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大王,长孙与三十余万叛军媾和,企图以叛军为先锋,于十一月下旬来攻我,永兴侯以咸军名义先攻叛军,后以叛军名义再攻长孙水军,烧尽其粮草。



    如此一来,叛军粮草至今日全数断绝,长孙东南五郡叛军将不战自乱,尽数陷入无粮可用之险恶境地,数十万叛军化军为匪,长孙收拾残局还来不及,岂能腾出手来与我军作战。”



    “嘶……卢将军之意,长孙完了”



    “臣以为,长孙步军战力羸弱,叛军即便是化为匪徒,也是悍匪,其短时内难以平定,平定五郡之前,长孙国恐怕再难抽出气力与我军交战。



    此外捷报中永兴侯隐去一事未提,十一月初,永兴侯向御客所借上等战马五万匹运抵昌尹,将调精锐战卒五万人即刻回国,最迟十二月底能赶到江东。”



    “永兴侯不负寡人期望,好,太好了!”咸王好字连连赞口不绝,接着又道:“对了,长孙吃此大亏,晋国会怎样”



    “据臣判断,赵帅若在西线坚守,江东能形成对峙,形势将对我国有利。届时晋王多半不会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单独与我开战。而且其北军在长孙,长孙吃了如此大亏,倘若形成僵局,晋军在长孙国内的辎重补给将耗费长孙国数十万人力用于转运。



    长此以往,长孙既要平定匪军,还要西进夺取孙国土地,根本无力再抽出人力替晋军转运粮草。



    因此只要坚守至明年上半年,说服卫国得其许诺,我军可从新占土地抽回至少十多万兵马,情势对晋国只会不利。”



    “也就是说,今日起,寡人可后顾无忧了,呵哈哈……”咸王放声大笑,一扫十月以来重压之阴霾。这时却突然想到已经走马上任的方伯:“可恶,这次便宜了方伯。”



    “大王不会是想毁约吧!”



    “为何不呢,危情已解,寡人何惧晋国,为何还要给西寰颜面。”



    “大王,恕臣直言。若无方伯之事,永兴侯携大胜之余威,晋军最终仍会退兵。然大王现在已许诺于西寰,倘若反悔,西寰得知内情,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届时反会怂恿晋王来攻,反而适得其反。既然已经许诺,大王应催促西寰让晋国退兵,我国也好早日休养生息,巩固已经占得的土地。”



    “真是失策呀,永兴侯事先怎就就不来个消息呢。这下可好,方伯入朝,日后焉知是福是祸。”



    “前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远隔数千里地,永兴侯怕是来不及请示大王。”



    “是啊……太远了。不知道永兴侯得知方伯一事会做何打算……”



    十一月上旬,卢皋的快信最先送到萱蒂,百里燕不在,遂交由了赵安陵处置。待百里燕全歼叛军,火烧长孙粮草返回阳都港,向陔陵报捷尚不知消息,直两日后,信由江泉转到阳都,才得知方伯入朝消息,但百里燕未做回复。



    原因有二,其一他并无完全把握令晋军退兵,西寰为保地位,此时与咸王拥有较为一致的共同利益。



    其二,他也来不及干涉,事情发生在十月下旬,他率兵返回阳都得到消息已是十一月中旬下,过去近大半月时间,该达成的交易都已达成,该任命的都已任命,此时反悔,不利于战线的统一。



    百里燕只关心方伯最终将出任什么官职,因卢皋来信先于对方伯的任命,百里燕尚不知方伯的任职情况。




第793章 土地换金矿
    “他真敢做得出来,当此危局,竟冒天下之大不为先发制人,真不愧是百里燕,天下恐怕无他不敢违之事。”公良修大发感慨,收起来信又与父亲公良义道:“父亲,依孩儿之见,中原局势将生变数,因尽快去信二叔,应对内朝变动。”



    “嗯,修儿所见与为父一致,圣焱、雷霆兵败在即,长孙无力继续南下,东线战局已无悬念。而今咸国如鱼得水,拥兵达数十万之众,晋王若不举全国之力奋击死战不能灭咸,但若兴大兵,以百里燕之能,定是两败俱伤,恐怕晋王不久将骑虎难下。由此看来,咸国根基已成,稍加时日休养生息,必成中原强国。”



    “都怪孩儿当日一时冲动,怕是百里燕下次又要奚落于我。”



    “呵呵……此人着实不简单呐,依为父看,百里燕料定你不会信他,故而先与你推心置腹,后再激将于你,唯有如此,我公良氏才会理亏。实则他先耍诡计在先,我等吃亏在后。”



    “父亲所言极是,百里燕现在与那些奸商一般嘴脸,如同做买卖的商贾一样讨教还价,真没见过此等可耻之人。”



    “诸侯交争,又何尝不是一桩生意,不过是交易的货物变成了土地与性命罢了。这样吧,我等静观其变,待百里燕退走了晋军,就照城、杏城两地之事再与咸国交涉也不迟。”



