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庄园主之称霸天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玉苍闲人
“这丫头,今日怎么啦。”颜俊卿看着远去的倩影,有些摸有着头脑。
午间一场畅饮,又是半日酣睡,古浩天总算
第一零二章 菊园诗会(上)
城北的菊园,其实是颜家的别院,里头亭台水榭,花草树木无一不全,尤其是菊花更是一绝,每逢秋季,各种菊花盛开,满园姹紫嫣红艳丽无比,故颜家人把园子取名为菊园。
颜家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后人,在京东一地文名之盛仅次曲阜孔家。每年菊园花开之时,颜家便会邀一些文人墨客品菊饮酒,吟诗作对,久而久之,菊园便成了济州一带有影响力的文化场所,每逢秋浓菊艳之时,一方文人便会趋之如鹜。
颜俊卿是颜家当代家主的嫡子,素有文名,年少时游学四方,也不曾关注甚么功名。本次参加济州秋闱,一则是父亲所命,二则也是与古浩天一样的心态,进去尝尝科举的滋味。秋闱之前他便与一班好友约好九月二十五日菊园之会,这期间正好结识了古浩天便盛情邀其参加。
九月二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济州城北的菊园前,辰时始,便有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古浩天雇了一辆马车,只带着扮成书童的潘金莲依约而来。
菊园确实盛名不虚,进得园来,便见小路旁、假山下、池塘边,黄花满眼,倒有“满园尽带黄金甲”的味道。聚会的地点在园子中心一处叫做暗香楼的两层小楼,此楼前头有一个数亩大的池子,周边一圈平地,间杂着树木、假山,曲廊、竹亭,更有无处不在的菊花,的确是一个聚会的好去处。
“古兄弟总算是把你给盼来了。”
颜俊卿站在暗香楼的门口迎接客人,看见古浩天过来,便上来亲热的挽着他进去。
“这菊园果然精致,想不到济州城也有这等高雅的去处。”古浩天赞道。
“不瞒兄弟,此处却是我家别业,日后兄弟若有闲暇,只管过来就是,哥哥我倒履相迎。”
原来如此,难怪颜俊卿一副主人家的做派,古浩天暗想。两人说着便到了小楼的大厅里,里头已经坐着许多人,却纷纷盯着古浩天,露出探究的神情。
“这位是在下本次秋闱新结识的好兄弟古浩天,却是我们京东……”
颜俊卿知道众人见他对这位新人示好,十分好奇,正待报出其玉面孟尝的名头,却被古浩天打断了。
“在下郓城人氏,末学后辈,蒙颜兄错爱,有幸参与今日集会,这里见过各位。”
古浩天不愿在这种场所出什么风头,便接过了颜俊卿话头,主动与在坐的打了招呼。
原来是一个后辈小子,大概是颜家亲戚故旧过来见见世面,大家听了便心里了然,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不过一旁角落里的一个三十来岁的书生,却狠毒的盯着古浩天,恨不得把他给吞下去。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首,此人正是那个姓王的书生,前日晚他于听涛楼出了大丑之后,在围观人群里看到了古浩天,便认定是他设计了自己,但苦无证据,只得悲呼一声狼狈而去。今日见面,自然是咬牙切齿。
颜俊卿把古浩天引到一边坐下,便告辞忙自己的去了。此时大厅里约有十余个人,有高谈阔论的,也有静默倾听的,更有个别的,安捺不住拿出自己的诗词作品颂读起来。
大厅里的气氛渐渐浓烈,有应和的、有评论的,但大多是互相吹捧。古浩天听了一会,并没有听到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觉得坐在里头憋闷的紧,就带着潘金莲悄悄的溜了出来。
颜家菊园处处美景,古浩天与潘金莲在园中随意的闲逛着,但觉赏心悦目,远胜于憋在大厅中听那些陈词滥调。两人在园里转了一圈,到了一处水榭,只见塘边数丛菊花,池中一片残荷,倒是十分静幽,于是便坐下歇一会。
“小官人,那甚么诗词,有这般难么”潘金莲好奇的问。
“你是说那菊花诗吗”
“对啊。”
“那又有何难,小官人我只是不想与那些俗人争长短而已。”
“小官人吹牛了,不然你作一首与俺听听”
潘金莲如今私下里和古浩天已经十分亲密,讲话也没啥顾忌。
“你且听好,吓死你这死丫头。”古浩天一边说着,一边在脑子里把有关菊花诗搜了一遍。
“有了。”只一会他便找到了一首,于是他面对残荷,缓缓吟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潘金莲想不到小官人竟然真的吟了出来,而且听起来好像很美的样子,她默默的念了几遍,觉得朗朗上口,不由得对其崇拜不已。
