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正德大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一夕秋月

    当然,刘孟也知道自己这是抗旨,其他文官也知道,不过这些文官倒也不怕死,在他们的意识里,抗旨不遵被杀不算丢脸,甚至可以算是忠贞不屈。

    毕竟历史上很多这种文人不愿意受君主招揽而抗命甚至被杀的事都被传为佳话。

    “要么你们直接罢黜本官,甚至革本官为庶民皆可,乃至杀了本官都行,但不得侮辱本官,让本官去做一塞外知县,管一群蛮夷!”

    刘孟此时便如此对吏部的官员喝道,他觉得自己很刚硬,很有骨气,也很为此而自豪。

    当然,他自己也知道如果不死直接被罢职或直接贬为庶民的话,他回到家乡靠着几十年宦海生涯所捞的钱足以当一方富绅或大财主,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家族子弟,为自己家族后进子弟牟取利益;

    如果被杀也能在史书上留个刚正不屈的美名,也能让自家家族在士林中得到尊重。

    而去塞外做县令,做的好也不会很快升为高官,做的不好甚至还会被贬黜治罪,而且还得担心可能会病死冻死,就算能捞些钱也不能过上好日子,就算因公殉职也容易被史书遗忘。

    朱厚照也知道刘孟这些文官的心思,在得知刘孟不愿意赴任后,直接下旨道:“抗旨不遵!理应处死,念其也曾做过一两件有益民生之举,判为徒刑六十年,剥夺其宪法大纲规定的子民权利,发配至玉林挖矿,若去世则令其子侄辈偿还其罪!”

    钦定宪法大纲在最终快一年多的争论中敲定出来后,其内容在很多方面赶后世的宪法差之甚远,首先不同的是,他依旧是在保障皇权,其中还有一点不同的则是依旧有株连治罪的内容。

    所以,朱厚照在决定发配刘孟去玉林挖矿六十年时,表示如果刘孟去世则由其子侄接着挖下去,直到六十年为止。

    刘孟回到家乡后完全没把自己抗旨不去塞外就任的事放在心上,对于文官们而言拒绝当官算不上什么,而且他还直接纳了一房小妾,年过五十的他刚把一十七岁的女孩娶进家,正兴致勃勃地要再当一回新郎时,山东按察使的兵丁找上了门,宣读了内阁下达的钧旨。

    刘孟听后直接大惊:“什么!要老夫挖矿六十年!陛下,陛下这还不如直接杀了老夫!”

    “带走!”

    山东按察司的官兵可不敢怠慢,因为一旦让朝廷那边知道刘孟这个罪犯在规定时间内没押到玉林城服役的话,整个山东按察司的官员都会被严惩,所以,刚做了新郎还没来得及入洞房的刘孟就被拉走了。

    刘孟被押到玉林城后挖矿生涯自然是很惨的,如果他当初乖乖地选择去塞外当县令,虽然会给自己以前的下属作揖,但至少还是个官,但现在他只能同那些犯罪的蒙古人一样每天高强度地进行挖矿工作,还会被监工殴打。

    服役后不到三天,刘孟便受不了这种被人当畜生一样使劲驱使干活的感觉,就跪在了玉林知县张璁的县衙前求见:“县尊啊!小的求求您,求求您帮小的向陛下上个疏,就说罪臣知罪了!罪臣不该抗旨不遵!不该不守规矩!罪臣愿意去东胜当知县!呜呜!或者让罪臣像其他儒士一样去教人识字也行啊!”




第192章 文官们放低姿态
    “你们说说,这些官老爷们是怎么想的,张小公爷都押着小王子从人家老巢回来了,居然还会觉得皇上已经大败!”

