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现在,从第一批皇交子出现,到现在,差不多有一段时间了,皇交子开始缓慢的贬值,从最开始的一贯对一贯,发展到现在,不足600文,整整的减少了4成,也就是说,第一批拿到他们的人,最少亏了4成,这对于庞大的发行量来说,贬值的数量非常可观。
不过,定海币有些不一样,他是金属货币,这个金属,很的有他们说的那么好么。
在拿到的第一时间,他就认真的看了,不得不说,这玩意做的相当的精美,银色的表面,刻画的相当的完美,整个钱币相当的精巧。
单纯从一块的上面,这个东西,就值100文,可是大批量的前提下,就不值了,物以稀为贵,当一件东西,烂的满大街都是,根本不值。
曹刿得到了那个神兵利器,刚开始,他确实有些感激,可是看到铁匠作坊弄得这么大,他哪怕再傻也知道,这玩意,根本不是稀世珍品,而是可以量产的那种。
好在,铁匠作坊相当的收敛,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出,否则的话,哪怕它的作用真的很大,价格也会大幅度的降低。
这个钱币,比神兵利器更加的坚固,曹刿也听说了,只是当做笑话,怎么可能。
可是当随便拿着一个,用神兵利器来划,他可没有笨到用神兵利器直接的去砍,万一真的跟铁匠作坊所说的,比神兵利器更硬,那该怎么办。
神兵利器吹毛断发,应该能够留下痕迹吧,有些雕刻的地方,并不是很厚的样子。
尝试的结果,让他郁闷,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留下任何的痕迹。
难不成真的是精铁所造,那么,这一个钱币,就真的有价值了,可是这要怎么办,这么的精铁,比神兵利器还要可怕的精铁,还这么的强悍,肯定有人对它产生想法的,到时候,这些东西还不被熔铸了。
曹刿感觉着,赵信不会赔钱,可是应该也赚头不大,这样东西,聚集个几斤的话,也能够打造一件武器了。
曹刿,不可能弄的那么的清楚,他只要尝试,这件东西,有真正的价值就好了。
大名府最近,商
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谈议和
外流货币,对于北宋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北宋的铜钱影响力之大,整个东亚,甚至是东南亚,在公元十世纪,甚至之后,铜钱一直都是主要的使用货币。
就算是在日本,盛产金银,可是到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前,他们的货币单位,一直都是贯,虽然有金属货币,金银,可是不作为主要货币,粮食和其他的价格,都是用贯来统一。
跟之前的有所不同的是,铜虽然不错,可是战略作用不强,无法做成其他的东西,应用到战争之中。
精铁不同,一批削铁如泥的兵器,很容易引发影响,最关键的是,这玩意携带方便,不会像是铁器那么的庞大,北宋跟辽国和西夏的边境,随便一些人,带上几斤,十几斤的钱币,花费是不少,可是却能够带出去。
零敲细打的带出去点铁料,这些没什么,哪怕是西夏和辽国,要发动战争,这些东西也不够啊。
可是流通的货币,就不能够强制制止,这会对北宋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曹刿用事实证明,大名府没有办法,同时也送来了这个定海币。
叶清臣是财相,所有跟财务有关系,他都可以经手,这下子,更是很好奇,为什么赵信能够一次次创造奇迹。
从大名府送到汴梁的1万枚定海币,其中一半送入到了锻造司进行检查,测试他的性能,也看看,能不能熔炼。
另外的,就是送入到了的叶清臣这里和皇宫,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叶清臣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工艺品。
没错,雕工,防卫,整体效果,甚至是切入点的,一枚当100文,不太多,也不少,在定海钱庄的帮助下,这个东西效果非常好,可以大规模的流通。
700万贯,不过是二三十天弄出来的,如果到一年上面,有5000万贯以上的话,在大宋流通,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叶清臣是财相,他还没有理解,铸币带来的收益,更不可能知道,赵信做出这个的货币,能够赚多少。
按照一斤25文来算,一枚大概就是1文钱,100倍的收益,最关键的是,钱,不存在什么销售的问题。
没错,只要北宋认可了,生产出来的,就是直接的收入,可以流通,可以换取任何一种的产品,更可以买到一切,唯一制约赵信的,就是生产力的问题,一天24万贯,这个不好,可是相对于北宋来说,还是有些太少了。
大名府跟汴梁之间,联络非常的密切,不过叶清臣又一次的来到了大名府。
钱荒造成的影响,他知道,挫伤老百姓交易的积极性,可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就不知道了。
之前没有办法解决,交子和皇交子的出现,另外一定程度上面,加重了一些经济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这个定海币,较为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价值上不错,老百姓比较的认可,定位也适中。
叶清臣决定了之后,迅速的坐最快的船前往,可是临上船的时候,他被拦住了。
原因非常简单,庆历和谈要签订了。
