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袁氏天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丝雨如梦.CS
还不到一分钟就跑的无影无踪了,果然西凉军都很擅长逃跑的。
皇甫嵩对于这些有点无动于衷的感觉,自己却也没有跟着后退,只是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不发一言。有点哀莫大于心死,看起来头发都一瞬间变白了。
身边的几个心腹见敌军马上就到,再不跑就真的来不及了,而自己的主将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逃走的意思。
他们有点着急了,急不可耐的对着皇甫嵩提醒道“将军,敌人快杀到了。我们赶快撤退,不然就来不及了”。
一连喊了好几声,皇甫嵩当然没有反应的。过了好一会,就见他抬了一下头,摆摆手示意他们各自逃命,不要管我。
“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还有机会,快跟我走吧”,这个心腹不死心,继续劝道。
可是,回答他的还是一动不动,就连抬头的动作也没有了,更别说其他。
眼看着冀州大军就杀到跟前,他们再三劝解,皇甫嵩没有回应。他们对视一眼,只好咬咬牙,跟着逃跑的大军,一起结伴同行,逃命去了。
看着他们逃跑的背影,皇甫嵩心中百感交集,大事去已。
哪还有什么机会这次是最后的机会,结果都没有成功。袁绍大军一到,下一步肯定是清除异己,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在迁都邺城,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号令诸侯。
我看他大势已成,而我们却万事休矣!
自己也心如死灰,已是不惑之年,无力回天,还留下此无用之身有何用不如用这一腔热血回报汉帝,以成忠贞之名。舍去三族性命,来唤醒国人的心存汉室之念,希望志士仁人可以继
第八十四章投降
等赵云和文丑带着支援大军一路追杀西凉败军,赶到皇宫的时候,董承正在带着西凉军马在城楼下耀武扬威。
这家伙,原本也算是西凉出身,对于西凉军的战斗力过于神话,以为西凉兵马天下第一。
现在自己手底下有两万大军,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了。又知道沮授他们不过才一万人马的,兵力是自己的一半,更是小觑他们。以为破冀州人马必矣,攻占皇宫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在进攻了好几拨都没有任何进展,反而留下了成堆的尸体,至今还没有踏入城楼上,也没有给守城的冀州士兵,造成像样的威胁。
看着进攻的西凉兵,又退了回来。董承也都着急了,看不下去,接连斩杀几个带头后退的西凉将领之后,又让手下将领重新组织冲锋。要求他们不要怕,也不要停。
而自己却骑着战马,来到了城楼前面,弓箭的射程之外,对着城楼上大喝大叫。
“对面的冀州军马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现在整个长安完全处于我大军的控制之下。你们要是不想死,就赶紧投降。否者城破之日,就是我大开杀戒之时”。
虽然进攻不顺,但董承还是没有正是冀州人马的战斗力,对于自己的手下兵马很是信服。有点嚣张的,故意哄骗冀州军,劝降他们。
听到董承有点嚣张,在煽动蛊惑人心。你还别说,冀州人马听到他的蛊惑声,还真有点骚动,军心有点不稳。
对此,沮授早有准备,只见他很轻蔑的看着底下的西凉大军,对着城下笑道。
“哈哈,我看你们不过是自欺欺人吧。到现在还没有攻入城楼上,还敢说已经控制长安了不过是白日做梦罢了!至于让我们投降,真是很傻很天真。我主公大军已经在路上,估计今天就回来了。到时候你们都自身难保,还敢在此蛊惑我大军军心,真是不怕死!”。
顺着沮授的意思,朱灵也站出来,举着武器,喝道“哼,一群乌合之众,也敢在我军面前耀武扬威。不怕死的就过来,爷爷在此等着孙子们过来送死!”
“对呀,将军说的很对。孙子们,快过来送死,爷爷这里有好东西,招呼你们!”
“哈哈,不怕死的过来,和老子较量一下!”
“我看敌将是个软蛋吧,还是回家绣花去吧!”
