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做官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野心,李清臣宦海四十年,要不是做官太早,他的资历都够致仕高老了。如果说他如今还没有想做宰相的心思,连他自己都不信。
至于要对付李逵,一开始不过是搂草打兔子,对苏门的人看不顺眼而已。
可如今的李清臣可不敢如此轻视李逵了,短短几天时间,李逵就改变了皇帝,这等左右皇帝心思的能力要比他当年强的多。一度引起了他的担心。当初李清臣受到神宗赏识,那是一篇篇文章,十多年的积累出来的名声。
而李逵呢?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将皇帝的性子有点带歪了。真要是让李逵考中了进士,皇帝多半舍不得让李逵外放。留在朝堂,简直就是遗祸无穷。
李逵,或许是乱他针脚的大敌,他不得不慎之又慎。甚至,在他心目中,对范冲才是私愤,对李逵更多的是警惕。
可是李逵的卷子,就在他筹谋之中,不翼而飞了。也不是不翼而飞,卷子还在,但是他却分辨不出,那份卷子是李逵的卷子。
范冲的卷子也是如此。
这让他陷入了两难之中,主考官公然因为私愤而寻找敌视考生的卷子,本来就会惹人耻笑。
好在他并不是太在乎。
天字和地字两个考场,四个阅卷房内不见这俩人的卷子踪迹。让他有种如鲠在喉的难受。突然,有个阅卷官发出了一声惊叹,引起了李清臣的注意“乾夫兄,为何诧异?”
被问者脸上古怪不已,拿着一份卷子递给了李清臣,李清臣看了一眼,顿时静下心来,找了个坐的地方坐下静静读起来,文章抑扬顿挫,如水银泻地般一泻千里。这种气势,颇有自己七八分功力。难得见到好文章,李清臣也不免感慨起来“不错,今科士子之中,此文乃少见佳作。”
“大人,您老就没有发现这文章有些眼熟吗?”
见李清臣没有反应过来,这位阅卷官指着文章对李清臣道“要是下官所记没错的话,这篇文章似乎是二十年前您老人家的戏作。”
“我写的?”
李清臣被问住了,他什么时候写过这等应试的文章?他是仁宗时期的进士,当年庆历新政虽说也经历过,可庆历三年的时候,他年纪尚小,连官身都没有,怎么可能参加科举?
至于十几年前,他当时在翰林院,虽说是翰林学士身份,但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一次都没有主持过省试。
也没有写范文的可能。
不对……似乎还真有过一次,记得好像是和苏轼在酒宴上,当时苏轼正好主持开封府府试,想起来足足有十七八年了。
当初苏轼的题目大意是比较汉武帝的霸权,当然这样的题目李清臣是不屑一顾的,而且还时候李清臣还没有倒霉,在京城做执政官。
于是趁着酒兴,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当时参加宴会的有很多人,章惇似乎也在,还有苏轼,以及他的几个学生,黄庭坚?秦观?
忽然,他想到了黄庭坚,顿时都想起来了。
没错,就是黄庭坚,要不然他的这篇文章传播并不广泛,怎么可能会被考生抄录下来。看着眼前的考卷,誊录糊名背后,难不成是李逵?
这厮竟敢如此大胆,冒写他的文章,还想要在自己主考的省试之中,打自己的冷箭。
奸贼!
李清臣咬着牙恶狠狠道“此卷高束,待所有士子卷子录用之后,将此卷糊名拆开,申斥考生品行,此后不许参加省试。”
“大人,这不会太过了吧?”
“考生用主考文章答题,且不说其用心险恶之极,老夫的清誉也将受损。岂能让他平安度过,非要治罪与他,不许此人今后再参加省试。”
“大人高见!”
……
终于找到了两个仇人后辈中的一个,李清臣有种神清气爽的通透之感,从脚底往上窜,让他离开阅卷房的时候,脚步也轻快了很多。
原先他还以为考卷被打乱了,李逵的考卷被放到了其他阅卷房,真要是十个阅卷房都走一遍,几千分考卷都要他一一阅过,即便是他精力充沛,这巨大的压力如泰山压顶袭来,让他喘不过起来。
他如今的年纪也不小了,精力大不入从前。
真要是耗在‘报仇’这种小事上,恐怕真有些力不从心。
可惜,让范冲这小子给跑了。
在天字阅卷房内,他最终还是失望了,没有找出范冲的卷子。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算是徒劳无功,让这小子溜掉,等到殿试的时候,再找他麻烦。
说起来,省试主考官,真要是到了殿试的时候,就不是他主考了。
当然也不是皇帝。
几百人的卷子,真要是让皇帝去阅卷,皇帝恐怕也承受不住。殿试,就是大宋朝堂上最顶尖力量的较量,章惇、范纯仁、苏辙等副相争夺话语权的战场,而那时候,他应该也是其中之一,但恐怕却不能成为一言堂的存在了。
阅卷,加上准备誊写糊名,总共耗费了七八日。
这天,十个阅卷考官,加上他这个主考,汇聚贡院最大的大厅之中,开始选拔本次省试的前二十。
按照习惯,前十,前二十的名次,才有排名的价值,真要是太低的名次,基本上都是按照先后排名。
“王大人推举此卷为第二十,诸位可有异议?”
