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如此也验证了百里燕当年的判断,长期秘密战争准备,不仅需要粮草、物资的长期积累,同时也需要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掩护和输出。
换而之,在当下的既有政治环境下,黑巾军不可能作为一支纯粹的农民军,其背后必然要有权贵政治集团,和经济利益集团的输送,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的事实证明,基于历史规律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并不排除其他诸侯国内,有权贵和统治阶层,间接同样参与了这一有利可图的活动。
中原大乱,理论上最大的受益者是宗主上邦梁国,统一浪潮形成之前,历来还没人敢动宗主国的先例。
如果中原陷入大范围动荡,坐拥三郡之地的梁国,趁乱虎吞数郡,届时各诸侯国即便反对,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财力人力大不如前,没人会在这个档口自找没趣。
退一步而,梁国只需结好其他已经得利的大诸侯,可轻易得到可靠的联盟保证,保障已经到手的土地利益。
如卫国、长孙,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一面许诺卫国侵吞孙国,而一面许诺长孙国吞并孙国,鹬蚌相争之下,得利的只有梁国。
梁国将从一个小国,不断通过默许制造动荡,从而达到扩张兼并诸侯土地的目的,进而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变成中等强国,甚至大国,再次实现梁国版图的大一统,至少也是名义上的一统。
从一开始,咸国便是梁国手中的一粒棋子,孙、咸两国灭国之后,再灭长孙,最终形成叛军北靠北海虎视中原,与志、卫、晋、徐四大国同时接壤的僵局,届时梁国坐看中原打成一片残局,坐收最后的渔翁之利。
然天不遂人愿,叛军的胃口远比梁国预想的更加贪婪,同时咸国的崛起,打破了既有的利益盘面,两害相权之下,梁国又做出了最蠢的决定。
妄图利用咸国与叛军对峙消耗,以削弱叛军实力,然结果却是叛军连番吃了败仗,很快改变了既定的战略方针反扑梁国。
如今战争尚未结束,梁国又故技重施,继续玩起分蛋糕的游戏。
崇尚迷信的愚论派,和采取旧奴隶制的卫国,无疑是天作之合。雄论道的阴谋诡计,与志国的霸主地位正好匹配。
如此在中原的东、西两片大陆上埋下两个隐患,等到若干年后,再挑起中原争霸,完全没有悬念。
届时志国忙于和晋国、咸国周旋,卫国强势崛起,发动东侵,最终杀得两败俱伤,两面三刀的梁国乘势以调停者自居,一面调停,一面向卫国再要郡县。
如此短短十数年间,梁国从一个三郡之地,发展成七八郡的中等强国,发展速度之快,无异于天上掉下块白捡的馅饼,得来全不费功夫。
等了许久,蒋杰将秦翰押入帐中。百里燕不喜虐待,给了他基本该有的一切待遇,但精神面貌看起来要比之前差了许多。
见百里燕面无表情打量着自己而不说话,秦翰心里没底,于是先问道:
“不知永兴侯召老夫前来,有何需要效劳之处。”
“看来秦财东还是很聪明嘛,本帅却有一事请教秦财东,希望秦财东知无不,莫要做任何侥幸。”
“不敢不敢,老夫已是永兴侯阶下囚,岂敢再有侥幸。”
“那就好,本帅问你,雷霆除了令你在佩城监视粮草,可还有其他机宜密授予你。”
“嘶…这个……”秦翰努力思索片刻摇了摇头:“密授之事甚多,永兴侯能否明示一二。”
“是这样,雷霆已经采信了秦财东的书函原路折返回房岭郡,但是却派人给你送来密函,来人今日下午能到,本帅与印天
第764章 小心眼
周空转身离去,百里燕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别看此女子精明,官场政事上却是一窍不通,若非投效我军,早晚也是要吃亏。”
公孙岳点头肯定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寻常人只见其表,而不知其里,殊不知天下事无利不交,无利不图,置苍生于水火,利之大弊大患也。事到如今,两派分道扬镳已成定局,永兴侯要早做打算呐。”
“嗯,战与不战我心中有数,眼下先将雷霆来人应付过去再说。”
受当下信息传递滞后的影响,雷霆、神通、圣焱断粮之后已是过去二十多日,已无翻盘的可能,但倘若据守各地,等待夏粮收上来,再拖上三月半年还是有可能的。
