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可是,一套精巧铁质茶具,包括一个小巧茶壶和4个杯子,总重量只有4两多一点,也就是说,这个的价格,也就在25文左右,不超过30文。
这可是绝对的低价了,陶瓷从出现之后,就成为了中国人民经常使用的日用品,他的廉价,他的耐用,一直是优点。
不过最低的价格也在一套七八十文左右,一下子降低到了30文一下,这是一个庞大的空间。
实际上,普通的劳动人民,大部分用的是木碗和黑陶碗,这是最廉价的,可是也没有廉价到这种程度。
一个包子的价格就高达10文以上,一个碗,还能够没有一个包子贵,就算是木碗,也要弄下来,雕琢,最终成型,还不是那么的耐用,时间长了,就会干裂,开叉,远不如陶瓷碗,陶瓷碗也有碎裂的问题。
倒是这个铁碗,相当的适合。
不过,有人还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么薄的碗,他的质量怎么样,碗还好说一点,就是一个承载东西的,其他的呢,水壶和锅,这些都是要上火上烧的,这么薄的,会不会被烧坏。
牛大力也是早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会被提出来,这也是任何一个看到这里铁器,都会感觉到太薄了,有可能会有问题。
对于此,这边也是早有准备,提出了一个使用有问题可以更换。
只要也是避免干烧,只要是有水,或者是其他液体在其中的话,就不会坏。
在场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铁料的,可是那些懂得的,立刻就看出了其中的原因了。
他们也遇到过干烧坏掉的铁器,这玩意本来就是高温的冶炼出来的,一旦到了一定的温度,肯定会烧红,然后变脆,甚至是融化,那就坏掉了,这个甚至跟你使用的时间没有关系,有的10年,有的可能一个月。
看来问题就在这里。
当然了,这一批是最重要的客户,也是最为重点的,可以随便的尝试,介绍,最少有200多个人员,在这里,随时听从他们的命令进行演示。
演示厅内,开始逐步的热闹了起来,很多人都饶有兴趣的看着,一些很薄的铁锅,也可以烧出菜肴,特别是煮开水这些,速度还相当得快。
贾德永也在看,不过他在提出了价格之后,就有些后悔了,如果没有提出,不就是他一个人独享么,他巴不得这些人都不参与人
,让他把几个核心的产业纳入其中,虽然说,他控制的铁匠铺,大部分都不再经济和商业发达的所在,那些地方的人工成本高,压不下价格,可是只要有利润,在这些地方成立也没问题的啊。
不过,看了铁匠作坊的准备,他就有些明白了,就算他不提出,对方也会主动的提出,从他提出之后,这些人的反应,就可以看出。
对方用拍卖的方式,用各种珍稀宝石的方式,吸引了整个北宋的眼球,不说有实力的商家,全部都抵达了,却也来的差不多了,甚至包括了十来个大名鼎鼎的,听说有千万财富,随便可以动用200万贯以上的超级家族。
 
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诉求,一些人把宝压在了汴梁上面,另外一些人,则把宝压在了更多的城市上面,最终,当一切的选择尘埃落定的,160个名额,平均的为了这个名额付出的金钱是6万贯。
也就是说,仅仅是160个名额,这些人就会订购接近960万贯的产品,这其中,绝大部分,都还是第一个季度的。
赵信不怀疑,只要越来越多的铁器产品,投入使用,这个数额会更大一点,不过,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960万贯,按照平均价格75文的价格来说,这代表这接近1.3亿斤的铁料,虽然说铁匠作坊的生产能力非常可怕,按照一天400多万斤的话,也需要近一个月才能够完成。
按照订购数量的不同,首先给予了一半的订单,剩下的,在半个月之后完成,这一点,众人都是认可。
这部分商人,除了很少一部分,是为了其他的产品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为了那些奇珍,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冲着铁料的而来的,现在,已经达成了目的了,东西也订购下来了,谁还会在这里多待。
这是一个新奇的产品,未来怎么样,还不知道,可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说,这些东西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大量的富商们,带着他们的产品离开,在经过了简单整合的,按照方向和位置的不同,一部分使用了800料的官船,一部分则使用其他船只,大量集中的运货,也降低了运费。
这其中,动作最快的,还是贾德永,他的身份,还有准备,是最为充足的,他在短时间之内,联络了大量的运输力量,把东西运往陕西和四川,水路不可能全到了,接下来是陆路运输。
不过这一笔生意,这的是贾家最正确的选择,失去了枢密院每年12万贯,却得到了大量的销售地区,还有空白地区,特别是河南和四川的大量乡村,这是传统的,人口密集的地方,在众人的注意力,还没有看向那些地方的时候,贾德永就首先占据了市场。
不是没人看出来,赵信当然知道,在封建社会,农村包围城市的可怕,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工业化的产品,从来都不是非要找富裕的地方,有些东西是必需品,基本上每个人都要用的。
