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碍于朋友的面子,就随便聊了几句,大意就是:你们那地方小,一般很难搞到什么好货;想要混出个样子那还得在省城,好东西一旦出现,送自己这边来的多的是,而且收藏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当人,你要是有好东西,我这里也要,档次太低的就不用了等等
来人也不多说:他是没见过藏家这么种类丰富的藏品,有些摆设他都叫不出名头,有些瓷器窑口都认不出来。
没办法,地区差异在,小地方也就地方特色出彩点。
不过被人瞧不起还是感觉得出来的:喝了杯茶就走了,他也不傻,多坐下去没意思。
过了几天藏家同电视台的朋友一起吃饭,一说到那个小地方来的主持人,那朋友一听收藏家的话后直摇头,道:难怪那天后来我打他电话,他就随便敷衍了两句,原来问题还出在你在。
我说老伙计,怎么说你好呢!你们那个圈子是有点看人说话的味道,但你这回算真是看走眼得罪人了。
得罪个不起眼的小家伙?
藏家见过这样的人多了,很多都是抱着个几十块的破碗当宝,找他想卖个好价钱一夜致富。
结果朋友的一番话让藏家后悔半天:他的那个电台是小,但因为地形原因,覆盖了完整的两个县,而那两个县又是藏家最喜欢的青瓷产区。
两个县加起来有上千台挖掘机,你说这意味着什么?
藏家当然知道很多古董就是挖掘机干活时挖出来的,但和那人有个什么关系?
朋友直接一顿喷:有什么关系?我的大哥耶,你难道不知道挖掘机上都有收音机?荒山野岭的一个人干活,每天七八十来个小时你就不难受?
那人干了十多年的主持人,很多开挖机的人从十七八岁刚干那一行开始就听他的节目,那可是个脱口秀一样的节目,不是新闻联播。主持人在空的时候可以随便侃大山,是个人都知道他喜欢古董!
如今电台还能微信互动,上千挖机手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几乎所以人都在互动时喊他哥,你说有没有关系?
人家几乎天天都有人给他送地里挖出来的东西,不是把大东西卖他,就是小玩意直接送,至少也是请他帮着长眼
朋友的一番话说得那藏家目瞪口呆:电台主持人挖机工地和地货竟然都能连成一串!
他压根就没想到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行当会有交接,而且联系竟然还会这么深!
兄弟,那边的地货你以后就指望盗墓的得了,那些文物贩子跑工地顶天了才能认识几个人,人家一出手就是个两个营。
工地里出来的你就别想了,那边两个县的好东西都得先从他手里过!
看不出来呀!
朋友知道他在想点什么,最后只能告诉他:兄弟,你是大藏家,不清楚下边的情况。人家三天两头要往工地跑,你就别想着人家看上去会有范,不像个工地里的小工就不错了。
千万别瞧不起人呀。
第二百二十一章 7万人民币的桌子
第二天一早,项伟荣同小王两人先押车回剡县,而张楠继续倒腾展览馆的库房。
只要略微看得上眼的都不放过,连博物馆这些年积存下来的一吨多古代近代钱币也没放过。
成吨的康熙雍正顺治乾隆通宝,就比铜价贵点全部处理,不要白不要。
咸丰当千的大钱都有十多个,农馆长就留了3个,预备将来可能要用,加上其它咸丰当十当五十大钱家一来有个上百斤。
连清末民国的铜板都有个三百多斤。
不过奇怪的是,清代之前的铜钱基本没有!
一问农馆长这是怎么回事?
明代之前的铜钱十几二十年前要是有人挖出来送收购站的,我们只选稀有品种,其它的都让收购站卖了,回炉。
以前甬城的一家电器厂自从50年代开始就就生产电风扇,需要大量的铜,上边给的指标根本不够,出土的铜钱这些都那边给消化了。库房里的这些大部分还是80年那家电机厂产品升级,上头铜材供应保障后转交我们的。
说着农馆长还指了指那几口袋铜板:这些大部分都是红铜,稍微提炼一下就能用,那些铜钱就乾隆前的和咸丰的大钱还凑合,含铅量太高的烂钱电器厂后来还不收。
铜板铜钱造电风扇,好玩吧!