在庆历四年,一直都艰难的庆历合议,在西夏的推动之下,就要签署了,西夏的议和大臣,已经来到汴梁很不短的时间了。
按照平常,北宋还是期望,能够签署这个协议,但是这一次,在韩琦等枢密院的推动下,准备在西夏和辽国战争之中查手,所以,哪怕西夏急切的推动,他们也云山雾罩。
太极推手,对于北宋政坛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之前是他们追着西夏去说,在这样谈论的过程之中,被西夏占据了不少的便宜,现在一点点的还回来了。
如果说,之前,枢密院还担心,这个仗打不起来,可是现在,已经明白无误了,西夏已经确定要打这么一仗了,否则没有必要这么急匆匆的签订庆历和谈。
全方位监控西夏和辽国的关系,西夏和辽国的关系,逐步的恶化了起来的。
辽兴宗一直都警告西夏,不要招募在辽国境内的党项部落,可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实力,元昊一直都置若罔闻,一直都坚持不懈,特别是辽朝内党项族叛乱,辽朝派军前去镇压,元昊派兵救援,竟把辽朝的招讨使也杀掉。
到了这种程度,别说是辽国,就算是北宋,也不能忍受啊,西夏和辽国都开始了准备,一战在所难免。
历史上,在西夏干掉了辽国招讨使的同时,推动着这个合约的签订,当时,北宋没有想到,双方会大打出手,一直以来,朝野都在推动,跟西夏和谈,毕竟,长时间的西夏战争,对于北宋的消耗是绝大的,单纯越来越多的西北军费,都让他承受不起。
北宋资金充足,无论是给辽国的岁币,还是跟西夏的何谈,都是几十万贯而已,对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来说,这些都没有问题,反倒是军费,在庆历年间,军费迅猛的增长,特别是西北,从几百万贯,到超过千万贯,北宋的破产,跟这个西北有直接关系。
西夏跟辽国大战开启,是在1044年的10月份,超过30万兵力,哪怕是在国外开战,你说北宋会不知道,那是骗人的。
 
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
皇宫之中,仁宗正在苗贵妃的宫中,因为赵信的事情,仁宗出现了一些改变,原来喜爱美女的他,不然也不会宠信张淑媛,可是张淑媛的事情,给他敲了一个警钟,他完全没有想到,在他绝对控制的宫中,内外结合会是如此的可怕。
一想到赵信,从出生到现在,经历的磨难,他就暗暗自责,难怪,他只有女儿长大,也就是女儿,没有任何的威胁。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赵信已经成为定海侯,知定海军去了,虽然他很有信心,赵信未来的发展会更好,可是多多少少有些难过。
最捷径的道路不走,反倒是走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就这一点上面,他这个父亲就有些不够格。
仁宗贵为皇帝,特别是现在,从政20多年,独掌朝纲也已经十几年了,对于朝堂的控制,对于人性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入,30多的人了,什么美女没有见过,还是守着这些嫔妃吧。
能够在现在留下来的,特别是大清洗之后,都是他有把握,在宫中,默默的控制,等待着赵信崛起的那一刻。
不过,现在,仁宗已经享受到了赵信的好处了,那一场声势浩大的拍卖会,他也有所耳闻,叶清臣,韩琦,曹刿,这三个可以说在北宋都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人物,联袂参加,这个拍卖会的规格就很高。
更别说,还有80万贯这么一个珍宝。
实际上,仁宗是很生气的,他一个皇帝,加上叶清臣一个三司使,每每为资金而困扰,有时候,可能为了挪用几十万贯的资金,就殚精竭虑,焦头烂额。
可是在民间,这些大商人掌握的资金居然这么可怕,80万贯的玩物,说给钱就给钱了,还这么的爽快。
生气归生气,仁宗也不是无道昏君,会直接的插手民间的这些财富,只不过有些郁闷而已。
贵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却是最穷的那种。
叶清臣从大名府回来的时候,专门神秘的来拜会了一下他,本以为,叶清臣是要把大名府的一些东西汇报过来,谁知道,叶清臣会带来这么一份大礼。
200万贯啊,这不能说是仁宗见都没有见过的巨大财富,却也是一笔足以让他动容的财富。
让辽国看成是命脉的,甚至每年都不惜动武来获得的岁币,最开始,不过是30万贯左右,后来富弼为了瓦解西夏跟辽国的共同进攻,提升了20万贯,达到了50万贯。
就这样,辽国都欣喜若狂,甚至为此,不惜跟西夏撕破脸,在富弼出使之前,西夏可是准备跟辽国,共同进攻北宋,要在北宋身上要下一块肉,可是富弼出使,只是拿了20万,就解决了问题,看起来是卑躬屈膝了,可实际上,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对北宋来说,不成问题。
或许,对于辽国和西夏来说,动员一场战争,花费不高,可是对于北宋而言,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耗费都要超过800万,更别说,跟西夏常年的战争,西北军费迅速的提升到了2000万贯,甚至更多的程度。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钱却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从赵信的影响力扩大开始,赵信就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整个北宋的格局。
