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听到这里,薛钲再也忍不住,脱口道:“既然如此,那为何国舅爷还建议我让那逆子入国子监”
“薛侯爷稍安勿躁,且听我说完。”
张璟说了一句,而后解释道:“确实,仅仅是想薛小侯爷入国子监,自然没什么效果,毕竟国子监没人敢得罪他,就是薛侯爷亲自去要求他们严格,他们依旧不敢过分得罪薛小侯爷,终究谁知道真动了薛小侯爷,薛侯爷你是不是真的愿意薛小侯爷受罪呢”
“不过,假如这时候,有其他国子监得罪不起的人,要求对薛小侯爷严格的话,薛侯爷你说他们还会不会对薛小侯爷严格”张璟看着薛钲,反问道。
&nb
120、当面挖坑让你跳
(求订阅,求月票!)
大堂里,薛濂就一直站着,看着面前的二人,把他日后的教育安排,直接给定下,却明知张璟在坑他,而不敢反驳。
国子监读书
去他娘的国子监
若是真按照张璟的话,有比他们薛家还厉害的人打招呼,他薛濂到了国子监读书,还有哪个国子监的博士,会怕他这个未来阳武侯爷
那帮仕途不得意的家伙还不是往死里教他
到时候,别的权贵子弟都在国子监各种放荡,他这个不得不刻苦读书的薛小侯爷岂不是要成为京师的笑柄不成
此刻的薛濂已经明白了张璟的意思,心里面暗中大骂张璟狗贼无耻,但却真是奈何不了张璟。
“那逆子这事就多谢国舅爷了。”
正当薛濂还在心里痛骂张璟时,冷不防他爹竟然又感谢张璟起来,直接又让薛濂脸色铁青。
爹啊,我可是你亲儿子啊!天底下有这种亲爹,联合外人一起,坑自己亲儿子的
当然了,无论薛濂心里如何叫唤,那边认为张璟提议很好的薛钲也都听不见了。
此刻的薛钲除了一些对张璟索赔巨额金银的怨念外,剩下的就是如何管教薛濂了,只有把他管教好了,薛钲才能安心,不然的话,谁知道薛濂日后还会惹什么幺蛾子
若是他薛钲那时候还在世的话,还能给薛濂擦屁股,可若是不在世,薛濂再惹乱子,薛钲想都不敢想他们阳武侯府会有什么结局。
“薛侯爷这么说的话也就太客套了,咱们日后毕竟是邻居,该帮忙的话,自然要帮忙不是”张璟一脸真诚的回道,看那样子,就像他和薛家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
说话同时,张璟也瞧了瞧那薛濂,见他铁青脸色,心里就别提多畅快了,小样儿,看你去了国子监后,还敢不敢再怨恨老子。
国子监毕竟是张璟的大本营,熟人太多,再加上他这新近皇亲国戚的身份,日后薛濂去了国子监,除了那些博士,甚至其他和薛濂家境差不多,甚至比薛濂家境更好的权贵子弟,会出来教薛濂怎么做人。
“国舅爷如此乐于助人,真是薛某人的福气。”薛钲笑着回应道,不过,内心里,薛钲当然不是这么想的。
亏你还知道是邻居,哪有关系好的邻居,会这么坑邻居的
自始至终,对于他送给张璟的价值二十万多两银子的钱和礼物,薛钲再怎么大度,心里面要说一点儿怨言都没有,那怎么说都是不可能的。
事情谈妥,薛钲心里急着给张璟弄国子监监生的名额,和张璟闲谈一会儿,便带着郁闷着脸的薛濂,一起离开了。
别看大明到了如今,对于成为国子监监生,开放了那么多条路径,最简单的就是花钱捐贡一个监生名额。
然而,即使如此,要拿到这名额,你也得找关系,毕竟,天下间有钱多得是,但能给家中子弟捐一个监生名额的,其实也就只有那些人而已,而且该送的钱,也远远不止他们捐贡给朝廷的那一部分。
当然了,虽然他对张璟的怨念轻易消失不了,但是张璟提议的教育薛濂的事情,他还是很赞成的。
天下间,无论古今,除了少部分父母以外,多数父母都是愿意自家子女学好的,只要能让不成器的子女学好,其他事情在他们眼里,与让子女上进相比,都是可以放到一边的。
送了薛钲、薛濂父子离开,张璟心里高兴得很,毕竟这种当人面挖坑给人跳的感觉,真的好得不得了。
&nbs
121、抗清三公得其二
(求订阅,求月票)
望着手中方从哲的名刺,张璟确认是真的后,这才抬头看向面前的三个年轻书生。
“你们可真是等煞我了,自从方相公那日向我荐人,说你们都是大明日后的栋梁之才,为此,我可是苦等好几日了。”张璟连忙起身和那三人欢迎道,当然,他说的其实都是客套话。
这三人张璟以前连名字都不知道,如何会真的等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要给三人面子,毕竟多说些客套话,双方之间留个好印象,若是真有才华,起码也不会让对方厌恶。
毕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君臣主仆关系发展到今天,若是有选择性,君主给臣仆的初次印象不好,不愿意效忠君主的人可是大有人在的。
谁知道方从哲给自己推荐来的人,厉害不厉害
虽然张璟心里觉得,方从哲能推荐给自己的应该不会有太大本事,但如果真要撞大运了,从中捞到一个潜力股,那他岂不是要赚大发了
而且刚刚两天不到的张璟,现在可是正缺人才的时候,能有稍微靠谱点的人才在身边使用,暂时可比给他其他什么东西强多了。
“国舅爷言重了,我等朽木之才,如何能成为大明栋梁”那三人见张璟如此礼遇,便齐齐向张璟还礼,并由为首一个年长青年向张璟答谢道。
“莫要谦虚,方相公是何等英雄人物,他推荐的人必然不同凡响。”张璟笑着回道。
那三个青年倒没有被张璟这客套话给迷住理智,连道不敢,四人一番客套,而后才由那三个青年自我介绍。
“在下归安茅元仪,见过国舅爷!”
