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苏联是靠潮水般的t34淹死了德国,这么个昂贵、生产工时太长的家伙,显然不是适合大规模量产的玩意,同苏联的战争理念合不来。
就因为这些问题,尽管性能优异,41年战争刚开始那会,它产了百来辆就停了,后来大部分在战争中损失。
等到43年恐怖的虎式坦克出现,当时绝大多数苏军坦克无法在正面、常用交战距离下与其单挑,包括另德国人头疼异常的t34/76。
想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都要冒险抵近至近乎自杀的距离才行!
除了苏维埃神针。
为此,t34/57回光返照了一回,因为它在千米距离上,正面就能干掉虎式!
但还是因为太贵、生产太麻烦,加上没多久“大脑袋”t34/85和斯大林型坦克的出现,它又生产了一百多辆后彻底停产。
苏德战争是绞肉机中的战斗机,这种特别的t34相对生产装备数量稀少,随着战争消耗、战后淘汰...
到如今...
“最多个位数,俄罗斯有,乌克兰、白俄罗斯有没有我没注意。”安德烈道,“太少了。”
说着,上校同志问一旁的亚历山德罗夫:“没人会来捣乱吧?”
要只是常见的那两种t34,绝对没人来说闲话,这片沼泽在疗养院的范围内,都打了招呼的。
但这玩意太稀有了!
这亚历山德罗夫一听,大大咧咧道:“没事,和这的市政厅也打过招呼,挖辆坦克而已,人家根本不会来管。”
“那就好。”对此张楠道,“我得把它运到莫斯科去,放到列宁格勒酒店门口或者察里津诺庄园当摆设。”
“不送长岛?”亚历山德罗夫问道。
他可知道老板在美国有个庞大的私人军事博物馆,照理这么一辆稀有的坦克会是博物馆里的好收藏品。
“不太合适,博物馆里现有的那些都是经过正规手续购入,这东西咱挖出来的,就算别人不管,大大咧咧运美国,保不准将来有人说闲话。”
也有道理,私自挖掘二战遗物,总上不了台面。
张楠也要面子。
送去美国,将来被人说闲话是一定的,留在俄罗斯就没什么问题了。
坦克被黝黑的沼泽淤泥包裹,这边虽距离河流不远,泥水和淤泥的含氧量是可能比死水沼泽高些,这水的ph值也估计没那么中性。
但看着坦克的保存状态还可以,至少锈蚀不是太严重,淤泥含水量大,有些地方滑落后,还能看到原本的油漆都在。
到这,安德烈对张楠道:“我看可以修复一下,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直接换同型号,废旧仓库里有的是。
就算仓库里没有,也有地方拆,俄罗斯到处都有没人管的76型。
至于其它配件都不是大问题,很容易就能修到开得动的状态。”
张楠一听,对其笑着道:“主意不错,把它修好了,就放在庄园里。”
能开,不能开,对坦克收藏而言区别大了!
这家伙别说地盘部分同t34/76型一样,连炮塔都差不多,区别只在那门坦克炮和略有变动的防盾、炮架,还有内部的炮弹架布置上。
没指望用那个“神针”再开火,能跑,那就是胜利。
只要型号一样,谁还管你用的是不是这车的原装设备、零件。
只要型号一样,那就是原装!
说着话,没靠太近,离着有七八十米。
这家伙是斜着陷在泥里,距离地表最近的是车屁股,这都超过一米五的深度。
不知道当初坦克被沼泽淹没的速度有多快,如果太快,坦克里的弹药估计还在。
炮弹,在泥沼里,半个世纪后还会炸不算稀奇。
刚才安德烈提醒的有道理,这和张楠上辈子挖古墓只需要防着警察和塌方不同,在原本的苏德战场上当挖土党,当心把自己炸上天!
