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粮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和知了




第八十一章:越来越浓的年味
    豆腐做好,豆包年糕都蒸好,年猪又不着急杀,于氏这几天都在赶着做新衣服。

    鞋子冬月的时候就纳好了,赵老太太的两双,丫丫爹一说,于氏自己做了一双,给丫丫做了两双,小小有很多虎头鞋,于氏就没有给他做新的。于氏又给宝哥和娟姐一人做了一双。

    衣服只丫丫和小小一人一身,布料是赵明成亲那会,买的好几尺花布料,没用了,剩下的。赵老太太就给了几个铜钱,拿了回来。各家扯了一块,说是给孩子做年衣。

    估计这花布赵老太太也没给几个钱,过年给小的做一身衣服,等赵家小叔成亲的时候,也好看。

    花布给小小做的是花肚兜,丫丫做的是一身衣服。还多了一块布料,于氏给丫丫也做了肚兜。

    剩下的布头子,于氏看着,就又给丫丫纳了一双花布鞋。

    看着这一身红花花的,这是要成了花姑娘了啊。

    终于在小年前两天小叔和华哥回来了,他俩一回来,家里就开始准备杀年猪。丫丫躲在西厢房没出去,等主屋饭熟了,丫丫才过去主屋吃饭。

    杀猪的饭菜都是一样的,血肠也是老爷爷灌的,味道很是纯正。

    杀完猪,中午招呼过村里人吃饭。晚上的时候,赵老太太和于氏赵家大娘几个,把剩下的饭菜都好好放盆里,然后拿到厢房放着,冬天剩菜能放的住,每天热热剩菜,腾年糕豆包,能吃到年前。

    有时候于氏把剩菜烩到一起,再切上两块豆腐,干白菜、大肉、酸菜肉、加上豆腐,炖上一会,很是好吃。

    小年之前是要上坟的,一般是到集市上买黄纸,家里的男人领着家里的男娃子跟着上坟。赵家大爷、丫丫爹、赵家小叔、华哥、宝哥都是跟着去的。

    家里杀了猪,小年的饺子,赵老太太切下一块猪肉,然后又拿出来干白菜,“今年的小年吃猪肉白菜的饺子吧。”

    面是荞麦面的。

    在丫丫看来,猪肉白菜的饺子要比纯猪肉的要好吃的多。不油不腻,而且白菜味道十足,加上这里的猪肉是纯养的,没有一点饲料,味道很是好吃。

    小年也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早上煮好的饺子,先不吃,要盛出两盘,放在灶台上,点上香,贡上,让灶王爷先吃。

    祭完灶王爷,这才准备放桌子端上饺子吃早饭。

    小年这天还要开始剪纸,各种过年喜庆的剪纸都要开始剪了,还有对联,找村里能书能写的,开始准备些对联了。

    赵老太太让华哥在书院附近买下来红纸,刚吃过小年的饺子,赵老太太就拿出红纸,用剪子剪出对联和横批的样子。华哥拿出学院用的毛笔和磨,开始写对子。

    自从华哥去了学堂,学了几年之后,家里的对联都是他来写,有时候村子里也有人来找华哥写对子的。虽说华哥现在读书也晚,也没得功名,但是村里读书的人家真的不多,前年村子有名望的老先生也去了,就没几个能识文断字的人。去集市上找人写还是要出铜钱的,不如找华哥写上几幅,看不出好坏,挂上也挺好。

    过年的剪纸一般都是年年有余、庆丰收、风调雨顺之类的,于氏跟着捡,由于纸笔金贵,赵老太太不让小孩子碰,只能远远的看着。偶尔余出来的一两个碎红纸片,几个小孩子也都和捡到宝一样的,收起来。

    娟姐正是懵懵懂懂的时候,红纸片拿在手里,用口水沾湿,会有红红的颜料出来。娟姐就往指甲上抹,宝哥学样,有时候口水沾的,嘴唇弄的红红的一片。

    炕头上剪纸,炕稍华哥写对联,村子的人一会来一个,找华哥写对子。

    二奶奶也过来找华哥写对子,“每年这时候,华哥在家都是写对子,刚看到你院子进进出出的,就知道今年也没落下。”