这一席话,说的冀州士气为之一振,都吩咐附和,嘲笑底下的西凉兵,等着他们过来送死。
各种污言秽语,冲着西凉大军就是一顿嘲笑,把他们气得够呛。而作为他们的首领董承,更是气满于胸,险些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你,你们,真是不可救药。既然如此,全军听令,给我杀。攻入皇宫,杀光这群砸碎”。
董卓气的够呛,见自己出马打击敌军的士气,不但没有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让他士气更加高涨了。而自己这方却惹了一肚子晦气,受了骂。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都这样谁还能忍住,反正董卓忍不住了,就叫嚣杀光他们。手下的西凉大军也是群情激愤,一般只有我们骂别人的,那有别人嘲笑我们的。
这还忍得住,不能忍就干吧。于是就三三两两的结成攻城小队,不需要将领指挥,朝城楼继续发起进攻。报仇雪耻,杀光这群畜生。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迎接他们的是乱箭齐发,滚石滑落,还不到一会。西凉兵就丢下了大批的尸体,又退了下来了。
&nb
第八十五章收复长安
等赵云和文丑带着大军来到了城楼下,沮授已经带着朱灵等将领,迎了下来。
二人上前行了一礼,就没耽搁,把袁绍临行前写好的书信交到了沮授手上,声称等见到沮授方可打开。
沮授闻言,知道主公肯定有事情要吩咐的,不敢怠慢。从赵云手上接过书信,仔细阅读了一下。
果然是有任务要自己做的,信中说让自己等赵云文丑大军一到,就接管军队的指挥大权,全权负责夺回长安的任务,可以便宜从事。看的沮授不住的点头,表示明白。不要主公吩咐,自己也知道怎么做的。
赵云不知道信中说什么的,只是见沮授不住的点头。看来是有重任要安排给他们的,等跃跃欲试的期待着主公的将令。
沮授也没有让他们久等,才看完书信,刚合起来,沮授就开始下令道。
“按照主公的授意,从现在开始长安城里的所有冀州人马,由我全权指挥。不服者现在可以站出去,不然等会将令一下,不从者就会军法从事”。
说完就用审视的目光盯着众将,等着他们的表态和反应。
知道是主公的命令,又见沮授扫视大家,众人不敢怠慢,齐声道。
“我等遵命,愿听军师调遣,万死不辞!”
见众将全都奉命,恭听指挥,沮授很是满意的点点头,命令道。
“令朱灵率领一万人马去收复长安的失地,重点控制南北门等主要据点,先行控制长安的局势。之后汇合张辽一起,掌控整个长安,把一起反叛势力,全部清除。其余涉案人等,全部收押,等主公回来了在一并处理”。
“朱灵明白,请军师放心,我一定不负所托”,朱灵兴奋的应诺。
沮授对于这个后起之秀,很是信任的点了一下头,又道。
“文丑将军可以率五千人马接替原本守卫皇宫的大军,坐守皇城待命。并负责此地收降西凉降兵的事情,不得有误”。
见文丑很不情愿,不想大家都去打仗了而自己却坐守皇宫,干这个没意思的活计。沮授不得不提醒一下,声音有点严厉道。
“将军切莫等闲视之,这是主公亲自安排给你的任务。望将军好自为之,不可有误”。
听到是袁绍亲自安排的,文丑不敢怠慢,也有点高兴的领命了。
打发了这个最难伺候的将领之后,沮授最后对着赵云道“就辛苦子龙一趟,和我一起去迎战所谓的讨袁联盟”。
言下之意,对所谓的讨袁联盟,很是嗤之以鼻,有点看不起的样子。
赵云虽然不知道讨袁联盟是什么东西,但见军师的样子,就知道他们不堪一击,不过是小角色的。恭敬的领命,出言道。
“赵云领命,全凭军师吩咐。也请军师放心,有我在,不会让任何人威胁主公大业的”。
沮授很满意,又交代了文丑、朱灵注意事项之后,就和赵云带着两万大军,从东门杀出,去会会讨袁联盟了。
随着朱灵的进军,袁绍带领大军杀回来,收复长安的消息,如插上翅膀一样,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长安。
各种消息扑面而来,比如皇甫嵩老将军战死、董承率大军归降的消息也被到处传开了,搞得人心惶惶。
特别是保皇派更是惴惴不安,深怕袁绍回来别找他们秋后算账的,清理他们。于是又一起来到了太傅府,请教对策,也商议以后怎么办。
还是在同样的密室,却没有之前的兴趣了,也少了很
第八十六章后手
见朱儁步履蹒跚,心如死灰,一副生机全无的样子,看起来就想不久人世的模样。
杨彪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没有出声,也没有把自己的打算向他透露。因为他也不能确定自己留的后手,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儿子不知道顺利到达兖州陈留了吗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变数也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事情要从那天皇甫嵩他们在密室议论讨伐袁绍的时候说起。
那个时候,其实除了保皇派骨干,还有一个人员参见,此人不是别人,乃是杨彪的儿子杨修。
对于熟悉杨修的,大家肯定知道。他在三国后期算个人物,但现在还不过是个未成年的有志青年。
