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迎着火光快马加鞭,不消数分钟,百里燕正面遭遇晋军骑兵,领队是个骑兵都统,见前方来人,晋军骑兵都统心生警惕,立即令人左右包夹百里燕:

    “前方来者何人!”

    “在下粮草辎重队粮秣官丘大人麾下马官。”百里燕对答如流道。

    “既是丘大人马官,来此作甚,为何浑身是血,莫非粮草被劫。”

    “正是,方才咸军操我晋国口音,谎称我军突然杀出,少说三千余人。我军猝不及防,反被杀散。如今咸军正打着我军旗号,向此而来,打算于下一岔路转道它处,还请都统火速驰援,迟则追悔莫及呀!”

    百里燕说的恳切,加上浑身是血,更加平添几分危机气氛。而且这个时候远处向东可见火光,百里燕的说辞反而更加确凿。

    晋军骑兵都统定睛一看,想必也是如此,于是道:

    “速速在前带路,引大军前去!”

    “诺!”

    百里燕迅速调转战马,在前开路,引晋军东去。也就跑出不到五里路,发现晋军辎重粮草运输队。运输队刚被咸军假冒的晋军一百几十号骑兵杀了个措手不及,死伤不少,突然一口气冒出一千骑兵,心里感受可想而知,加上粮秣官、护卫都统被杀,全军群龙无首。

    “来者何人!”

    辎重队前方开路仕长操着晋国口音上前问道,此时晋军骑兵都统骑马上前:

    “今夜押运口令!”

    “粮秣官丘大人、押运都尉战死,在下不知口令!”

    听到这里,骑兵都统再问百里燕:

    “你可认得此人!”

    “不认得!”

    “既不认得,便是咸军,给我杀!”

    骑兵都统一声令下,身后千骑一齐杀出,押粮守军奋起反击,显然之前被咸军冒充杀了个措手不及,眼下又来一队人马,已是不知真假。

    此刻骑兵都统心里正自鸣得意,真巧啊,粮秣官和押运都统都被死了,就这么巧你怎么不死!

    由于其他人等不知道押运口令,结果双方这么一照面,果断就给杀开。

    百里燕正是利用了对晋军内务的熟悉,让钟衡引出粮秣官和押运都统,将他二人杀死。

    进出军营每天必有口令,而押运粮草,押送人和接收大营熟悉的情况下,靠认脸。不熟悉和晚上交接,也要口令。粮草关乎军机,口令自然不可能所有人都知道。

    尤其是万一被抓了舌头,敌军以运粮为名诈开城门、营门的事不甚枚举。因此押粮至多只有两三人知道口令,通常情况是粮秣官、护卫都尉,特殊情况可以告诉其他人。

    不过眼下辎重队被钟衡突袭,以上两人来不及“立遗嘱”就挂了,这下倒霉的就是大头兵。

    于是百里燕这么一撺掇,双方杀了个头破血流。

    一千骑兵怼上一千五百多步兵,本来有很大优势,但还有三千多民夫和大量辎重车马严重制约了骑兵机动,加上钩镰戟这种兵器正适合近战勾砍马腿,轮番下来晋军自己人杀得人仰马翻。

    待到双方死伤过半,钟衡率假扮的领骑兵,趁着夜色混入晋军骑兵中,一起配合砍杀晋军护粮队,眼看即将杀翻护粮队,重残晋骑兵之际,咸军剩下一千五六百号,连同人夫、苦役一起杀出。

    这么一杀,待到晋军恍然大悟之际,哪里分得清楚谁和谁,且钟衡穿着晋军行头混在其中,夜色如墨,混战之下已经难以分辨。

    反倒是咸军分辨很清楚,而且更缺德还在于百里燕趁乱落井下石,冲着晋国运粮民夫嗷这么一嗓子:

    “




第46章 校军郎
    就在韩合为攻打肥城绞尽脑汁之际,百里燕与钟衡经过一天修整,于夜间押运粮草折返咸军大营,中途又休息了一天,吃饱喝足之后,于第三天回到大营。

    闻听钟衡大破晋军,赵逊为之所惊:

    “快说,倒底如何破得晋军。”

    “回赵将军话,此事多赖岐人魏贤之功,末将也是听从其计行事,故而是误打误撞重创了晋军。”

    “魏贤!”赵逊大感意外,忙问:“你是说丁肃麾下的壮士”

    “正是,若非他,末将此刻怕是已经被晋军所擒获。此事还得从那天出营路上说起。而且此子身手了得,据说黑灯瞎火之下愣是一枪刺死了晋军骑兵都尉,自身纹丝不动。”

    钟衡道出详情之际,百里燕正在辎重营胡吃海喝狼吞虎咽,丁肃坐于对面笑的更是合不拢嘴:

    “魏贤呐魏贤,不曾想此番出营,竟有如此大功落你头上,你怎的感谢我呀。”

    丁肃厚颜无耻道,百里燕气不打一处来:

    “感谢丁大人要不下次再有这等美差,丁大人你去如何。”

    听到这话,丁肃立马不痛快:

    “哼,若非本官,你小子此时不知在何处吃苦,不思报恩反倒贪功,这是何道理。”

    “贪功!”百里燕放下筷子说:“丁大人,知不知道当日夜里多少晋军,算上民夫小九千人,我军一千八百余人去战九千人,这能是美差你丁大人去试试给我看。”

    丁肃皱着眉头无言以对,见说不过百里燕,干脆拍拍屁股走人。不料刚到营帐口,就撞上赵逊:

    “呃……赵将军!”