第八十二章:熬猪油做皮冻
    下午去前院拿了几套挂钱,这过年的对子、横批、年画、挂钱就算准备妥当了。

    忙了一天,晚上的时候,赵老太太开始准备熬猪油。以前没养猪,猪油都是赵家大姑给送上一坛子,省省捡捡的也要吃上一年。今年自己杀猪了,就可以自己熬猪油。

    吃过晚饭,赵老太太在厢房找出来猪板油,还有猪脖子肉、一部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分别洗干净,切好,单独放在盘子里。把肉熬成油,一来油可以做菜吃,二来这肉成了油脂了,也能放得住。

    锅里先放上水,然后先放切块的猪板肉倒进锅里,大火煮至水干。水靠干之后,猪板肉就开始出油,这是改小火。锅里的肉需要一直用铲子翻翻,直至熬出猪油。

    猪板油熬的差不多,开始放带瘦肉的肉块进去,一起熬。

    等把肉块熬的金黄,瘦肉也干干松松的,就可以把熬出来的猪油掏进放猪油的坛子里。丫丫在锅台旁边看着赵老太太一勺子一勺子的把锅里熬出来的猪油放在坛子里,不一会就把猪油坛子放满了。锅里的猪油也装的差不多。

    “剩下的这些猪油和油脂放一个坛子里吧。”赵老太太一边翻着锅里的油脂和猪油,看着猪油剩下的也不多,“这些油脂也能吃上一阵。”

    熬完猪油,赵家大娘看着几个孩子都在跟前眼巴巴的瞅着,“娘,我要不找个碗盛出来几块油脂,让孩子们尝尝”

    赵老太太撇了一眼他们,“一个个的就知道吃!”

    赵家大娘知道,赵老太太话虽然说的不好听,但这是应下了。

    赵家大大娘拿来一个碗,用筷子在锅里挑有瘦肉的油脂,捡了小半碗,然后端着碗让他们进里屋吃。“这个油脂放的烟多,要不然放不住,你们一人就尝个鲜,别多吃齁着了。”

    说着每人给了一双筷子,让他们吃油脂。

    丫丫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有点肥肉有点瘦肉,但是肥肉把油都靠出去了,不肥不腻的。

    嗯,像是赵家大娘说的:有点咸。

    丫丫吃了两块,就要找水喝,“别喝那水,那水凉了,吃完油脂再喝凉水要坏肚子的。”于氏拿过她打算喝的凉水,给换成热水,然后给娟姐和宝哥一人也倒了一杯热水。

    “若是咸了,就等水温了,喝温水。”

    刚给他们几个倒完水,赵老太太在厨房弄好猪油和油脂,叫人过去吧坛子给搬到橱子里。

    “带油脂的那坛子放里面,纯是猪油的放外面。”赵老太太一边指着油坛子一边说,“来文成亲的时候,用这个纯猪油的那坛子,剩下的那坛子,以后留着自己吃。”

    一共这些猪油,也不知道到时候分家的时候,赵老太太各家会不会给分点猪油。

    “熬油这锅别动了,等明天直接做菜,省得锅里的油给糟蹋了。”

    两个儿媳妇都应着。

    “我看现在也还早,我一会去西屋把带肉皮的肉挑出来几块,把肉皮给剔了,用西屋的锅一会把肉皮也给熬出来吧。”

    赵老太太所说的熬肉皮,就是做猪皮冻。

    “加上刚刚熬油剔出来的肉皮,能熬一大锅皮冻,够吃这个年的了。”

    “娘,你在屋里待着吧,我和老二媳妇把这坛子油放好一会我俩去找猪皮。”赵家大娘看赵老太太忙了一个晚上,熬猪油的时候也是自己动手,没得空闲,



第八十三章:扫尘
    腊月二十四就是俗称的‘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扫一遍、洗一遍。一早吃过饭,于氏就把被子、枕套、被单都拆下来放在木盆里,丫丫的衣服,前两天洗过的,于氏也拿出来放在桶里,家里凡是能洗的,不管干净不干净,于氏都要洗一遍,她说,今天的洗的东西,一年穿着用着都有福气的。

    赵老太太和赵家大娘也是,每人也都抱出一大抱的衣服,在院墙堆着。被子和褥子还有枕头,更是都铺在院墙上等太阳出来晒太阳。赵家小叔、赵家大爷还有丫丫爹今天也都没出去,因为扫尘还要扫房子,猪圈驴卷,厢房什么的,都是要扫干净的,还有院里院外。