“小莲儿,如何,震住了吧,也不看看你家小官人是何等人物。”古浩天得意不已。
“有甚么了不起,不然你再做一首俺听听。”潘金莲嘴上却不服输。
“嘿嘿,今日总要让你这个小妮子心服口服,且听我再来一首。”
古浩天正待启动作弊机器,却见颜俊卿远远的走过来。
“古兄弟为何独自在此,累得哥哥我好找。”
“我这不是贪图园中好景吗,才出来走走。”
“如今正是热闹时分,且回去同乐,这园中景致何是不能游玩。” 颜俊卿不由分说,拉起古浩天就往大堂而去。
临近暗香楼,只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叫好声,好似又有谁的佳作问世。古浩天跟着颜俊卿从门口进去,却又一次成功的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很多人心里奇怪,这颜俊卿为何把这个小子护的恁紧。
“这位小郎,莫非我等诗作入不得
第一零三章 菊园诗会(下)
且说古浩天听得潘金莲念了那首诗之后,登时吓的要死。只因他这首诗却是苏轼苏大神的诗《赠刘景文》,刚才在后园之时,他为了哄那潘金莲,随口就吟了出来,那知这死丫头在这种场合竟把它给念出来。须知苏轼可是前朝的名人,他的大作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肯定熟知,这下子不但坐实了他不学无术之名,而且这么明显的盗用他人作品,经这些人炒作,恐怕这辈子的名声也给毁了。
古浩天怔怔的坐在那儿,一边绞尽脑汁的想着应对之计,一边静待狂风暴雨的来临。而此时大厅里的气氛却有些诡异,方才的喧嚣一下子变成了死一般的沉寂。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的过去,古浩天觉得自己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想想反正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与其在此煎熬不如豁出去了,他正想开口说,自己刚才在后园朗诵了苏大家的大作,丫鬟无知拿来当成自己所写。
却见颜俊卿到了古浩天前面开口赞道:“古兄弟果然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此句一出今日菊诗均无颜色矣。”
“此诗果然不凡,今日不虚此行矣。”
“傲霜斗寒,菊之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尽现矣。”
……
颜俊卿开口之后,又有很多人开口称赞。但古浩天却蒙圈了,什么情况,难道这些人都没读过苏大神的作品吗他仔细的看了看众人,好像又不似讽刺的神情。莫非苏大神在这个时代没有写过这首诗作,古浩天思来想去似乎只有这种可能。不过到了这时他心里已经有底了,便安心下来静观其变。
“古家想来家学也是不错,居然连书童也会作诗,以前在下也只在杂文里看过这等故事,如今倒是亲眼见识了。”
这时那个姓王的士子又开口了,他一直认定古浩天就是个纨绔之徒,故此逼他作诗,要其出丑,想不到那个书童却吟了一首好诗出来。一开始他也被怔住了,但后来看看古浩天愣愣的坐在那儿不发一声,又看那书童眉清目秀是个机灵之人,便想,必是书童代作的,故又开口嘲笑。
大厅里的一些人,听了王氏士子的话,好似也回味过来,对啊,这诗可是那书童所吟,未见得就是那姓古的所作。而一些原本对自己诗作较为得意之人,此时被比了下去,心有不甘,于是心思便活泛了起来。
“适才古秀才的大作,确是惊艳,在下参加菊园诗会多年,也未曾见过这等佳作,只是如今意犹未尽,不知古秀才能否再作一、二首,以饱耳福。”
此时座中有人出言提议,立时便有一些人附和。
“佳作绝句,有的数年难求一句,那有一时就出数首的道理。”
大厅里也有一些正直的人士看不下去,出言劝阻。
但此时的古浩天却镇定了许多,自从那个姓王的开口之后,他便笃定这首诗这个时代的苏大神必然没有作过,若有的话别人有可能看着颜俊卿的面子装糊涂,那姓王的却绝不会放过他。而此时见一些人又起哄要他作诗便再无压力,心想,老子既已作弊,又怎会在乎几首,且吓死你们这些鸟人。
“诗词本非在下所长,不过既然大家这般盛情,在下也不便推辞,只是那位王秀才对我似有不信,咬定方才那首诗是书童所作,如今不如便以菊花为题,由在下向王秀才讨教一番,不知可愿赐教。”
古浩天见那小子老与自己作对,干脆拉其下水,再给他一个教训。
那姓王的见古浩天突然向他发起挑战,心里迟疑了一下,有心不接,但自己一直贬低于他,旁人看了必定说自己也不过尔尔,又想想对方也就是一个无知小子,有甚可怕,便壮着胆应了下来。