    丁肃心虚,想来刚才之言定是被赵逊听去了。赵逊仔细一观丁肃,非但没动怒反而心平气和说:

    “丁大人举荐有功,本将是要好好给你请功。待此战了结,本将军定保举丁大人一官半职。”

    “赵将军言重,下官怎敢贪功呢。”丁肃故作谦逊,心中已是想着日后如何高升。www

    这时赵逊又言:

    “既如此,你先退下,本将有要事与魏贤说道。”

    “诺!”

    待丁肃退走,赵逊、钟衡二人悄然进帐,百里燕见状立身而起行礼肃拜:

    “魏贤见过赵将军、钟将军。”

    “嗯,免礼。本将此来只为劫粮一事。听闻钟衡将军所言,此次劫粮皆乃你之谋划。”

    “魏贤不敢贪功,若无钟衡将军果断,怕是再好的计策也是纸上谈兵。”

    “嗯,看来你还是谦逊之人。只是本将不明白,你如此年纪尽有这般巧思与武艺,着实令人费解。不过,你既已为我军效力,本将军自不能亏待于你,且此番劫粮你乃头功,按说超擢你为都统亦合乎军制。

    但你年纪尚小,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故而本将军调你帐下听命,暂且屈居校军郎如何。”

    百里燕白没有拒绝,果断接下任命:

    “既如此,在下愿替将军效犬马之劳。”

    “校军郎”类似伴读书童,就相当于将领的随从,主要干一些倒茶送水之类的杂事,没有职务、权利,是空额编制,亦不领取朝廷俸禄,但吃军粮,俸禄来自辅佐将领自己的薪俸。将军赋闲后,校军郎亦可作为门客保留离开军队,但校军郎依然还是军队编制。

    但凡是大都督、左右都督,皆可配校军郎,实际上配校军郎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任职到了大都督之上,诸如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以及太尉、大司马等等任职,就有开设幕府养门客的权利,校军郎自然成了没有意义的编制。

    此番伏击劫粮,钟衡攻击损失三百多人,伤两百多,劫回粮草足可用大半年,解了赵逊燃眉之急,还连带拐来两千多民夫,八百多匹战马,其中一千七百多人是晋军抓的咸国、歧国、孙国人,剩下的则征召的志国、晋国民夫。

    其中的咸国、歧国人大多数被可以编入咸军,但想走也没那么容易。至于志国、晋国,要么投咸军,要么充当苦役、民夫,没有选择。于是原本只有七千不道的赵逊,眼下已经小九千人。

    如果再算上连带杀翻了晋军五千多人,这么大的战功,平时封赏个左右都督都没问题。

    可人家也说了,你年纪太小,任命太高不服众望,而且你的运气成分占了多数,还得观察观察。

    与赵逊一番细说,随其来到众军大帐,赵逊就眼前形势询问百里燕:

    “魏贤,本将原以为劫粮后晋军可能退却,你以为如何。”

    “晋军眼下攻打肥城正急,绝不可能半途而废。”

    “哦,何以见得”

    “其实道理显而易见,在下与钟衡将军劫了晋军粮草,晋军时隔第二天却不追赶,以此来看,晋军定然料定我军劫粮人数不多,不足为虑。而且在下当时所用相攻之法便是考虑我军羸弱,贸然出击必遭惨败,故而令其自相残杀。

    晋军主帅只要事后问明详情,定能猜到乃我军急中生智,不得不如此而为。

    退一步说,咸军望亲江以东已无整建制大军,晋军无需追赶,只需等攻下肥城后,再做围剿,反而更加便利。”

    “嗯……所言果然透澈,难以置信此言尽是出自十六岁青年之口,倘若歧国能用你魏贤,歧国何愁国力不振。”

    “赵将军谬攒了。”

    “那以你所见,我军当下该如何谋划。”

    “赵将军定然已有用兵之策,不过在下以为,当下无论是何计策,皆无助于扭转咸国望亲江以东之颓势。眼下上策是撤往望亲江以西,重新整军再战。中策是死守尹秧城,只有死守尹秧城,在望亲江畔



