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这也是为什么李清更希望李云能够继续考虑读书参加科举的原因。

    “刚才小侄说的都不是重点,兵法可以在中武进士之后去学,箭术马术也是如此,但唯独一样,武功不行。”高俅道“武功虽说也是能够苦练出来的,但天赋很多人都没有。武举的关键就是最后沙场的对战。”

    “没有规矩,没有任何规矩。在起码的防护之后,就是一场乱战,三百人,闹哄哄的在校场,谁要是能够挺下来,基本上一个武进士的名头就稳了。因为,殿前司和兵部的官员都会在纱场上只有十多个人能站着的时候,才结束这场乱战。”

    李清张了张嘴,他听高俅的解释,虽然长见识了,但问题是他听着武举的考试,怎么就那么不靠谱呢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而李云的爷爷更是一脸嫌弃道“这岂不是乡间打群架的路数吗抢亲,抢水,都是这个路数。咱老李家有经验,不虚任何人。”

    李清埋怨的看了一眼李利德,自己老爹胡说八道,他也不敢阻止。可您老就不怕把咱家的底给掀了

    李利德这才尴尬的讪笑了几声,表示再也不说了。

    李清这才长叹道“如此说来,李云的武举也玄了”

    李云没想到自己老爹如此没有信心,想要开口给老爹信心,却发现自己真没有多少说服力。反倒是李逵笑道“打群架,一味的猛冲猛打都不是长久的办法你们这是什么眼神”

    在场有个算一个,看李逵的眼神都很疑惑。心说“你不就是这样的人”

    沂水李人杰,要和你们单挑,你们随便上,老子就一个

    一直以来,李逵就是给人这种天下第一猛将的印象。从沂水第一好汉,然后到京东东路第一好汉。

    好在李逵如今地位今非昔比,已经是进士老爷,直秘阁了。旁人也知道了掩饰,李逵这才耐着性子说了下去“李云一个人恐怕不行,需要抱团。几个人,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型的战阵,可攻可守,进退自如,就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终于轮到李云发挥了,帮手李云自己给自己找好了,他雀跃道“爹,爷爷,我都找好了。”

    李利德却担忧道“解千、解万武功不行,胆子也不成。听说之前在济州,因为怕事,半道上还丢人的跑了”

    说到一半,李利德说不下去了,他发现解千和解万正在角落里安静的待着,眼神却颇为无辜。似乎再对老头控诉“李云他爷爷,我们都在呢”

    可没办法,李家人就是这么耿直。

    李清为了掩饰尴尬,对李逵道“人杰,清叔有个不情之请,还请人杰不要忙着拒绝。”

    “清叔还请说。”

    “距离武举还有些日子,清叔想要请你帮忙给李云几个练练。”李清不好意思道。

    李逵满不在乎道“行”

    “爹”

    李云反对,但没用。

    李清说道“检验战阵的实力,只能是战阵。有李逵加入冲阵,加上我和林哥,特训几日,足以对这三人有所裨益了。”

    李云翻着白眼不想说话,他觉得自己的亲爹有借着特训他的由头,行大义灭亲之举。

    可让他叫屈的是,他也没做天怒人怨的事啊

    反倒是解千和解万一脸期待,他们终于能够面对沂水第一好汉李逵,想想,都让他们兄弟激动不已。

    李云看向解氏兄弟的目光鄙视不已,连爷都放弃了和李逵一争长短的想法,就你们俩,也配




第381章 要发达的太史局
    对于大宋的建筑水平,李逵一直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待的。

    华夏的建造工艺,在木建筑之中,唐宋达到了工艺上的巅峰。不少建筑在历史中幸免于难,甚至屹立千年而不倒。

    像是应县木塔,虽建于辽国,但工匠都是汉人。

    宫殿群还有像晋祠,都是保存将近千年的瑰宝。

    砖石结构的塔就更多了,出名也不少。像是嵩岳寺塔、千寻塔等,年代早的南北朝,年代稍晚些的也是南北宋时期。就算是倒掉的塔,比如说西湖边上的雷峰塔,也是在民国时期倒塌,也有将近九百年的历史。

    一座钟楼而已,李逵真不担心会建不起来。

    但是才一天时间,预算还是被扣了近一半,这让他连生气都没办法找人清算。他总不能再去都事堂找章惇吧

    还真以为章惇会怕他

    章惇只是不想动手欺负李逵而已,站在他的地位,宰相对付一个从七品的小官,说出去都不嫌丢人

    可边上的苏颂却一脸笑呵呵地对李逵道“人杰,这已经不错了,经费已经足够建造钟楼。只是两座钟楼改成了一座。再说了,两座钟楼虽然看起来挺像回事,但你让鼓楼放哪儿去”

    大宋的皇宫虽不怎么规整。但钟楼对应是鼓楼的布局,这规矩还没有破。甭管是皇宫,道宫,还是寺院,进门安放钟楼和鼓楼的规矩,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

    当然,李逵报仇的希望也幻灭了“徽猷阁、敷文阁,那就先留着,不拆了。”

