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火枪主要装备在主将的亲兵团和特种部队,而一些重武器,侧主要用来攻坚。这些火器,对高定部队帮助非常之大,一路上遇到险阻的山路,可以用炸药来开路,遇到暹罗人的营寨,也可以用炸药炸开。

    尤其是有了愤怒的小鸟,这种可以将炸药包抛射出去的装置,暹罗人一切的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暹罗人也不懂得建造高大的城墙,即使是他们的王都对火器都毫无抵抗力。高定的部队一路上摧枯拉朽般推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暹罗,获得了大片大片的良田。

    暹罗,就是后世那个盛产香米和人妖的国度。对于人妖,高定没有任何兴趣,毕竟天朝也有类似的存在,那就是太监。而香米,高定则如获至宝,他清楚,天朝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香米是原产于暹罗的长粒型大米,是籼米的一种。香米米色晶莹剔透,胚芽没有白点,具有香糯的口感和独特的露兜树香味。

    &n




第十五章 建盐场
    鱼被网上船后,船上的船员迅速将它们开膛剖腹,去除内脏、鱼鳃、鳞片等,然后放进陶瓮中用盐腌起来就行了。整个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就是挺耗费人力的,那些在船上闲着无聊的水兵正好适合干这种事情。

    这个年代的士兵随时可以转变成劳动者,不过以前多数是陆军转变成修路、开荒种植、挖矿等建设兵团,水军转变成建设兵团还是第一遭。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盐,别看后世时盐只卖一块钱一包,是廉价得不行的东西,但是在古代,盐是官方严格控制的战略物质,一般不准私人经营,实行国家专营制度。

    有一些内陆的地方,盐是一种紧俏的商品,很多地方都缺盐,有些人因为吃不起盐而全身乏力、身体浮肿。大汉的盐本来是够用的,但是如果将大量的盐,拿去腌咸鱼的话,可能就有点不够用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不得不又紧急开会商讨多开几个盐场。幸好现在大汉已经统一天下,不再是偏安于蜀地的小国。现在在大汉东部有漫长的海岸线,要建立盐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为了此事,朝廷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到沿海地区去考察,寻找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也好的海岸建造盐场。南方的海岸多雨水,并不是很适合建造盐场。北方光照又不足,也不大适合建盐场。

    幸好现在大汉的海岸线延绵数千里,可选择的地方很多,想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也并不困难。最后工作组选定在辽西、右北平等地的渤海沿岸建造盐场。

    这些地方原本长期是乌丸、鲜卑等异族盘踞之地,大汉在这边的影响力很弱。可是,现在鲜卑素利部被刘厚收复,轲比能部和步度根部则被连根拔起,鲜卑族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力。

    而乌丸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年素利被收复后,田豫马不停蹄地出使乌丸。到了乌丸后,他再次发挥他的特长,鼓起三寸不烂之舌对乌丸各个部落拉拢分化。

    (本章未完,请翻页)最后成功促使了乌丸分裂成两大派系,其中一个派系内附归降于大汉,他们依然可以在原来的地盘放牧;另一个派系不肯归降,在大汉强大的兵锋压力下,不得不远走他乡,向北迁移。

    其中辽西、右北平就有归顺的乌丸族人定居。不过不用担心这些地方的治安问题,注意,这些乌丸族人是定居,而不再是以前的游牧。

    现在这些地方已经全部设立郡县,归入大汉版图,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全部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都只能在固定的牧场放牧,不再过以前那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固定的牧场,再加上各种畜牧业副产品加工厂的设立,使得这些牧民定居下来。他们不但定居下来,田豫还将他们登记造册,进行户籍管理,再加上推广教育,这样一来,很快他们就和普通的汉民没什么分别了。

    而田豫在立了大功后,被刘厚封为幽州牧,成为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幽州生活这很多少数民族,而田豫素来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敬畏,用他任幽州牧最适合不过。

    在田豫的管理下,辽西、右北平这些地方已经牢牢控制在大汉手中,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现在在这里建立大型盐场并没有什么危险。

    不过这个地方再往北就不安全



第十六章 借鸡生蛋
    刘厚的建议就是利用水泥来建造盐场,灵感来自以前农村那种水泥晒谷场。他没见过盐场,不知道盐场是怎么样的,也无法想象泥质的海滩是怎样晒盐的,晒出来的盐不会被水底的泥弄脏吗

    刘厚不知道的是,千百年以来,人们都是这样晒盐的。不过在他想象中,用水泥构筑的海滩,怎么都比海泥好,于是乎,就向各位内阁大臣提出了这个建议。

    各位内阁大臣听刘厚的建议后,一开始都连声称妙,无可否认,水泥建筑的海滩要比传统的泥质海滩优越很多,这样的盐田干净很多,出来的盐会少很多杂质,减少后续提炼的难度。

    而且,如果是泥质盐田,最底层的盐势必不能要,收盐时,一不小心刮深了,将底下的泥也刮上来就麻烦了。而水泥底的盐田可以毫无顾忌地尽量多刮盐,刮到底也不用担心什么。

    水泥底盐田的确有它的优越性,众位阁臣在赞扬完这个主意后,又开始讨论这个提议的可行性。可是讨论着讨论着,很快就开始有质疑的声音出现了。马良和邓芝都觉得这种盐田好是好,但就是成本太高。