汴梁那些核心的大城市,可能总量会非常的高,可是在四川,在陕西,这些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也有相当的销量。
如果赵信能够有足够的人力的话,还用弄这个招商大会,直接把店铺开到每一个稠密的地方,当一个遍布全国,3000家,甚至是5000家的大型连锁市场形成之后,才是最大的销售。
不过,在此之前,铁器的销售就只能够这样了。
超过150万贯的保证金,接近千万贯的直接受益,虽然,没有把这一次流入的钱,全部都给留下,这已经是铁匠作坊的极限了,
赵信不可能长时间的待在大名府,实际上,在这里这么久,已经超过他的计划了,要知道,现在最关键的东西,是定海军的建设,前期已经开始了,如果他不在的话,天知道会产生多大的偏差。
可是铁匠作坊的重要性,还是让他留下来了,从大量生产,到北宋的订单,再到现在,完成了大部分订单,铁匠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在未来的几个月时间之中,将会在整个北宋进行销售。
这就可以支撑铁匠作坊长期的下去,现在,单单是这些订单,北宋政府的和民品的,就可以每年收获1500万贯左右的利润。
虽然距离建设一个现代的城市和港口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可是起步已经够了。
工业话的可怕,就是在于,工业可以迅速的自我蜕变,自我生产,自我创造价值。
一个突然起意的铁匠作坊,就变成了可怕的巨无霸,只要平稳下去,每年的收益,几乎跟北宋的岁入差不多了,那么在定海军,会是怎么样。
这一场拍卖会,证明了一点,北宋的潜力巨大,1200位商人,就带了超过1.2亿贯的资金前来,虽然这已经是北宋大部分的巨商了,可是这些资金也不是他们全部的资金。
按照从王松哪里得到的情报,最有钱的100位,他们每一个人家族都拥有500万贯以上的财富,想象都觉得可怕。
北宋的经济总量,就是这些可怕的巨富们,撑起来的,如果把他们纳入到的定海军的建设之中,会怎么样。
这个时代的商业发展,已经到达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却并不代表这他们就一定的先进。
商业,还是走的原来的道路,从一个地方购买产品,贩卖到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销售,只有少部分手工业,进入到了商业化的程度,也仅仅是陶瓷,茶叶和丝绸。
他们还没有走投入代表产出的,主动的去投资和创造一些产业的地步,可是赵信会逐步的培养的。
大名府不算是直接控制的区域,有了这么多产业,已经足够
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见和西北布局
叶清臣是公元1000年生人,到现在,不过是44岁,比起韩琦来说,才大八岁,可是不过是36岁的韩琦,看起来还如同青年人一般英姿飒爽,如果不说年纪的话,二十五六岁都有可能,可是比他大八岁的叶清臣,已经是垂垂老矣了。
赵信一阵感慨,对于叶清臣,也就多了一份怜悯,如果记忆之中没错的话,他应该是4年后,庆历八年逝世的,虚岁才不过五十,之所以这么早,就是因为心力接瘁。
一个小小公司的财务问题,都要由专门的会计出纳共同出马,更别说,千疮百孔的北宋,叶清臣多方奔走,别说是十几万贯,就算是一两万贯,甚至是几千贯,也揪住不放的。
从一个榜眼出身的清贵官员,变成了一个分毫必究三司使,叶清臣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
庆历年,已经是北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仁宗后期,虽然时政方针,更加出色了,可是无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黄河的改道,一场席卷整个中原,数千万人口的大灾难,银钱几乎是流水般的划过去,这让本就勉强支撑的北宋财政,雪上加霜。
赵信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苦心经营,如同一个补锅匠一样,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的北宋的财政,轰然倒塌,对于一个人信念,心神,甚至是身体的打击,所以,这一年,不过48岁的叶清臣故去,北宋却少了一个出色的财相,逐步的坠入了深渊。
叶清臣,就是这么一个的形象,满头白发,面容枯木,看起来,说是60岁以上,也有人相信。
叹息一声,或许,今生,他会过的比较舒心一点,毕竟,财务状况,在铁料和定海军的出现之后,就将不是问题了。
简单的谈论了一下,最初,叶清臣只是为了认识赵信,总不能直接开门见山,就提到钱的问题,一个三司使,这样也有些太过没脸了。
到是韩琦,跟赵信的交道打的更多一点,也更加的熟悉,他开门见山的提出,是不是用钢铁替代。
韩琦一说话,赵信就知道,韩琦想要干什么了,钢铁替换竹子,这是不错的选择,铁匠作坊,在目前,或许炼制一些出色的钢铁,那有些问题,一般的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建筑业使用的这种螺纹钢。
只不过,这样的投入也就打了,钢铁的比重比较大,一个棱堡,如果全部使用钢铁的话,起码也需要60吨左右。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钢的价格,比之以前,有巨大幅度的降低,可是基准的价格,依然在15文左右,也就是说的,1吨钢铁,30贯的。
