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这,这,世子,你之前不是吩咐过,要善待他们吗你看,我一直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保证没有克扣一点的费用。

    “哼,我是说过要好好招待他们,不过你这个狗杀才因为被他们欺侮,咽不下这口气,怀恨在心,所以公报私仇,借公济私,在背后偷偷给他们罪受,偏偏这些手段在外表又看不出有什么伤痕。验不到伤,我也治不了你的罪。”

    刘厚感觉自己在教唆一个纯洁的大叔犯罪,给牢头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看的港产警匪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桥段:

    警察抓到犯罪嫌疑人后用一本厚厚的电话薄垫在嫌疑人身上,然后用锤子敲。据说这样做可使人受内伤,但是外表看不出来伤痕,这样法医就无法验到伤害,行刑人就不会被告虐待嫌疑人。

    牢头听到刘厚的话后,愣了半天,愣是没有理解刘厚话中的意思,连刘厚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直到刘厚走了很久,他才想明白。刘厚的意思无非是让他可以随便折磨这些不识相的东吴人,不过要让他们知道,一切行为都是因为他自己要报仇,和世子无关。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叫做:“这一切都是临时工做的,和组织无关”;用粗俗点的话来说,刘厚这是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用大话西游的语言来说这叫:好处我占,黑锅你背。

    想明白刘厚的意思后,牢头兴奋了,他如同一个看到全裸美女的强jian犯那样,马上飞扑一头扎进牢房里,开始了他的满清十大酷刑之旅。

    首先,他将东吴诸将隔开来关押,这样等于他们每人都能住上单人房,这样狱卒们每次只需要对付一个人,大大减少了管理难度和风险,有利于牢头对他们一个个整治而不必面临他们集体反抗。

    由于刚过饭点,他等不及用稀粥去进行饥饿策略,就开动脑筋想着歪主意,还别说,居然被他想出了很多种在外表看不出伤痕的酷刑来,什么用羽毛瘙人脚底,让人笑个不停啦;什么整天整夜在他们耳边敲锣打鼓不让他们睡觉啦;什么用几十年没洗过的臭裹脚布扔进牢房里熏他们啦,等等等等。

    看来这个牢头很有创意,在刑讯方面很有天赋。当然,在用这些酷刑时,牢头有意无意透露出世子刘禅要自己善待他们,是自己受了侮辱,吞不下这口气,所以在这里公报私仇。并得意洋洋地声称,自己这些绝活保证不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伤痕,如果他们想找世子告状,尽管去,保证他们找不到证据控告自己。

    在牢头使出十八般武艺,变着法儿折磨东吴诸将后,他们很快就结束了悠闲的度假日子,进入生不如死的地狱游模式。饶是他们久经沙场,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没几天就瘦了一大圈,看起来都不成人形了,相信没多久,他们就要崩溃了,要不就投降要不就自杀了事。

    话说刘厚离开牢房后,他想起了以前玩过的一款游戏叫《三国志》,游戏里如果俘虏了武将后,会被关押在牢房,如果招揽不成功,还可以试着多次去招揽,或时不时去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和自己增加亲和度,从而最终招揽成功。

    于是刘厚决定效仿游戏的玩法,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他打算每隔几天就去看看东吴诸将,看看有没有机会劝降他们。可是他忘了一点,在游戏里,有时候被俘虏的武将关押久了是有一定几率逃掉的。

    接着,刘厚又去巡视城防。在一个城门楼里见到了郭攸之,他向郭攸之了解了城防情况后,就强迫他去休息。他可不想熬坏自己的左右手。

    得益于郭攸之和费祎这两位左右手的辛劳,城里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看看没什么事,刘厚也




第二十一章 单船出战
    上回说到,郭攸之追问刘厚谁是欧阳锋,刘厚不得与,只好解释道:

    “呃,这个,这个欧阳锋嘛,是左师傅认识的一位武林高手,他武功极高,可以说是天下第一高手,更恐怖的是,他善使毒药。 又一次,他毒杀一条鲨鱼,毒药可以将鱼身转化成新的毒药,其他鲨鱼吃了死的鲨鱼后又中毒变成新的毒药,如此循环下去,结果将海里所有的鲨鱼全部毒死。

