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这句话一处,汝南郡王彻底的失落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自以为仁宗失心疯一样的宣布赵昕的死,跟他做了交换,最终会得到这个结果,8-10人,代表着什么,着代表着他的儿子继承的几率只有八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
赵允让可不会奢望,仁宗会把名额都弄到他家,之前提出来的选择,那个不是皇家近亲。
近支又不是他一个,仁宗朝又是比较特别,仁宗没有亲兄弟,真宗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也就是说,除了早封的王爷之外,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郡王,特别是当楚王薨了之后,现在都是郡王。<
br />
真宗只有一个儿子,那么太宗呢,赵允让是太宗四子的儿子,只是赵允让本身,就有两个兄弟,真宗更是有9个兄弟,如果再追述到太宗,那就更多了,如果从这个方面来选择的话,整个宗室,能够选择的,恐怕不下百人。
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能有他的机会。
实际上,不但是汝南郡王在想,其他人也在想,可是没有,别说是
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
大殿之上,仁宗的话还在回荡,赵允让已经听不清楚,仁宗到底讲些什么了,仁宗再也没有看他一眼,偶尔看到他的表情,还有些可怜。
无视,恐怕是对他最大的打击,这个继承人的计划和九龙夺嫡,简直是画龙点睛,分化瓦解了宗亲们,也让之前的心腹大敌赵允让,再也没有跟他正面对抗的实力,未来他将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宗正,甚至在有心人的攻坚之下,连这个位置都待不住。
就算赵允让还兼着宗正的职务,也只是一个植物而已,不再拥有强大的权利和影响力。
接下来一小段时间,几乎成了仁宗的一言堂,他平稳的掌控了局势,把这个制度给确定下来,趁热打铁这个火候,仁宗还是可以掌握。
执政朝纲20多年的时间,仁宗也从一介少年,进入到了壮年的时代,无论是对于朝堂的控制,还是对于规则的把握,都是炉火纯青的。
之前,或许因为规则的限制,仁宗不愿意破坏规则,也不愿意承担规则之后的后果,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赵昕失去身份,可是这样的退一步,却是海阔天空,看着朝堂上的而一切,他真正的有一种,把所有控制到手中感觉。
北宋分成行政命令,一种是宰抚们签发,经过皇帝同意的政令,一种是皇帝的中旨,两者的效力各不相同。
现在,在朝堂之上,宰辅们都同意,内阁会直接票拟,加上仁宗的皇帝中旨,这是约束力最强,法理性也是最强的旨意,除非是某些特例,或者造成恶劣的后果,不可能被推翻。
实际上,除了汝南郡王之外,别人还真的就没有反对的理由,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影响,继承,最少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多几个继承人,对于王位的稳定来说,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一点,是得到了老成之人赞同的。
其他人没反对,这一次之中,吃亏的,就是汝南郡王一个人了,本以为赵昕死了,哪怕现在不讨论立储的事情,未来也一定是他儿子的,可是这样一来,8个继承人就十分可怕,10个,还是凭借着实力和能力,就算仁宗不偏向的话,也很难入选,更别说,立储的主要意见,还是仁宗决定,等于说,仁宗牢牢的控制了主动权。
在所有朝臣之中,表情最复杂的,就是翰林学士孙抃和三司转运司郑宰,他们两个可以说是这波,汝南郡王旗下的急先锋,一个提出了立储,另外一个直接举荐了赵宗实,别人,或许都能够找到开脱的方法,可是这两个旗帜鲜明的人,谁也救不了他们。
周围官员,看着两个人,都是怜悯,他们越众而出,自我感觉良好,说不定,就会立下拥立之功,可是现在,一个选择8到10人的办法,立大量的皇储继承人,不但成功解决了他们的要求,也把汝南郡王的权势给消解的差不多了。
赵宗实之所以这么的热门,背后汝南郡王府也是权利很大,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可能的结果,现在,他的机会只是八分之一,甚至连八分之一都不到得,在众多聪明人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刚刚投靠的墙头草,早已经是灰飞烟灭,就算是有稳固关系的,也会撇清关系。
明知道一条船要沉了,还要抱着船一起沉的,那不是忠诚,那是傻。
本身投奔汝南郡王的,他们的居心就不良,先不说汝南郡王的儿子还不是王位继承人,就算是,正统的忠诚也是忠诚仁宗这个天下共主,就算是仁宗死后,汝南郡王的儿子继位,他也只是一个汝南郡王,是皇父,而不是皇帝。
实际上,宋仁宗死后,因为皇伯和皇考之争造成的濮议,成为了英宗为数不多执政时期的重要波动,足足持续了18个月,也就是说,在仁宗去世,政坛停摆的前提下,又因为这件事情浪费了18个月,说实话,其中的攻歼,对于之后神宗的影响也是极大。
这就是一个正统性的问题,北宋在仁宗后期,朝政依然的清明,这种很简单的称呼上的问题,就能够展开一个巨大的政治波动,反倒是到了神宗后期,当神宗死后,保守派在高太后的支持下的,开启了反击,那才是真正的因为反对反对,完全没有法理和成俗,这或许就是最终,徽钦二宗悲剧的起点。
正值的人全部不存在了,朝堂上都是魑魅魍魉,又怎么会有起伏。
说这些有些远了,仁宗的旨意被记录下来,在当朝得到了几乎全部参知政事的同意之后,几乎不存在任何的问题,趁热打铁,仁宗还想把另外一个重要
的项目给确定下来。
继续的说道:“好了,就这么决定了,5年的培养期,暂时不定储,到五年之后,根据学业的考核,大臣的评价,每隔一段时间,会封存圣旨,进入到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旦我不幸身故,就以这个圣旨,由宰抚和领太监共同开启,以作为立储的凭证!”
