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尤其是,李全这家伙最近慌地很,深怕表演不到位,很容易露出马脚。
李全看向李逵,表情颇为无奈,意思就像是说“兄弟你也看到了,这娘们坏的很,明知道自己装傻子很辛苦,却故意不说。”
可这是胖春的问题吗
许春丽虽然有了个胖春的名头,但她并不算胖,而是结实。拿刀能杀猪的那种豪放女。她做不来那种心细如发的温柔和贤淑,仿佛是官宦家出来的女子。她就是个厨娘,嗓门大,心直口快的女人。可她毕竟是女人,尤其是怀孕的女人本来就敏感,而且多疑。尤其是头胎的时候,因为恐惧和不安,女人天生的感知力会变得无比强大。
就李全这把戏,能瞒过胖春几个月
胖春就是生气,看李全为了骗她,能傻成什么样
可这一次,胖春真的怕了。有的人是傻子,却要装成聪明人,到最后,别人都看穿了他,而他自己却信了。
有的人不是傻子,却要装成傻子,到最后,不仅他信了,他周围的人也信了。
胖春最怕李全是后一种,自己骗着骗着,最后掉坑里,成了一辈子的傻子。
李全就差走这一步,总之,他的状态很玄乎。再进一步,就是实打实的傻子,要是退出来,估计还是有人喊他傻子。
反正巷子里的小孩子,在他背后总是喊他大傻。
巷子里还有二傻,就是二牛。
“行了,少说两句,这生孩子可是女人去阎王殿前走一遭。你也是死脑筋,为什么不一点点的变好些,然后让你媳妇顺心,生孩子也爽利”遇到家里女人生孩子,有经验的老女人顿时成了话事人,有种大权独揽的感觉。
张氏就是这样,意气风发的忙里忙外指挥落定,嘱咐手底下的奴仆烧水,准备。还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备用的物件,李逵一脸惊恐地发现,草木灰也在其中,有种要做肥皂的感觉。
可明显,现在做肥皂也来不及了。
再说了,肥皂的用途不是接生吧
老娘张氏见所有人都听话的服从,满意的点点头道“行了,都差不多了,我去看看。”
说话见,将跟着要去帮忙的李全给打了出来。一边打,一边骂“往日里你装傻子,现在是真成傻子了女人生孩子也是你个大老爷们该去的地方行了,这才刚开始,等着吧,生孩子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说完,张氏傲娇地迈步进入了产房。
很快,张氏一脸古怪的出来了。口中念念有词的絮叨着,似乎见鬼的表情,凑近了,才听到她的语气似乎有种匪夷所思的味道“这生孩子跟下个蛋似的,稳婆才刚来,脑袋快出来了,这也太爽利了吧”
有过难产经历的张氏,对于胖春的顺利有点羡慕,同时也有不可思议的感觉。张氏就是因为生李大郎的时候难产,差点一尸两命,最后虽然生养了下来,但对李大郎却非常不待见。很多女人对自己生养的儿子不喜欢,很大的原因就是难产。觉得这孩子是来讨债的鬼魂投胎,差点要了她们的命。
至于李逵张氏喜欢小儿子,还是个没给她添麻烦的小儿子需要理由吗
原先张氏认为胖春好生养,屁股大,骨架大,一副能开枝散叶的好身板。可她对胖春还是低估了,以前她认为胖春能生养,那是因为胖春长了一副宽大的骨架。对于大宋的男人来说,宽大的骨架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因为骨架小,才有珠圆玉润般的剔透感,还不会给人视觉上臃肿的肥胖。尤其是手感有道是好女一身膘,说的就是这个。但好女,绝对不是肥女,这是两回事。
尤其是文人,对于个子娇小的美女有着近乎让人痴狂的迷恋。
但大骨架的女人也不是什一点好处都没有。
首先,身材高大,可以当男人使。种地干活是把好手,力气大,平日里男人不在也能当顶梁柱。
其次,大骨架的女人好生养。说明,大骨架的女人遇到难产的可能低。在保大保小没有任何意义的年代,顺利生产的意义有多大,足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延续。
李全别看已经脱离了傻子的队伍,但他却没有体会到脑袋快出来了这句话的意义。只好看向见多识广的李逵,问道“二哥,脑袋快出来了,这是啥意思”
李逵瞪眼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他又不是万能的,什么事都知道。生孩子的学问,他也没学过。
反倒是许伯听到了张氏的嘀咕,却放心了不少。他经历过那种近乎绝望的煎熬。也知道脑袋快出来了,对一个产妇是多大的喜讯。要是当年他媳妇能这么容易,他也不会孤苦伶仃拖着个女儿过日子了。他如今年纪大了,只有个女儿相依为命。倒是有个女婿,可女婿太不靠谱。再说了,女儿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依靠。要是女儿这一关没走过去,对他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剩下苟活二字而已。辛运的是,老天似乎待他不薄。