    因为这次要建造的盐场非常大,绵延数十里的海滩,如果将这么大的面积都浇铸上混凝土,将需要巨量的水泥,这也意味着要耗费巨资。虽然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但是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得,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马良甚至举出一系列的数据,说明如果改用水泥底盐田,要用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因为用水泥盐田虽然能增加产量,减少成本,但是,增加的产量和减少的成本并不是很多,相对于浇筑水泥的巨大投入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所以,这件事要回本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处在大开发阶段,很多投资一两年就见效,而三五年就能回本的生意比比皆是,所以,这项投资就显得有点鸡肋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支持这项决定,像步骘和郭攸之就比较支持,他们认为,这项投资虽然巨大,但是,收益却是长期的。虽然十几二十年才能回本,但是,十几二十年后,这些盐田依然能使用,到那个时候,能赚到的就是纯利润了。

    换言之,这是一项可以惠及后世子孙的工程,就像水利工程、修筑长城、建造驰道等等,这些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不能用短期的利益来衡量。

    众人各抒己见,刘厚傻眼了,他没想到刚才自己自信满满提出的这个建议竟然变成了一个鸡肋。用水泥浇筑盐田,建筑速度很快,造出来的场地光滑平整,到时候收盐也会方便很多。

    刘厚相信,这样的场地非常适合作为盐田,是任何一个晒盐工都会欢迎的场地。可是,他之前根本没有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这些盐田虽然能持续获得收益,一直使用千百年,可是,水泥地虽然硬,却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天外寒铁,使用十几二十年肯定有磨损、有腐蚀。

    再说了,现在的水泥质量根本不过关,收盐时经常要刮蹭水泥地面,十几二十年下来,说不定场地会变成坑坑洼洼。而且,海水是有腐蚀性的,这些只是普通的水泥,不是抗腐蚀的特种水泥,时间长了能不能撑得住真不好说。

    也即是说,十几二十年后,可能还要拿出一大笔钱出来维修这些水泥地面,这样一来,盈利时间就会被无限期推后,这个投资项目的确值得商榷。

    大家的讨论焦点,最后主要集中在超长回本期上,听到大家的讨论,刘厚脑袋里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后世的高速



第十七章 盐引
    天朝历史上讲信用重合同的商人还是有很多的,近的例如糜竺,他就是个很有诚信的商人,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生意才能做得那么大,买卖几乎遍天下;远的有明清时期号称“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当然,这些票号的发家离不开官商勾结、走私违禁品出卖祖国等等龌龊阴暗的事情,但是,无可否认,如果他们不讲诚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敢于将真金白银存在他们的票号里,换取小小的一张银票。

    所以说,无论哪个人群中都是有好人也有坏人的,问题是,你不能保证你碰到的都是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未雨绸缪,采取预防措施,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以免自己造成损失,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意思。

    众位内阁大臣现在就是这个意思,为免以后出现什么纠纷,绝了那些不良商人的念想,干脆不开这个口子,继续将食盐的生产牢牢地抓在朝廷手中。反正千百年以来都是这样的,大家早就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人对这一点有意见。

    但是,不给他们盐场的经营权,怎样才能让他们拿钱出来建造水泥盐田呢既要让马跑,又不让马吃草是不行的,尤其是对那些奸猾无比,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有利益才是他们的第一驱动力。

    众人又商量了一会,最后决定利用盐引吸引那些商人来投资。盐引是食盐官府专卖制度的产物,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不过盐引这个概念始于宋代,三国时期还没有。盐业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创始人是管仲。不过在唐朝之前,食盐无论是制造,还是贩运、售卖都由官府一手包办,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

    唐肃宗宝应六年,盐业进行了“改革”,官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人,政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了“盐

    (本章未完,请翻页)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

    刘厚在这个时候提出盐引的概念,属于对盐业作出重要的改革。众位内阁大臣一商量,觉得将运输与零售这个环节让出来给商人来经营,官府只保留制造和批发的环节是可行的。

    内阁本来就在头痛,现在的官僚机构太臃肿了,像盐业这种行业,如果由生产到流通的整个环节都需要设立专门的官方机构来经营,需要的官吏数量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也不好管理,朝廷根本无需养那么多人。

    现在将运输与零售行业踢出来,整个内阁的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认为,只要生产与批发这两个关键的环节牢牢抓在手里,就能保证盐业的根本还是控制在朝廷手中的。

    至于穿州过省,穿街走巷去贩卖食盐,交给那些无孔不入的商人更合适。所以,在刘厚提出盐引的概念后,他们迅速接受了这种理念。

    而盐引,不但可以具有“债”与“仓单”的所有性质与相关的“交易”特征,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奖励措施,引导那些盐商为朝廷办事。

    例如这一次,官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筑水泥盐田,那么就可以定下规矩,只有出钱帮助官府修筑水泥盐田的商户才有获得盐引的资格。当然,盐引依然需要钱去购买,出水泥钱算是一个准入资格。