届时不考虑愚论派利益的大前提下,三人在北线与长孙国媾和,主动从北线撤兵南下,并许诺让出甘府、上关、万川、下关四郡,以换取长孙国的补给和放水,然后南下压咸军是大概率事件。
要避免出现此种结果,只有抢在媾和完成之前,将三人向西线驱赶。同时在上关、甘府两郡站稳脚跟,关闭南北交通要道,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令雷霆、圣焱、神通丧失与长孙国媾和的最大筹码。
同时赵逊在东线趁圣焱粮草不济收缩兵力之际,从彭源、丘南两郡向其背后发起攻势,夺取桑南郡,并籍此此为要挟,迫使长孙国无法与叛军媾和,最后就只剩下西撤一条路可走。
当然,长孙国也可能一怒之下拒绝咸国要求,转而资助甚至收编雷霆、圣焱、神通三人数十万人马反扑咸军。
如此一来,原本的讨逆联盟,转眼可能变成诸侯间的攻杀,长孙国非但要承受由此带来的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压力,还得养活多出的几十万张嘴,承受军阀长期地方割据的事实。
同时咸军占据了孙国土地取守势,有公孙岳二十万兵马与各地降兵,咸军东西战线直接、间接可用军力不下七十万人,雷霆、圣焱、神通三人反攻故地,已无任何的政治高点和舆论优势可,久战必败。
唯一的变数来自于志国,志国此时若从背后捅咸国一刀,之前所有努力势必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巳时前后,百里燕换上圣勋司的行头,带上百余人骑快马押秦翰假意返回佩城,于下午未时前后遇上雷霆亲信。
不出所料,雷霆信中内容要求秦翰,如若印天王占据粮草拒不过江,即刻联合王天师迫使印天王北上长孙作战,如若不从,废之夺权。但现在莫云风“过江助战”,雷霆的“担心”显然是多余了。
而与此同时,两日后沈暮驰率骑兵抵达甘府郡郡府沣庆,沣庆大门紧闭,城头已是插上莫云风的大旗,但仍是打着黑巾军的旗号。
“启禀莫将军,沈暮驰骑兵已到城外,要求进城。”
护兵飞快说道,莫云风立身而起,拿起桌上的佩剑挂在腰间:
“走,随本将去会会他!”
莫云风此番过江,既没有安插咸军武官监军,也没有派人监视,百里燕只给其配属了联络官用以加快消息的传递,过江各军全权由其统兵专权,百里燕丝毫不担心其再有反复之心。
一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给予其一定的信任,有利于日后的裁军和任用。
二来其粮草仍攥在咸军手中,半数亲信部将与兵马都在德康郡各地戍守,其既没有反复的本钱,反复之后神通也好、圣焱也罢,也决不会信任重用于他。
三来一万寸银已经到手,麾下部将无不拿到了咸军的好处,形势基本明朗,家小都在雄论道的地盘上,他里外都没有再次反复的必要。
少时片刻,莫云风骑马来到南门,经由马道上到城墙。此时沈暮驰骑马于护城河外,听城头传来喊声。
“城下沈将军何在!”
沈暮驰循声望去,催马上前高喊:
“本将便是沈暮驰,莫云风何在。”
“原来阁下便是沈将军,久仰久仰。本将便是莫云风,奉印天王之命,驻守在此运粮,沈将军此来不知有何指教啊。”
“莫将军,本将奉神通天王之命请将军前去篙丘商议军机,请莫将军速速开城放我军入城。”
“神通天王的好意莫某心领了,但莫某奉命驻守在此督粮,没有印天王之命不敢擅离职守,还请沈将军多多包涵。”
“莫将军既不去参见,那就开城放本将入城。”
“抱歉,没有印天王亲笔手令,本将不敢开城,沈将军请回吧。”
沈暮驰闻讯大为光火:
“岂有此理,沣庆乃是神通天王治下管辖,印天王何故占我辖地拒不开城。我有神通天王手令,你速速开城,否则贻误了军机,你吃罪得起吗!”
“呵呵…”莫云风冷笑道:“沈暮驰将军,本将奉印天王之命前来驻防,没有印天王手令,恕我不能开城,沈将军请回吧。”
沈暮驰怫然挥鞭怒不可遏:
“违抗天王旨意,你要知道什么后果。”
莫云风不惧其怒,从容应对:
“沈将军,眼下粮草转运艰难,德康粮草尚未运抵,你麾下兵马若不想挨饿,奉劝你赶紧回吧,即便进了城,沣庆也没有多余的粮食给你沈将军。”
“莫云风,你是要造反是吗!”
“呵呵,不敢。只要沈将军出示印天王亲笔手令,本将即刻放沈将军入城,如若没有,就请回吧。”
“莫云风,你这个小人,神通天王绝轻饶不了你!”
“呵哈哈……”莫云风大笑:“本将乃印天王驾下,不劳神通天王费心,哼!”
毕,莫云风转身走下城头不再理会。沈暮驰气急败坏,骑着马原地打转:
“莫云风,肥了你的狗胆!”