赵信几乎是全盘的照搬,在跟仁宗的书信之中,甚至把康熙最后的立储于鼎后,都拿出来了。
第三百零五章 两重天
赵允让浑浑噩噩的走出了皇城,什么时候朝议结束他都不知道,对于他而言,一切都结束了。
之前他曾经想过了,要是失败了怎么办可是当时的他是充满了自信,力量,影响力,这些全部都有的前提下,只要赵昕死了,仁宗没有亲生儿子,这个位置舍了他的儿子赵宗实之外,还有谁。
但是现在,前面两个都已经达成了,可是最终那个人却不是他,近百名候选人,先不说赵宗实能不能进入到最终的候选人名单之中,就算是能够进入,又有什么用,成绩什么的,是重要的,可是最重要的还是仁宗的态度,甚至在设置考核的时候,仁宗都可以进行调整,他完蛋了。
把最终的储君之位,确定为8个位置,对于汝南郡王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那是仁宗设立的一个圈套,轻而易举的把他罩在其中,让他根本无力反抗,他这才知道,以前根本就是虚幻。
跟汝南郡王的浑浑噩噩不同的是,其他的宗室却是兴奋不已。
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会获得这样的机会。
宗室也不都是富甲一方的,哪怕北宋成立时间不长,才几十年,不足百年的时间,可是宗室已经相当的庞大了,虽然,真宗仁宗这一系,人丁稀薄,从仁宗是独苗,仁宗的儿子干脆就没有了,可是其他人就不是这样。
赵宗实是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而宋史记载的,赵允让一共有22个孩子,跟仁宗比起来,简直多的太多了。
其他宗室也是如此,实际上,任何皇朝都是如此,当皇位更迭之下,龙子凤孙们逐步的落下神坛,最初总是王爵,日子好,还有钱,又没有什么政治前途,还不可着劲的多生,几十个都算是正常,然后一路生下来,10岁以下的宗室,百人就算少了。
从真宗的兄弟这里,更早的从太宗那里,几代之下,哪怕是太宗的亲生儿子的后裔,这个时代,也大多数都降低为了郡王,甚至大部分还没有册封,有的家里人多了,再加上北宋对于宗室的限制,他们不得不自谋生路。
一些宗室会来考科举,剩下的,还有做生意的,海贸的,现在有这个机会,是面对所有宗室的,特别是近支,属于真宗的兄弟姐妹的这些人,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顿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于其他人来说,不说是拿唯一的位置,那个希望有些渺茫,只要入围了,他们的日子就好很多,以前,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最多,就是有些俸禄和爵位而已,以北宋对于宗室什么的控制,可是非常强悍,基本没有他们什么机会。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文官,都不会多看他们一眼,跟别提奉承他们,可是现在,如果进入到储君的人选,最起码,一些人不敢得罪他。
没错,哪怕是宰辅之家,哪怕是权倾一方,也没有必要得罪可能的储君,特别是没有太大的利害冲突之下,连宰辅都要避其锋芒,下面的怎么敢。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中,或者是打下擦边球,这些都可以让家族的地位上身,一些本来可办可不办的事情,谁会得罪一个可能会成为最终的哪一位的,哪怕是买马,也找也一个冷门来买不是么
整个朝堂之上,都开始为了这个位置争夺,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或者是找关系的。
朝堂之上乱作一团,各种钻营的,走关系的,甚至是疯狂的找寻门路的,让这个汴梁乌烟瘴气的。
可是唯一称之为门庭冷落的,恐怕就只有原来的汝南郡王府了,这个宗正府,这个曾经整个北宋,最有权势的人,彻底的被这个热闹的圈子给放弃了。
本应该成为热门的汝南郡王的儿子,却成为了弃子,一些高端的人员,都知道了为什么仁宗会这么做,再加上了一些有机会进入到这个体系之中的中层官员的推波助澜,汝南郡王之子本身是头号热门,变成了最冷门。
当这个消息,通过朝议的形式,向外公开了之后,整个下层的官员们都懵逼了。
没错,就是懵逼,高端的宰抚们,不用的拜门头,可是他们,不得不啊,有时候,抱一下大腿,说不定能够让他们节约很多的功夫,这也是一些聪明的,在赵昕死后,抱上汝南郡王的大腿的根本原因。
可是时局的变化,如此之大,才短短的几天,朝堂上风云突变,本来是热门赵宗实,变成了候选人之一,现在有近百人争夺,而最终的储君之位,是8个。
不带这么开玩笑的,一些投奔,顿时开始考虑,自己到底留下了什么把柄没有,一些后知后觉,或者没那么聪明的,就不有庆幸了,还好他们没有那么聪明,真的那么聪明的话,这下子都抓瞎了。
可是已经铁杆上船的,就有些懵逼了,他们找到汝南郡王,跟他商量,让
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体系
苗家庄,此时已经大变了模样,在第一批水泥砖头的房屋出现了之后,哪怕还没有玻璃窗这种东西,老旧的木窗之下,这种干净整洁,还有上下楼的房间,就成为了众多村民们追捧的焦点。
贫穷不代表没有追求,实际上,在赵信到来之后,各种作坊开启来,哪怕是因为保州兵变打断了,每个家庭都积攒了一批钱。
对于这些用生命,用汗水维护他的百姓们,赵信一直都很大方,只要他们付出劳力,成本就无所谓了,只要能够达到一体机之中的成本就可以了。