远远看热闹,等大半挖出来,用粗大的钢缆挂上,另一头连在两辆老式的t62坦克地盘的装甲抢修车上。
照理一辆就够,两辆保险。
“轰隆隆”,就给硬拖出了大坑。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1900章 半章
坦克被硬拖上来,前舱盖半开,其它盖子都关着,不知道是陷下去时就如此,还是时间的原因。
两条履带完好,甚至连那些个负重轮在硬拽牵引过程中都还能转。
沼泽,腐蚀性小。
雇佣的几个工人用上水泵和水管从杰斯纳河引来清水,高压水枪之下,就一会功夫,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坦克外表就被冲得干干净净。
原始油漆大半都在,就像几星期前才陷下去私的。
离天黑还有近两个小时,几名被高价雇佣的坦克部队退役军人,拿着工具爬上坦克,撬开顶部舱盖。
张楠还是没靠近去看热闹,倒是关兴权、亚历山德罗夫几个爬上坦克瞅了瞅里边的情况。
一回来,关兴权就告诉张楠:“里头都是稀泥和积水。”
怎么对付?
简单,这会底部舱门是打不开,就把两根大水管往坦克里一塞。
一根往里边灌河水,更粗些这根连着个抽淤泥泵,不停的往外抽泥水,出水口那还接着个大筛子,免得冲泡了有可能出现的小东西。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那几个清理人员根本不在乎极低概率的爆炸威胁,半个小时不到,就把坦克里边也都冲了个一干二净。
没发现散落的人体遗骨,弹药架上的炮弹大半都在,机枪弹箱都是满的,很显然当初战局激烈,坦克陷入沼泽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又没快到人都跑不出来的程度。
如果当时战局不是那么激烈,这么一辆宝贵的,红军是不会放弃的,百分百会把它给挖出来修复。
给老板搬来个子弹箱,撬开,箱子里整体码放的弹链上,机枪子弹黄灿灿,如同新的一般!
干活的钻进坦克内部,开始往外搬炮弹,天黑前全给拿了出来,整整齐齐码放在坦克边的泥地上。
几乎都是穿甲弹,高爆弹只有三发,当年这种造价高得离奇的t34是真正的坦克杀手,宝贵的身管寿命可不是当普通加农炮来用。
这会功夫,张楠才靠过去仔细看了看坦克内部情况。
坦克里头驾驶员座位上的皮革垫子都还在,这样的特殊保存环境,张楠两辈子都是第一次见。
这会亚历山德罗夫让手下的人把这些炮弹往一辆铺着沙子的越野货车上装,这能走货车的路刚垫成,好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的功劳。
“炮弹送去布良斯克的陆军军械修理所,那边会做惰性处理,以后还能装回坦克里当摆设。”
亚历山德罗夫想得挺周全,挖出来的这辆也会在那边修复。
都联系了,零件直接从废旧坦克停车场里的那几辆老爷坦克上拆,他们那就有,有的是配件。
顾来的人也打开发动机舱盖看过,里头的机械设备犯不着再修,特别是在找得到配件的情况下。
今天稍晚了些,吊车,还有运送坦克的平板车明早再来。
这是辆坦克,跑不了,也没人会来偷。
走着回去,女儿是两个小时前就跑了,小孩子嘛,天气终究还冷,能坚持那么久看稀奇,已经很了不起了!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1901章 随心所欲
张楠很喜欢住疗养院,一切都源于上辈子在物资局工作时的一次疗养经历,对这种制度推崇备至,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怀念。
风景秀丽的环境,漂亮的建筑,干净的房间,轻松的氛围加上新鲜的美食,一切都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能将工作与烦恼暂时全抛到脑后。
那种感觉,与自己掏钱旅游是不同的。与将来那些个四处遍地、营利为目的度假村相比,疗养院更像是苏维埃的一鸿篇巨制,是权力对自然景观的一种重塑。
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华夏,皆如此。
张楠就是个念旧的人,疗养属于纯粹的公家制度,几十年前华夏从苏联老大哥那学了去。
