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水浒逐鹿传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任鸟飞

    直到李清照和王氏快憋不住了,李衍才一边继续享受着李清照和王氏的按摩捶腿、一边说道:“说吧,你们有甚么事求朕”

    见李衍终于给口了,李清照和王氏,尤其是李清照,暗松了一口气!

    李清照道:“官家怎么知道妾有事相求”

    李衍笑道:“敏敏也就算了,你李大家都这么放下身段伺候朕,若说你无事相求,谁信呐”

    李清照脸一红,觉得自己刚刚有些做过了。

    不过——

    为了修纂那部旷世大典,李清照并不后悔做这些。

    那可是惠及万代的大善之事!

    李清照又卖力气的给李衍捶了几下腿,然后道:“听说,官家准备修纂一部旷世大典”

    李衍顿时就明白李清照求甚么了,不过他还是不动声色的说道:“是有这么件事,不过朕还没想好让谁来修纂,你们也知道,非有大学问之人,难担此大任。”

    李清照立即毛遂自荐道:“让妾去修纂吧,妾保证给官家修纂一部最全最好的旷世大典!”

    李衍听言,沉默不语。

    李清照见状,试探着问道:“官家可是担心妾的能力不行,还是怕妾抛头露面”

    李衍道:“都不是,以你的文学素养,定能做成此事,就是你的能力真有些不足,朕也可以安排一些当世文学大家辅佐你做成此事,只是你这身子……”

    李清照道:“官家不必担心妾的身子,妾保证量力而行,且此事也急不得,妾会将它当成一件终身事业来做。”

    听李清照这么说,李衍就放心了,道:“既然你愿意做此事,那就由你去做好了。”

    见李衍答应了,李清照大喜,道:“谢谢官家恩典!”

    李衍道:“你不用谢朕,倘若你真能修纂好这部旷世大典,是朕和天下人包括后世子孙该感谢你。”

    李清照明白李衍的意思。

    迟疑了一下,李清照咬咬牙,然后直言不讳的问道:“不知官家准备动用多少人来修纂好这部旷世大典”

    在说到“旷世大典”这四个字的时候,李清照故意加了重音,提醒李衍“这不是修纂一般的书籍,人少了指定不行。”

    李衍听言,伸出手捏了捏李清照的脸蛋,同时道:“朕是那种小家子气的人吗还跟朕使这种小伎俩。”

    从来没有人捏过李清照的脸蛋,包括赵明诚——首先,赵明诚自诩君子,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不会做这样的事。其次,赵明诚在李清照前面,一向自惭形秽,哪敢做这样的事

    因此,这让李清照的心神不禁一荡,随即像是在李衍撒娇一般,道:“那官家到底准备给妾多少人嘛”

    李衍抓起李清照的手轻轻一拽,李清照就顺势坐到了李衍的怀中,然后李衍对怀中的李清照说道:“不限制你人数,不限制你资金,你缺多少人,就自己招多少人,你缺多少资金,朕就让户部给你拨多少资金,你看这样行不行”

    李清照喜道:“真的”

    李衍脸一板道:“君无戏言。”

    得了李衍的确认,李清照“啪”的亲了李衍一口,道:“妾一定给官家、给世人、给后世子孙修纂一部囊括一切的旷世大典!”

    李衍道:“好!你若是真能修纂出这样一部大典,朕死后就带一部进棺材!”

    &




第七百四十四章 力挺到底(求订阅!)
    …

    李衍让李清照担任史官和修纂一部旷世大典的事很快就传了出去,然后文人大哗,紧接着就有当世大儒抨击李衍这一不当的作法!

    史官也就罢了。

    那些文人原来担心李清照身为李衍的妃嫔,不能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后来,传出来了,李清照逼李衍立誓不翻看李清照所记载,文人对李清照担任史官的态度才变为默认。

    你道文人为何会如此

    实是,唐之后,应李世民逼看起居录,而导致后世帝王全都查看史书,而到了宋朝,史官写完还要给皇帝检阅方可编纂。

    这种情况下所记载的历史,不失真才怪,数十代史官坚持了一两千年的优良传统已经荡然无存。

    如今,好不容易出了李衍这位自信豁达的帝王和李清照这个坚持史官优良传统的史官,有望将中国人已经遗失了的优良传统找回来,试问,那些文人哪还能去阻止

    这里顺便说一句,李衍之所以敢让李清照如实记录自己的一生,那是因为,李衍对自己的这一生,嗯……准确一点来说是对自己的第二生,很满意,不怕别人说,甚至是想让人去评说,再者说,是非功过也不是你控制住史官的笔杆子就能控制住的,像李世民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霸占自己的嫂子和弟媳,再像赵匡胤抢自己情同手足的兄长柴荣的天下,不全都如实的记在了史册上嘛,所以,莫不如大方一点,由得史官去记,由得后人去评说,这也能给自己一些警示,毕竟人都有懈怠的时候。