这时护将一旁说道:
“沈将军,咱们怎办”
“立即令人报知天王,我们即刻去潮城。”
“但潮城已被莫云风控制,我们照样进不了城。”
&
第765章 经济战略
公良修此人虽然大度,但那也是对下不对上,对那些不如他的人,公良修大度非常,因为构不成威胁,而对那些水准能够与之一争高下者,往往心眼特小。
论城府谋略,百里燕承认不如公良修,因此当初公良修倒也和气。然公良修绝然想不到,百里燕文韬武略胜之不过,却剑走偏锋,专门钻营生财有道,赚得大把大把的好处,肥了咸国的实力。
平心而论,公良修内政并不差,比之赵安陵,胜其半筹,但比之百里燕,孰强孰弱高下立判。
当然,其中根本原因是百里燕两世为人见多识广,公良修集当下之力,治理内政若无百里燕这颗耀眼的新星,公良修当属当今之奇才。
只可惜百里燕的璀璨遮盖了他的光辉,使之明珠置于金乌之下,再亮的光辉如何能抵挡太阳的光芒。
一番深究,赵安陵话锋一转:
“如今情势明朗,我军可进可退攻守自如,形势极为有利,侯爷可有长远筹划”
“长远筹划没有,就眼下而,公孙岳已亲自率人马赶去原山郡,拿下并守住原山毫无悬念。
但本帅以为,我军即便拿下四郡之地,也绝非长孙国所能容忍,更何况拿下了六郡之地,非但长孙不会容忍,志国也不会容忍,届时我军纵然有数十万之兵,却要疲于应付两国夹击,内忧外患之下,绝无好结果。
故而本帅考虑再三,放弃原山、德康两郡才是上策。并籍此两郡之地与桑南郡,换取长孙国的妥协,赵先生以为如何”
“这个……”赵安陵欲又止略显担忧:“这孙国土地本就大,仅比卫国小一些,况且说孙国的郡县都是大郡,原山、德康两郡的土地可不小啊。
且原山、德康两郡土地肥沃,地处中原腹地,已经到嘴的肥肉,就此放弃,怕是咸王也不会答应。而且咸王战前要的是六郡之地,如今眼看六郡到手,就此放弃两郡,万一咸王迁怒于侯爷,怎办。”
“此事我也想过,地可以给长孙,但人不能给。”
“侯爷此话怎说”
“虽然不知其他各郡情况如何,但从彭源、昌尹、德康三郡情况来看,三郡属地有不少外籍迁入百姓,其中志国、长孙两国犹多,此前大王已许诺,准许我军所占之地的志国百姓自愿回迁志国,因而日后少说要损失五六十万人丁,即便都是老弱,但好歹是人户,而且其中有不少孩童,十年后又是一批人力。
假若长孙也提出此等要求,彭源、万川、上关、甘府四郡还可能损失百万人口,如此一来,四郡五百五十余万人口,转眼就可能只剩四百余万,虽说是减轻了赈灾压力,却也不利日后恢复元气。
而据我所知,各郡县青壮男丁十五年间因战因灾损,失十之四五,加之从军与服劳役者,存于各地的青壮男丁不过才占青壮男丁的两成,如此人口状况,极为恶劣,不利战后恢复农耕与人口。
因而本帅想将原山、德康两郡人口尽数迁往甘府、上关、万川、彭源、丘南五郡,以充实五郡民力。同时将降人、俘人、归附叛军家眷一柄与诸侯交涉,迁回咸国,并裁减军力,释放青壮劳力就地安置,以缓解民力。”
“这恐怕不行吧,原山、德康两郡人口逾两百万,如何能迁得走。退一步说,长孙国焉能上当。”
“长孙国主当然不会轻易上当,可两郡之地总是真的吧。”
“嘶……安陵愚钝,还请侯爷明示。”
“那我问赵先生,两国土地交割可有写明人口的道理”
“这倒是没有如此定例,可到时土地人口详册总要交出的,总不能给空的吧。而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两百万余万人口,如何能在短时内全部撤走。”
“所以,我等可与长孙国主约定两郡之地为暂借,借期以叛军覆灭算起,两年内后交割。两年之内悄然分批将两郡人丁迁走,同时利用两郡之地收获的粮草,养活当地百姓,到时交割两郡之时,长孙得到的只是两块白地。”
听到这里,赵安陵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侯爷此计妙啊,两年之内徐而图之,长孙得地而失人,人地皆失,可谓人财两空得不偿失。”
“赵先生所极是,六郡之地,守恐怕守不住,即便守住了,咸国至少错失五六年修生养息之机,加之长期陷于战争,大量壮丁死于战火,对国本极为不利。
但如果能将两郡之地人丁迁走,并入新占四郡,远的不说,就近的七八年之内,长孙国要经营两郡土地,就得迁民,如果卫国东侵,原山、德康挨得太近,一旦长孙国在西线招架不住,这两郡势必沦为战场。
但将人口迁走,疲耗长孙国力同时,日后卫国即便攻取了这两郡,当地人口稀少,补给极为不便,卫国势必与长孙国一样,陷入两地而不能自拔。
届时我军养精蓄锐,再过江与之一战,可轻易收复两地。到那时,长孙、卫国经营之成果,尽入我国之手,咸国有足够国力经营两地,岂不美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