如今女人顺利生养,这对许伯来说,他就等于有了第三代人可以照应。人生的意义一下子变得非凡起来。
“准备热水,孩子快出来了。”
稳婆不愧为京城中有名的好稳婆,就那股子气势,足以让主家人信心增添不少。
没多久,产房里就出现了婴儿的啼哭。
李全愣愣的站在了院子里,忽然间泪水从眼眶里流淌了下来,他也不知道为何激动,为何落泪。可就是抑制不住心头的百味杂陈。
可能,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后代,而变得温暖了许多。
“老爷,来看看多俊的孩子,是个带把的。”
“带把的好,带把的好啊”许伯也是激动地偷偷擦拭眼眶,感受着血脉延续的喜悦。
反倒是李全瞅了一眼,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反而有点担心道“看着小,还丑,小耗子似的”
没等他说完,就被张氏用笤帚打了脑袋,怒骂道“混账小子,不会说话,别说话。老二啊,打赏。”
稳婆眼巴巴的等着,就为了这句话。眉开眼笑的道了个万福“谢老夫人。”
李逵平日里不拿钱,不过兜里也不是一点钱都没有。摸出个银锭,丢给了稳婆道“在家看两天,等人没事了,再走。”
“小妇人省的。”
这边终于喜笑颜开,门口三叔公带着个穿着绿色官袍的人走了进来,笑着对李逵道“逵娃子,你的官定下来了。”
稳婆急忙贺喜道“恭贺老爷,双喜临门。”
“探花郎,接了释福授官诏书,三日之内去吏部领取官印,官袍,还有官身文书。”来人似乎也看到了李家人似乎忙乱成一团,也没有叨扰的打算。直接将释福授官诏书给了李逵。
李逵展开瞅了一眼,顿时有点云山雾罩的感觉,拉住来人道“这不是个官吧”
“是官”对方口气斩钉截铁。
李逵迟疑地问道“几品”
“从七。”对方有点不耐烦。
这已经不算辱没了探花郎的身份,从七品已经不错了,很多进士是九品官开始做起。苏轼一开始也仅仅是做了太学正,九品的小官。李逵身为苏轼徒孙,也不能嫌弃从七品的官职小。
可这个官职别看李逵在大宋混的有模有样,但是大宋的官职,有些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问题是,新的官职还会不停的被创造出来“这位大人,这官到底在哪里办公,掌管何事”
对方纠结了一阵,解释道“官家出后宫之后,你跟着;官家入后宫,你回家。”
李逵气恼道“这是爷们该干的事”
第375章 吃你家大米了吗?
要是对方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味道就变了。说起来,给李逵的这个直密阁已经是莫大的恩典。在元丰改制之前,这个官职是秘书省掌管图书的官。很重要,相当于大宋藏书馆的馆长,地位超然,需要任职多年史官的经历才会升任。
但元丰改制之后,李清臣把直馆、直院之类的官职都给撤了,然后保留了一个直密阁的官职。
变成了没有实权,没有属员,没有官衙的三无官员。主要的工作就是,皇帝想起来了,招手即来,皇帝没想起来,就随便溜达的秘书省闲散官员。更多的时候,这个官职的作用是贴职,说白了就是白领一份俸禄的官职。
“这直秘阁管多少人”
“嗯,没人可管。”
“在哪个衙门坐衙”
“没衙门。原先有,但如今直密阁撤了,就保留个官职。原先的衙门归著作郎管了。”原属于直秘阁的地盘,都让著作郎给占了,李逵这个气啊
李逵整个人都不好了,连个官衙都没有的从七品官职这还是个官他觉得自己得到的这官有点像是宦官,啥叫皇帝出后宫,你跟着;皇帝回后宫,你回家尤其是皇帝不能轻易出皇宫,这官显然是跟着皇帝在几个大殿里转悠的闲职。
殿前的宦官也做这事
他李逵能落下脸来跟郝随这厮抢着做事
就比如殿前押班宦官郝随干的就是这样的事。只不过,郝随因为下面剃干净了,能混进后宫。李逵因为没过那道程序,混不进后宫。
可平日里,郝随也不能管理后宫的事啊
他进后宫,是因为他的住处在宫里的住处在后宫。又不是他需要跟着皇帝去管理后宫。
更过分的是,郝随这厮还是从六品的殿前押班宦官,压着他一头。这官比宦官还不如啊
见李逵一脸嫌弃的样子,反倒是吏部来传旨的官员心里不平衡了起来,心中腹诽不已“直密阁不香吗这可是皇帝身边的宠臣你丫知道多少人眼巴巴的想要做这个官,却没有机会”
可没办法,别看自己从六,比李逵高两级。可真要比起来,吏部的员外郎算个屁