“在下上虞陈明遇,见过国舅爷!”
“在下金坛冯厚敦,见过国舅爷!”
对面三个青年,按照年纪大小,相互自报家门。
张璟听到三人籍贯和口中没有能彻底更正浙江口音,心中对他们是方从哲推荐来的人,再无怀疑。
毕竟,对于现在失势的方从哲而言,他如果推荐人,估计其他地方的人,方从哲还不敢冒险,唯有出身浙江,有乡党优势,可以互相信任的监生,方从哲才敢信任和推荐。
终究,在这个朋党林立的时代,除非是早早考了功名,在仕途官场里,因为和乡党不和而转换门庭,不然,很少有人会提前放弃乡党身份,而加入其他党派。
像面前这三个青年,他们至今考取功名未果,家里又有些背景条件,先来京师国子监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背景人脉,等毕业后,还考不了功名,再作打算准备靠监生身份,找些关系,从小吏做起,进入仕途也是无可厚非。
也正是因此,方从哲才会放心大胆的引荐他们,毕竟以他们的身份,想脱离浙党,改换门庭,那就太难了。
而张璟本人,除了因为他们是监生,和自己有些渊源以外,也正是因为他们属于浙党,才敢放心大胆的用他们。
毕竟,只要张璟不去得罪方从哲,以及方从哲所代表的浙党,除非浙党遇到巨大利益,比背叛自己还对他们有利,如熊廷弼被浙党摆了一道那样,否则他们是断然不会和张璟反目,坑害张璟的。
当然了,若是有人现在就注意到自己,并且知道方从哲要帮助自己,给自己暗中塞人,背地里阴自己,张璟也就只能认栽了。
“好!好!好!有诸位相助,陛下所托付我的事情,如何能不成”张璟听完三人名字,大笑道。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好像有些不对劲,似乎这三人的名字有些熟悉啊。
“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张璟一一对着三人,不确定
122、内心引起强烈不适
(求订阅,求月票)
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京师,遇到未来的抗清三公里的二人,这实在是令张璟非常意外。
当然了,这虽然意外,但也算合情合理,毕竟陈明遇和冯厚敦都是浙江人,而他张璟也是无巧不巧的搭上了方从哲这根线了。
想到这里,张璟也是不由感叹方从哲果然是能被精明的万历帝选出来党首辅的人物,从他给自己举荐人才,就能看出方从哲老辣的眼光了。
他敢肯定方从哲一定不是穿越者,不会知道真是历史上,那八十一日里,江阴城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方从哲能举荐陈明遇、冯厚敦二人,一定是方从哲真得从新看看出什么来,所以才会举荐的,记得萨尔浒战败后,当时方从哲主政,也是他最开始通过会推,点了熊廷弼,让他去经略辽东。
或许这里面有熊廷弼所在楚党和方从哲所在浙党是盟友的关系,但若是方从哲当时没能看出熊廷弼的能力,又怎么只会举荐他呢
恐怕有个比熊廷弼更好的人选,只要是浙出身党,恐怕方从哲就不会只派熊廷弼去经略辽东了。
当然了,如今的陈明遇、冯厚敦,还不是后世那两个面对螨清围城病丁,丝毫不怕,率领江阴百姓,殊死搏斗,并且齐齐殉国的抗清三公。
现在的他们,也都只是结束国子监了国子监学业,仕途无望,还没有找到门路,只能托了方从哲的乡党关系,来张璟府邸碰碰运气。
可惜,今日见了这二人,却没见到那位被俘后坚决不向螨清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的江阴典史阎应元,张璟心里对此深有遗憾。
记忆里,好像阎应元就是京师通州人,按照陈明遇和冯厚敦的年龄推算,恐怕阎应元应该也是考取功名未果,正在家里继续苦读书,准备继续考个进士,等到他感到无望,才出来从吏做起,进入仕途吧。
也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能见到,若是可能,到时候要不要把他拉进队伍,和陈明遇、冯厚敦一起,组成一个“灭建奴铁三角”,让他们继续杀胡呢
这样仅仅是想想,张璟就觉得有趣极了!兴奋极了!