等众人离开了,杨修也不躲在密室后面了,就走了出来,见自己父亲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好奇的问道。
“不知道父亲大人再想什么,修儿可以知道吗”。
见自己的宝贝儿子好奇的发问,肯定下一步就想给点建议,出谋划策的。
老实说,杨彪对于自己的儿子杨修比较满意,可以说有点小得意吧。他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又心思剔透,有些问题他一点就通。关于朝廷的大事,有时候和他交谈,都能得到一些启示。并且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反应很快,一点都不像临时想到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京师之地得到了神童的称号,这也让杨彪安置得意不已。
但是唯独一点,杨彪对他有点担心,也提醒了杨修很多次,但他就是口头应诺,过几天就会忘却脑后,涛声依旧的。
这一点,不是别的。就是杨修自命不凡,也确实在京城没有对手。养成了他恃才傲物的坏习惯,甚是小觑天下英雄的。
恃才傲物者,多半不得善终吧,这也是杨彪担心的地方。
但现在考虑不了那么多了,还是解答杨修的疑问吧,杨彪没有正面回答道。
“你平时自诩聪明多智,刚才也听了一些,你就猜猜老夫再想什么的”。
听父亲的意思,是想考教自己一下的。杨修果然是杨修,不假思索对道。
“这有何难,想必能让父亲大人深思熟虑的,恐怕只有怎么对付我们的丞相大人吧”。
杨彪点点头,表示猜对了,继续道“既然如此,你在猜猜老夫想到怎么对付他的吗”。
杨修想了一会才分析道“袁绍大势已成,我感觉西凉韩马不会是他的对手,在长安的诸将也不是对手的。至于讨袁联盟。在我看来不过是笑话罢了。我想父亲肯定在想着继续借助诸侯的实力,去对付袁绍的”。
听完杨修的分析,杨彪不住地点头,对于他的分析很是肯定,自己看来后继有人了。
见杨彪这样的光景,杨修就知道自己猜中了,有点小得意。继续想表现自己,追问道。
“不知道父亲属意哪路诸侯,让他来对付袁绍的”。
杨彪没有回答,只是笑道“修儿可以猜猜,是哪路诸侯的”。
听到父亲的反问,杨修皱了一下眉头,想了一会,才自信道。
“吕布不过是无谋之辈,公孙瓒不过坐守困境罢了。至于我们的亲戚袁术不过是个自大的家伙,成不了什么气候。至于其他的陶谦、孔融等不过座谈之客,更是靠不住。我感觉除了曹操,别无他人的”。
杨修说完就盯着父亲,等着他的肯定,有点期待的。
而听完杨修的分析,杨彪却一边点头,一边摇头,神情有点复杂,也
第八十七章三只蠢猪
再说杨彪他们期待的讨袁联盟的三位主角,也确实立功心切。不顾徐晃的劝阻,日夜兼程的朝长安脚下飞奔。
暂且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命令也没有什么毛病,他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精神真心可嘉呀。
要是以刘岱为首的讨袁大军,真的可以按照他们的命令,两天之内到达长安城下的话,胜负真不好说。
然后,事实上却是事与愿违。本来三天的路程,不但两天没有到达,反而已经过了五天,还没有看到长安的影子。
为什么会这样的不是说刘岱他们不着急,没有下命令的。命令倒是传达下去了,只不过没人执行罢了。
事情还是从兖州刺史刘岱、上党太守张杨、河内郡太守王匡这三个家伙嘲笑徐晃,让他靠边站,把他打发,让他没事不要靠近他们的。这让徐晃很是伤心,由于别的原因才没有离开的。
这本来就很过分了,然后他们这样还不算,更过分的是后面的。他们让传令兵传达命令之后,就让亲信守在马车旁边,边赶车,还不让其他人靠近,深怕打扰他们了。而他们三个躲在马车里,不知道在商议什么大事的。
听到自己首领的将令之后,他们的手下自然不敢耽搁。都在麾下将领的率领下,不紧不慢的朝长安进发。你还别说,虽然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军容还算整齐。排好队列,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的朝京师疾驰。
第一天还好,虽然急行军很累,手下大军有点怨言,但还是按照命令执行下去了。眼看还有一天的路程就到长安脚下了,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件,几乎引起大军的哗变。
说是大事件,其实也是一件小事,有点微不足道,最起码在刘岱他们看来是这样的。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的,就是刘岱他们三个天天躲在马车里不出来,不是在研究军情,商议大事的。
而是,三个人天天聚在一起,饮酒作乐,颇有点乐不思长安的感觉。所以让自己心腹紧守马车,不让其他人接近马车,以免被发现,动摇军心。
可惜,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让其他放哨的联军士兵无意中发现了。发现的这个士兵,自然有点气愤,就私底下将这个消息传开了。
这一传开不当紧,还不到半天,整个联军就知道他们头领干的好事,一下子就炸锅了,几乎引发兵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