    还有一次,他毒死了一只乌鸦,结果乌鸦同样变成了毒药,其他乌鸦吃了这只死乌鸦后,也中了毒变成新的毒药,结果把附近所有乌鸦都毒死了。”

    费祎和郭攸之听后,不由得毛骨悚然,天下竟有此等奇人!真是闻所未闻,左仙翁果然非等闲之辈,竟认识此等奇人异士。

    “不知左仙翁可否请得此人出山辅助小公子,如能得此人相助,小公子无异于如虎添翼,到时候要对付东吴和曹贼就更容易了。”郭攸之听到刘厚说得那么详细,根本没有怀疑这个人物是否是个虚构的人物,他马上想到关键处,即刻建言道。

    刘厚撇撇嘴,心想,要是当世真有欧阳锋这个老毒物,我肯定第一时间有多远躲多远了,还请他来帮忙,嫌自己命太长吗

    “请不了,这个人恃才傲物,根本不可能受任何人的管束。而且这个人心肠歹毒,一不小心就会被他背叛、反噬。所以见到这个人只能有多远躲多远,而不能想着和他亲近,更不可能让他为谁效力。”刘厚连忙推托道。

    “喔,那着实可惜了。”郭攸之道。

    “算了,不要扯远话题了,赶紧想对策了。”刘厚道。

    费祎和郭攸之互相对望了一眼,最后由郭攸之道:

    “其实我们过来找世子的路上已经商议过。”

    “喔,你们已经有对策啦太好了,快快道来。”刘厚开心地道。

    “请世子将守御的大权交给我,我必为世子守好这座城池,攸之誓与荆州城共存亡。”

    “没问题,我这就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你,你全权负责这次防守任务。嗯,不过你是不是先将你的计划跟我说一下,好让我心里有数。”刘厚显然没明白郭攸之的弦外之音,很兴奋地答应将指挥权交给他。

    “请世子与文伟先行一步,马上坐‘荆州号’回返益州。”郭攸之继续道。

    “呃,什么什么意思”刘厚一时反应不过来,刚才还兴冲冲地想着怎么守城,怎么给东吴来犯之敌一次沉重的打击,怎么转眼郭攸之就让他和费祎回去了呢自己才来没几天,还没玩够呢,况且,自己来荆州的目的不就是力保荆州不失,救回关公的小命吗现在荆州面临大军来伐,自己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请世子和文伟先回益州,攸之愿留下与城池共存亡。”郭攸之又说了一遍。

    这次刘厚算是明白他的意思了,肯定是郭攸之和费祎商量过,认为这一次荆州城的危险系数太大了,被攻破城池的可能性太大,自己留在荆州城太危险,所以想先送走自己,再由比较擅长军事的郭攸之留守城池,擅内政的费祎则陪同刘厚回成都。

    “哈哈哈哈……你让我走你不是开玩笑吧,为了救援荆州城和我关二叔,我准备了多年,你让我就这样撒手不管”刘厚一时气结,被郭攸之气笑了。

    “世子,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东吴10万大军来攻,到时候兵凶战危,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世子一身系于西蜀千万百姓的安危,怎么可以如此意气用事。况且,东吴倾巢来袭,非区区几千人可以抵挡,还请世子尽快搬来救兵,早日解荆州之围。”费祎也劝道。

    “搬救兵你去行了,何须我亲自出马。还有,你们千万不要小看我这五千hong军,他们人数虽少,但是装备精良,已经是全火器部队,对付10万冷兵器的东吴兵,未必没有机会守得住。你们对火器部队都不熟悉,指挥不当很容易发挥不出来他们的威力,所以守城还得我来。”刘厚道。

    郭攸之虽然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但是他刚从刘备那边过来,虽然也听说过火枪火炮和霹雳雷,不过由于刘厚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一直将这些压箱底的东西深深地隐藏起来,所以他对火器部队的了解只浮于表面,对于怎么指挥一只全火器部队作战完全抓瞎。

    费祎一直跟在刘厚身边,对火器部队的了解比郭攸之多得多,但是他一直是负责内政方面的工作,对军队的事情了解也不算深。他虽然见过各种火器的威力,但是他毕竟是文官,对于怎么指挥军队作战也是半桶水的水平。