    “更为可笑的是,谣言传到京城,京城的官老爷们还真信了!那个叫什么大明时事月刊上说的事你们听说了吗,上面揭露说京城的官老爷们真以为皇上打了败仗被活捉,因而直接就要求当今的许阁老去找太后立新君,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许阁老偏就不信,还直接拿尚方宝剑杀了企图闹事的一个大官!把朝局稳了下来,这才没让我们大明又出现两个皇上。”

    “然后,准确的邸报消息传递都进京了,京城的官老爷们这才相信皇上没有打败仗没有被俘虏,而且还活捉了小王子,但他们不愿意宣扬此事,结果非说只是杀了几十个鞑子而已;但皇上可没答应,直接要求他们每人写文章宣扬这事,而且每日要写一万字以上,写一万字啊,啧啧!我读了三年书,知道拿笔写字可不比拿锄头种地轻松,别说一万字,一百字也能要了我的命。”

    “这可奇了,把杀千刀的小王子活捉了不是好事吗,这些官老爷们怎么就不愿意宣扬呢,而且听你这话里的意思,好像他们不愿意让皇上赢呢,甚至还巴不得让皇上被活捉。”

    最近因为京城大搞工程大办工厂,导致京城百姓更多了起来,眼下新增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十万!

    而这些百姓也大都是工人工匠,又因为皇帝以爱民为由下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如果继续工作就得让工厂支付加班补贴。

    但现在的大明工业还不够发达,所以,工厂大都不大,需要加班的少,所以这些百姓们一般下了班闲着无聊自然也会议论起政事来。

    朱厚照让第二侍从室要求各大官营与皇家经营的工厂开办工人夜校以及让礼部召令各地方官府开办扫盲班,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识得些字,即便不识字也有专门的读报员。

    再加上朱厚照下旨鼓励官方与民间办报,使得百姓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道的事也越来越多,自然也越来越喜欢在茶余饭后谈谈国事。

    而一家最近出现的大明时事月刊把最近文官们对于小王子被活捉一事的表现也给作成专刊报道了出来,使得百姓们也知道了此事,也对此颇觉得有趣,毕竟他们对官老爷也没好感,很希望这种官老爷们被打脸的故事。

    所以,此事的一家酒楼里,几个百姓便因此议论起此事来,其中一个比较聪慧的百姓还因此察觉到官老爷们似乎内心并不忠于皇上,因而也就这么问了起来。

    这百姓这么一问,与他说话的另一人则笑道:“要不说天下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呢,别看他们天天嘴上说忠于皇上,其实他们忠于是他们能手里的银子,甚至还没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念皇上的好多。”

    “大胆!”

    何景明忍了自己对面几个百姓很久,他今日本是要学学张择端来这市井之间找找绘制京城冬日图的灵感,却没想到听到一群百姓在这里大谈政事,如今听这几个百姓直接说自己这些文官们对皇帝的忠诚度还不如他们这些百姓,自然让这何景明大为窝火,因而,直接拍桌怒斥起这伙百姓来。

    这几个百姓也只敢私底下议论一下,倒也没到不畏惧官绅士子而有人人平等的意识,因而见何景明是儒士,也就没敢因为他呵斥自己而发飙,只胆怯地结账离开了这里。

    何景明倒也不是仗势欺人的官,也不愿意与这般升斗小民见识,只是心中依旧郁闷的很,因为他发现他刚才出了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喝止住了这些百姓们的议论外,竟然无法反驳其所说之事有何不对!

    何景明不得不承认很多文官内心里对陛下的确不满,甚至也的确不愿意想有个注重武功皇帝,但他也认为大多数文官们也是讲究君臣之义的,也都是忠臣,比如他自己,甚至他很想说天下的忠臣不止许进一个,但他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向这些百姓们解释,甚至他也做不到降尊纡贵向这些百姓们解释,他会本能地通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去喝止住这些低贱的百姓。

    看着身后一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他更加烦闷,心想陛下这对联用于士大夫还可,何必用于百姓!