    再例如



第733章 大型捕捞业的兴起
    对于有人跟朝廷“抢生意”,刘厚不但不着恼,反而乐见其成。水军也好,海军也罢,始终是朝廷的军队,军队的职责是打仗,是卫国安民,用军队去进行生产活动,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已。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否则必定会出问题。共和国在成立初期也有很多建设兵团,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到了后来,国家逐渐富强起来,这些建设兵团也逐渐解散或转制了。

    这个道理放在大汉也是一样的,现在大汉同样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建设兵团,这也是在国家建立之初,用来渡过难关的,等国内的生产恢复,经济复苏,财政不再入不敷出时,这些建设兵团也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到时候,军队则可以回归他的本源,军人们也可以干回他们应该干的事情。所以,现在见到有民间的力量加入到捕捞行业中,刘厚当然是支持的。

    他希望民间的捕捞业能快点发展起来,这样,官方或者说军方的捕捞队就可以早日退出这个行业,也就可以早日去执行军事任务了。

    为此,刘厚还在户部设立一个渔业司,用以扶持、规范、管理全国的渔业,其地位与农业司、畜牧司等同。国家鼓励民间组织捕捞队出海捕鱼,官方可以提供海军测量出来的海图、天气预告、鱼群信息等一些资讯上的支持。

    海军还可以为民间的捕鱼队提供安全保卫、救援等实质性的保障。现在海军虽然测绘出一些海图,但目前还只是局限于很小范围内的海域,还有大量未知海域的情况是未明的。

    捕捞船一旦开出这些未知海域就很危险了,哪里有暗流,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漩涡,哪里有海怪统统不知。还有最恐怖的就是风暴,如果遇到强热带风暴,再好的船也撑不住。

    所以,航海是很危险的事情。捕捞船队如果遇到危险,那就需要海军去搜救了,不过这个时代通讯不发达,遇险后还能通知海军去搜救的情况并不多。

    随着海洋大开发,必然会产生海盗这个物种。这个时候,海军就显得很重要了。海军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剿灭海盗,保护遵纪守法的渔民。

    当然,那些渔民在享受国家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是要尽义务的,每支捕捞队,每艘渔船都需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登记造册,接受官方的管理。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的渔获需要交税,这就和农业、畜牧业一样,是要缴纳一定税赋的。否则,国家凭什么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让给他们

    民间的捕捞队对此的接受程度不一。有些人很赞同,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自己是从海军中虎口夺食的,海军一定会严厉打击他们这种抢饭碗的行为。

    但是现在海军不但不对付他们、阻止他们,反而支持他们、保护他们,这令他们受宠若惊,甚至感恩戴德,至于交点税,简直就是小意思了。

    但是也有些人是抗拒交税的,这些人认为他们的收获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凭什么要交一份税给国家也有些人认为,大海不是陆地,朝廷对大海没有拥有权,这里的产出无需交税给朝廷。

    反正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肯交税,甚至认为朝廷在盘剥他们。而



第734章 “勤政”
    随着大型捕捞业的兴起,加上其他几项措施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大汉的食物逐渐充足并且多元化了起来,一场缺粮的危机也被悄然地消弭于无形。

    普通的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大汉曾经出现过粮食危机,他们只知道,有一段时间市面上的粮食涨价涨得很厉害,可是,很快官仓就平价卖出大量粮食,显然是官府出面平抑粮价。

    同时,一些粮商以囤集居奇、哄抬粮价粮的罪名被逮捕,被抄家,被判刑。至于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有罪,有些多少是因为不配合官府平抑粮价,不肯借粮给官府而被冤枉的,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关心,也无从得知。

    刘厚的诏令下得很温和,他希望各级官府可以和那些大户有商有量地协商,和平地解决问题,营造一个河蟹社会。可是,各级官员是怎么理解他的诏令,是怎么执行“借粮”这项措施就不得而知了。

    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候,中央朝廷的政令都是好的,可是,到了下面基层执行时,就会变了样。并不是每个官吏都很很好地理解上面的政令的,也不是每个理解了政令的官吏都会严格按照中央朝廷的政令执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各级官吏不是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整个天下也不是一盘电脑游戏,朝廷发出的政令不会像电脑指令那样,被严格执行,基层官吏有他们的考虑,经常或好意或恶意,或为公心或为私心,擅做主张曲解了上面的政令,做出一些令中央朝廷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好在现在天下刚统一没多久,刘厚和朝廷的威望巨大,虽然有些大户被地方官府整得有点怨言,但也没人敢有什么大逆不道的举动。加上监察御史无孔不入,那些官吏也不敢做得太过份,做事情还是有个度的。

    总的来说,民间还算平静,这一场粮食危机算是安然渡过。粮食危机解除之后,刘厚也没有能闲的下来,现在正是社会剧变时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问题是以前的朝代所没有经历过的,几位内阁大臣们完全没有前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使是诸葛亮这样世界上顶尖的智者,对于这些全新的问题也感到很棘手。
1...198199200201202...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