    “两位先生可能不知道我这支hong军的战斗力,只要有充足的弹药,这5千人抵挡10万东吴兵并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关键是他们之前来得匆忙,并没有携带太多的弹药。不过携带大量弹药和大炮的船只也就是这一两天内就可以到达了。”刘厚道。

    如果弹药充足,刘厚还真不怎么怕这10万人,有高高的城墙阻隔,他的火枪兵只需要居高临下在上面打靶而已,还不是来多少杀多少。10万人,不过平均每人打死20人而已,古代攻城,往往一攻就是数天数十天,这样平均下来,一天需要打死的人也没多少。

    如果再考虑士气的因素,伤亡达到一定的数量,东吴军士气就会低落,孙权就不得不退兵。这样再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天射杀一个人就已经差不多了。

    &



第二十二章 以一当千
    上回说到,经过刘厚一番解释后,费祎和郭攸之两人不再一味坚持让他返回成都,刘厚松了口气,又和他们商议了一下应对之策,定下了由郭攸之负责守御城池,刘厚上荆州号见机行事的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就散了会,各忙各的的去了。

    刘厚也不敢耽搁,军情如火,兵贵神速,他马上叫上关兴和张苞率领着500近卫营就往江边码头上奔去。

    刘厚他们登上荆州号之后,马上启动船只,全速向西南方向驶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隐约见到东边飘来一片乌云样的船影,看样子没多久就能到达这里,如果不能和他们拉开距离,很容易被包围。

    一旦被包围,荆州号失去速度上的优势,到时候即使火炮再犀利也会被人用数量堆死。荆州号的依仗无非就是速度与火炮两大优势,这两者缺一不可。

    荆州号像一条飞鱼一样轻快地划破波浪向西南方向滑去,到达江心后,转向西行。这时候,东吴的船队和荆州号的距离已经不足一千米了。

    荆州号最上层的船楼是舰长室,这里视线开阔,可以眺望到远处的黑压压的船队。刘厚现在正在舰长室里透过宽阔的窗户望向东吴的船队,这令他有种荒谬的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苍蝇站在一个巨人面前,又像堂吉?诃德举着长枪一往无前地迎向巨大的风车。

    在一千米的距离上,荆州号横过船身,用侧舷对着东吴舰队。刘厚这时候也看清楚了,东吴船队数量很多,将江面排的密密麻麻的,由于前面的大船遮挡了视线,后面还有多少船根本看不清,具体数量也无从估计。

    船只有大有小,大的有比荆州号还大的楼船,一共有三艘,远远看到船首挂着的旗号分别是“长安”、“飞云”、“盖海”,应该就是这三艘楼船的名字。刘厚数了一下,不由得暗暗咂舌,这种楼船竟然有5层楼,这么高的船即使是后世他也只在电视上见过。

    刘厚不知道的是,“长安”号正是孙权的座驾,如果是熟悉东吴军事的郭攸之在场,看到“长安”号就可以确定是孙权亲征了。这些楼船每层楼上都建有防御性的女墙,第一层女墙上还有剑孔、矛孔等,既可远攻,又可近防,还设有礌石、铁刺等防御性武器,不愧为一座战争堡垒。

    由于距离很远,小的船看起来和后世那种撑竹竿的渔船大小差不多,船型狭长,外表蒙着牛皮,估计就是郭攸之说的艨艟。若走近看的话,这种船其实也不小,足有5丈长(11.5米)。

    刘厚想看清楚更多的细节,可惜距离还是太远,这个时候他前所未有的渴望有个望远镜。暗暗下决心,回去一定叫人收集水晶先磨几块镜片做个出来玩玩先。

    东吴船队似乎对前面溜走的一艘船毫不在意,那怕这只船样子有点怪异,速度有点快。看他们行驶的目的地就是荆州码头,明显就是想在荆州码头登陆,然后包围荆州城。

    站在刘厚旁边的是副舰长李球,乃益州别驾从事李恢的侄子,二十多岁,其人颇有眼光谋略。前几年西蜀各位大人物纷纷往“工业部”的学院、研究院塞人时,李恢将自己的儿子李遗(wei)和侄子李球也塞了进去。