只不过因为经济基础上的巨大差距,计划经济时代没做到苏联那样普及,也不可能做到普及,只有少数人能享受一下。
当初物资局效益好到爆表,张楠这才享受了一次。
至于如今,就算每次情况不同,但只要住在疗养院内,他就感觉轻松。就像上次在哈萨克斯坦自家阿哈尔捷金马马场边的疗养院,小住几天,张楠的心情就非常好。
这会回到布良斯克这座河畔疗养院,这里是比不上哈萨克斯坦那座规模大,更比不得位于索契的那些顶级疗养院,但看着远方的自然景色,还有建筑内那些充满苏维埃特色的装饰,张楠的心情就会变好。
全世界最大的资本家、最大的私人战争贩子、最大的黑帮头子居然会喜欢苏维埃特色的环境,这要是说出去,估计很多外人都不会相信。
张楠,就如此,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苏联没了,与一些偏远地区被废弃、半废弃的疗养院不同,这保存得还算不错,像这会经过的接待大堂是略显陈旧,但很干净、整洁。
墙面上是反应历史的巨幅马赛克壁画,倒没纯粹的镰刀斧锤味道,说的应该是一些有关古代俄罗斯历史的故事,有一面墙甚至还有点宗教味道。
很神奇。
之前听随从说过,这座疗养院建于七十年代,这些壁画看着在上头也该有个二十来年。很显然,单从艺术上而言,当初苏联疗养院的设计者们显然受到的制约非常小。
当然,大厅一侧一座“列宁坐在块大石头上,一手搁在膝盖”,形象自然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更显眼。
张楠没急着去房间,而是对亚历山德罗夫道:“如果可能,公司还是要继续疗养制度。
我记得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工作,就拼命工作,休息,就完全休息;要疗养,就彻底疗养。
苏联时代有强制xin休息的法律,公民每年至少在疗养院过两星期,这个圣神不可侵犯的权利非常好。
西方有休假制度,但我更喜欢这种就是完成意识形态指导下任务的疗养,当然,强制性就不必了,可以自愿参与。
我们是公司,其实管理上与国家有相通的地方,公司里的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公司运转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像零件一样被保养和维修,只有休息好了,员工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除了长时间待在张楠身边的人,俄罗斯的几个伙计花了几秒才消化老板的这番话。
这压根就不像个资本家会说的,老板真是个非常人!
张楠真的很“非常”?
不,其实脑子多转个弯就能明白:很多人认为疗养院被认为是给予工人阶级的奖赏。
既然是奖赏,变通着想一下,他如此决定,只不过是资本家搞福利,给员工们的奖赏,最终目的还是更好的为其工作。
这时亚历山德罗夫来个了举一反三,道:“公司需要去索契考察一下,在那边弄几个疗养院下来。
疗养地到处都有,索契排第一,都不需要加之一。
当初我们师一年去索契的就两三个名额,军队里那么多年,咱都没轮上过。”
对此张楠就微微点头,“我也还没去过那,据说非常漂亮,特别是那些疗养院和领导人的别墅庄园,不少都是世界级的艺术设计。
这样,搞疗养院的时候,帮我也弄座够漂亮、够大的庄园。
要保留原来的苏联气息,但又要够现代化那种。如果需要改建,别到时候被给我整得风格乱七八糟。”
“明白,老板,我们一定最快速度办成。”
亚历山德罗夫说得轻松,办起来其实也不难。
自从苏联解体后,全境范围内这些个疗养院失去财政支持,无一例外地走向没落。
如今,俄国人正努力奔向现代化世界,或者苦苦挣扎于生存的困境中。不少疗养院被抛弃,也有怀旧的人开始更加珍视它们存在的意义。
可珍视的那些人如今没钱,连“南方首都”索契的大量超一流疗养院都无人问津。
一年到头没多少人光顾,慢慢变得陈旧,想要恢复活力,至少要等俄罗斯经济彻底复苏之后。
如今看来,遥遥无期。
而索契大量靠山面海的苏联时代领导人别墅,如今利用率也不高,要从核潜艇都敢卖的俄国政府那拿下几座别墅,对亚历山德罗夫等人而言根玩似的。