    于氏在主屋烧了一锅热水,丫丫爹从井里打来一缸,几个水桶也都盛满。

    “娘,老二媳妇把水烧好了,我和老二媳妇先收拾东屋了”每年的习惯就是先收拾赵老太太的屋子,然后收拾当院,当院收拾好了之后,再家去收拾各家屋子,然后洗衣服收拾其他的。

    赵家大娘看赵老太太在西屋忙活着把赵家小叔的衣服找出来,看着日头已经出来了,就过来问赵老太太的意见。

    “行啊,你们妯娌俩先收拾。”赵老太太抬眼看着日头,“屋顶都好好扫扫,然后炕席好好擦擦,地扫干净就行了,桌子柜子匣子的,你们稍微擦一下,到时候我自己回去也得擦。”

    赵家大娘应下,开始和于氏收拾赵老太太的东屋。主屋一共四间房,赵老太太的东屋两件,中间是厨房,西屋一间是赵家小叔住。

    主屋两间炕席上面铺着褥子,褥子上方一个高长的枕头。这枕头是之前于氏做的,和褥子一直放炕上。现在赵老太太年纪大,若是困了累了,就直接躺着歇着了,并不把褥子和枕头收起来。炕稍堆着几件行李,并不多,但也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俩人把褥子和枕头收起来,挪到西屋,然后把炕席也收起来,先放到厨房。东屋不禁灰的东西,都挪了出去。赵家大娘和丫丫娘手里拿着笤帚,脱了鞋,站在炕上开始扫屋顶。

    屋顶挂了很多烟灰还有各种灰尘,一扫烟尘就掉下来乌泱泱的一片,还好俩人头上都围着头巾,身上穿的也都是旧的该洗的衣服。

    屋顶炕上的扫完,又搬来凳子站着,把地下的屋顶也都打扫干净,打扫完屋顶,开始扫四周的墙面,前面也是要扫干净的,特别是旮旯的地方,特别容易藏灰,一定要仔仔细细的扫干净。

    落下的灰炕上的,直接扫出去,落到柜子匣子的,俩人也都擦干净。

    炕席是要擦干净重新铺上去的,于氏在外屋擦炕席,赵家大娘擦里屋的柜子箱子匣子。锅里的热水一直架着火烧着,看着手里的抹布脏了,就用水洗干净接着擦。

    一年只这一天是彻彻底底的大扫除,所以马虎不得,但凡有点尘埃的,都是要扫干净的。

    于氏把炕席擦干净,并不着急拿到东屋炕上铺好,因为还没弄完,拿过去也是弄脏了。柜子和匣子之类的都擦好,开始扫地,因为里屋地都是土,一般都会掸上水,然后等水把灰尘压下去之后,开始用扫帚扫地。

    地扫完之后,开始归置东西,把炕席铺上,挪到西屋的东西都搬回来原地放着,褥子和枕头也都给赵老太太铺好,这才让赵老太太过来看看,弄的怎样,还有哪里再需要擦的。

    赵老太太东屋看了两眼,还算满意,“行了,我这屋就这样子的,我弄好了,你们把来文这屋给弄弄吧。”

    赵家小叔虽然不长住家,但是一应东西赵老太太都留着,摆放也都和在家的时候一样。赵家小叔的褥子被子赵老太太也都拆下来,被芯之类的也都拿到当院去晒,衣服什么摆在箱



第八十四章:花姑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是村里流传的民谣,扫过了房子,腊月二十五,接着就是糊窗户了。

    古时候的门和窗户,特别是这种穷的村子,都是木头做的。而且窗子透光很差,多是用木头雕刻的,只偶尔能露出来几个小口,算是透光了。

    那时候没有玻璃,只用窗户纸糊上,有的有钱的人家糊上里外两层,冬天也好不透风,保暖。在稍微好点的,也有用纱的,她家用的是纸,主屋赵老太太东屋的窗户是两层纸糊的,其他的都是一层纸糊的窗户。

    偶尔天气特别冷的时候,于氏晚上都是用布在里面的窗户给遮上,省得漏风。

    窗户纸是买的,年年的集市上有的卖,赵老太太根据每家窗户的情况,集市上买上几片窗户纸,各家好糊窗户用。若是看着还好的,就不换新的窗户纸,直接旧的窗户纸用着,听说窗户纸也得花上几个铜钱。