    在李清照担任史官一事上,文人能让步,可在修纂旷世大典上,文人可就丝毫不能让了。

    汇总天下之书修纂一部旷世大典,那可是所有文人都拒绝不了的巨大诱惑。

    先不提这必将名留史册,只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能看到无数珍贵的孤本和手稿,就是很多文人所趋之若鹜的。

    可偏偏,李衍将这么一个天下文人都想担任的职务交给了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妇德有亏的女人!

    世人都同情弱者,因此,不管李衍怎么给李清照掩饰,都掩饰不了李清照不守妇道委身别的男人的事实。

    在这个时代,对于女人而言,这可是一个致命伤——足以将女人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致命伤。

    要不是,李清照委身的人是李衍,是功高盖世、霸道无比的帝王,可能世人已经开始声讨李清照了,甚至是逼死李清照。

    如今,看在李衍的面子上,嗯……确准一点说应该是看在李衍手上屠刀的面子上,文人暂时放李清照一马。

    可你李清照也不能太心里没数了吧,竟然还想染指史上第一旷世大典

    这让那些眼睛都快嫉妒红了的文人怎么能还能再忍

    所以,反对李清照主持修纂大典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并且越演越烈,大有李衍不换人他们就不善罢甘休之势。

    再说回李衍。

    起初,李衍之所以动了修纂一部囊括一切大典的念头,是因为刘锜和韩世忠打败南下的金人之后给李衍送回来了推积如山的书籍,李衍去看时发现,其中有些书籍他在前世闻所未闻,也就是说,这些书籍可能全都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当时李衍粗略的翻看了一些书籍,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是后世之人闻所未闻的,有些理论甚至领先西方上千年,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科学著作,甚至让李衍这个后世之人都不禁侧目,这让李衍在感叹中国人伟大的同时,也为它们遗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而感到遗憾,进而动了“不如将它们汇总,然后带进坟墓当中,留给后世子孙”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生,李衍很快就想起《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这两部汇总了天下书籍的巨作,进而生出了遗憾和鄙夷。

    前者。

    据说——

    当时,朱棣下令把民间所有藏书的孤本都搜集起来,五花八门,除了低俗的不要,其他种种有一本是一本,统统用来修所谓的新书。

    而说是修,其实就是抄袭,对于收集过来的信息不作任何筛选,全部照抄上去,而且当时全部用的都是手工抄写的方式,而人工抄写的过程中指定难免错误。

    关键是,为了保证《永乐大典》的唯一性,朱棣还下令毁掉了所有书籍的原版本,这其中很多孤本就那失传了,后人再也见不到了。

    而且,《永乐大典》编撰出来了之后,朱棣还不让天下读书人看——《永乐大典》只编撰出来了一本,而这一本还被朱棣藏在了深宫之中,作为朱棣文治武功的一种象征。

    很多人都说,《永乐大典》就是朱棣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民间的学子,甚至朝堂的朝臣,是根本见不到这本书的,很多文化自从这本书出现之后就彻底失传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后来朱棣去世,《永乐大典》就被当成了朱棣的陪葬品进入了陵寝之中,他的继任者根本没人愿意去把这本书留下来当做后人的学术参考之类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棣之所以修纂《永乐大典》,是要事事向老爹朱元璋看齐(包括修书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自身合法性,归根结底还是心虚所致。

    而不管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可以说,朱棣修纂《永乐大典》的目的不纯——《永乐大典》的诞生,只不过是朱棣为了掩饰他篡位的事实,用一些其它功绩来掩饰朱棣自己的心虚而已。

    所以,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永乐大典》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很大,只不过是一个帝王粗制滥造的政治工具罢了。

    姑且不论说这种话的人都是些甚么目的。

    但这其中的确有几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第一、修纂《永乐大典》时并没有像修《四库全书》时那样一次次的批阅、改进,有粗制滥造的嫌疑。

    第二、《永乐大典》并没有像《四库全书》一样手抄了七部(加上原稿,共八部),然后分地藏之。

    第三、《永乐大典》修成了以后,不让人看,普通读书人,乃至朝中大臣,永远都只能闻有其书,却不能见其内容,这也让《永乐大典》失去了其最大的价值。

    第四、朱棣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下令毁掉了所有书籍的原版本,令很多文化成为绝响。

    最为让人遗憾的是,到了后世,《永乐大典》遗失了绝大部份,只剩百分之四。

    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弥补的文明上的巨大损失。

    那……是不是说,《四库全书》就要强过《永乐大典》

    屁!