每一栋的房子,造价都不算很高,也是他们能够买的起的,在重新规划了一下,苗家庄几乎整个被推倒重建了的,最少有1500套整齐的房屋,出现在了苗家庄,看起来也顺眼很多。
薛玉到来的时候,带来了关于赵昕死亡的消息,接到消息,就可以出发了。
赵信的危险,来源于这个身份,一些有心人,看到了机会,只要干掉了赵昕,他们都有机会了,他们的目的是赵昕这个身份,而不是赵信这个人。
现在,不管是真的假的,可是在朝堂之上,在宗人府,这个身份已经死掉了,这就够了,现在的赵信是苗定,赵昕死了,代表着仁宗皇帝合法的继承人死掉,接下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他们根本就无心关注这边。
赵信也算是穿越到现在,真的安全了,这种从内心深处,都透出来的安全,让赵信心中异常的舒服,这才真的是整个大宋的天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为下一步的落脚之地做一个调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机会,这相当的重要,越早的找到地点,并且开启基础建设,就能够越快的产生收益。
一个小小的苗家庄,最少2800人,最多也不过1万,还是因为的战乱过来的,就给赵信创造了这么大的收益,真的掌握几百平方公里土地,百里候的赵信,会来带什么。
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工业城市跟封建的农牧时代的区别,将会产生巨大的碰撞。
按道理说,赵信应该是一时一刻都待不下去,可是实际上,赵信却没有当时就出发。
有一件事情耽误了,那就是从韩琦带兵进入保州之后,就开启的试验。
实验,古代很少有实验,大部分的发明,都是摸索出来的,所以被称为是秘方,实际上,如果定下来一个标准,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实现某一个标准,或者验证这个标准是否能够走通,有了这么一个理念之后,你怕是在什么都不齐全的古代,也可以进行试验。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试验,课题,已经成为了惯例了,历史系也同样有课题,只不过跟其他的基础研究不一样,他们很少试验,他们更多的去考察,去翻阅,在无数历史之中找到蛛丝马迹,在一些零散的考古发现之中,找到理论,再经过一点点的大胆推理,这样才能够产生笑过。
没吃过猪肉,总是见过猪跑吧,赵信在韩琦进入到保州之后,叛军对他的威胁,降低到了最低之后,就已经开启了研究,总这么待着,挣钱的生意,有了馒头包子和肥皂,已经够了,未来安顿下来之后,再开启玻璃,其他的暂且放缓,这些跟他们关联不算太大。
在实验之中,赵信仔细的选择,最终留下来了几项,这几项是必须要开启的,赵信只是准备,进行两个小型的试验,主要是三角帆跟横帆,这个关系到未来海上战略。
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到北宋时候,发展到了巅峰,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海船,基本上是在宋朝的基础上面开启的,其中甚至没有多大的提高。
就拿郑和最大的海船为例,2.2万料巨大海船,看起来是远大于宋朝4000料海船,差不多是5倍,可是整体的技术没有多少提升,只不过体积的变大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宋朝无法制作这样的海船,只不过没有这个必要,4000料已经足够经济了,2.2万料,除了彰显大明天朝的强大之外,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宋朝开始,海贸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收入来源,旺盛的生产制造和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也逐步的兴盛,以此产生的运输业,造船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传播制造,一脉相承,从普通小船,到4000料以上的巨大海船,吨位可以达到1300吨,这个时候,欧洲那些所谓海军强国,还在
弄着单体船,或者是混合桨船。
有利必有弊,北宋直接从河船的基础上,移植过来的中国帆船,是以平底横帆为主,这样的船,设计合理,吨位利用率也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古代科技的结晶。
可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它还是有些疏漏的,还是很大的疏漏。
平底船在大江大河之上,非常的合适,吃水浅,容易移动,载货量大,可是在海上的时候,就有问题
第三百零七章 实验和神兵
赵信从来没有接触过工业,无论是学习,还是后来社会接触,都是跟历史,跟文科相接近的,总听说工业上面,什么标准,什么体系,感觉到都是套路,甚至连这些工厂自己的工人,都认为,这是形式主义。
做这么一套硬度标准,也是为了测试一些水泥的硬度,可是真正做出来之后,赵信才明白,一流的企业玩标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制定一个行业的统一标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