斗诗比词历来是文人所爱,这时见古浩天要和那王秀才当庭斗诗,众人立时兴奋起来,很快就有人在大堂当中摆好桌椅、笔墨。古浩天从容不迫的来到一张桌前,然后伸手向那王秀才作了一个请的姿势。
“王伦兄弟,在下恭候佳作问世。”
“王伦兄弟,莫要留甚么情面,好好把那小子教训一番,不然不知天高地厚。”
在一众吹捧声中,那王秀才自得的来到了另一张桌前。
“王伦!这厮竟然是王伦。”
古浩天想不到自己一不小心又遇到了一位“名人”,还是原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也太意外了吧,他不由好奇的看了他几眼。
“少年人,王秀才是士子中的老前辈,你如今认输也没甚倒霉的。”
有好心人见古浩天怔怔的看着那王秀才,以为他在露怯,便好心的劝他。
“士子中的老前辈但在下于济州多日,却没听说那年秋闱中举里头有这位前辈的名字,莫非至今还是‘白衣’。”
那王伦见有人劝古浩天认输,正在得意,没想到那厮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裸的把他伤疤给揭开来,顿时闹羞成怒。
“莫呈嘴能,且于手下见真章。”说罢狠狠的瞪了古浩天一眼,自顾构思诗作去了。
大约过了半刻钟,王伦便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两句“秋深黄花密,暗香漫东篱。”围观众人摇头晃脑争相吟颂,纷纷称赞。
那王伦转头看看古浩天,见其未写一字,只呆呆的站着,心里不禁快意,于是又写了一句,“把酒学陶公,”却见古浩天仍然没动笔,心想这小子怂了,于是更加得意,想了一下提笔写下了最后一句,“醉卧南山西。”他审视一遍觉得十分满意,不由得抑扬顿挫吟颂了一遍。
可是原本的那些称赞声却没有如期响起,怎么回事,他抬头一看,却发现身边只剩几个同党,余下的人都
第一零四章 巧遇佳人
暗香楼侧后有一座幽静的小楼,今日一早便来了两个年轻的小娘子,每当前头有什么诗作出来时,就会有人抄写好及时的送到小楼,交由她们欣赏。
“这诗作却是一年比一年不堪了,大半日了也不见一首出色的。”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娘子坐在桌子之前,无聊的翻看着眼前的作品,轻叹着说。
“写诗又不是做菜,那有这般容易的,娘子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边上的小丫鬟打趣道。
“死纤儿,就你话多,不如我们出去赏菊吧。”
“不妥,方才来时俊卿郎君可是说了,今日园中人多,不宜抛头露脸,娘子且安心在此处看看诗作吧。”
“咳!表兄也真是的。”
那小娘子便是颜俊卿的表妹,她见纤儿搬出其表兄,也就没了出去玩的心思。
便在两人百无聊赖之际,突见楼下送诗作的童子跑了进来。递过一张纸,匆匆说道:“小娘子,那边刚出的一首好诗,俺赶忙给你送来了。”
那纤儿接了,小娘子打开一看,却是一首七言绝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她细细一读,便沉迷进去,心里暗忖果然是一首好诗,这菊园里头好似多年也不曾见过这等佳作了。正在她静静的鉴赏之时,楼下又传来了一阵仓促的脚步声,那传送诗作的童子又跑了过来。
“小娘子,又出了三首好诗,你赶快看看。”
“三首,今天的诗会却是怪了,上半日不见一首好的,后头却恁多人写出佳作来,莫非这些高人都想留在后面出手。”
说罢她把手头的三首诗作看了一遍,却见各有特色,非同凡品,不由得暗暗称奇。
“小娘子有所不知,这三首和方才那一首却是一个人写的,并无他人。”那小童又绘声绘色的把前头两人比诗的情景说了一遍。
“你说那比诗的少年姓古”那小娘子蓦地想起他表兄新近结交的那位好友。
“是啊,俺看郎君对他还是甚好的。”
那小娘子听了童子的话,突然起身便朝外走去,可到门口她又犹豫了一下,回头却吩咐小丫鬟:
“纤儿,你且跟着去看看,那写诗的是甚么人物。”
那纤儿见小娘子举止有些反常,又不便多问,便跟着那童子去了。
小娘子把四首诗作排于桌上,一一读来,但觉字字精妙,句句绝伦,虽同写菊花,却各各不同。心想,京东几时出了这么个才子,怎么之前从未听过,想着想着,心头却不由然的浮起一张刻骨铭心的面孔来,随即叹了一口气,神情又黯然了下来。
“小娘子,小娘子。”
便在此时,却见那纤儿,一边叫喊着一边急急的踩着楼梯上来。
“死丫头,你慌张什么”
那小娘子嗔骂了一声,却又好像预感到了什么,不自觉的站了起来。
“小娘子,那姓古的书生,正是在黑松岭救了我们的那位少年。”纤儿激动的说道。
“可是当真!”小娘子一把抓住纤儿的衣袖,似是不敢相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