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至于为什么会有钱币流入市场,数量还不少?
行里人心知肚明就行了,何必说穿呢。
这下不仅仅是杭城的古董商和藏家,连半个江南省的古钱币爱好者只要在几天内听说这事的,都一窝蜂赶到西溪工地。
那时的张楠算是第一批知道这事的藏家,因为他有个在江南省电视台的朋友给他打了电话,问他哪种古钱值钱。
张楠一直记得那段话,那时是第一天下午。
张楠我就在现场采访,有人在外边偷偷摸摸兜售,现在我已经在警戒区里边,地上还有散落的。捡多了不好,少捡几个没人说。
有什么品种?
我看看,有大观通宝至正通宝龙凤通宝
没等对方说完,张楠就心急火燎打断了对方的话:你捡的?在你手里?
嗯,刚捡。
那你还拍个毛的电视!一枚龙凤通宝顶你几个月工资!快他妈捡!问外边村民民工买!
捡完了再撤,再到外边买,保持通讯,买的时候我给你听听值不值。
行,听你的,算你一份!
这个朋友是个古董外行,不过也算爽气,直接把张楠这个高参给拉入伙了。
别去管警戒区里的人怎么看你,能捡多少就捡多少,搞不明白品种不要紧,除了龙凤通宝,其它的个越大越好,基本错不了!
那帮子警察不会为难你个新闻记者,大不了被人说闲话给警告两句,搞得好你那套50平方的小破房子都能换一换!
这边张楠拿着车钥匙就往地下车库赶,那边的朋友也是被刺激的信心十足。
对了,身上钱够不够?
有个四五千现金,刚发了半年奖,还没上交。
全买了!我现在马上来杭城,最多两小时到,保持联系!
就这样,张楠不到两小时就抵达杭城这处工地,这时他朋友已经从警戒区里出来,片子交给自己的实习生回去写稿子剪辑去了。
刚才乘着行家们还不知道这消息警戒区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像个土拨鼠一样在土坑周边能找的地方到处乱翻,都把自己身上所有口袋都塞满了!
都被里边的人当个贪财要死的家伙!
不过他听了张楠的话,才不管那些瞧不起的眼神,直到被几个实在看不下去的警察警告了几句才罢手。
出了警戒区,和那些手里持有钱币的人讨价还价,张楠在电话里遥控指挥。
等张楠赶到,两人边买钱币边看热闹,一直耗到后半夜两点。
第二天一早,张楠和请假休息的朋友再次到现场:这时附近村民和民工手里的钱币都涨价了!
前晚一枚大观折十钱50块就能买到,第二天要100200,不过这时都还有人按照古钱个头大小在卖,而不是看品种。
外行呀!
两人一共花了五万多,最后除了极少量自己收藏的,一共卖了180多万!
没看错,就是180多万!
张楠豪爽,让朋友拿了一百万,自己拿余下的。
信息就是金钱,晚半天就是黄花菜都凉了!
如果没朋友的那个电话,张楠最多搞几枚收藏一下:剡县收藏届知道这消息都是第二天晚上了。
而他朋友如果不打这电话,估计也就捡上十几二十枚,最后发现自己稀里糊涂捞了个两三万,再加上一辈子的懊恼!
最后他朋友也成了个钱币爱好者,而那一百万加上把老房子卖了的钱,还又贴了点积蓄,换了套110平房的新房,把他和他爱人给高兴的!
没办法,杭城房子就是这么贵!
这会的张楠放下挖斗,熄火跳下车,同关兴权和王德彪一起跳下土坑。
密密麻麻的铜钱露了出来,张楠抓起一把看了看:没错,就是自己想找的那一批。
又是铜钱。
说话的是王德彪,他对这个不感冒,不然去年也不会按照废铜价格卖给张楠两百多公斤。
德彪,你就当作什么都没看见。
一听张楠的话,王德彪连连点头:别说铜钱,就算挖出一窝金元宝来,咱都什么也不知道。
说着还虚拉了一下自己的嘴巴,示意绝对保密。
管你挖出什么,抱紧大腿搞工程那才来钱,我又不傻!
当然他只是心里想想,打死不敢说的。
而这边的张楠也真不是为了钱:这批窖藏可是华夏铜钱窖藏里包含了几个最,自个就喜欢这个道道!