铁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铁料,就让三司预计可以节约800万到1000万贯,这不是一笔小钱。
本以为,这是赵信竭力为止,就算是能够赚钱,也赚的不多,之前为朝廷供给铁料,可能要的只是这个官商的名字,而不是赚钱。
一下子,让铁料的价格,从80文左右,降低到了35文,这样大宗的交易之,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利润。
可是赵信依然给了2文一斤的利润,这些钱,聚沙成塔之下,居然成为了200万贯这么巨大的数字。
叶清臣的目的,仁宗相当的清楚,这些年,叶清臣从一个偏偏翰林学士,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被群臣们避而不见之人,原因很简单,他是大宋的守财奴,为了大宋的财政,殚精竭虑。
现在,有了铁料节约的钱,再加上这么200万贯,可以说,整个北宋的财务状况会出现的明显的改观。
可是,仁宗不由得想到了之前的拍卖会,如果他真的是坐拥四海的皇帝的话,那个拍卖会,是不是就可以轻易的得到那一件珍宝。
**,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仁宗之前,是因为责任和位置,可是现在,有一个这么能赚钱的儿子,他虽然不知道,赵信能够赚多少,可是生意这么大,总不会比他少吧。
叶清臣没有当场得到他想要的,他也明白仁宗的想法。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想过,会一次性的得到这些钱,仁宗也是穷了这么长时间了,之前是完全没有。
现在,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向好转换,只要是把铁料节约的这些钱,给扣除出来,接近千万的收益,足以抹平整个赤字,甚至稍微几年,积累一部分,可以开启大型的工程。
可是,多了200万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毕竟节约的这些,要以年度,甚至是几个年度为单位,才
第二百九十四章 离开和根基
铁匠作坊的港口,此时,已经相当的繁忙了,朝廷的订单就高达4亿斤,平均到每一天上面,就是一百万,加上民品,每天超过了200万斤,这就是差不多一百吨。
已经合理的布置下来,整个港口都有序的进行,实际上,伴随着铁匠作坊的发展,依附在铁匠作坊身边的人越来越多。
从最开始,只是劳力开始,到深入到整个铁匠作坊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负责一些外卖,或者是打扫之类的。
拿大匠的月俸来说,如果有家人在的话,就不用这个。
可是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单独前来的,这个需求相当的大。
城市,就是这么的形成,只要有市场,有空间,就可以形成,这些跟发展是没有关系的,相对于后世,这个时代,人们更加的勤劳。
经过了几轮,从跟朝廷签订订单,到现在,大量的民品交易,铁匠作坊,已经拥有了自我运作的能力,赵信在与不在,早已经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如果不是定海币的出现,他早在快一个月之前,就已经离开了,可是为了推行定海币,所以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不过,现在,铁匠作坊这边,200万贯,再加上大名府的500万贯,这已经是足够多了,当这些生产完毕之后,赵信再也不会留下来了。
虽然说,接下来,逐步的生产定海币,一年的时间,差不多可以生产出1亿贯左右,付出的成本,只有100万贯。
钱是直接获利的,跟其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因为这个不用销售,钱可以直接拿出来用的。
定海币在大名府的流通,远比想象的更快,铁匠作坊在大名府的地位和名声,决定了定海币的流动,更加方便防伪,只要找到一个利器,就可以判断这个定海币的真假,暂时,没有人能够用这个材料,制造定海币,更别说,其他的众多防伪。
不存在造假之下,再加上北宋也确实需要一个中间档次的货币,这就是的定海币的流通的关键,并且影响力开始扩张了起来。
终于到了要走的时间了,回头望望的港口,看不到大名府巍峨的城墙,只有一个个高耸的烟囱,和不停升起的浓烟。
这是工业化的象征,如同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一样,当时的伦敦,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雾都了。
大名府,或许在环境上,不会跟伦敦那样,彻底的变成雾都,可是伴随着铁匠作坊的扩张,环境问题,就会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赵信也很无奈,这就是工业化的必然后果,大量集中在一起的工业,会造成巨大的污染,这一点,是他所无法避免的,小作坊的高能耗和高污染,也同样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