    乾隆修《四库全书》是比朱棣修《永乐大典》用心,而且还弄出来了八部之多,甚至大多传于后世。

    可这些根本掩饰不了一些更恶劣的事实。

    这个更恶劣的事实就是,在编修《四库全书》期间,清朝廷大兴文字狱。

    如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借口屈大均的诗词文章中有悖逆语,遂禁止将他的著作编入《四库全书》,还刨毁了屈大均的坟墓。

    而所谓的“悖逆语”大体上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在他们的诗文中表达一定的反对满族统治的情绪;

    二是有思念明朝的文句;

    三是在行文作诗时不避清朝的讳,如皇、玄、烨、胤等字不能随便用,不能避开时需采用缺笔或加笔的方法。

    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捕风捉影和牵强附会。

    如周亮工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本来只是一种偶感:在夏日读书时,从窗中吹来的风把正在读的书翻乱了。

    可清朝最高统治者却以为在讥讽满族人不识字,进而处置了周亮工,何其冤也!

    而每一次文字狱,都有大量珍贵的典籍遗失。

    乾隆上谕:“第其中有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自当在销毁之例。节经各督抚呈进,并敕馆臣详晰检阅,朕复于进到时亲加披览,觉有不可不为区别甄核者,如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则又循迹缁流,均以不能死节,靦颜苟活,乃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

    理由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是本质上就是,出于维护清朝的统治以及维护他乾隆爷至高无上的尊严,他乾隆爷要毁书。

    而且,说毁就毁,并且不是按本毁,而是按种毁,完全不想他修《四库全书》的初衷。

    &nb



第七百四十五章 西夏使团(求订阅!)
    …

    在天下文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李衍还力挺李清照,让李清照极为感动,进而暗暗发誓一定要帮李衍修纂成这部旷世大典。

    另外,在李衍的建议下,李清照还在汴梁城里建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

    此图书馆的具体位置就在,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也就是艮岳寿山边上。

    说起艮岳寿山,不禁有些让人感到可惜。

    甭管因为甚么建的艮岳,它毕竟已经建成了,成了一座如诗如画的园林,成了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成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赵佶当皇帝的能力不行,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却是不容怀疑的。

    上一世,金兵南下时,部分正向东京发运的太湖石遗弃途中,成为后世江南园林中的珍贵景观——上海豫园“玉玲珑”,高四米,宽三米,细巧秀润,有七十二个天然孔穴,若以一炉香置于石底,便会孔孔出烟。苏州留园中有一冠云峰,高五点六米,以秀挺剔透见长。苏州环秀山庄、网师园、南京瞻园有名的太湖石。这些均为“花石纲”遗物。

    上一世,金兵攻陷东京汴梁城之后,将艮岳的一批秀石不远千里运往燕京,后来堆放于北京的中山公园、北海等地,中南海瀛岛上也有用艮岳遗石堆砌的假山。

    这些仅仅得了艮岳寿山点点滴滴的遗留,就成为人们叹为观止的存在。

    因此,赵佶亲自设计监工的艮岳寿山如果能够得以保留,到了后世,它必定是一个名胜奇迹,能为汴梁城带来无法估量的旅游收入。

    只可惜——

    当初金人第一次南下攻打汴梁城时,赵桓命人取艮岳寿山的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薪,凿石为炮,伐竹为篦篱,又取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啖卫士云。

    在赵桓的那个命令之下,艮岳寿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难以复原的破坏。

    李衍入主汴梁城之后,对赵桓这一暴殄天物的行为嗤之以鼻,他让人将那些原来被人当成炮石的太湖石捡回来,将伐掉的竹子再种上,恢复了艮岳寿山的一些原貌。

    不过——

    李衍这么做,并不是想像赵佶一样,自己享受这艮岳寿山——这么做之前,李衍就昭告天下,艮岳寿山修复了之后,除去连在皇宫的一段以外,其它地区都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所得收入,一则用于艮岳寿山的维护,二则用于发展教育,兴建学堂。
1...339340341342343...3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