“李探花,你这官不小了,主要是跟随官家左右,平日里也清闲,而且升官还快,愚兄仕途十多年,眼热兄弟还没机会呢这是陛下对你的恩宠,往科的探花可没有这等好事。”对方压着心头的难受劲,心说“你不要,给我呀”
别看满朝文武,四五品的高官,可真要比说话管用,还不如这从七品的直秘阁。
吏部的官员实在受不了李逵对直秘阁的嫌弃,内心千疮百孔的落荒而逃。
三叔公凑近眼巴巴的看着李逵手里的释福授官诏书,他老人家识字有限,但喜欢读书,出门在外,都带着个书箱。当然是派个人给他读,他自己听,然后瞎琢磨。
“人杰,啥官你如此沮丧”三叔公看李逵的脸色不太好,显然是对授予的官职不满意。
“直秘阁,也不知道干什么的”别看李逵在大宋已经混迹了三年多,可问题是,大宋的官职也是出奇的多,不少官职乍一听,都有种让他这个官场新丁长见识的新奇。
早有有识之士指出,大宋有三冗两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还有两积积贫,积弱。
绍圣元年甲戌科取进士609人,官职的倒是全部授予。但实际上,真正得到官职的不到二百人。一部分赶赴各地担任县令、县丞、教授等职。另外一部分被直接打发去了太学回炉。反正太学正这个官职自从设立之后,就没有人数的限制。从九品的小官,平日里在太学里给博士打杂,博士上课的时候,还要听讲,放学后收作业这压根就不是当官,而是在太学里当班长。
其实,大宋真要是只有进士可以授官,根本就不够用。大宋有近1200个县,280几个州,24路,还有隶属于京城的各个衙门,文官至少需要四五千之数。而且大宋长寿者不多,新科进士做官没几年,病故的也不少。三年出六百个进士也不够用。
大宋可没有举人做官的先例,也没有举人这一说法。只有通过解试之后的举子之说,但举子是不能做官的。
造成大宋如今冗官局面的主要是因为大宋的恩荫官太多了,多到根本就安排不下去的地步,而且占据的都是低级的小官。比如说县城、县令、主簿等等的,都被官职很小的恩荫官霸占了。
其实也不是霸占,他们也想当大官,可是实力不允许。除非参加科举,中进士这一条路,要不然,只能做小官。范纯仁就是这样的情况,恩荫出仕,从县令开始做起。他要是不中进士,最多也就是能做个通判。但是恩荫官员,基本上做到通判已经是到头了。根本就没有升迁的可能。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县里头转悠,根本不可能去州衙当官。
就像是潞国公文彦博府邸,他有八个儿子,按照他的身份,八个儿子都会得到恩荫。加上他弟弟文彦若,两家有十几个儿子,还有几十个孙子,至少能有四分之一获得朝廷的恩典。可他家就两个进士,一个是文彦博自己,还有一个是他弟弟文彦若。
可才出了两个进士,家族却因为他们两兄弟,出了十几个文官。
这样的家族在大宋不在少数。
在大宋初年,看不出这样做的坏处。因为百废待兴,需要有人做事。但到了仁宗时期,冗官问题变得沉重起来。
这也是范仲淹和王安石执意要变法的原因了。
其实在李逵看来,变法就是玩闹。即便变法成功了,百姓也得不到好处。
因为朝廷有钱了,就只会做两件事。皇帝折腾,还有就是朝廷折腾。
皇帝折腾穷奢极欲,然后国家继续变穷,百姓还得在黄莲水里泡着。
朝廷折腾那就是要打仗了,兴兵祸,起战端,百姓还得在黄连水里开泡着。
就像是张养浩的一首小令中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他看来,朝廷变法,完全是瞎闹,属于自己坑自己的傻缺。不成功,将自己折腾了个半死。成功了,朝廷有钱了,皇帝膨胀了,就该去撩拨大宋隐藏最深的痛了幽云十六州。辽宋大战一触即发,就大宋如今的军队,别看百四十万人,能打仗的有三十万枢密使就该偷着笑了。
辽国最近这些年也不成了,但打大宋有心里优势,加上还是骑兵作战。估计最后两家人都是累个半死,谁也奈何不了谁。
有可能大宋最终还会吃亏,给辽国的岁币要涨。
毕竟大宋打一个弹丸大小的西夏,快折腾了五十年,还是没能把西夏怎么样。
李逵的野心其实也不大,他就想要当回县太爷,要是境内有匪徒山寨的话,就更完美了,他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衙役们把贼人给剿了。即便衙役们不堪重用,也不要紧,他自己一个人去。然后过一过断案的瘾,差不多就完了。
别说他胸无大志,主要是他这情况,基本上没机会当宰相。
就算是当了宰相又如何
谁能保证宰相说的话,就一定管用
章惇是宰相,可他手下的人都琢磨着坑他,这个宰相做起来也没啥意思。之前是李清臣,想要得到副相,原因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