以前就这么干,谁叫华夏并不是一个铜矿丰富的国家呢。
这铜板好东西,我父亲还在时就说这玩意韧性好,拿个土冲床一压就是枚子弹头,里边灌铅,不比缴获的子弹头差劲。
农馆长说革命历史,张楠知道这回事:无孔的当十铜圆用来做弹头正好,不过这会顺便也得鄙视一下一部操蛋的抗日神剧。
想不起那部神剧的片名叫什么了,反正说的一大段是八路军兵工厂造武器的事:想办法造弹头,一开始用纯铅,结果刚打几发就因为质地太软膛线挂铅卡壳了。
主人公灵机一动用旧铜钱,立马得到上级领导支持,很快就得到了巨量的铜钱造弹头。
张楠没记错,那部神剧里使用方孔铜钱造弹头——镜头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大堆道具是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假康熙通宝乾隆通宝。
那个导演一定听说过八路军用铜圆造弹头的事,不过这脑子显然有个大脑洞——脑洞大开到直接让咱们的八路军战士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不可能吧?咱们八路军有纪律,绝对不会违反日内瓦公约的!
你用圆形方孔钱冲压制造弹头被甲,还刚好一枚铜钱一个弹头,咱先不论清代的铜钱脆性大不大的问题(估计导演是让兵工厂烧红铜钱再冲压),这造出来的子弹头只能是半被甲的达姆弹空尖弹!
难怪神剧里我军战士战斗力惊人——原来导演让战士用的是《日内瓦公约禁止使用的达姆弹!
小鬼子估计还没开打,这小心肝就得打颤!
机制铜圆和铸造铜钱都分不清:当张楠看到那一段,真想拿个几吨铜板把那个导演和一众主要演员给活埋了!
而且道具还是假铜钱,去个古玩城借个几十斤铜板很难吗?
这样的态度,拍出来的片子不是神剧才怪。
心中一顿吐槽,不过这会神剧们还没出呢,,说了人家也不信,独自吐槽吧。
打开小库房,靠近门口的地方堆得不少是西式旧家具。
这些有几样木材倒是不错,核桃木的,不过年纪一般,也就是解放前外国佬一些办事机构内的日常用具,你要兴趣不大就继续丢这。馆里有些办公桌太老旧了,这次正好拿来自己用。
一大堆的几十年前的办公用具,怎么看都是没多大花头,张楠也不怎么喜欢,那就不抢这里工作人员未来的桌椅板凳。
张楠也进过展览馆的办公室:这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解放前的欧式建筑,连里边不少桌椅板凳都有个40年以上的历史,有些凳子坐上去直摇晃。
十几二十年前可没人吃得消用这种西方风格的办公桌,如今倒是无所谓——库房里边有正好拿来用,还省了买新家具的钱。
别看这些西式桌椅几十年前的老东西,这质量还真不错,至少不用担心散架。
搬走了不少办公家具,在靠墙的地方最终露出一件用帆布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家具,张楠看着像一张书桌。
很奇怪,农博升上千扫了一下篷布上的灰,对张楠道:这是张书桌,搬进这间库房已经32年了,外边的布就没打开过,你付20000美元它就是你的。
哦,好。
说完对后边的阿廖沙几个道:你们搬,当心点。
你不打开看看?这可是两万美元。
张楠在那笑,笑完了才道:你说两万就两万,我觉得我绝对亏不了,而且蒙眼判也挺刺激,偶尔来一回也不错。
农博升一听,就附身拉了篷布一角,露出底部的两条桌子腿——红色底色加金色镶嵌,非常华丽!
不过他又很快将篷布给拉了回去:这短短一瞬张楠就判断出这桌子应该是八条腿,而且弧形的腿与腿之间还有支撑。
这张桌子当初压根就没登记,不用美元付账,你就给7万人民币。农馆长这边对登记的财务道:小应,登记一下:欧式细木镶嵌旧书桌一张,价格1000元人民币,到时候你问小张拿7万,明白?
40余岁的女性财务一点头,明白,馆长。
张楠奇怪的看了几眼农博升,后者风淡云轻道:你认为我是个老古板是吧?我是,可如今哪个单位没小金库?只要不往自个兜里装,这就不算犯错误,再说过两个月就要过年,没点钱拿什么发福利。
不光这桌子,你今天选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都只要付人民币就行了,都算是我们展览馆赚的钱。当初我们可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上头就想着捡现成?
门都没有!
我现在是过年每人给发个5斤带鱼的钱都没有,单位还有不少离退休人员,靠那点拨款就够发工资的,我这可是个清水衙门。
多卖点还能支援一下兄弟部门,局里有几个地方比我这一亩三分地还穷,我那个副局长每年年底基本上还得去外单位化缘,不然年都难过。
小张,这领导不好当的!