    “那万一大王不准怎办”



    “眼下卫国仍未曾东进,我军可继续西进占取更多土地。届时咸国退走晋军,必然要与卫国和谈,让出土地是必然之举。如此我志国若也占据更多土地,势必与卫国直接接壤,卫国与咸国妥协后,即刻会调转锋芒对我不利。



    为父想,眼下大王已是占了徐国滋源郡的金银矿,徐国日后会来来讨要,故而不如继续西进,新占土地与徐国交换,并结好徐国从而让徐国挡在前面,替我军挡住卫国锋芒。”



    “但滋源郡毕竟是金银大矿,徐国虽然元气大伤,其国本尚在,只为孙国土地而放弃金银矿产恐怕不会答应。”公良修担心道。



    滋源郡与孙国故地接壤,距离志国西部边界也不远,龙渊天王北撤后投靠了公良氏,顺带就赖在了滋源郡不走了,将当地的金银矿尽数占为志国所有。



    滋源郡作为中原黄金白银产量最大的矿区,全年金银的产量占整个中原的五分之一。



    这个规模在当下可不得了,相当于全部中原数百个郡内所有金矿的总数,滋源一郡的金银总额占百分之二十。



    对于徐国此种耕地草原各占半,多数地区只能种两季麦子甚至一季的贫瘠国而言,能够跻身强国,与金银的巨额产出密不可分。



    公良修很担心徐国不会轻易用金银产区换取土地,而公良义却老谋深算:



    “修儿,你以为,面对狼与虎,徐国更怕狼,还是更怕虎。”



    公良修猛一愣神,不知父亲何意:



    “孩儿不解,请父亲明示。”



    “呵呵,狼贪婪而凶残,虎凶狠而威猛,但前者虽小,然其所扼领地却是后者数倍乃至数十倍,故而徐国更怕狼。”



    “父亲是说,徐国会敬卫国而远之”



    “难道不是吗。这卫国贪婪而野蛮,其贪欲之大前所未有。如今一朝从西海进入中原腹地,其国力在过去两百年间不曾伤及国本。而反观中原各国数十年动荡元气大伤,卫国此时东进,无异于是病虎山中放进了一头狼,病虎虽众,焉能是强狼的敌手。



    而且,我料定咸王历经此番惊吓,定会割地以自保。如此一来,卫国再吞咸国思水江以西土地,徐国见了做何感想。”



    “孩儿明白了,父亲是要让徐国在糟与更糟间做选择,以数郡之地,换取徐国的退让。”



    “正是。相比于失去滋源的金银。徐国能得到更多的土地与人口,对于徐国而言,其过去十数年间损失巨大,人丁将比金银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徐国是得利的。”



    “父亲此言虽有理,可大王未必会同意呀。”



    “若不想与徐、卫为敌,重蹈咸国覆辙,大王会同意的。而且当此天下共讨贼逆之际,占了人家一郡所有金银矿产,不给个交代,如何说得过去。此等无耻之事,大王不要脸,为父还要脸呢。”&



第794章 军制改革
    诸女子叽叽喳喳,最终讨论出一个结论,百里燕今晚多半不会归家。



    而与此同时,咸王于昨日得永兴驻军来报,已是知道百里燕赶回了永兴,一早与众人等在百灵园内等着召见百里燕面商机宜。



    百里燕风尘仆仆而来,见咸王躬身行礼:



    “臣百里燕参见大王。”



    “呵哈哈……寡人的永兴侯,快快免礼。”



    “谢大王。”



    待百里燕收起礼数,高勋喜色浮面上前说:



    “永兴侯一役荡平长孙,化险为夷,可谓居功甚伟,我等臣僚钦佩之至,请受高勋一拜。”



    高勋欲拜,百里燕伸手阻止:



    “高大人言重了,西进顺利,皆赖众将士浴血奋战,大王英明睿智之功,本侯营中督军,焉敢贪天之功。”



    百里燕谦虚谨慎,未受高勋大礼,此时咸王又道:



    “永兴侯不必谦虚,此战开我咸国万世不朽之基业,自烈祖开国至今,纵观举国能臣无一人可与爱卿匹敌,高爱卿此大礼足可当之。”



    “大王谬赞,臣惶恐。眼下大局虽有好转,但微妙至极,稍有不慎仍有覆亡之祸,请大王明鉴。”



    “永兴侯所言之事寡人心里明白,前番都是寡人一时心起贪念,置爱卿忠言于不顾,险些致使亡国之灾。让地之事,寡人一应照准。”



    “大王圣明。”



    “事到如今,寡人也已想透,这列国无不是尔虞我诈虎狼之心,都怪寡人低估了局势,唉……”



    咸王一息长叹,满是萧索,这时高勋说道:



    “大王不必自责。如今大局已稳,当务之急是尽快退走晋军,休养生息,为日后我国图强牢筑根基。”



    “高大人所言极是。”百里燕赞同道,继续又说:“臣此番赶回国中,一是为让地和谈,二是为新占土地减免赋税赈灾救济,三是为晋军,四是调整军制以利于安置叛军降将消减员额。”



    “眼下大敌当前,永兴侯为何非急于裁减军额,万一各国趁机来攻,为之奈何。”



    高勋问道,咸王深有同感:



    “高爱卿所言极是,寡人也以为当下动军制消减员额多有不妥,永兴侯,消减员额之事可否暂缓”



    “那大王可知我咸军如今有兵几何”



    “几何”咸王问。



    “超过八十余万。”



    “怎么多!”咸王吃了一惊。



    “正是,其中还不算收编的数十万民夫,且秋郡以西各地叛军仍在向印天王纳降献地,而今圣焱、雷霆两部叛军崩溃,神通覆灭在即,尚有万川未能收复,以此推算,明年上半年将有至少二十万叛军为了活命归附我军。



    届时我军将达百万之众,如此众多员额,既无有大战,亦没有土地耕种,每年仅养兵所需消耗粮草达七八百万石之巨,以当下国力,不消减员额将难以为继。



    但若消减员额,叛将安置需得一并解决,而以如今咸制,无法逐一逐级公平安排去留,处置稍有不当,轻则拉走人马投靠他国,重则再次叛乱也有可能。”



    “动军制可是大事啊,牵一发动全身,各国均未有先例,永兴侯可要三思。”



    高勋道,咸王神色凝重起来,负手左右踱了两步,略作思考说:



    “爱卿准备如何改法”



    “不动大体,逐步推行,消除左右贵贱,实行俸禄制,优先裁减老弱,裁汰冗余保留精锐。改戍兵为镇军,役兵、郡兵合二为一,统一编为辅兵镇守地方,抽裁汰精壮青年扩充辎工营,设立预备,取代民军,以利军中青壮年返乡务农,恢复农耕与人口。



    大王可能有所不知,曾经的孙国盛极一时,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人口众多,军力强盛,而今犹胜人间地狱。臣所过之处无不是田地荒芜荒草疯长,百姓失所,寡妇遍地,青壮男丁十不足一,一片死气毫无生机,景象之惨,不亚于咸西、丘南两郡,仅靠赈济没有壮丁补入地方,就是十年也缓不过来。



    裁军与安置势在必行,不裁不足以安社稷,请大王明见。”



    黑巾势力盘踞的长孙国本土情况,总体要比其他受害诸侯强,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只有七郡之地的咸国而言,要消化四个郡县,比晋、志、卫、长孙动则就是三四十个郡,吞并十个郡,明显力不从心。



    且眼下已占了七八郡,养着百万大军和上百万的民夫,开销之巨大,非国库所能承担。



    此时气氛一片沉寂,咸王沉默了许久,神色黯然,他道:



    “永兴侯准备何时裁军”



    “晋军退走之后,与卫国谈妥之前,先裁新附叛军中之老弱病残,与卫国谈妥之后,再裁冗余,抽冗余青壮编为辎工营屯田,最后再动我军,争取两年内完成军制改动。”



    “那俸禄如何评定发放”



    “眼下国库十分吃紧,粮草无多,因此先在各级武官中实行俸禄制,待地方稳定之后,再向普通兵士发放俸禄。以此推算,需得



第795章 夜归宿
    新政推行渐入深水区,旧贵族保守势力的神经分外敏感,过快的推进军制转变,势必激起既有利益集团的反弹,趁形势一片大好,威望如日中天的当口上,推进军制改革,阻力最小风险最低。



    相反日久承平之后,再想动军制,重新形成的利益脉络,会像锁链一样束缚军队,难以下手。



    裁军之事一直谈到天黑,咸王、诺一言等人仍拿不定主意。



    站在君主和当时人的立场看待军制改革,咸王看到的是权利变动,诺一言、高勋看到的是混乱,很少有人意识到军队的合理本质改的是战斗力,而不是争夺多利。



    作为一个正常国家,军队的责任是保卫国土和国民安全,更是保卫的政治经济成果,理论上不因作为窃取权利的工具,但事实上往往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任何制度的变动,带来的都可能是权利的变动,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军制变革引发流血兵变,朝代更迭。



    要想顺利推行军制变革,以君主为核心的君主中央集权制仍是保障政权稳定的重要基石,轻易动不得。



    出宫之际戌时已过,骑马走在回府路上,沿街所见无不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繁华盛景令百里燕感到迷茫,更想到了许多。



    自从黑巾叛军被逐出永兴,赶回咸西至今已有十三年,陔陵、永兴得以平稳发展,以陔陵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物质生活的富足逐渐,催生大批安逸享乐的中小富裕阶层。


1...322323324325326...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