第47章 兵退尹秧城
    但是这里还有个变数,如果能够守住一两月时间,咸国从混乱中恢复过来,而晋军被拖在尹秧城下久攻不克,咸军水军陆续从北海进入望亲江增援。

    哪怕带不来多少援兵,但是水战若能逼平晋军水军,围困尹秧城的晋军就有可能担心咸军从背后登陆。如此晋军有可能腹背受敌,尹秧城的攻城很大可能会变成围城。

    因此死守尹秧城的第一个月至关重要,死守住第一个月,咸军水军有可能增援。

    而赵逊考虑向东收复失地,或是退入咸国、志国边界地带的森林当中,前者除非运气好,拿一下座大城池,利用民愤迅速征兵,然后借机扩大胜利果,实背后重击晋军,但可能性不大,征兵后的装备和操练需要时间,口粮也是问题。

    退入森林周旋也不现实,粮草补给困难,一旦晋军完成合围,甚至干脆放一把森林大火,就会像赶兔子一样,赶尽杀绝。

    “赵将军,坦率而言。晋军已经四十余年未有大战,故而以众击寡尚能胜之。而魏旦老将军之所以败,实则被晋军诱出,以两倍多兵力野战歼灭,纵然老将军善战,双拳也难敌四手。

    但倘若我军能集结一支大军,数量即便只有晋军三分之二,利用地势民心,也许尚能一战。”

    “你是说,晋军虽然势大,却不悉排兵布阵”

    “非也,韩合乃老将,排兵布阵之道自然了然于心,关键在于都尉之下无人有过阵战,故而若能发动十万以上之兵,正面野战,可取胜晋军。”

    晋军最大的软肋是缺乏集团正面硬刚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中下层军官,都是四十岁奔下,和平时间比年纪还大。而野战、阵战不是单兵格杀,需要宏观调动跟配合,稍有差池,轻则混乱,重则甚至发生踩踏事故。

    别看二十多天前韩合曾经大败魏旦,事实上是以逸待劳,十几万人一窝蜂的反杀五六万跑过马拉松,追了几十里地的咸军。

    就好像即将抵达终点的马拉松队员,看见终点之际,来了根绊马索,这还不算,地面上铺上一层钉板,不死也半条老命。

    使奸耍滑虽然是打赢了,阵战的经验并没得到磨砺。尽管一路打杀攻城战不少,但主力军团不可能龟缩在一个城池里面闷死,野战终究是解决有生力量的主要方式。

    因此可以利用晋军士卒阵战普遍经验不足的软肋,集中咸军精锐发动野战,正面击溃晋军,使之彻底丧失继续西进的实力。

    话虽然说的漂亮,但现实是眼下势单力薄,赵逊更没有决战的意图,于是百里燕说了半天,赵逊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而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晋国都城平汤城捷报频传,晋王大悦,只是这天,随着王硕的军报传到,晋王再也开心不起来。不是别的,百里燕失踪了。

    说是失踪,其实就是跑了,当然也有可能死了,但是晋王更愿意相信是跑了。

    尽管捷报频传,但晋王总开心不起来,心里突然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而且最近晋王姒巍总是便血,心情一下变得更不爽,于是招范涛商议此事:

    “爱卿,此番百里燕失踪一事,是王硕私纵其逃,还是百里燕自己出逃。”

    “臣下以为,百里燕私自出逃可能颇大。王硕纵有豹子胆,也不敢纵其逃脱。而且以信中所言推断,当时我军即将与咸军魏旦交战,百里燕跟随后军,后军由公子姒昌警戒,姒昌又与百里燕有嫌隙,王硕若是藏有私心,断不能令姒昌负责后军警戒。

    故而臣下以为,乃百里燕私自出逃。”

    “既如此,下一步该当如何”

    “大王应按计行事,谎称百里燕已死,且被咸军所杀,而后以出殡为名,继续讹诈歧国国力,并驻兵歧国。”

    “可万一百里燕逃回歧国又如何。”

    “大王为何不立即书信一封,暗中结好百里律。传闻百里律此人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可将百里燕未死消息告知于其,百里律定暗中劫杀百里燕。而且必须棺椁抵达歧国,讹到歧国财力之后,再行告知。”

    “倘若百里燕先于我军抵达歧国,又当如何”

    “大王试想,百里燕倘若流落异乡,又身无分文,他何以过活。且不说用腿走到岐国,这兵荒马乱的,纵使他有武艺在身,无人相助,又能奈何。更何况倘若他投靠他国,岂非落下被我晋国讨伐的口实。

    若是塞骞助他,那便是御客自找没趣,被我王知道,依然要捉其回来,而且还能讹诈歧国。故而百里燕自己跑了,亦不能改变时局。”

    范涛信誓旦旦,殊不知前番韩合大胜魏旦,皆因百里燕,只是王硕没写罢了。

    也就是在晋王得到百里燕消息的第二天,病入膏肓的相国公叔阔闻悉消息,当时气的险些丧命,由此病情急转直下,不久后病情恶化,不幸抱憾病亡。

    之后不久,韩合率军攻破肥城,晋军伤亡亦是惨重,韩合决意修整数日整饬士气,同时派出侦骑,搜索前番劫粮的咸军踪迹,准备加以剿灭。
1...1819202122...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