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盛唐贤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方之影

    等她出来的时候,柴哲威和柴令武已经坐在偏殿中等他,他们面前已摆好了各种茶点。

    “舅母,对不起。”柴哲威看见她进来,立即起身。

    “坐,坐,哲威,令武,既然你们喊我舅母,即表示没把我当成皇后,而是当成你们的亲人,大家既是亲人,就别讲那些虚礼,和我说说,你们这些年在外面的事。”

    “怎么样,你们过得可还好”长孙皇后连连摆手,在他们对面坐了下来。

    “舅母,我们和父亲在一起,也没什么好讲的,我多数时间跟着父亲在军营,令武年纪尚幼,他一直在当地的官学上学,倒是舅母受苦了。”柴哲威开口道。当年玄武门事变之后,长孙皇后昏迷数日不醒的事,父亲和他讲过。

    “傻孩子,我受什么苦啊,大事都有你舅舅操心,我也就管管这后宫里的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

    “哲威啊,如果舅母记得不错,你现年已经十七了吧可曾定了亲”长孙皇后笑着接口道。

    成亲肯定是没成亲的,以柴绍和他们夫妇的关系,若孩子成亲,他没理由不来信告之。

    “还没有。”柴哲威见说到自己的亲事,俊脸顿时微微一红。

    “没定也好,京里的贵女多,舅母定好生帮你寻一门亲事。”长孙皇后微微一怔,随即又不在意的笑了起来,以柴哲威的人品和门楣,亲事迟一些早一些倒没有什么大问题。

    “有劳舅母了。”柴哲威俊脸又是一红,归来的途中父亲就和他说过这事,说以舅母对他的感情,知道他没订亲,一定会帮他张罗一门好事亲。

    绍柴的母亲早就不在了,妻子也不在世,他也没有续弦的意思,身边除了两个服侍的通房之外,连个正经妾室都没有。

    亦因如此,他才一直没管长子的亲事,说白了,他一个大男人,不太好帮着儿子选媳妇。

    长孙皇后留着柴绍威和柴令威用了午膳,午膳过后太子和越王李泰都进宫了,他们表兄弟又唠嗑了半天,直到傍晚时分,长孙才放他们离开。

    “大哥,我今个儿才发现咱们的母后还有感情如此洋溢充沛的时候,她对哲威表哥和令武表弟真比对咱俩要热情得多。”从母亲宫里出来的时候,近来鲜少与太子互动的李泰,不由满脸感慨的道了一句。

    “哲威表哥小时候经常住在咱们府里

    ,母后和平阳姑姑的感情又极其深厚,对他们与旁人不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太子李承乾接口道。

    “你怎么知道你似乎只比我大一岁多吧”李泰一脸狐疑的看着他。

    “大一岁多,已经可以多记得很多事了。”李承乾瞟了弟弟一眼,迈开步子,背着手,像个老深究一下,大步朝前行去。

    “......”李泰。

     




第三百零三、指婚(中)
    从赵王妃口中听了姚家小娘子的事后,长孙皇后一刻也坐不住,很快让人去召姚思廉的儿媳妇携闺女入宫觐见。

    姚家世代书香,家风极严,姚思廉性情耿直,品行高洁,精于史事,近年来一直在随魏征一同修梁陈二史,这等人家的小娘子,长孙相信不会差哪去。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她还是想亲眼见一见姚家小娘子,没法子,谁让她对柴哲威这孩子实在太过看重和喜爱呢。

    不管是对于这孩子本身的感情还是于出对平阳公主的追思,她都不希望看到柴哲威的婚姻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