“善,拆糊名。”
“考生京东东路沂州士子李逵。”
王大人说完,李清臣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李逵的卷子不是被他找出来了吗?怎么可能又冒出个李逵出来?
保康门,李宅。
李云神色傲然的对李逵自信道“二哥,小瞧不起人了,上兵伐谋,这次我用计谋获得贡士资格,如同探囊取物,明日放榜,必有我李云一席之地。”
(求收藏,求订阅!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多支持一下正版阅读,谢谢!)
。
(iishu)是,,,,!
第352章 宝藏男孩
【】(),
贡院,所有的考官都噤如寒蝉,他们都感觉到了李清臣周身散发出来的寒意。那种被仇人愚弄的感觉,似乎要撕裂一切的怒火。
“李逵二十名?”
李清臣几乎是咬着牙低吼出来的声音,他是主考官。在场的考官也知道李清臣对李逵很有成见。但问题是,李逵中贡士的文章,李清臣也是看过的,并且点头了的。要是改名次,就是打自己的嘴脸。
这要是反悔将李逵的名次移出贡士的名单,那么他们这一科绝对是大宋科举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
黜落?
地字房的考官偷偷瞥了一眼同僚,后者也是不敢开口,等待李清臣的反应。
而李清臣在怒火在胸口快憋出病之前,吐出一口气,道“可!”
李逵就李逵,他不信自己堂堂大宋高官,就没办法制住李逵这条苏门的小杂鱼了。
蛊惑皇帝有什么用?
真要是朝堂之上的争论,如今的皇帝可根本就不是朝堂诸公的对手。再说了,皇帝对保守派的反感已经是众人皆知的态度,即便这次放过了李逵,让这小子中了进士之后,李逵至少在这六年内蹦哒不起来。按照大宋的官场制度,新晋进士在担任六年的职官之后,没有大过错,有三位以上中高官职的官员做保,可以获得一次比较大的晋升。
在此之前的话,一般就是教授,县丞,县令这几个官职里面转悠。
李清臣如今不管吏部,但是他在吏部绝对说得上话,到时候真不待见这家伙,干脆让他去个远些的地方待着,别让李逵在京城碍眼就行了。
想到这里,李清臣终于表现出了正常的心态,对副手张商英点头道“继续。”
“第十九名,太学生马昱淮南路江宁府人。”
……
“第六名,荆州士子毕渐,籍两湖路荆州潜江人。”
……
突然,张商英脸色又变了一下,停顿了起来,这让已经有点不耐烦的李清臣沉声道“念!”
“第五名,太学生苏过,籍四川路眉州眉山人。”
果然,李清臣听到苏过的名字的时候,脸色如同锅底般黑地可怕。但是他还保持着仪态,反而怒极而笑了起来“子瞻生了个好儿子啊!说起来,本官和子瞻也是莫逆之交,按理说应该给苏过这个子侄关照,拔到第三。”
第五和第三有什么区别?
不大。
反正,张商英觉得李清臣肯定是气糊涂了。当然,这也不能怪李清臣,有些事能做,但不能说出来。打压苏门,在朝堂上能说也能做,但在朝廷的抡才大典上,他只能做,不能说。这算是打落了门牙往肚里咽的苦果,他就算是不愿意,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张商英心头飘过一丝忧虑,心说“接下来不会出幺蛾子了吧?”