当然,陈明遇、冯厚敦二人对张璟来说,现阶段,其实还不如一个茅元仪。
原因的话,也很简单,如果说陈、冯二人是日后军政方面对张璟来说十分得力的人物,但他们毕竟年轻,还没真正成长起来,可茅元仪却是现在张璟急缺的军事理论人才,并且已经有所磨砺。
记忆里,这家伙可是曾经担任过杨镐的幕僚,也正是有这段经历,随杨镐征战萨尔浒,才让他创造了那本影响深远的《武备志》。
那时,萨尔浒战败,茅元仪焦急忧愤,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并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一本《武备志》,并且因此成名。
换而言之,茅元仪可是个军事理论专家,也不知道,他此时有没有把《武备志》这书写完。
要是现在茅元仪已经写完,那可就真是太好了,张璟觉得自己把后世的一些军事思想给他,以这家伙在军事理论上的天赋,一定可以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创造革新出一部切合实际的军事战法。
到时候,如果能把那部加强版《武备志》呈送给朱由校,那么恐怕茅元仪
123、完全想岔了
(求订阅,求月票)
事实上,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其实早就接到方从哲的手书,一番思量后,这才各怀目的的考虑投奔张璟。
两天前,他们就已经汇合,去方从哲府邸,拜访了方从哲,并从他那里听了一些建议,最终领了方从哲的名刺,决定投奔张璟。
毕竟,浙党失势,他们这些小人物,和东林党认识的人又不多,又是名正言顺的浙党,想要呆在京师,找到其他门路,那可真是太难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今天才过来持方从哲名刺,登门拜访张璟,也是因为知道昨天张璟第一天上任,害怕来得时间不对,这才赶在今天拜访。
不过,就是今天,他们也选了午后赶来,为的就是不落空,毕竟即使张璟中午不回府邸,他们也能等到晚上不是
除非,真碰到意外,张璟晚上被人约了饭局,那就只能怪他们自己倒霉了。
大堂里,张璟遇到了三个对他而言的大人物,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请三人坐下后,忙又命春兰等四个婢女端来茶水糕点,就在大堂里和他们讨论一些必要的问题。
毕竟是日后肯定要当做心腹重用的几个人,不好好考察一下,心里对他们有个大致的认识,否则如何能够知道以后怎么用他们呢
“诸位此番前来应知,陛下委任我为工部员外郎,主持新式火器研发一事。如今,诸位前来相助我,不知道对于新式火器,有何独到见解”张璟提问道。
三人闻言,皆是面色一整,他们知道这是张璟在考究他们了。
刚才的见面里,他们对于张璟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又想到方从哲告诉他们张璟能有路子给他们做官的机会,信任方从哲这位乡党领袖的他们,并不认为方从哲在骗他们,所以都十分想在张璟面前表现,好让张璟选择留下他们。
君择臣,臣择君,他们选择过了,没有立即告辞,就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这下子,自然该是张璟选择了,虽然张璟刚才见面时,说个不少他们的好话,但他们不知道张璟有穿越这个外挂,只以为那是张璟的客套话,而现在张璟提问,这就是在考问他们,想要看看他们的真实水平了。
不过,他们想在张璟面前好好表现,但是张璟这问题,对他们而言,实在有些专业性太强了,引得他们思索了好一会儿,皱眉不已,想答好,却又不敢回答。
见这样子,张璟心里都嘀咕了,不会是自己搞错人了吧
这三人只是同名同姓同籍贯而已,并不是自己心里的那三人,或许陈明遇、冯厚敦现下还是个小屁孩也不一定,他们只是家境不好,根本不是读书人,就做了吏吧
不过,陈、冯二人能这么解释,那这同名同姓的茅元仪,又作何解释呢
看茅元仪那一身穿着儒服透露出来儒雅气息里,不自然的散发出的一股军旅之气,定然是上过战场的,怎么会连自己这简单问题都答不上来呢
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同名同姓同籍贯,还同样上过战场的茅元仪不成
心里面,张璟确实完全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和对面三人完全想岔了,四个人想得完全是不同的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