相对于以前,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低了,60吨的需求,1800贯,看起来还能够接受,可是会让整个棱堡的造价,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提升1500贯左右。
也就是,原来可以建设3个棱堡,现在只能够建设两个。
相反,竹子就没有那么困难,陕西不产大竹子,可是江西和江苏都盛产,特别是江西,大片大片的竹山,从中间挑选积年的大毛竹,稍稍处理之后,可以用船运,输送到河南府,然后,就是不足千里路程。
就算是使用钢铁,同样也需要如此,甚至因为钢铁更重的缘故,耗费会更高的。
无论是造价,还是方便性,最终,赵信还是说服了韩琦,以毛竹为主。
同时,赵信也给了韩琦一个保证,那就是,所有的铁料,会根据他的需要,在铁匠铺一次性的成型,不必担心重新锻造的问题,这就节约了很大的功夫。
说实在的,陕西那边技术水平比较的薄弱,虽然在军方,也有随军的铁匠,也就是修补一下兵器的水平,甚至重新锻造的都很少,真的要是如同给枢密院那样,弄一大堆的铁料过来,那个问题可就大了。
他们没办法加工,甚至有可能产生浪费。
实际上,这段时间,看似在枢密院,在京城,韩琦也没有闲着,几乎把兵部的所有资料都看了一遍,无论是最近的,还是以前的,主要的就是山川地理的。
在没有可能大规模建造的前提下,保守估计,他的30万贯,会有12万贯用于修建棱堡,也就是说,他最多能够修建的,也就是在50-60座。
听起来,着不少,可是洒在整个陇西这边,特别是跟辽国和西夏接壤的漫长地盘上,真的不多。
棱堡跟山寨,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不可能直接把山寨改成棱堡。
山寨有山寨的好处,未来当棱堡承担起防御的重任,可是已经建好的山寨,总不能拆掉吧,用来作为边民生活和集散地,还是可以。
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想法,韩琦已经初步的做出了选择,接下来,就是看看赵信这边,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赵信听说韩琦的想法,真的有些受宠若惊了,韩琦是什么人,北宋仁宗后期,甚至是横跨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元老,位高权重。
能够从一个普通进士,走到宰抚的
第二百八十二章 给钱和新币
王松当然知道,赵信想要干什么,之前赵信就简单的跟他提了一下的,要给仁宗一部分的利润,他当时还在劝说,仁宗归为皇帝,怎么可能缺钱。
可是赵信笑笑不说话的,王松突然想起来什么,也住嘴了。
实际上,不缺钱,看跟谁相比了,之前,带着大队人马,离开京师,也不过是携带了千贯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的大头,还是苗家给,贵为一国皇帝的仁宗,不过是拿出了几百贯。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连一个宰辅都不如。
参知政事,基本上每月的薪水在300贯以上,如果有制司的,比如说,开封府尹,这个负责开封府的全部事物的,甚至还有额外的资金。
传闻包拯一年收入数十万贯,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实收入,真实收入,可能每年四五千贯,之所以有百倍的差距,原因非常的简单,那是把他掌握的资金,也算在内了。
打个比方吧,一个城市,市长的薪水是多少,一年最多也就是十来万,可是把一个市长掌控的所有的拨款都算在内,哪怕是再怎么低级的城市,也有几千万,甚至是上亿。
赵信不可能把全部的利润都给出去,这是拿出一部分而已。
比如说,铁料,从朝廷获得的所有铁料的订单,可以每一斤拿出来2文来,保守估计,整个朝廷,会定下4亿斤左右的铁料,单纯这一个的,就是80万贯。
虽然说80万贯,对于整个北宋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不算很多,可是单纯针对仁宗来说,已经不少了。
更别说,赵信并不准备只是这么多,纯碱和肥皂的生意,一年会固定的抽取30万贯,这对于这么庞大的生意来说,根本就不多,至于民品,这个生意太赚钱了,赵信会给出60万贯。
这样算下来,单纯这些生意,一年下来,就可以支持仁宗200万贯,这笔钱,别说是直接给仁宗,就算是直接给叶清臣,也相当的可怕了。
叶清臣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了赵信,赵信找他干什么,他心中有数,应该是给钱,至于给多少,暂时,他心中没底。
不过,铁料的生意,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是给北宋的朝政减负,可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面说,何尝不是给赵信增加收入,从这一点,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一点好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