    赵王妃口中的姚家小娘子是姚思廉的第三子的嫡女,他这个儿子也是进士出身,曾在外地任职,前年刚调回京都,现出任下五品的太常丞。

    姚三郎的妻子姓张,膝下共有三子一女,他这个女儿就是赵王妃口中的姚小娘子,年方十四,长得秀丽出尘,灵慧知礼,单名一个芷字。

    张氏得到皇后的召谕时颇有些吃惊,她的丈夫不过一个下五品的太常丞,平日里的宫宴什么的,她都没有入宫的资格,皇后突然召她干什么,还让她带上女儿

    再想想去年刚被纳进宫的郑婕妤,她心头莫明一紧,难不成皇后在用这种方式在为陛下小规模选秀可是她家压根没有让女儿入宫的想法啊。

    其他人家或许有让女儿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野心,他们姚家真是一点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

    可皇后下了凤谕,她不去显然不行,这可怎么办呢怀着这样的揣测和不安,好不容易等到丈夫下班回来,张氏立即将丈夫拽到一旁,将心里的不安说了。

    “应该不至于吧,皇后娘娘也不是随便就会陛下纳人的人,那郑婕妤算是意外,去年陛下不是亲口说了么,近期他绝不会开宫选秀。”姚三听完之后,沉吟了一会,才接口道。

    “那皇后娘娘突然召妾身所为何事以妾身的身份,无召根本不能入宫啊,你也知道,咱们家芷娘,她那性子,根本不合适入宫.....”张氏仍然很不安。

    “许是有什么其它事吧,你别着急,我去问一下父亲。”姚三被妻子这么一说,也有了几分忧意,准备去问问父亲姚思廉,父亲是皇帝的近臣,知道的事肯定比他多一些。

    他就这一个女儿,聪明活泼又懂事,真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和妻子是一样的心事,压根不想她入宫。

    姚思廉听完儿子的话后,轻轻抚了抚下颌的白须,沉吟了片刻才开口道:“让你媳妇去吧,说不定会是好事呢。”

    “父亲的意思是”姚三听得一怔。

    “霍国公回京了,他的嫡长子还没有定亲,而长孙皇后对这个外甥就像对自己的儿子差不多,疼爱得紧,我听说,皇后最近正在四处探查京中贵女的资料,想帮着指门婚事。”姚思廉瞟了儿子一眼,淡淡的开口道。

    “娘子,明个儿你尽管带着芷娘去吧,尽量让芷娘打扮得精神一些。”姚三回到妻子的院子时,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高兴。

    “父亲和你说了什么”张氏也是个玲珑人,看着丈夫的模样,立即就明白皇后召她们,绝不是想为皇帝广纳后宫,心头顿时一动。

    “别问这么多了,这事也不知道能不能成,若是不能成,现在告诉你,反而是空欢喜一场,明天你让芷娘穿精神一点就是。”

    “至于其它的,我也没啥好交待的,你们和平常一样即可,皇后娘娘是个有着七窍玲



第三百零四、指婚(下)
    “姚家世代皆是文人,而文人家的闺秀多半不喜欢武枪弄棒的行伍之人,姚小娘子的性格倒是与一般文官家的闺秀不同。”长孙皇后有些诧异看了她一眼,笑着开口道。

    平阳公主是大唐百姓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是当朝无容置疑的第一公主。

    但是钦佩她的人多半是民间百姓和行伍之人,京都贵女虽然没人敢议论诋毁她,真正心里钦慕的并不多。

    无它,贵女们已经习惯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笼中鸟的传统模式,她们临愿窝在家里,做一只被男人荣养的金丝雀,任劳任怨的帮着男人打理后宅。

    真让大家和男人一样,去战场沐血厮杀,她们适应不了,也接受不了,自己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自然而然的对与众不同的平阳公主有些排斥。

    “娘娘,虽然咱们女子自小所受的教育是以贞静贤良为主,生来就应该居于后宅,可平阳公主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

    “只要女子愿意努力,愿意从后宅走出去,也是可以和男儿一般建功立业,驰骋少场的。”

    “臣女不才,没有平阳公主的勇气,也没有她这样的本事去挑战和打破传统规则。”