    不只何景明一人郁闷,很多文官对此也颇为郁闷,他们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很囧甚至可以说很弱智,但他们不希望让更多人的知道,甚至不愿意让后人知道,他们觉得这会让自己斯文扫地。

    所以,一些文官们再次上疏希望皇帝陛下可以禁绝百姓谈论国事,同时禁绝报纸随意披露朝廷秘辛。

    朱厚照这次直接装聋作哑起来,一概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由命内阁票拟回复这些文官,除把百姓的嘴都堵住不然没办法禁绝百姓谈论国事。

    文官们无法,一些文官们不得不开始放下高傲的姿态通过报纸或演讲向百姓们辩解。

    尽管百姓们对于政治的对错不是那么关心,但他们心里有杆秤,当一些士大夫开始向他们解释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好像开始被得到了尊重。

    &nbs



第193章 女真与屯田
    武定侯郭勋之子郭时因强暴民女致死被顺天府判处为绞刑。

    武定侯郭勋因此上疏正德皇帝朱厚照,希望可以重新判决,理由是功勋之后不应如此严惩。

    而朱厚照则直接让内阁票拟,把武定侯郭勋之奏疏下达给大理寺卿张子麟,由张子麟决定。

    理由是宪法规定大理寺具有大明帝国的最高审判权。

    因为朱厚照没有给郭勋撑腰干预司法,因而郭勋只得自己来找大理寺卿张子麟。

    “大明律规定,强暴者当以绞之!武定侯,顺天府判的案子,没有不对之处!”

    大理寺卿张子麟素来刚直,没有给武定侯郭勋留任何情面。

    “那也不能这么判!吾儿乃勋贵之后,不过辱死一民女而已,何必处死之!你们大理寺的这是乱判!”

    郭勋当场拍了桌子,怒斥起来。

    张子麟也毫不客气地还以颜色:“大理寺具有终审之权,这是宪法大纲所规定!武定侯若觉得大理寺审判不公,可以直接面呈陛下,让陛下罢免了本官!但是只要本官还是大理寺卿,这案子就得这么判!”

    宪法

    郭勋没想到大理寺卿张子麟会以“宪法”这个东西来反驳自己,他本以为借着自己是勋贵的身份逼迫大理寺让步,从轻处罚自己儿子,现在却突然搬出一个宪法,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击。

    这也是朱厚照在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后帝国政治的一点改变,帝国的官员们开始在不经意间以宪法作为自己行驶权力的依据,而不再是像以前完全凭当时所处的环境来随意打破规则。

    比如现在,如果没有宪法,大理寺卿张子麟没办法去阻止武定侯郭勋对刑事案件的干涉,因为大理寺卿的权限虽说是终审所有案子,但其实最终审判权只有皇上拥有。

    皇上懒惰可以让大理寺拥有最高审判权,皇上勤政可以让大理寺没有任何权力,说白了,大理寺在以前就是皇帝的在刑事审判这方面的一个代理人而已。

    不过,如今,宪法明确规定了大理寺的权力,所以,大理寺卿张子麟可以名正言顺地阻止郭勋干预司法的行为,甚至不怕因此得罪皇帝,因为皇帝要是不满意可以撤换他,但不能否认他在任期间的权责。

    武定侯郭勋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儿子因为犯法被处死。

    很多朝廷官员皆如大理寺卿张子麟一样因为宪法的出现而开始明确自己的权力职责,且以此作为武器来阻止一些权贵干涉政务。

    当然,文官们在发现宪法的这个妙处的同时,也感受到宪法带给他们的束缚,因为宪法对普通百姓的权力也有些涉及,使得他们也无法过分欺压百姓和无视百姓的诉求,比如如今就没办法禁绝百姓议论政事的权利。

    偏偏他们现在也不能让朱厚照取缔宪法。

    因为宪法从一开始就是朝中四品以上京官与三品以上外官廷议制定的。

    甚至还有勋贵、外戚、皇亲的参与,以及专门从南北直隶请了几个乡绅耆老还有乡野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在争吵了一年多才制定出来。

