能再为十五阿哥指给侧福晋。

    .

    乾隆五十一年,大年初一,元旦。

    七十六岁的老皇帝,依旧按着雍正爷留下的规矩,在养心殿明窗殿,行“明窗开笔”的仪式。

    开笔前后要先做“试笔”,皇帝不由得想起一年前,也就是乾隆五十年大年初一,他在这明窗殿里所做的《元旦试笔》。

    诗曰:

    旸昕曙色晃晨光,玉帛太和朝万方。

    累洽重熙百年久,思艰图易一心长。

    满旬冀授吾嫡子,其继应称太上皇。

    能否如斯岂敢必,颙乎企矣龥穹苍。

    虽说那“正大光明”匾额后头封存的名字,是这天下最大的秘密。可是老皇帝的性子,却不喜欢凡事都藏着掖着,故此他时常在元旦试笔、君臣联句这样趁着过年而行的高兴事儿里,忍不住透露一些心思端倪。

    譬如当年被婉兮窥破的《岁朝图》里,隐含太子降生、嘉庆年号的语句;去年的这首《元旦试笔》里,更是直白“满旬冀授吾嫡子”,再次申明将在下一次“满旬”,亦即乾隆六十年归政皇太子;并且直接点明了十五阿哥颙琰的“嫡子”身份。

    老人家更忍不住在这试笔诗的最后一句,直接用了颙琰名字里的“颙”字……

    老皇帝满心欢喜,期盼着将大位传给十五阿哥的心思,跃然纸上,都忘了要掩饰。

    回想至此,他叹了口气。

    彼时还难以预测到,七个月后,点额小产;而十一个月后,钦天监预报相隔十年的两次大年初一的日食。

    皇帝取出自己在去年十一月下旨预备救护日食的谕旨,在谕旨上又唰唰疾笔而书,书罢,交给如意,命传旨军机处,将谕旨再度明发。

    谕旨曰:“朕践祚之始,即叩天默祷,以若蒙天佑,享国至六十年,即当传位归政,不敢和皇祖之数逾花甲。今幸五十年来,寿逾古稀,康强如昔,惟有宵旰勤求,不遑暇逸,以仰副上天眷顾之殷、祖宗付托之重。”
1...613614615616617...7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