    “却不妨碍臣女打内心钦佩她,敬仰她,做女子,若能像平阳公主一样,才不枉在这世间走上一遭,臣女若能早生十几年,定然会投入平阳殿下麾下,哪怕做她身边一名传令官也好。”姚芷几乎是不加思索的接口道。

    “芷娘。”张氏瞧得冷汗直流,这孩子真是抽风啊,在皇后面前也丝毫不知掩饰自己的性情。

    “哈哈,说得好,说得妙,本宫在京这么些年,已经很少见到你这般豪气的小娘子了,为了你这句话,当浮一大白。”长孙皇后却是听得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这姑娘说起平阳时脸上飞扬的神采,和目中掩不住的崇拜和向往,这一切无不表明她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平阳,敬仰平阳。

    一开始,长孙皇后还有些担心是不是她们听到了什么风声,故意说讨自己喜欢的话。

    但当她认真看着这姑娘的眼睛和张氏的反应之后,发现真是自己想多了,张氏显然不知道自己召她过来的目的,那那个叫姚芷的小姑娘更是对此一目无知。

    为了不惊着张氏母女,长孙皇后绝口未提关于想帮柴哲威指婚的事,和她们聊了小半个时辰,赏了姚芷两件价值不菲的物件,就让她们离开了。

    “阿娘,皇后娘娘召咱们入宫到底有什么事她似乎什么也没说啊就和咱们聊了会家常。”从宫里出来,回家的路下,姚芷小娘子忍不住问了母亲一句。

    “我也不清楚,算了,没事也许就是最大的好事,贵人们的心事咱们搞不懂,就别猜了,你这丫头,在皇后面前怎的也如此不知收敛张口就胡说八道”张氏摇了摇头,复想起女儿在皇后面前的表现,忍不住瞪了她一眼。

    “女儿没干什么呀只不过面对娘娘的提问,说了几句心里话罢了,父亲昨晚不是交待过了么,在娘娘面前,无须刻意表现什么,只需不逾规矩,做真实的自己即可。”姚芷一脸的无辜。

    长孙见过姚芷之后,又着人仔细去收集了关于这姑娘的资料,等到这份资料到手里之后,她终于满意了。

    不过,她还是准备先问问柴哲威的意思,二月十六,将这孩子召进宫来。

    “哲威啊,这些日子舅母帮着你相看了不少人贵女,觉得姚思廉姚大人的五孙女不错,你意下如何要不舅母想个法子,让你们先见上一面”长孙皇后看着他

    开口道。

    “舅母,姚家小娘子我见过一回,哲威觉得她挺好的。”柴哲威一听,一张俊脸顿时红了起来。

    “什么时候的事”长孙皇后一听,下巴差点掉了下来。

    感情这小子早和姚家小娘子见过瞧他这模样,明显对人家有好看,乍也不听他吭一声还一个劲让自己瞎折腾,一念至此,不由瞪了这小子一眼。

    “就,七八日前,那天我和几个军中朋友出去踏青,正好看见



第三百零五、襄城出嫁(上)
    柴哲威的婚事定下不久,李世民又为其妹永嘉公主指了一门婚事,对像就是前陈公国的嫡子窦奉节。

    处理完这两件事,李世民将尚未封王的弟弟和儿子们一一封王,如其弟李元裕被封为郐王,李元名被封为谯王,李元祥被封为许王。

    其子李愔为梁王,李贞为汉王,李恽为郯王,李治为晋王,李慎为申王,李器为江王等......

