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灭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蓝盔十九

    上次北伐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过北川县,不过当时走到是右岸,也许那一段恰好没有这道土墙,所以没有发现,这次为了减少渡河的次数,走的是北川的左岸,这才发现了横亘眼前的巨大土墙。

    稍顷,一名士兵被带到李自成的面前,“大人,此乃边墙,并不是城郭!”

    “边墙”李自成已经知道,长城只是后世的称谓,而在大明时代,它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边墙,它一般坐落在边疆,目的是拱卫大明的城镇,故此称为“边墙”。

    西北方向的边墙,至嘉峪关、讨来河墩而止,不可能延伸至北川,而且方向上也对不上。

    望着斑驳逶迤的土墙,李自成在脑中竭力搜寻,终于想起了,在某一部穿越小说中见过,谓之“西海边墙”,按照后世的称谓,叫做“青海长城”更为确切。

    当时还以为是作者的杜撰,没想到却是真的。

    那此处的边墙,拱卫的是那座卫城

    北川县还在边墙以北,而且还是自己设立的,不可能是边墙拱卫的目标,东面还有一座威远县,原先叫做威远堡,从位置上看,应该在这座边墙附近,也许就是驻守边墙的,但这样一个军堡,本身显然不值得用如此一段边墙来护卫,要修建这样规模的边墙,人力、经济成本还是很高的。

    难道这座边墙拱卫的乃是西宁

    一定是这样的,除了西宁,附近并没有重要的卫所,更别说府县了。

    如果边墙拱卫的是西宁,那边墙以北,应该早就不属于大明了,大明修筑边墙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边墙,就是大明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难怪麦力干部能大摇大摆地游牧达板山,原来已经得到大明朝廷的默许!

    既然边墙以北,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土地,那此次出兵达板山……

    幸好在大明之前,还有大唐,还有大汉,只要去找,肯定能找到此地与汉民族之间的联系,哪怕是邻居也好。

    中央之国领土广泛,朝廷一向没有扩张的眼光和习惯,但汉民族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他们会自发地向四面八方扩张,扩展生存空间。

    即便没有大汉、大唐,李自成也不会停止北伐达板山。

    所谓的“固有领土”,不过是出兵的借口,在西北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各个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又能说得清这块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

    或许最早据有这块土地的民族,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而扩张土地的动力,关键还是利益。

    麦力干部南下达板山,是看重了这一片的牧场,为他们牧养更多的牲口,乃至养育更多的人口。

    李自成兵伐达板山,一方面是为了护卫大斗拔谷,将西宁与甘州,用最短的道路连接起来,使自己掌控的土地完全连成一片。

    另外一方面,还是为了铜矿,西宁军现在对铜铁的需求,可以说是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没有铜铁,就无法造出西宁步枪与子弹,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铜矿,李自成岂肯放手

    无论达板山的过去属于谁,今后将必须由西宁军掌控,即便汉民族过去从来没有染指过达板山,现在也该轮到西宁军了。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既然游牧民族不能好好开发这片土地,那就交给西宁军吧!

    不仅是为了这一片土地本身,更是为了这片土地上产出的红铜。

    “大人”刘云水的话,打断了李自成的沉思。

    他讪讪一笑,在士兵们的协助下攀上土墙,目测了一下,土墙的实台高达一丈五尺,墙上还有跺墙,应该超过四尺,总高一丈九尺有余,甚至接近两丈。

    边墙是用黄土夯实的,相当结实,但靠近河岸的一段,损毁相当严重,可能是为了方便商贾、百姓通行,这一段一丈余宽几乎被夷为平地。

    李自成粗略测量了一下,底墙竟然厚达一丈五尺,超过三角城的城墙,便是顶部,至少也有七尺。

    “这段边墙,一直延伸至何处”

    “回大人,此处叫小石山,据说边墙一直延伸至娘娘山的沙尔岭,至少有五十里,属下只是听说,并未走过这条道!”

    “小石山娘娘山沙尔岭”李自成轻轻念叨着,边墙依山而建,符合大明修筑边墙的习惯,如果有时间,不妨沿着这段边墙徒步而行,领略一下娘娘山的风光。

    不过,现在大军正在出征的道路上,李自成暂时没有这个闲心,他也没有时间。

    西宁军的目标,乃是边墙北面的达板山,看来,这段边墙今后再也无法发挥军事上的作用了,最多让它保存下去,给后人留下一段古迹,也许能




第256章 青海长城
    李自成沿着北川左岸,纵马奔腾,一口气跑出三四十里,早已将辅兵留在身后,前面忽地被一道绵延不绝的土墙阻住去路。

    “咦,这是什么难道是一座土城”他放缓马速,细细打量,也不像呀,这么长的城郭,应该是一座大城,后世的历史中,怎么没听说过

    刘云水也是放缓马速,靠近李自成,“大人”

    “云水,你看看这是什么”李自成用马鞭向前一指,刘云水只是抓抓脑袋,他是甘州人,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大人,问问当地的士兵吧,看看有没有知道的!”