    赵老太太今年给了丫丫家两篇窗户纸,一早打过浆糊,在把主屋的几扇窗户窗户又糊上新的窗户纸,主屋有的地方窗户纸糊了三曾,也是够保暖的。

    西厢房旧的窗户纸没拆,直接在里屋又糊了一层,算是保暖了一些。糊完窗户开始贴窗花,趁着新糊的窗户纸,直接把前段时间剪好的窗花贴上。

    西厢房的窗户是风调雨顺和年年有余,礼物丫丫娘又贴了自己剪的几个福字。一贴上窗花,立马过年的氛围就有了。

    二十六买肉,没杀猪的人家去买猪肉或者牛羊肉,丫丫家今年杀猪,赵老太太说就不买肉了,羊肉牛肉也都不买了。二十七宰公鸡,这个当时是得宰一个的。赵老太太夏天的时候抓了好几只鸡,加上之前养的,有好几只公鸡。赵老太太让杀了一只新的,看着也大的,说是老公鸡还能养家,不杀吃。

    二十七这天家家也都要去赶集,因为这天一般都去集市上置办过年的东西,比若炮仗、香烛、黄纸、煤油之类的都是要这天置办好,等缺啥少啥,二十八二十九再买上两天,不能等着三十过年了,再去置办。那样的人家会显得不会过,村里的人会笑话的。

    一过二十七,有时候晚上,就有人家开始放一两声炮仗,有时候这边放一声,那边跟着放一个,好像是跟着比一样。

    二十八把面发,发的是过年蒸馒头的面,也就是发上一晚上,二十九开始蒸馒头。这里的馒头不是白面的馒头,而是玉米面居多。因为这里不种麦子,所以白面少,但是有钱的人家,也是能能南边弄到麦子,蒸白面的馒头。

    腊月二十九还有一个说法,要打上几斤酒,自己喝或者过年家里来客请客喝。集市上有个小的酿酒厂,是用高粱酿的高粱酒,丫丫爹平时干活累了,是会喝上几口酒解解乏的。每年打酒都是赵老太太给丫丫爹几个钱,丫丫爹去集市上打上几斤酒。

    大年三十这天吃的饺子,纯肉馅的,这是丫丫来到古代第一次吃纯肉的饺子,而且包的也多,馅子虽说不大,但是吃着也是香,她一连吃了好几个。

    吃过饺子,开始做浆糊贴对子和挂钱了。

    每年这个华哥还有赵家小叔是主力,丫丫爹跟着王对子上抹浆糊,赵家大爷拿过去让华哥和赵家小叔贴上。对子是华哥写的,他知道上下联,知道哪个贴到哪里,赵家小叔也识得几个字,所以年年都是赵家小叔和华哥贴对子。

    对子、横批、挂钱、年画、门神都是得贴的,赵老太太看着华哥和赵家小叔在那边贴,有时候问问这上面写的什么字,什么意思,有时候帮着看看贴的正不正当,需要往那边挪一挪之类的。

    华哥算是比较忙,有的人家忘了对子是贴在哪里,或者哪个贴在哪边,偶尔都是有人过来问一问华哥,这对子怎么贴。

    华哥也都耐心的告诉,直到记下了,才作罢。

    年年三十的中午饭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丰盛的。这边丫丫爹他们贴对子,那边丫丫娘和丫丫大娘一个锅糊肉,一个锅炖炖鸡。屋里屋外散发着肉香,大家干活也都起劲。

    炖好了肉,赵老太太又拿出来两条腌鱼,让于氏鱼炖豆腐做上。有了鸡、鱼、肉、再弄几个菜,这个年就算好的年的了。

    酒是倒在酒壶里,一早就用热水烫上了,大冬天的喝温酒。

    赵老太太找来瓜果的盘子,找来好几个,一个装上炒好的葵花籽,还有冬天吃的几个冬瓜、南瓜籽也都留着炒好,装了一个盘子。除了瓜子,还有各种的果干,杏干、沙果干、山楂干,耨里干也都各装了盘子。还有核桃、栗子都炒好放在盘子里。集市上买的糖酥,芝麻饼也都用放糕点的盘子放好。
1...1920212223...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