    前朝的事暂且不提,但说后宫之中,时间进入三月之后,长孙皇后忙得不可开交,因三月十六就襄城公主出嫁的日子。

    襄城公主是皇帝的长女,生母早亡,虽未养在长孙皇后跟前,但照顾她的乳母、管事嬷嬷以及启蒙教导她的先生皆由长孙皇后安排。

    从某种意义上进,她也算是半个由长孙皇后养大的女儿,许是因自幼失母的缘故,襄城这孩子幼时就特别懂事。

    再加上身边服侍和教导的人都是守礼又有本事的人,她被教导得十分出众,虽非嫡出,可她的一言一行,都极具皇家公主的派头。

    她年幼之时,李世民大半时间都在外征战,虽然她每日省定都会来给长孙皇后请安,李世民与她照面的时间也不多,自然没怎么关注她。

    待李世民登基之后,他大半空余时间都留在在皇后的寝宫,襄城每日早晚都会过来给皇后请安,父女俩见面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起来。

    和这个女儿的接触一多,李世民逐渐就对她上了心,无她,这个孩子的教养实在太好了,她的言行举止就像被尺子量过似乎的,让人挑不出半点差错。

    襄城谈吐温雅,进退有度,小小年纪,便将皇家公主的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世民出身勋贵世族,母亲窦氏又是一等一讲规矩的人,他性情虽有些飞扬跳脱,本质上却很喜欢懂规矩的人。

    长孙皇后之所以能这般得他的心,就是因为她将所有的规矩都刻进了骨子,守礼的同时又不刻板,襄城虽不是长孙亲生的女儿,却将她的行事风格学了个十足。

    面对这样知事懂理的女儿,李世民自然很喜欢,贞观二年,襄城满十二周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封了她为襄城公主。

    他与这个女儿了打的交道越多,越了解她,就越是喜爱她,在封了她为襄城公主之后,李世民甚至不只一次的和妻子说,应该让其它的公主都向襄城学习。

    李世民的褒奖,襄城从不得意,每次都是一脸谦逊的接口:“都是母后教得好,若非母后贤德,对父皇的儿女们都一视同仁,女儿也不会有这样的造化。”

    对此,李世民倒是深以为然,若非妻子贤良,像襄城这样没有母亲的孩子,确实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教养,亦因如此,他心里对妻子愈发的敬爱感激。

    自古以来,被称为贤后的人不少,可身为一国之后,真能像妻子这样,对丈夫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的着实不多。

    李世民的后宫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意外流产的孩子,他的众多的儿女中,除了极少数一两个出生之时就病逝的之外,其它绝大多数都能平安长大。

    嫔妃们也从来没发生过无端被人死害的情况,抛开皇后其它功绩暂且不论,单凭这几点就足以证明长孙的贤绝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贤,她是个真正表里如一,宽和大度的皇后。

    李世民打心里喜欢襄城这个女儿,为她找的驸马自然不差,他帮她挑的驸马是宋国公萧瑀的嫡长子萧锐。

    萧锐在京都一应勋贵子弟是排得上号的存在,他出自显贵,本身又有才华,皇帝能给她指这样一个驸马



第三百零六、襄城出嫁(下)
    “母后,您这话可是折煞儿臣了,您是大唐的皇后,一应衣食标准,按皇后的规格乃理所应当之事,您的节俭不在于个人用度,而在于对整个宫廷用度的量衡和控制。”



    “父皇即位之初,您一力支持他放出了宫里近一半的宫女,仅此一条所节省下来的开支,便难以量计。”



    “我大唐乃泱泱天朝,父皇被外族共奉为天可汗,若连母后您这一国之母的基本衣食起居都不能维持,反而会让人笑话。”



    “而母后平日里除了基本的开支以外,从不靡费,不仅自己如此,您还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父皇所有的子女,即要求大家除了本身应得的奉仪之外,不许大家肆意挥霍。”



    “对宫妃们,同样不许允大家铺张浪费,母后这种既不以节俭之名故意让自己陋衣简食示人,又能合理控制宫中一切用度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节俭。”



    “襄城不同,襄城身为长公主,从未为国建半寸功劳,却享尽荣华富贵和锦衣玉食,而这公主府对儿臣而言,确是无用之物,儿臣这才推辞”襄城吃了一惊,一脸惶恐的接口道。


1...6263646566...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