那种收藏的满足感,行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第二百零七章 3吨!
刚才早已经让王德彪带过来一堆的锄头铲子和麻袋——用挖机斗来个几下是省事,但保不准会挤坏些古钱,作为一名资深的钱币爱好者,张楠可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对着上头喊了声:来几个有力气干活的,开工了。
几个保镖互相一看,阿廖沙第一个脱了外套下了土坑,还有刘文栋和裘波。
这边夏米力和卡里米也打算下坑,结果被项伟荣说了句:你们两个就算了,都不知道锄头怎么用,在上头看着。
坑里的关兴权对张楠嘀咕了两句:那两位家中是牧民,压根就不会干农活,班长这是怕土没挖出来,反而把人脑袋给开瓢了。
王德彪自认有把力气,自告奋勇下坑,这时也得好好表现一下。
要刨土我来!想当年咱也是建筑队的土方冠军!
王德彪今年三十六七,不过一身横肉,有的是力气。
用不了这么多人拿锄头挖,不然挤在一块会砸人脑袋。
张楠示意大家先别动家伙,而是先把少量散落的铜钱往麻袋里装,清理的差不多了才道:德彪,你有经验,先把上头的土刨了。
刚才挖斗轻刨了两下,这个窖藏坑就已经露出了三个边:王德彪干活很有水平,绝对是精于挖土还干惯农活——不是用挖的,而是刨。
没两分钟,另一个边角也完全露了出来。
看到王德彪干得差不多,项伟荣在边上蹦出一句:这,这好像个短棺材!
还真像,就稍微宽了点。回话的是王德彪。
短棺材,骂人话!因为以前如果有小孩早夭,使用的棺材会特别短小,所以这三个字是在吵架时咒人家短命的。
眼前的窖藏呈现长方形,长度大概有个一米五,宽度有70公分的样子。
张楠俯下身仔细看了看窖藏边缘,还掏了点霉烂的东西出来。
这是个皮箱,皮革已经烂得差不多,还有铜的金属搭襻。说着把一个长满绿锈都烂穿了的铜搭襻往边上一丢,这些铜钱原本应该是用合股的棉线贯串,这会都已经差不多烂光了。
铜钱排列整齐,有一定的规律,中间还有少量霉烂成黑褐色的棉线的残留。
好了伙计们,带上手套,搬!
工地里绝对不缺白色的劳保手套,人手一副,大捧大捧的往几个麻袋里装。
人多力量大,很快就了装了二十几袋:其实每个口袋也就装了一点点,装满了根本搬不动,就这样每袋都有个上百斤。
张楠爬上土坑,发动挖机。
一看这情形,坑里其它几个连忙作鸟兽散:张楠的技术显然还没得到大家的认同。
放下挖斗,几个人再把麻袋装铲斗里,手脚一动,轻轻松松就把成吨重的铜钱放在那辆自卸车上。
可不敢倒,又得有人爬上车把麻袋从挖斗里拖出来,在车上堆好。
坑里的人接着往窖藏的四边刨下去一截,不漏过任何一枚散落的,然后接着干。
两个来小时,张楠都开了三趟挖机,这窖藏才见底!
这会坑里的人身上都都粘了不少土,最积极的王德彪更是快成了泥猴。关兴权又去拿来金属探测器查了一番,没留下一枚!
阿楠,这趟可比上次在药厂多多了,我看至少三吨!
这么多?怎么估算出来的?
记得那次最终新闻爆出来是两吨的样子,大约五六十万枚。
每个麻袋至少100斤,我们装了61袋,会有3吨,错不了。
王德彪说得很自信:职业原因,他对重量的估计很有点把握。
我草!
啊?
没说你,我说没想到有这么多。
其实这会张楠想的是那多出来的一吨铜钱的事:自个和电视台的朋友那次其实也没买多少,看来反应快手脚更快的人还更多!真是闷声发大财,自己还不算最有能耐的。
就像在五台那次,就算你公安能耐再大,也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不失散。
都挖完了,当时埋藏这笔钱的方式也显露无疑:钱币是装在一个皮箱里,先把皮箱埋进长方形土坑,然后再往里边放铜钱。
皮箱长度有一米五宽70公分有余深60公分多点——这是个超级大家伙!