    这个宪法是帝国各个阶层相对能接受的产物,虽然总体上还是利于朝廷不利于百姓,但除了皇帝朱厚照有这个能力否定他以外,没人敢否定他。

    毕竟,当初签名的可大都是朝中大佬,你要想取缔宪法就相当于与整个文官、勋贵、武将集团乃至皇帝作对。

    就算是修改也得劝服在第一次宪法大纲制定时的代表中的三分之二同意一起联名上奏给皇帝,要皇帝同意修改才行。

    修改后,皇帝还有一票否决权。

    所以,文官们以及其他权贵想要取缔想宪法甚至修改宪法大纲都是很难的。

    何况朱厚照现在还很遵守宪法大纲。

    其他人无论是文官还是其他权贵也只能乖乖服从宪法大纲所制定的规则。

    儒家理学让大明成为了一个等级秩序与伦理秩序森严的帝国,从皇帝到官员再到百姓,从国到家,皆有纲常等级。

    所有的人皆遵从子从父,臣从君的规则。

    正因为此,在儒家理学社会里,无论是王朝还是家族,都只能寄希望君主英明家主睿智才能使家国兴旺,这种社会对君主家主的要求很高。

    而且,君主或家主因此拥有订立规则的权力,但是得要求他们自己遵守规则,他们自己一旦不遵守规则,规则就等于没有。

    而现在,朱厚照让大明的统治者们学会自己订立社会规则,且没人不敢去服从这个社会规则,包括皇帝自己。

    尽管这个社会规则还是有着儒家理学的影子,还是更符合皇帝与官员们的利益。

    可至少让能让帝国的强者知道可以通过一种商量的方式订立一个大家遵守的社会规则,而不是一味遵循圣人之言。

    朱厚照希望如果没有异族入侵,那么新崛起的政治势力可以与旧势力通过重新订立规则的方式分配利益而避免通过战争,或者避免因为战争使得彼此成为不可饶恕不可容忍的仇敌而导致国家分裂。

    异族入侵是华夏文明被屡次打回原点的最大外因,朱厚照作为大明皇帝必须要让帝国再次避免这样的外因出现。

    小王子被处以了



第194章 必须制止文官们耍手段
    “陛下!马文升再次上奏,请朝廷准予在河套军屯,以减轻收复河套带来的国耗增加!”

    “陛下!兵科班新德上奏,河套收复预计需增加每年提供三万石军粮,加上军械与马匹供应等,年需供银四十万两以上!是故,建言朝廷先实行军屯,在河套重设卫所,如此自一两年后,朝廷每年便可节省二十万两军费。”

    “陛下!户部左侍郎刘玑上奏,户部已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供应河套边墙修葺,但仍缺六十余万两!是故,建言朝廷屯田实边,以避免耗损国库过大。”

    ……

    最近,朱厚照收到的都是一些大臣们建言在河套屯田的奏疏。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这些建言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毕竟河套现在刚刚收复,有大量无主之良田,这些良田还没有被豪强所并,因而现在无疑是实现军屯的最好时机,所产生的收益无疑可以很大减少大明帝国因为防守河套而增加的军费耗损。

    甚至以河套的富庶说不定还可以弥补其他边镇的军需。

    但朱厚照不想因此让那些去河套的边军从与鞑子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变成种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虽然短期内没什么,但百年后,若有强邻崛起,河套一带将会无强兵可守,甚至会演变成独立的军事地主王国,如万历时期的李成梁与崇祯时期的吴三桂。

    朱厚照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在得到新的土地后,思维依旧是将田地变成农田,但他也没有怪这些人,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一个小小的玉林城在短期内也没法让帝国的大多数官员意识到避免因为边镇扩张而增加财政压力的方法不只是屯田。

    “朕非是不愿意在河套屯田,而是不愿意实行军屯,你们皆知卫所制已经败坏,将不知指挥只知吃空饷与役使兵卒,而兵卒不知刀枪只知种田,如今河套新复,原有的卫所制不复存在,正是设置流官,分田于民的最好时机,缘何还要去把百战精兵派去耕田!帝国要维系一支足以捍卫疆土的强军就必须让这支军队只拿战刀!”
1...7778798081...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