    上次北伐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过北川县,不过当时走到是右岸,也许那一段恰好没有这道土墙,所以没有发现,这次为了减少渡河的次数,走的是北川的左岸,这才发现了横亘眼前的巨大土墙。

    稍顷,一名士兵被带到李自成的面前,“大人,此乃边墙,并不是城郭!”

    “边墙”李自成已经知道,长城只是后世的称谓,而在大明时代,它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边墙,它一般坐落在边疆,目的是拱卫大明的城镇,故此称为“边墙”。

    西北方向的边墙,至嘉峪关、讨来河墩而止,不可能延伸至北川,而且方向上也对不上。

    望着斑驳逶迤的土墙,李自成在脑中竭力搜寻,终于想起了,在某一部穿越小说中见过,谓之“西海边墙”,按照后世的称谓,叫做“青海长城”更为确切。

    当时还以为是作者的杜撰,没想到却是真的。

    那此处的边墙,拱卫的是那座卫城

    北川县还在边墙以北,而且还是自己设立的,不可能是边墙拱卫的目标,东面还有一座威远县,原先叫做威远堡,从位置上看,应该在这座边墙附近,也许就是驻守边墙的,但这样一个军堡,本身显然不值得用如此一段边墙来护卫,要修建这样规模的边墙,人力、经济成本还是很高的。

    难道这座边墙拱卫的乃是西宁

    一定是这样的,除了西宁,附近并没有重要的卫所,更别说府县了。

    如果边墙拱卫的是西宁,那边墙以北,应该早就不属于大明了,大明修筑边墙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边墙,就是大明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难怪麦力干部能大摇大摆地游牧达板山,原来已经得到大明朝廷的默许!

    既然边墙以北,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土地,那此次出兵达板山……

    幸好在大明之前,还有大唐,还有大汉,只要去找,肯定能找到此地与汉民族之间的联系,哪怕是邻居也好。

    中央之国领土广泛,朝廷一向没有扩张的眼光和习惯,但汉民族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他们会自发地向四面八方扩张,扩展生存空间。

    即便没有大汉、大唐,李自成也不会停止北伐达板山。

    所谓的“固有领土”,不过是出兵的借口,在西北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各个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又能说得清这块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

    或许最早据有这块土地的民族,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土地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而扩张土地的动力,关键还是利益。

    麦力干部南下达板山,是看重了这一片的牧场,为他们牧养更多的牲口,乃至养育更多的人口。

    李自成兵伐达板山,一方面是为了护卫大斗拔谷,将西宁与甘州,用最短的道路连接起来,使自己掌控的土地完全连成一片。

    另外一方面,还是为了铜矿,西宁军现在对铜铁的需求,可以说是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没有铜铁,就无法造出西宁步枪与子弹,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铜矿,李自成岂肯放手

    无论达板山的过去属于谁,今后将必须由西宁军掌控,即便汉民族过去从来没有染指过达板山,现在也该轮到西宁军了。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既然游牧民族不能好好开发这片土地,那就交给西宁军吧!

    不仅是为了这一片土地本身,更是为了这片土地上产出的红铜。

    “大人”刘云水的话,打断了李自成的沉思。

    他讪讪一笑,在士兵们的协助下攀上土墙,目测了一下,土墙的实台高达一丈五尺,墙上还有跺墙,应该超过四尺,总高一丈九尺有余,甚至接近两丈。

    边墙是用黄土夯实的,相当结实,但靠近河岸的一段,损毁相当严重,可能是为了方便商贾、百姓通行,这一段一丈余宽几乎被夷为平地。

    李自成粗略测量了一下,底墙竟然厚达一丈五尺,超过三角城的城墙,便是顶部,至少也有七尺。

    “这段边墙,一直延伸至何处”

    “回大人,此处叫小石山,据说边墙一直延伸至娘娘山的沙尔岭,至少有五十里,属下只是听说,并未走过这条道!”