    边上太史局正韩公廉嘴角扯了扯,有点对李逵的虚张声势不太待见。他也是水运仪象台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和苏颂合作,将这件天文仪器设计并建造了起来。

    韩公廉是制度官,作为太史局五官之一,他主管的是时间。不同于其他掌管的是量度之类的,关乎税收的制度官。他掌管的是一年四季的计算,好安排农时。别看管的事很大,官却很小。

    太史局一网下去,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就像是御医馆设在了翰林院之下,大宋御医们一个个都顶着翰林偌大的名头,却无法摆脱八品以下的卑微身份。太史局比御医更不堪,二把手太史局丞,从八品;就算是一把手太史局五官正,也只是正八品的小官。

    甚至比直秘阁都不如,毕竟直秘阁里最次也是个同进士出身的文官。放出京城,少说也是个通判的官职,要是再高一点就是知州了。太史局出了京城,连个官职都捞不着。

    而且太史局,很多都是子承父业。

    李逵嚷嚷着震天响,说要把徽猷阁、敷文阁怎么着,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就算是皇帝,不可能将这两座在皇城没多少存在感,却给老臣子养老的馆阁如何。

    韩公廉撇撇嘴,他不太喜欢李逵。从性格上,他更喜欢碌碌无为,却思维缜密的苏颂。这位大老爷当官虽不怎么样,政绩平平,但不得不说,人缘很不错,以至于保守派虽然要倒台了,但皇帝却愿意保他。别看苏老爷子是进士出身,但在机器设计上的成就,让韩公廉敬佩不已。

    但李逵

    算了,听说经常喜欢在京城里和御拳馆的杀胚混迹在一起,估计也就是想要靠着太史局捞一笔功劳而已。

    但对韩公廉来说,只要李逵能要来钱,别说五十万贯,五万贯,就算是五千贯,对于太史局的同僚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经费。

    他们苦日子过习惯了,虽对李逵不喜,但架不住对钱挺不起腰来。

    站在十几米高的水运仪象台前,李逵用手在图纸上比划着累赘一般的东西道“这些不要,好好的仪象台,弄这么多假人做甚像戏台子似的,要是抛去这些,整个机器就能减少很大一部分的空间,也不会如此笨重。”

    “这”韩公廉脸色古怪的看向了苏颂。很多半自动的机器,基本上都出自太史局这种神奇的衙门。他们不缺技术人才,更不缺设计者,但外观设计却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本来,八品的小官,在大佬面前哪有什么说话的份

    当韩公廉看向苏颂不敢吱声的时候,李逵就品出味来了,这根本就不是这帮搞技术的靡费朝廷的拨款。而是老大人苏颂的个人恶趣味。

    水运仪象台上一百多个木头小人,都是有轨道连接,到了整点的时候,还会出来敲敲打打一番,颇为热闹。

    “老夫以为,这样很热闹。机器冰冷,缺乏生气,有这些轨道连接的小人,就显得有生气多了。”苏颂揶揄道。

    这竟然是苏颂的审美

    李逵也知道,别说大宋了,往前数八百年,往后数八百年,天朝的审美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甚至一度还影响了西方传教士进贡给明清时期皇帝的自鸣钟的风格。

    如果是韩公廉的恶趣味,李逵肯定无情的嘲讽他,你丫一个不入流的八品官,还敢将自己的喜好放在朝廷如此重要的机器上

    但苏颂

    算了,这位一把年纪了,关键还是二品官,他估计惹不起。只好低声下气的建议道“老大人,您看是否能减少些您也知道,钟楼一旦建成,要放在离地十多丈高的高塔之上,这么多假人恐怕真没处安放。”

    “人杰,不用说了,老夫之过,当初太后给的钱太多了,没处花”

    韩公廉吓得脸色惨白,都想捂着苏颂的嘴不让他说下去了。硬着头皮打断道“苏大人,我们的来意。”

    苏颂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来意,对李逵诉苦道“人杰,这次我们来,主要是齿轮的问题,你也知道木制件不牢固,但做起来方便。而且也方便替换。但是青铜坚硬,用泥范做出来的谬误太大,且难以打磨,一旦做坏了,就只能扔掉。这样下去,经费可能会不够用。现在还仅仅是建模,真要是做起来,恐怕此钟将遥遥无期啊”

    “老大人,工匠们用什么工具制作齿轮”

    “泥范,制作之后晾干,煅烧,之后浇筑。但要么歪了些,不能用。要么干脆都是坏的,连打磨的价值都没有。”

    李逵心中有所明悟,确实,齿轮加工永远是手工加工件中的难点。想要解决,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机床,可这玩意就别想了,根本就不可能。

    建个水力推动的机床并不难,但问题是,刀具怎么办

    李逵又不会冶金和提炼,在什么都没有的空白领域,填补出一棵科技大树出来。

    但李逵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太史局找到了一根粗大的蜡烛,拿出一把刻刀,随意雕刻了一只兔子。好好的一根蜡烛就被他浪费了,韩公廉也不敢开口说李逵的不是。太史局今后好几年的经费,都靠着这位爷了,对金主爸爸,他有着极大的耐心,献媚道“李直秘的技艺高超,聊聊几笔,就将黄将军给刻画的惟妙惟肖,令我等敬佩不已。”

