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盛唐贤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方之影

    近年来,长孙已不再独揽后宫事务,很多的宫务都分发了给了四妃,让她们帮忙打理后宫。

    “娘娘过誉了,后宫说到底还是娘娘管理得好,我们分管的这些事,不过都是依照先例,只是略加看顾一下罢了,真没出什么力。”燕贤妃、韦贵妃同时接口道。

    长孙皇后和她们说了会话,等她们退去之后,感觉有些困,便去歇了个午觉,醒来之后,遣人去了御书房,让皇帝傍晚过来一趟。

    经历了这么些事,她已经明白,让所有公主都向襄城学习一事是进行不下去了。

    今日韦、燕等人过来,虽绝口未提半个和此事相关的字眼,长孙却明白,她们心里其实对此都很在意。

    大韦氏和小韦氏就不用说了,她们都有女儿,小韦儿的女儿虽是养女,可那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她宫里养着,加上她自己又没有子嗣,这女儿和亲生的也没啥差别。

    至于燕氏,她现在虽然没有女儿,可谁能保证以她以后不生呢,说白了,大家对帝后提倡的、希望公主们以后出嫁都不要公主府之事,心里有些接受不了。

    “陛下过来了,尚未用晚膳吧,臣妾特意为陛下熬了桑枝鲜鸡汤,你尝尝。”等李世民忙完过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长孙皇后看见他进来,走过去一边动手帮他脱外衣,一边开口道。

    “嗯,只要来你这,吃的用的从来不用朕操心,给我端碗过来尝尝吧,忙了一下午,正好饿了。”李世民将外袍脱下来,一边递到她手上,一边接口道。

    长孙皇后先吩咐了人一声去给李世民端汤,自己将他的衣服挂起来之后,又端了盆水和脸巾过来,供他净手净脸。

    大凡李世民来她这里,除了月子里和肚子大太的时候,其它时间,这些近身照顾的事,长孙皇后基本都是亲力亲为。

    李世民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十分自然的净过脸盆,等他净好手腕,汤就碗端上来了,李世民尝了一口,觉得甚合胃口,一碗很快喝完。

    长孙因知道他晚上要过来,也没用晚膳,只在雉奴用饭的时候,随他一起喝了半碗汤,眼见丈夫喝了汤,她又吩咐人把膳食端上来,自己陪着他又用了半碗饭。

    夫妻俩吃饱

    喝足,走出殿外消食,此时尚是四月上旬,外面的月亮上来一会就下去了,不过殿外到处都是灯笼,也不愁看不见路。

    两人也没走远,就殿前的花园旁转了两圈,李世民牵着妻子的手,边走边开口道:“你特意派人把朕叫来是有什么事要说吧”

    他这个妻子,若没有正事相商的时候,从来不会派人去请他,即来不来她这里,主动权完全交给他来主导,对此,李世民心里




第三百零九、张蕴古之死
    李世民提议让众公主学习襄城的事就这样在双方的退让妥协下揭了过去,公主府不取消,但是所有嫁出去的公主皆不许依仗身份不敬公婆。

    这件事过去之后不久,后宫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李世民的十二子,刚封为代王不久的李简因病去世。

    五月初七,李世民用黄金、丝织品赎回沦落在突厥的隋朝遗民,使他们归返家园。

    八月十七日,李世民派使臣赴高丽国,祭祀原隋朝的阵亡者,八月二十一,李世民一怒之下杀了张蕴古。

    关于张蕴古这事要从一个多月前说起,七月初的时候,唐太宗接到奏报,奏报上说,市井中一个名叫李好德的人,总是装神弄鬼,妄议朝政。

    这个李好德的哥哥曾是前朝命官,隋炀帝年间曾出任相州过刺史,他本人在民间也小有名气。

    贞观初年,他就自称神仙下凡,经常说些鬼神异事,糊弄百姓,太宗听闻之后,当即下令将李好德逮捕收监。

    李好德被逮捕收监之后关在大理寺,由大理寺丞张蕴古负责审理。

    张蕴古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有着超群的记忆力,看过的碑文能过目不忘,棋局被打乱后能一子不差的复盘。

    “背碑覆局”这个成语即由他而来,这张蕴古不仅书读得好,对朝廷政治得失也有很深刻的见解,因表现出色,贞观二年(628年)调到中书省当差。

    唐朝前期,他主要在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对张蕴古来说,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张蕴古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中书省期间,他除了兢兢业业的干自己本职工作外,还上了一道名为《大宝箴》的奏疏。

    奏疏上劝诫唐太宗李世民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劝诫他爱惜民力,不要贪图享乐;开门纳谏,虚心听取大臣意见。

    不要自以为是、拒谏饰非;要豁达大度,“安彼反侧”,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针,安抚好曾经的对立面。