说起来,赵煦亲政之后,变法派的官员一个个从各地被召回京城,高官厚禄毫不吝啬。似乎大宋自熙宁变法之后,变法之风将再一次席卷整个大宋。
但变法派之间也不是一团和气,章惇实力最强,而且蔡卞和蔡京这对兄弟跟着章惇,其他人也暂时威胁不到章惇的相位。
其次就是李清臣了,省试主考,这是皇帝对他信赖的表现。殿试之前,李清臣必然会升迁到副相的官位。
但空缺的官职之中,似乎只有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丞的官位可以让他去选择。但是这两个官位,他都看不上。
最后就是曾布,曾布是个性格乖张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怎么想。
但曾家底蕴深厚,是一方豪强,能够成为变法派中一方山头也是有原因的,至少张商英这样未担任过高官的变法新贵绝对不敢招惹。投靠李清臣并不丢人。再说了,他可没有皇帝的赏识,也没有底蕴深厚的家族可以依靠,宦海三十年,连后辈蔡京等人都比他混的好得多,只能在三派人之中站队。李清臣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个变法派的大佬,吕惠卿。
这位比较倒霉,曾经是变法派的二当家,却被章惇、曾布、李清臣三人联手摁死在了西北,根本就不给他回到朝堂的机会。
怕什么,来什么。
张商英又念了几个名字,轮到第一名的时候,彻底傻眼了。李清臣对保守派中的官员,有个人恩怨的不多,但唯独一个人绕不过去。
这人曾经用一句话将李清臣弄得狼狈不堪,可以说这位是李清臣在保守派中唯一有私人恩怨的仇人。可让他紧张不已的是,除去了糊名卷子,士子的名字跃然纸上,竟是李清臣仇人的儿子,这让他这个附庸李清臣的手下怎么办?
李清臣是个有城府的人,但也被接二连三的意外撩拨地心火旺盛。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被苏辙和黄庭坚两个家伙联手给阴了。什么苏辙不待见苏轼的几个徒孙,这都是假象。原来故意演戏给自己看。只有他自己还蒙在鼓里,说不定此时此刻,苏辙和苏轼这对奸诈的兄弟,指不定高兴成什么样呢?
见张商英愣在边上,他似乎明白了张商英的为难。
总不会是那小子吧?
李清臣一把夺过卷子,看了一眼糊名揭开的地方,身形踉跄几步,眼前顿时一黑。好不容易扶着书案才没有跌倒。咬着后槽牙一字一句的道“绍圣元年省试第一名,太学生范冲,籍四川路成都府华阳县。”
说完,李清臣整个人都被气地发抖起来。
张商英小声道“大人,誊名吗?”
“为什么不?”李清臣傲然的回头怒视张商英,开口道“本官虽是今科主考,但朝廷抡才大典,怎能私心作祟?”
张商英撇撇嘴,心说“您高兴就好。”
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法更改了。前二十名的卷子,李清臣作为主考官,他要是不圈阅,不点头认同,怎么会拆糊名?
可以说,这二十个人都是李清臣亲自点头的今科士子中的佼佼者。将是李清臣这一科主考,最得意的学生。但这二十人之中,李清臣至少想要亲手掐死三个人。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真要是优秀的卷子,都已经认同了对方拔贡的身份,还黜落,最后灰头土脸的肯定是他。
李清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这几个人的名次改变,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连他都不屑去做。
挥手让张商英带着誊写好的榜单准备张贴事宜,自己却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了官衙之中,眼神死死的盯着那份用他的文章应试的卷子,忍不住拆开了糊名之后,李清车气地猛抽了自己一个嘴巴。
他早该想到的,李云,也就这货会干的出来这种没品的事。
就在李云对李逵吹牛,他就要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
在贡院的李清臣却遇上了人生最黑暗的一段经历。
他人品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外界传言他附炎趋势,其实还是能够守住本心的名儒。还有小道消息传出,苏门三杰高中前二十,大主考李清臣猛抽嘴巴子一个。似乎李清臣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陷害忠良不成,最后只能自残。
至于说附炎趋势,其实另有隐情?
但李清臣是个极其骄傲的人,他不在意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他就支持了变法派,怎么了?
更何况,他上了变法派这艘船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来过。其实他还是有机会下船,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当初元祐初年的时候,他的处境可要比章惇、蔡卞、曾布等人的处境好很多。他在熙宁变法期间,执行的官制革新,保守派对他并没有太多的敌视。
说起来,曾布是真头铁。他是变法派,同时也是变法的反对者,这一点,都快赶上苏轼了。因为对《市易法》的反对,曾布被老大王安石贬谪。等到神宗驾崩之后,他只要表现出对变法派的厌恶,就能轻松进入朝堂,也不用在京城外四处奔波做官了。可是曾布却不干,坚持认为熙宁变法之中,除了《市易法》之外,其他都是良法,坚决不向保守派低头。
这样一来,他就两头没落好,但曾家可不是李家,底蕴深厚,南丰七曾的名头,在大宋也是难出其右。最出名的就是,嘉祐二年,曾家有四个兄弟一起考中了进士。
相比这些大家族,李清臣可没有任何依靠的家族背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