    “小石山娘娘山沙尔岭”李自成轻轻念叨着,边墙依山而建,符合大明修筑边墙的习惯,如果有时间,不妨沿着这段边墙徒步而行,领略一下娘娘山的风光。

    不过,现在大军正在出征的道路上,李自成暂时没有这个闲心,他也没有时间。

    西宁军的目标,乃是边墙北面的达板山,看来,这段边墙今后再也无法发挥军事上的作用了,最多让它保存下去,给后人留下一段古迹,也许能



第257章 推进至卡当山
    午饭后,李自成只休息了一柱香的时间,队伍便沿着北川,立即向北进发,约莫行了三四十里,北川的上游拐向西北方向,大军继续向北,却是沿着北川的一条支流宝库河。

    宝库河的水量显然比北川要小,不仅河道狭窄一些,连水流的速度也是明显减慢,比北川更适合逆向通航。

    但宝库河本身本身又是由多条河流汇集而成,这些河流基本上都是宝库河的东岸,恰好阻挡了骑兵的路径。

    这些河流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淡水,但对于大军而言,实在算不上好事,要么搭建浮桥,要么绕行,从上游寻找浅水滩涂,直接渡过。

    整个下午,刘云水部一共搭起四座浮桥,行程不过三四十里,但大军渡河后,这些浮桥并没有拆除,而是留待后面的辅军使用,这样看来,刘云水部的骑兵,差不多成了开路先锋,干着辅兵的活。

    不过,骑兵现在突出在最前部,不但辅兵落在后面,被李自成当做作战主力的周宾部,因为乘船逆水行驶,现在也是远远落在后面,骑兵太靠前,单独赶赴战场,也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这样开路,倒是可以协助辅军,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行程差。

    当晚,大军在宝库河的支流茶干河口扎了营,此处因是宝库河与茶干河的交汇处,经过两河的冲击,地势地形相对开阔,有利于骑兵开展活动,万一遇上不明身份的人,不至于受限于地形。

    士兵们正在搭建帐篷,刘云水见李自成正对着茶干河水发楞,以为是担心渡河的事,“大人,要不要让兄弟们今晚就搭起浮桥”

    “兄弟们今日行了百余里,虽有战马的,却也疲倦,先让他们休息一番,明晨再搭建浮桥,步兵都在后面,不必急在一时!”李自成并没有收回视线,而是从茶马河转向两岸的高地,此处有水有土地,不知能否种植庄稼。

    如果能开发为耕地,将来可以迁入汉民,在此从事农耕,为军队提供粮食,这里才有可能成为永久的汉地,若是无法从事农耕,百姓无法在此定居养活自己,那迟早还会沦为游牧民族的乐土。

    要从事农耕,除了温度,还要有一定的降水,不知道此处的降水量如何,能否承载农耕所说必须的、最低限度的降雨。

    但大军出了红河镇,一路过来,几乎没有见过行人,想要打听当地的水情,却是没有机会,若不是沿着河流行进,加上行军地图的帮助,在这山势重重的无人区,几乎就要迷路。

    如果不是为了铜矿,以西宁军现在的规模与实力,李自成绝对不会远征大通河,即便战胜了麦力干部的骑兵,以后还要留下军队驻守在这样的无人区,就像当日的三角城一样,完全是一座军城、孤城。

    想到三角城,李自成心中一阵悸动,他赶紧从怀中掏出行军地图,摊在地上,蹲下身子,在地图上寻找一番,果然与他所想的差不了太多。

    “云水,过来看看这张行军图!”

    刘云水依言过来,也如李自成般蹲下身子,将行军地图完整地过了一遍,却没有头绪,他微皱着眉头,道:“大人……”

    “云水看这,”李自成用手一指三角城的位置,“发现什么了没有”

    “三角城”刘云水目光一凜,欣然作色,“大人是说,三角城与达板山口……让两地连成一片……”

    “达板山口与三角城还是有些远,而且不知道有无通行的直道,”李自成微一沉思,又道:“若是将战线向西北方向推进一些,比如推进到达板山与大通山的分界线,或者直接推进到大通山最南端的卡当山一线……”

    “属下明白了,”刘云水用手在行军地图上丈量了一通,喜滋滋道:“以属下估计,卡当山与三角城之间的距离,不过六七十里,即便没有直道、大道,也可以开辟出来,只是……”

    “云水担心什么难道担心我们的战事不利”

    “有大人在,属下倒是不担心战事问题,关键是战争之后,”刘云水紧紧盯着行军地图,轻锁眉头,双手却是攥得铁紧,“大通山一带,原本是蒙古人的牧场……蒙古人就像这山谷中的青草,杀之不尽,驱之不竭,如果我们推进到卡当山一线,一定会挤压蒙古人的牧场,只怕大军撤回西宁之后,麦力干会再次南下……”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李自成原本为了铜矿,只是准备推进到达板山口一带,再向北扩张,越过达板山,与甘州连成一片。

    这样一来,大斗拔谷将作为西宁与甘州的内部通行道路,缩短两者距离,便与掌控甘州。

    但想到三角城,李自成立即要改变原来的计划,决定将战线沿着达板山、大通山向西北推进,至少要到达卡当山一线,将来在此驻军,可以与三角城互为犄角,从两个方向上阻止麦力干部南下。
1...6263646566...4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