    张蕴古这个折子不但文辞好,道理更是讲得透彻,对于刚经过玄武门之变,极需稳定朝局收揽人心李世民来说,不啻一服良药。

    李世民看过奏疏之后,龙心大悦,立马赏赐张蕴古两匹绸缎以示鼓励,并认为让他在中书省起草诏书埋没了他的才华,将其提拔为大理丞。

    大理丞和他之前的官位级别一样,皆为从六品上,但大理丞分管涉及尚书省六部官员和徒刑以上案件的审理,担负的责任重了很多,显然属于重用。

    李好德的这个案子交到张蕴古手中之后,他没有立即判决,而是经过多方调查走访,在此过程中,发现另有蹊跷。

    这个李好德喜怒无常,还间歇性地疯言疯语,经常神志不清,此人患有精神上的毛病,既他的言论不能代表民众意见,也不见得是出自他的本心,依法不应受到惩处。

    张蕴古将这个调查结果报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完之后心中一片豁然开朗,大为欣慰。

    据此看来自己悉心为民执政

    ,还是颇有成效的,天下安泰,四海归心,哪来什么存心诋毁他的刁民呢

    李世民心里一高兴,就下令赦免了李好德之罪。

    张蕴古听闻皇帝觉得赦免李好德,就兴冲冲的跑到狱中,把这好消息告诉了李好德,并在狱中摆开棋盘,与李好德对弈起来。

    此举恰好被监察御史权万纪看见,权万纪看见张蕴古居然在牢房里摆开棋盘,和李好德对弈起



第三百一十、刑法变革
    李世民本不是刚愎自用之人,听了妻子的劝谏,复想起三年前张蕴古呈上的那本大宝箴,再忆起魏征时不时在耳边敲击自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一念至此,他心头悔意顿生,觉得在处决张蕴古这件事确实是急躁了些。

    只因看了权万纪的一张奏折,又听了几个狱卒的证词,恼怒之下连个申辩的机会都没给张蕴古便将他给杀了,现在想想,实在有些不妥。

    意识到自己可能犯错的李世民顿时生出要重查张蕴古与李好德之案的念头。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心意已决,便立即行动,这一查之下,果然发现诸多疑点。

    根据多方渠道探查递上来的证据,都证明张蕴古认识李好德不假,但和包庇却没有半点关系。

    这李好德确患有癫疯之症,只不过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和常人无异,病情一旦发作,便神智不清,胡言乱语。

    也就是说张蕴古呈上来的案情都是实情,他并没有干什么徇私枉法的欺君之事。

    真论起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在司法部门的释放令没有下达之前,他先一步将此事告诉了李好德。

    但因这么点小错,就被自己一怒之下给杀了,实在太冤,李世民搞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之后,心头既然恼怒又后悔,他先将权万纪召进来劈头盖脸的臭骂了一顿。

    并警告他以后参奏之前,必须要弄清楚原因,不可偏信一面之词,胡参乱参,权万纪被骂得脑子发懵,心里也有几分委屈。

    他心里寻思着,御史本就有望风而奏的权力,更别说他当时还亲自看见了这事,派人去查的时候,又确实查出张蕴古和李好德是旧识,他参张蕴古不过是根据自己所得的情报如实上禀。

    至于如何核实这个事情,应该是你皇帝和司法部门的事吧怎么你老一怒之下把人给杀了,现在发现杀错了,却是拿我出气

    不过权万纪虽然委屈,面对恼怒的皇帝也不敢辩解,只能低头认错,李世民狂喷了权万纪一通之后,又召集群臣重议此事。

    “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朕今日召诸位前来所为何事”李世民看着满殿的文武大臣,沉着脸开口道。

    众臣瞧着身上气压明显偏低的皇帝,心头发紧,同时摇了摇头。

    “都不知道是吧,那朕就直说了,今日召集你们是为了张蕴古一事,那张蕴古执法犯法理应治罪,可罪不至死。”

    “当时朕一时气急将他立即处决,行事明显不合章法,可你们这些大臣,明知朕此举不合规矩,却无一人站出来劝阻,平日里,你们一个个都自诩是刚正不阿、敢说真话的诤臣,怎的在这件事上,却都异口同声的保持了沉默”

    “是你们一个个都看那张蕴古不顺眼,还是你们平日里所表现出来的耿直和刚正不阿都是假象”李世民的目光落在群臣身上,怒声斥道。

    群臣噤声,有些人则在心里默默吐槽,就您当日那怒发冲冠的模样,即便有

    人站出来劝阻,也不一定劝得住吧

    更别提,当时人证物证俱在,谁知道中间还有这么多隐因啊。

    “魏征,平日里你是最敢说真话的人,大殿之上,当面顶撞朕的事你也做了不只一起两起,为何在这件事上,你却保持三缄其口”李世民见无人吭气,心头怒意更盛,将视线转到魏征身上。

    &nb



第三百一十一、长孙的苦恼
    死刑复奏制度推行下去之后,李世民这个皇帝的声望在朝野之间达到了顶峰,无数人都在称誉其为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

