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术小城

    其实很多教授重科研而轻教书,也是迫于无奈。上面下达的硬性科研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如果不对教授设置硬性科研任务,大多数教授还是愿意成为一名合成的老师,为祖国培养各方面的储备人才。

    当老师做教职有成就感和快感,并且受人尊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也能梳理自身的专业思路,有利于系统性的对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沈奇是很喜欢当老师的,他上完这节精品课程,对于数学和物理黎曼猜想和素数分布高维物理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想法。

    求知欲浓烈的大一学生将沈奇团团包围,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基础性的,也有天马行空的。

    沈奇不可能详细解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普林斯顿的做法是通过导修班制度,由辅助教授的导修老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解答巩固相关知识点。

    中国高校并没有导修制度,学生遇到学业上的疑惑,通常的做法是自己搞定。

    悟性太差,搞不定怎么办?

    那就没办法了,学习这种事情靠勤奋也靠天赋。

    沈奇挑了几个典型问题回答学生,但这不能解决学生们的全部困惑。

    沈奇想过在课后找个时间,专门开一场答疑会,但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毕竟沈奇时间有限。

    于是沈奇萌发了一个念头,在燕大内部收个数学方面的博士生。

    此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堆简历摆在了沈奇的桌面上,都是燕大数院的硕士研究生。

    沈奇开始初选。

    高代100,数分82,数论99,复变函数72这个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很强,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高代92,数分88,解几95,数论90,数学物理方法89,代数几何87这个学生很全面,pik。

    沈奇初选的标准是考察这些研究生本科和硕士阶段各门专业课程的成绩。

    某些课程吊炸天拿满分,某些课程只有七十几分的学生,沈奇将他们排除。

    所有专业课程都是优良水平,比较全面的学生,沈奇pik他们。

    有5名硕士研究生进入了最终pk阶段,沈奇将他们召唤到中心面试。

    四男一女共五位学生在沈奇面前一字排开,他们均显激动和期待,他们中的一人将成为沈奇的博士研究生。

    能跟着沈奇读博,这意味着什么,对五位学生来说毋庸置疑。

    沈奇笑容可掬的说到:各位同学大家好,你们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个子最高的男生率先自我介绍:沈教授你好,我叫陈涛,来自东北,硕导是傅亚波老师,硕士专业方向是实变函数,硕士论文已完成,希望能跟着沈教授读博。

    沈奇点点头道:嗯,不错,下一位。

    唯一的一位女生说到:沈教授你好,我叫陶娅,来自郴州

    其他三位男生纷纷自我介绍:我叫曹泉,来自荆门

    我叫刘为坤,来自绵阳

    我叫吴上峰,来自德州

    沈奇保持微笑:不错不错,你们来自天南海北,都很优秀,都入党了吗?党员请举手。

    有四位学生举手,他们是党员。

    只有来自德州的吴上峰同学没有举手。

    沈奇望向吴上峰同学,问到:小吴同学的老家是德克萨斯州吧?

    小吴同学连连摇头:不不,沈教授说笑了,我老家是德州,中国的德州,我不是美国人。

    沈奇又问:你为啥不入党呢?

    小吴同学解释到:我全家信佛,我也信佛。

    明白,原来你是佛门子弟。沈奇尊重小吴同学的宗教信仰,坚定的**者是无神论者,小吴同学皈依佛门是他的信仰自由,这很正常。

    我说说我的想法吧,我这次招的这名博士研究生,前两年是不做任何课题项目的,这名博士研究生前两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课后辅导本科生的学业,解答本科生的疑惑,你们可以理解这是一种类似导修老师的岗位。

    两年之后,这位博士研究生会跟着我做项目,所以你们将耗时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那么,你们愿意跟着我读博吗?沈奇说出了一个敏感话题,他观察五位学生的表情。