土坑四周并没有用砖砌,埋得也并不深(600年的漫长时间地转星移,这一块土地地势低,似乎发过几次大水,表土上有个几十公分的新淤积层,这点从土坑边缘断面上能够看出来。),当初似乎埋藏的比较匆忙,估计情况已经比较危急,不然会用砖头或石板弄个小房子的。
话说这么大的皮箱可真少见!按照如今民航飞机登机行李箱尺寸55乘40乘20公分计算,这只皮箱的体积至少相当于14个那样的行李箱那么大!
窖藏塞得海海满满,铜钱根据朝代品种不同,基本上都含有1到3层不等的铅:一般皇朝国力越强盛,这制钱里的铅含量就越少,反之越多。
有些烂钱劣钱的铅含量都会多到离谱的程度。
不过这一窖藏的钱币质量都还不错,基本没有劣钱。
整个皮箱内部体积差不多有个07立方,因为铜钱加铅比重比纯铜还重,至少比重9。
这样一算,要是这么个长方体是实心铜块,重量都过6吨了!
整齐堆放的铜钱当然不可能是实心的,但还真是差不多有个3吨!
3吨!张楠真是知道这批窖藏铜钱的珍贵:涉及西汉新莽唐以及五代十国的后周前蜀南唐等各国,还有北宋南宋西夏金元和明等朝代,军阀小朝廷的也多。
最早为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的四铢半两,最晚为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铸的洪武通宝,前后长达1500多年。
虽然以宋代铜钱最多,但总体珍惜程度绝对全国第一!
这边活差不多干完,项伟荣问了句:大概有个多少数量?
去年那200多公斤就够夸张的,到这会都还没分门别类清理完毕呢,这次更是多得夸张。
张楠摇摇头,不好说,至少六十万枚以上,各种制式太多。折一小平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都有,每个朝代品种还都有区别。
像洪武的当十大钱重344至37克,洪武当一小平钱重34至36克。北宋的大观通宝折十钱又只有18克的样子,而西汉的四铢半两只有22至28克重。
还有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到宋太祖开宝八年才正式停铸的开元通宝,从17克到5克的都有,通常重4克的样子,品种太多,根本旧没法子算清楚。
不过项伟荣还是算了算,就算它每个4克,那会的价值都按数量算,不管它到底折几,这都15万铜钱了!
这么算也行,就少了点。大约1500贯,绝对土豪!搁在明早期,这是一户比较富裕的平民四五十年的生活费。
这时天色昏暗,天快要黑了。
表哥张洲也已经回来,而那个充当食堂的大棚子里也已经做好了晚饭。
洗刷了一下,吃完饭就连夜回剡县。
这里有还有个大包厢,就是用塑料雨布围起来一块,张楠这一群人就在这里吃饭。
王德彪在吃饭当口都还在好奇这么多铜钱是为什么埋掉,张楠知道他不是想要什么,只是单纯的好奇,就边吃边给大家做了下最简单的古钱知识科普。
明代一开始喜欢用纸质的大明宝钞,前期由于铜料匮乏,朱元璋就允许前朝旧钱和当朝制钱相同使用。到了洪武八年,就是公元1375年恢复使用纸币期间,钱钞并行。
后来私铸钱太多,到了1394年,朝廷就命所有铜钱不得使用,一律换大明宝钞。
不过,由于铜钱实价高于宝钞,民间就把铜钱存放起来以备后用,这可能是该批铜钱的埋地底下的原因。
至于埋藏时间,我推测在洪武廿七年,就是1394年至明永乐九年1411年之间,那年明成祖朱棣始铸永乐通宝钱,早先埋着的铜钱又可以拿出来用和兑换新钱。
纸这东西就是真金白银靠谱。
王德彪有点感慨,看他那幅满脸横肉还搞得大发感慨的样子张楠就想笑。
没有足够的信誉做担保,滥发纸币只会贬值,老蒋那会干得更过分,所以我们华夏人就认银元。
张楠笑着回答。
自个还有点事没说:西溪窖藏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收藏的全部是铜钱,没有夹杂铁钱金银,而且无论哪个朝代的铜钱,这品相都非常好,就没有磨损严重的。
有人因此猜测,也许是某一位明朝铜钱爱好者的专门收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