哦。
小金库似乎90年代最流行,这会看来也有:对这个张楠不熟悉,而且他单位就待过一个物资局——这会物资局是富得流油,压根不能体会清水衙门的苦楚。
阿廖沙和夏米力两人搬,这都一下差点起不来,非常重!干脆四个保镖一起上,装车时加上两名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这才把这张都还没露完整庐山真面目的书桌搬上了卡车。
和昨天那个盘子一个时间一个地方出的。
等边上没人了,农博升冷不丁蹦出这么一句。
张楠眼睛一亮,不过最终还是只说了字:哦。
第二百二十二章 匪夷所思的世界级名画
搬完家具,库房里剩下的就是大量西洋瓷器与油画:特别是五十年代第一批入库的那些,因为经过特殊时期的原因,原始的入库登记账簿早就已经遗失,农馆长也正好乘此机会进行清点。
20世纪英国工业制瓷花瓶,最多100块一对,人民币十九世纪**十年代意大利水晶玻璃托盘,一对50元30年代欧洲日用瓷一套,30块,这东西怎么到我们仓库了?谁要谁买回家去,还新的能用
东西流水架一样从农博升眼前过,听他那快速的鉴定和报价简直就是种享受,这水平杠杠的,基本几眼过。
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同张楠交流几句指点一下,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大批量的西洋瓷器玻璃器一出库,便宜的基本上就被员工们买走了。
如今在工艺品店买对放水果糖果的仿西洋式的玻璃托盘也要个二十来块,这工艺都还没眼前的这些好——100来年前意大利产的水晶玻璃,展览馆员工当然知道那玩意50块钱还是值的。
虽然如今工资也就一百多点,但就算国产普通瓷器玻璃器这些,同20年后的白菜价不同,目前还是比较贵的。
所以就算农馆长爆出几十上百的价,工作人员也基本上是全部买走。
张楠这会可不会同展览馆的人争小利,乐得看热闹——传说中才听说过的20年前处理西洋货的盛况再次出现,而且这场面估计再也不会出现了。
你不要?看到张楠就看热闹,农博升忍不住问了句。
你不也是没买嘛。张楠笑着回答。
我是20年前买的太多了,那会几分几毛钱一件,你看我们这的几个老家伙都没动,家里都有不少,留给年轻人,这会这些玩意放家里时髦。
这两年开始看重这些东西,家里那位把我习惯吃饭的那套家伙都收了起来,更别说当初买来插花的花瓶。
表姐做得对,也许十年后就值大钱!
农博升的老婆是项伟荣的表姐,张楠这称呼也是随棍上。
农博升也没出言反对:当初收缴大量的西洋物品,东西好不好看大家看得出来,是不是珍品这个问题上全甬城也就他是个明白人。
那会那么多好东西都是白菜价,农博升就算人再古板,也总会挑些好货色自个用或拿来送人。
张楠知道,表姐和表姐夫结婚时,农博升就送了些西洋制品当礼物,当然是过日子能用的那种。
比如那对珍贵的威尼斯水晶玻璃贡盘,可不是刚被买走的那对50块钱的托盘能比的。
这时搬货的工作人员从个木头箱子里拿出个怪模怪样的花瓶,张楠一看到直接苦笑了一下,顺便看了眼农博升。
农博升也看到了,直接道:你就别想了,这东西能进展厅。
一听这话,张楠彻底死心:自个一眼看出那玩意不是纯粹的西洋货,是个土洋结合的器物。
整整一仓库不上不下的西洋货,这会好不容易出现个感兴趣的,结果还是个能进博物馆展出的,小小郁闷一下!
西欧鎏金铜镶嵌明代龙泉窑青瓷四方花瓶,具有代表性的出口瓷再加工产品。农博升一鉴定完,对着边上人道:小陈,归档入库。
得,没大家什么事了。
这是一类在华夏人看来很奇葩的工艺品:西方的工匠用自己的手艺,在当初进口的华夏瓷器外边包了个挺别致的雕刻精美的铜架子,反正这感觉是华夏人看着别扭西方人顺眼。
外来货特别多,甬城展览馆里的这种特殊情况,估计只有沪上有类似之处。
解放前在甬城有不少的西方各国的办事机构,张楠估计展览馆这个大院子都有可能是外国佬造的都不一定,处处透着股欧洲建筑的味道。
在同一条街上这遗留的西式建筑还有不少,教堂都有。
当初有不少西方人生活在甬城,他们带来了很多西边的东西,而且上百年的影响之下,甬城当地人中间在那会都有不少习惯了西式的生活。
当初一切不合时宜的外国玩意不是被销毁就是进了展览馆的库房,特殊时期又销毁了一批,留下的其实都还可以。
当所有西洋瓷器清理完毕,张楠就买了对花瓶: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东西,蓝色主调,用来当摆设不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