    啊?前两年不做项目呀?陶娅显的意外。

    辅导本科生?陈涛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两年的青春不干正事,光辅导本科生了,浪不起啊。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当然想跟着一位大牛博导,在博士研究生阶段能立即参与一个重大课题项目,早点拿到博士文凭,早点进入学术界的核心圈子。

    即便一切顺利,博士毕业也快30岁了。

    如果博士研究生的前两年不做课题项目,那么博士毕业的时间肯定会延后。

    能不能这样,前两年既辅导本科生学弟学妹,同时也跟着沈教授做项目,我们辛苦一点没事的,受得了。刘为坤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

    哦,你是这么想的。沈奇笑道,不置可否。

    只有佛门子弟吴上峰没有发言,沈奇问吴上峰:小吴,你也说几句吧。

    吴上峰诚恳的说到:我们都是从本科生过来的,我读本科的时候,老师上完课就消失了,助教也不管啥事儿,我遇到不懂的问题,真不知道该找谁解惑,只能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通过自习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我觉得本科生,特别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还是很需要有专人在课后解答疑惑的。我愿意接受沈教授提到的两年导修老师这份工作。




511章 第二版《数论史》
    最终,沈奇pik了吴上峰,他招收了回国之后的首位数学博士研究生。

    吴上峰成为了沈奇的弟子,他说他不在乎博士读三年五年还是七八年,反正能呆在学校越久越好。

    你这份淡然的心态,很像我的一位国外朋友。沈奇想起了当年普林斯顿的瑞典朋友乔纳斯,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就想呆在学校里,能呆多久呆多久。

    沈奇告诉吴上峰,国家的提振本科教育质量计划,方向性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

    教授给本科生上完课,然后不管不问,这不跟从前一样吗?

    然而,也不能指望每一位教授在课后都能悉心指导本科生,解答本科生的所有疑问。

    毕竟他们是大学教授,不是中学补习班的老师。

    所以,有必要设置一种连接教授与学生的专业性岗位,在普林斯顿,这种岗位称为导修老师。

    沈奇在普林斯顿做过兼职的导修老师,而这个岗位更多的是专职性质的导修老师。

    中国因为国情不同,专门设置导修制度不是朝夕之功。

    沈奇想在燕大建立试点,吴上峰读博的前两年,将成为一名专职的导修老师。

    学校方面是支持沈奇的,校长建议在数院设立设点。

    有人说沈奇现在对学术不是很上心了,整天琢磨着改革之类的事情。

    谁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这么说沈教授?

    是匿名者,在网上说的。

    这些人啊,连实名举报的勇气都没有。沈奇一笑而过,对吴上峰说到: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只是想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您这样的科学家,有权利任性。吴上峰说到。

    辅导本科生其实没那么容易,本科生懂的,你得懂,本科生不懂的,你更得懂,并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有种每天都在升级的快乐感。沈奇传授宝贵的经验,说到:学习的快乐就在于,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强,每天都在变强,那么学生对学习就欲罢不能了。

    就是说学习会上瘾呗。

    所以小吴你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之所以选择你成为我的学生,一是你信佛,有一颗向善的普度众生之心,二是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表现非常全面。你各门课程都能拿到优良级的成绩,别人谈一个女朋友,你谈了七个,这是均衡发展考虑全局的优秀素质。

    和沈教授聊天,简直太开心了。吴上峰哈哈大笑,他没曾想沈奇是这么幽默的人。

    小吴,成为一名合格的导修老师,你还需变的更强,我的意思是,我会培养你成为一名综合型的数学博士,不光是数学,如果你足够优秀,还可以往其他领域发展。沈奇给吴上峰发了个邮件,说到:附件这个pdf,是一篇数学论文稿件,作者来自牛津,写的是代数几何方面的内容,你回去之后,对这篇论文进行初审。