别说一般货色,曾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习惯住的那些都可以想办法。
至于要够大,他们这老板就喜欢大房子,一般的领导人别墅还真小了点。
但这也不是大问题,在腐败横行的如今俄罗斯,把别墅附近地盘多买点就行了。
想察里津诺庄园那么大不可能,一块地盘搞个几十公顷还是做得到的。
至于亚历山德罗夫这些人虽喜欢索契,但以前不买,那是因为那边的别墅就算买了,一年到头的利用率太低,犯不着。
如今俄国这批伙计是有钱了,但还远远没到他们的老板这样能随心所欲的程度。
至于老板需要,就算隔个几年他才会去住几天,这都不算个事。
有钱,就是可以如此随心所欲。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1902章 储物箱
自家宝贝女儿没在套房里,下边人为自家老板准备的是个有两间卧室的大套间,疗养院鼎盛时为一定级别人员带家属疗养准备的,为妹妹准备的小房间本就是个儿童房。
一问管家汤姆,小丫头带着她的宝贝老虎不知道跑哪去了。
不用担心走丢,示意保镖们也不用通过通话器询问,张昱辰同学身边可不止几只老虎,只要出了房间,至少还围着七八号人。
要是出门,那人更多,排场一点不比古代的公主们小。
换了件外套,张楠坐在大玻璃窗的客厅沙发上远眺远方的树林,一会后汤姆询问:“先生,晚餐安排在餐厅还是送到客厅?”
“去餐厅,到了疗养院,躲在房间里吃饭没意思。”
说着看了下时间,这就起身出门。
餐厅在一楼,两排高大的树枝状立柱支撑起穹顶,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完美结合,不得不说当初的设计师才华出众。
出门在外,现代的五星级酒店,根本没这样的疗养院舒服。
在这,张楠能放松心态,一切都似乎变缓了。
自个喜欢这样,至于别人感觉如何,那就不关他什么事了。
疗养院提供的是自助餐,厨师准备的菜品是俄式、中式皆有。
宝贝女儿终于回来了,怀里还抱着只小奶虎。
叫到身边,让随员把老虎抱走,女儿还有点不高兴。
笑着将女儿身上沾着的两根虎毛摘掉,告诉她:“老虎不能老是抱,抱着抱着,它就变成猫了。”
不理父亲,小公主生气了。
“好吧,随你。不过我可告诉你,老虎长得比你快多了,越来越大,要是抱习惯了,以后它还是要你抱,忘了自己是个大块头,把你压扁了怎么办?”
这倒是个大问题。
女儿脑瓜子一转,“那我就拿跟链子牵着它走。
嗯,就牵着,几只大老虎和狗熊一块签,一定很拉风!”
“谁教你的?”张楠指的是“拉风”。
“查莉。”
张楠眼睛白了白,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
自个这个宝贝女儿呀,等到二十几岁那会,就算没养新的猛兽,这次俄国伙计送的这些都还在壮年,谁还敢往她边上靠?
刚吃过饭,亚历山德罗夫带人,拖着个航空箱来了。
“老板,南边的伙计刚送到,检查过了,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
打开航空箱,里边是个有点锈蚀的铁皮储物箱,显然也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出土时间还不久。
“这个是几天前,几个挖土党在一座小山边的旧战壕里挖出来的,打开过,但所有东西都恢复原样,原有的东西一样没少。
下边之前派出去的人觉得你可能喜欢,就买了过来,那几个挖土党还提供了点当地当时作战史的研究成果,过一两天我们可以去那边转转。
不远,也是十多公里。”
亚历山德罗夫说着,打开了箱子。
“有点意思!”看清箱子里的物品,张楠说了句,“可惜,不是我们自己挖出来的,少了那么点意思。”
这是个储物箱,大概是战斗中带不走,临时给埋了。
一套整齐的德军军服,还是军官的,外加几件换洗衣服、一双新靴子。
一盒密封完整的雪茄,两瓶德国产烈酒,外加几本书、日记,还有几个军事徽章、甚至还有个钱包,加上本相册。
这是个当初德军军官的私人储物箱。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1903章 窥视别人的过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古董商的寻宝之旅最新章节!