    这个李球是个好学之人,短时间内就学了不少数理化知识,对“大汉龙腾学院”传授的各种科学知识也是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后来他引起了刘厚的兴趣,刘厚通过和他接触,惊讶地发现他对军略也很熟悉,甚至对水战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由于有李恢这位叔叔,李球自然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李恢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不但请先生教育他们传统的国学,还教授他们行军布阵的知识。因此,李球和李遗都是能带兵上阵的干才。

    再后来,荆州号建成,组建水军时,刘厚自任舰长,考虑再三最后选了李球出来出任副舰长。刘厚只是挂个名而已,事实上平时水军的管理、训练什么的统统归李球管。

    李球也做得很好,接手之后学习了很多水战的知识,而用火炮进行水战是全所未有的战斗方式,除了刘厚时不时提点一下他之外,没有师傅可以教他,他就自己去摸索。

    通过大量的实战演习,他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火器水战经验,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炮舰舰长。

    “准备炮击。”刘厚对身旁的李球道。

    “诺!”李球应道。随后,他转身对自己身边的通讯兵道:“命令左舷第一、第二、第三炮组、船头、船尾炮组做好炮击准备。”

    “诺!”通讯兵应诺后,小跑到后面一堆铜管前,对着相应的铜管说出命令。在舰长室这个区域,密密麻麻开口着不下20个空心的铜管,每个管口边上贴着纸条,写着船里各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例如:左舷第一第一炮组、瞭望塔、动力机舱、主桅杆等等。舰长可以对着这些铜管口发布命令,这些铜管一直通到相应的地方,在那边也有专门的通讯兵负责聆听命令。

    通过这样的方式,舰长可以非常快捷地将命令传达到船体的各个部位,传达效率直追无线电。当然,船体各个部位发生什么事情需要汇报给舰长的,也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说出来,第一时间就能让舰长知道,为舰长的决策争取时间。

    左舷正是对着东吴水军的那一侧,只见三层楼上各自都有一排的窗户被打开,露出三排黑洞洞的炮口。炮兵们忙着给这些大炮灌火药、上炮弹、压实。不一会而,三排火炮全部完成弹药装载,传令兵通过铜管将情况反映到舰长室。

    刘厚听着传令兵的报告:“第二炮组完成装弹。”、“第一炮组完成装弹



第二十三章 打完就跑
    上回说到,荆州号对东吴船队进行了三轮炮击,这时候,瞭望塔报告,“长安号”一共中了5发弹丸,观察到船上人员忙乱排水,估计有进水的可能性;一共有5艘中型船只中弹,其中有2艘有进水的迹象。 而中弹下沉的小型船只约有10多艘。

    刘厚对于这个结果还算满意,三轮炮击一共发射了141颗实心弹,击沉了船只数量超过炮弹总量的十分之一。当然,大部分只是命中副车而已,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因为东吴船只太密集,随便打也不会落空。

    真正的命中率刘厚非常看重,这三轮炮击取得的这样的命中率显然是第一轮炮击后,炮手们根据第一次弹丸的落点对炮口进行了调整,使后面的准确率稍微提高了一点,也只是稍微提高而已,毕竟船在后座力的作用下晃动得很厉害,准头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个时候“长安号”上一片混乱,这是东吴水军的旗舰,孙权的行营就设在这里。由于有一颗实心弹恰好从船舷靠近水线附近斜斜地进入船体,炮弹没有经过多层甲板的缓冲就直接砸在船底上。

    厚实的船底在12公斤铁弹的巨大动能作用下,被砸裂了一个大口子,水一下子就涌了进来。当东吴兵找到破损的位置时,水面已经齐膝高了。东吴水军也算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损管队伍马上行动起来,马上有人用一块大木板覆盖破开的部位,由于在水中无法钉钉子,他们就搬来几袋大米压在上面。

    这样,喷泉一样大量涌入的水就变成了从木板上少量进入。又有人找来布料、衣服甚至旗帜什么的,塞住木板四周的缝隙,进一步减少涌入的河水。

    更多的人则是提着水桶,将舱底的积水清出去。可是,舱底很深,通道很窄,每次仅能通过一人,于是,所有人排成人龙,由舱底通过梯子上到二层,再到二层最近的窗户边。一桶桶水就通过这条人龙传递上去,通过二层的窗户倒回江里。
1...2930313233...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