    哈?我审?吴上峰好意外的,他知道沈奇是各种著名期刊的审稿人,却没有料到沈奇会让他对来件进行初审。

    读博的前两年,沈奇不会安排吴上峰做任何课题项目,但也不能让吴上峰和学术研究完全脱节。

    所以沈奇让吴上峰审稿,练练手嘛。

    博士研究生审稿也是学习的过程,吴上峰能审则审,审不下去了就去查资料。

    当然了,终审者还是沈奇。

    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很常见,作者投稿去著名期刊,以为审稿者是业内著名的大牛,实际上最初的审核人是知名大牛的不知名学生或下属。

    那我试试?吴上峰尝试初审,他读研时发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sci,英文水平是ok的。

    现在的研究生是半学半研,研一阶段就是加强版的本科生,仍以学习为主,学习研究生课程,学的更深更专。

    研二开始,研究生们介入科研项目,跟着老板打工,以发表两三篇论文其中一篇sci为奋斗目标。

    吴上峰在学业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读研三年,发了三篇论文,含一篇sci。

    沈奇考察吴上峰的专业课成绩是一方面,他当然也会关注吴上峰写的论文。

    说到论文,沈奇七年前发表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突破了5000次大关。

    那篇论文发表在《数学年刊上,当时的if值是四点几,现在还是四点几,变化的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ci期刊的影响因子算法,是用前两年的文章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总数,换言之,if值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一份if值为10的期刊,意味着发表在这份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平均被引用的次数是1。

    1并非影响因子的底线,零点几的if值期刊大把,特别是在数学领域。

    《数学年刊的if值在所有数学期刊中最高,常年也就在3~5之间徘徊。

    取最大值5吧,即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数学论文,每两年被平均引用的次数是5,每年被平均引用25次。

    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七年累计被引用5000次,即每年被引用超过700次。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平均引用次数三四十次很正常,因为它们的if值就是这么高。

    被引用超过300次的《自然《科学文章,那算是牛级文章。

    被引用超过500次的文章非常少见,那是超牛级。

    《数学年刊这种if值不到5的期刊,沈奇的一篇文章平均每年被引用700多次,可以理解为每年有700多个数学工作者或团队,引用了沈奇的这篇论文。当然了,也存在一位作者反复引用的情况。

    黎曼猜想属于解析数论领域,这是个非常小众而高端的超硬分析领域。

    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每个大学里能有十个人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并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已经很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世界上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学者,几乎都引用过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

    沈奇攻克黎曼猜想分了两个阶段,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完整版的黎曼猜想证明方案,沈奇写入了他的专著《数论史中。

    《数论史上市销售已有6年,6年中发生了不少学术**件,沈奇在几个月前已开始修订第二版的《数论史。

    已有美国出版社联系沈奇,希望拿到第二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权。

    第一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售价是八十几美元。

    第二版《数论史的估价,美国出版社预估到了150美元往上走。

    为啥定价这么贵?

    因为在美国,学术专著教科书就是这么贵。

    多明戈斯小姐,你的意思是,第二版《数论史将成为美国部分高校的教材?沈奇问一位混血女子。

    这位来拜访沈奇的混血女子血统复杂,她有亚洲血统拉丁血统斯拉夫血统,多种基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位妖娆艳丽又不乏古典美的异域美女。

    混血女子是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美国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她会说中国话,被公司派往中国与沈奇接洽。

    其实不会说中国话也没关系,沈奇的英语水平足以跟美国人交流。

    会讲中国话的混血美国人,与中国人接触可能更有亲近感吧。

    混血女经理说到:叫我珍妮弗吧,沈教授,第一版《数论史,你与我们斯普林格合作,大家合作的非常愉快,6年来的成果有目共睹。第二版《数论史,我们希望继续与你合作。是的,因为你的学术影响力,一篇多达5000次引用的数论论文,毫无疑问,这是数论界圣经般的存在,所以《数论史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512章 知识的传播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到教授级别,写一本书在国内出版不算太难。

    在国外出版学术性专著,特别是教材,尤其是美国高校的教材基础学科的教材,这对中国学者来说太难了。

    大凡有点科技含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会遇到诸多阻碍。
1...255256257258259...3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