亚历山德罗夫暂时告辞,让汤姆泡了杯茶之后,张楠把自己的管家也给打发走。
一个人在客厅安安静静整理眼前这个储物箱,试着去了解物品原来的主人。
能确定这是个德国军官,几本书自然是德文的,连着日记也是用德文书写。
人都有窥探别人秘密的欲望,张楠也不能免俗,看日记就是个最好的窥视窗口,但这会只能可惜自己不懂德文。
他去过哪,经历过什么,要是能看懂日记...
关哥是已精通德文,但没去叫他,一个人静静看别人的日记,与听别人读给自己听是不同感觉。
幸好还有本相册在,从中能看出个一二来。
真的很喜欢看相册片,特别是人与风景一同入框的那种,能让自己想象相片中的那个时间、那些人是怎么样的。
触摸历史,看相片是途径,还是非常好的一种途径。
硬纸板册页,一张张相片被黑色夹角卡在那,里边的人有老有少,有军人也有平民。
平民多,这个军官将家人的照片带在身边,前几页似乎都是与家人的合影。
环境不少是在山区,好几张都能看到那种巴伐利亚地区常见的尖顶石头墙木屋。
有个二十几页,翻看一半,张楠已经能确定它曾经的主人到底是哪一个。
高个,穿着德国国防军的制服,胸口还别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长得挺英俊,前边的那些个家庭合影里,好几张里有他,只不过有几张照片里的这个人更加年轻,甚至是年幼。
他有一个大家庭,经济条貌似也还可以。
一张家庭合影里,远方背景是高山,近处是幢传统的南德山区两层民居,虽是黑白照,但也能看出这家人很会过日子、打理生活环境。
种着很多盛开的花,连二楼阳台、窗台上也有鲜花。
留着大胡子,穿着宽腿裤、戴着插羽毛帽的父亲,还有那个大概是他母亲的女人,穿着德国南部地区的传统服饰。
这些服饰,张楠在巴伐利亚地区看到过很多次,虽然与照片里定格的时间有几十年差距,但如今只要是节日什么的,那边这样穿的人还是很多。
传统,传统一直在南德地区延续。
这家人有个老奶奶,军官还有四个兄弟姐妹,都貌似比他年纪小一些。
要么是三个?
分辨不出弯着他胳膊的年轻女子是他妻子,还是他的妹妹。
小心取下这张家庭合影,看到背面用钢笔写了短短一行字,还有个时间。
40年9月。
对德军而言,那真是个好时候。
“这家人先在怎么样了?
这个德国上尉还活着吗?
他叫什么?
他家到底是哪?”
脑子里的疑问不断冒出来,张楠就喜欢这种特别的感觉。
将照片卡回册页,继续慢慢往下翻看,从一张近照中,看清这人还是名军医,上尉军医。
后头有几张在部队里拍的合影,其中一张内,这人穿着白大褂,身边围着几名女护士。
有一张是在巴黎拍的,背后是埃菲尔铁塔,军官笑得阳光灿烂,貌似那天天气很不错,就不知道巴黎人的心情如何。
回过来继续看那张全家福,相片右上角露出的那座山峰有些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是在德国南部什么地方看到过。
再看其它几张能看到山的背景、在军官家门口拍的照片,越想越眼熟,同时也是越想越进死胡同。
巴伐利亚地区几乎都是山区,山峰无数,看着真是到处差不多,张楠这显然是有那么一丁点走火入魔。
窥视历史,窥探过去,每个这么玩的人,都免不了时常陷入这样的状态。
不讨厌,不病态,玩这个的还巴不得呢!
一般情况下,除了巴伐利亚地区的德国人自己,没多少人真正了解那些山区。
不熟悉,那享受一下思维探索的欲望后也就行了;
就算有印象,想不出来也不会深究,要是这都能真正的走火入魔,那也太傻了。
但张楠不需要自己一个人钻牛角尖继续研究、研究到最后自己绕出来。
1...960961962963964...9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