    黄将军,虽然是只大橘。

    还有可能朝着胖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但它在皇城内,几乎是路人皆知的猫界大佬。

    李逵砸吧着嘴,他很想告诉韩公廉,你连拍马屁的技术都不到家,怪不得只能屈居人之下。但他雕刻不是为了炫技,更不是为了让人吹捧,而是用这种办法告诉韩公廉,齿轮制作可以有捷径可走。李逵指着手中的小物件,对韩公廉道“蜡容易加工,且遇热会融化,只要用炒过的沙子,洒在雕好的蜡件表面,就能形成一层很薄的沙土层。煅烧之后,内部的蜡融化燃烧,外壳却保留了下来,且坚硬。然后将融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之中,冷却之后,应该可以制作出比较精良的工件。”

    苏颂和韩公廉都是技术男,大宋别人听不懂的技术,在他们根本就不是问题。

    苏颂激动道“贤侄,如此一来,我们这模具的建造就大大加快了,少不了三个月说不定就能初见端倪。”

    “没错,两位大人,工匠们只要掌握了蜡雕制作模具的办法,齿轮的精度就上来了,且青铜件不需要经常维护,咱们为何不多做一件模型,给陛下送去”

    韩公廉豁然开朗,但他一直属于被打压的一挂,有点好东西,就准备送人。

    在皇城内,最理想的送礼对象就是皇帝了。

    可李逵琢磨着有点不对劲,给皇帝送钟,你咋想的

    他琢磨着先给户部做一个落地钟,就大宋的能工巧匠们,只要解决了齿轮的问题,其他的技术还是难题吗

    他对韩公廉道“韩兄,且不忙。给陛下的献礼,不能出纰漏。不如先给户部送一座,他们管着钱,要是能尽快拿来朝廷的拨款,也好大干一场。说不定,这将来还是一门大生意。”

    “生意”

    韩公廉有点傻眼,座钟的模型还能成为生意

    但苏颂已经听明白了,颔首道“公廉,你就听人杰的,准没错。”

    李逵最后嘱咐道“苏大人,韩兄,我就一个要求,零件尽量减少,简单,实用,在保证座钟的精准的同时,尽量降低制造成本。”

    “李直秘,你真想卖啊”韩公廉傻眼了,他原本以为李逵不过是阿里镀金的,没想到是来和太史局做生意的,这总感觉太史局要发达了的样子。

    韩公廉拍着胸脯道“还请李直秘放心,老韩别的没本事,设计精简一座走时钟,还是可以办到的。还请大人给此法命名。”

    “不如叫李氏铸造法”苏颂在边上提议道。这完全是要给李逵扬名的意思。

    李逵哪敢答应,选了个本来的名字,道“就叫失蜡法”

    “失蜡法好,失蜡法形象。”韩公廉赞美道,丝毫没有反应过来,失去了最好的马屁机会。

    “好,要是此事成了,本官给你在陛下哪里请功”李逵大包大揽道,在他看来,时钟绝对是这个时代所有有钱人都无法绕过去的奢侈品。要是能将价格打压下去,乡下地主,普通城市中产或许也会为一座能够精准记录时间的机器而疯狂。

    而对李逵来说,这也意义非凡。

    因为技术的进步,总是需要跨时代的工业品。

    “谢大人栽培”韩公廉喜色难以掩饰道。

    反倒是在旁的苏颂对李逵的表现若有所思,似乎很满意,更又像是给政敌使绊子的得意。

    原以为李逵在商场顺风顺水,甚至还弄出了雪花盐这等吸金巨兽。但太史局都是些固执的技术人才,性格没有文官圆滑,底蕴没有武将深厚。李逵一个读书人,恐怕要在这地方走麦城。没想到,李逵仅仅是提出个建议和设想,就困扰了太史局多年的技术难题给破解了。

    李逵用一个小技术,就改变了太史局对李逵这位直秘的看法。原先,就连韩公廉都认为李逵是外行领导内行,属于太史局上头派来捞功劳的新贵。

    当然李逵的这个新贵是打引号的,他似乎是被引导者一步步和太史局绑在了一起。虽说,建造钟楼是他提议的,但一个直秘而已的小官,还能改变皇城的布局不成

    要没有大佬们的推动,李逵根本就不可能如愿。

    而推动的原因也很简单,李逵能文能武,文就不说了,苏轼教导出来的人,差也差不到哪儿去。殿试探花虽有侥幸的成分,但他圣眷正隆,皇帝的心思不能不考虑。

    关键是,怎么安排李逵的官职,才是大佬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李逵很有想法,他要是做亲民官,很容易做出政绩。而且善于商业,一旦让李逵出名,就是另一个王安石。这样的后果,就连章惇都会担心。更何况,李清臣等人对李逵也很不放心。
1...226227228229230...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