    世人称颂明君的时候多会搬出尧舜和秦皇汉武来做比较,尧舜也就罢了,他们是帝制建立以来的君王中的翘首,无论是才德还是品行,数千下来,能望其项背者都难以寻觅。

    至于秦皇汉武,在大家看来,今上已经甩了他们几条街,秦皇汉武在武功上确颇有建树。

    至于文治,秦皇汉武皆为穷奢极欲,繁刑重敛之辈,和当今的慎行宽法、严于律己不可同日而语。

    皇帝声望如此之隆,向有贤后之名的长孙皇后的声望自然也差不哪去。

    不过她最近的心情非待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得意,反颇有些苦恼,无它,她又怀孕了。

    换成一般嫔妃,能多为皇帝生孩子,心里只会高兴,绝不会存什么苦闷之念,对于后宫的妃嫔来说,能多为皇帝诞下子嗣,是帝宠深厚的象征。

    对长孙而言,她显然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象征,她十二岁嫁给李世民,至今已经十八年,从十八岁诞下嫡长子李承乾开始,至今已育有三子两女。

    在她看来,身为一个皇后,生了这么多的孩子已经足够了,却不想到了三十高龄,又怀上了。

    随着孩子越来越多,麻烦事也越来越多,她每日除了管理诺大的后宫之外,还要悉心教导子女,本已颇感疲惫,如今倒好,又怀了一个,长孙心情实在愉悦不起来。

    许是孕妇怀了身孕了情绪本就有些喜怒无常的缘故,她近来总会莫明悲伤和烦躁。

    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去想昔日的那些故人,先是早逝的父亲,族叔,平阳公主,后又想到嫂子郑氏、弟媳杨氏。

    想到杨氏,又想起去年刚由她指的另一门亲事:永嘉和窦奉节的亲事,自襄城出嫁一事的风波之后,永嘉和她这个皇嫂是愈来愈生分了。

    两月前,永嘉有几次在外面碰到襄城,竟然无所顾忌的当面奚落她,此事被长孙知道之后,大为恼怒。

    鲜少动怒的长孙皇后将永嘉召到身边,十分严厉的喝斥了一顿。

    永嘉被她教训了这么一顿,倒是不敢再公然去找襄城的麻烦了,却也因此,本就和她关系很淡的永嘉,现在恨不得见了她就绕道。

    永嘉对她都如此不满,对她那未婚夫婿的态度就不用说了,看着这样的永嘉,长孙皇后几乎都能预见,永嘉嫁出去之后,这对夫妇的生活状态。

    曾有一度,长孙皇后甚至都产生了劝皇帝取消这门婚事的念头,可这种念对只在她脑中转了一转,就打消了。

    先不说这样做太上皇那一关怎么过,但说真这样干了,窦家那边只怕也没法交待。

    这尚公主的事,要是你们皇家一开始不提也就摆了,现在婚都指了,又来取消,这不是当面打他们窦家的脸么。

    窦家是皇帝嫡亲的外家,这脸怎么着都不能随便打,或者说,即便能打,也打不得,只要打上这么几回,皇家在大家的心里就没有诚信可言了。

    相对皇家和世家的脸面而言

    ,区区个人喜欢和幸福实不足一提,长孙皇后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头就堵得难受。

    九月下旬,刚查了身孕不久的长孙皇后到了该用午膳的时间,却丝毫没有去用膳的打算。

    她挥开身边的宫女,一个人站在寝殿的窗台边,怔怔的望着窗外的一株梧桐发呆。

    青岚和阿丑眼见皇后近期的心情一直怏怏不乐,尤其是用膳的时候,很不喜欢有人催劝,之前提过一回,皇后没有反应后,她们便不敢再多言。



第三百一十二、矛盾加剧(上)
    “娘娘,是南平公主与永嘉公主起了矛盾,永嘉公主把南平公主打了,南平公主的母亲安充媛哭着带她过来想找娘娘给她讨公道。”

    “燕秋她们说娘娘这会到了歇午觉的时候,让她晚一些再来。”长孙皇后的声音落下约有四五个呼吸的时间,青岚的声音才传过来。

    “这永嘉,到底想干什么,你带安充媛进来。”长孙皇后一听,顿觉脑门突突的跳了起来。

    南平公主是皇帝的第三女,现年十三岁,和永嘉同岁,刚指婚给韦珪的小儿子王敬直。

    安充媛是她的生母,为皇帝生了两个女儿,去年刚被封为九嫔之一的充媛。

    安充媛是李家的家生子,高祖刚在太原起义的时候,她就被拨到李世民身边做了通房。

    能成为李世民的通房,相貌品行在一众丫环中自然都是极为拨尖的,她对长孙皇后也一向十分恭敬。

    长孙皇后说完之句话,就从寝殿内走了出来,坐到外面接见嫔妃的殿中。

    没一会儿,安充媛就带着女南平公主进来了,她一来到长孙面前,就一脸惶恐的屈身拜了下去:“安氏不知娘娘尚未歇午觉,冒昧打扰,还请娘娘见谅。”
1...6465666768...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