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陈应未必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太原王氏身上,焦炭炼钢的利润太大,为了这个巨大的利益,愿意替陈应出头的人肯定会很多,七宗五望,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实在不行陈应就去找赵郡李氏,或者范阳卢氏,更或者是清河崔氏。

    正所谓离了张屠户,也不会吃混毛猪。

    听闻他的话,王珪忍不住翻了翻白眼,他可没觉得和灭掉一个汾州柴氏有多困难,但是山东贵族集团都是盘根错节,相互联姻,灭掉柴氏不难,然而灭掉柴氏之后的后遗症却不好消化。可是石炭炼钢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李建成则是眨了眨眼睛,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本宫有一个私下的问题想问陈卿,陈卿与柴氏到底有何仇怨,要不死不休本宫在汾州柴氏还有几分薄面,若是陈卿愿意,本宫可代为说项……”

    “哎……”陈应悠悠长叹了一口气,道:“其实,臣下与柴氏往日无仇,旧日无怨。”

    一听这话,王珪忍不住心中暗骂:“没仇你还要灭人满门,有仇岂不是要诛人九族”

    李建成皱起眉头,望着陈应露出思付之色。

    “此间事不足以与外人道,请太子殿下体谅一二。”陈应不好意思的朝着

    裴矩与王珪尴尬的笑笑。

    李建成的反应不出乎陈应的预料,李建成道:“此间乃本宫腹心,亦无秘密闭其言行。”

    陈应只好苦笑着道:“只是汾州柴氏太不识抬举了,他们扣着平阳公主的堂书,死拿着不放手,执意要让平阳公主为柴驸马终身守节。”

    陈应语气中特别加重了终身守节四个字,李建成闻言脸色大变,气愤得满脸涨红:“好胆。”

    &nbs




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谁?
    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谁

    隋朝的灭亡属于统治阶级士大夫与皇帝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分崩离析。

    明朝事实上也差不多,也是士大夫与皇帝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还是归结到“银子”上来,陈应捻着书稿的纸页,在灯下若有所思的走神。

    关中八百里沃土,看上去耕地不少,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世族门阀和权贵的疯狂吞并土地,最终让唐朝丧失国家的公信力,酿成安史之乱。在隋朝大业五年,关中人口多达三百零七万人(根据《唐史论从》第十六期,由陕西师范大学隋唐五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编辑而成,数据下同)然而到了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关中人口才一百四十三万人,然而就是这一百四十三万人口,每年需要从关内调运漕粮二十万石,到了天宝元年关中人口增至三百二十一万人,然而关中粮食缺口却达到了天宝三年四百万石《新唐书食货志》。

    陈应很自然的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滑稽的问题,关中的耕地在唐朝时期超过四十万倾,唐代一亩为五百八十一平方,一百亩为一倾,可以说是四千万亩,把人数假设为四百万人,每个人还拥有十亩耕地,以这个时候的亩产量,维持正常食用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唐朝却变成了关中大饥,山东接济。

    最直观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猜测,大量的土地都到了门阀和世族、勋贵手中,他们不用交税,朝廷的税赋减少,不得不调粮入京。更加悲剧的是,关中是大唐的根本所在,由于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安置府兵,结果从西魏建立的府制在天宝年间,彻底崩溃。

    在后世关中仅为一百五十一万公倾,仅是相当大约二十六万倾,约为唐朝的三分之二,可是后世的粮食产出却为九百三十二万吨,养活关中两千余万人口,却毫无压力。陈应暗暗想着,哪怕粮食产能仅为后世的一半,养活关中人口就不能问题。

    如果让陈应把粮食提高到亩产千斤,陈应并没有任何把握,毕竟化肥的功效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果陈应可以良田亩产能达到五石以上,以唐朝的关中土地规模,养活千万人口也是可以的。

    李秀宁看着陈应走神忍不住的问道:“陈郎,陈郎你在想什么”

    陈应摇摇头道:“没有什么!”

    李秀宁露出根本就不相信的样子,转而扭过头去。

    陈应只好苦笑道:“我是在想,生产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在同一片土地上能够养活的人口基数及军事组织能力的根本性差距。”

    后现代的词语,让李秀宁听得迷迷糊糊,如同云山雾绕。李秀宁疑惑的问道:“这与你修书有什么直接关系”

    陈应暗叹自已真是庸人自忧。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也不能太大,万一太大了就容易扯到蛋。比如王莽,比如杨广,这二位大哥都是因为改革的步子太大,把自己给玩进去了。

    陈应苦笑着没有来得及说话。

    李秀宁将书扔在桌案上,起身冲翠儿道:“看来有人并不高兴我们过来……咱们也别在这里碍眼了,收拾东西,咱们回府。”说着,李秀宁又懵逼的翠儿眨眨眼睛。

    翠儿好半天总算没有白费李秀宁的好意,领悟了李秀宁的意思:“公主殿下,奴婢这就去收拾东西。”

    说着李秀宁与翠儿联袂朝门外走去。

    陈应虽然不是初哥了,可是他实在匮乏与女人打交道的经验,如果是后世的一个情场高手,一眼就可以李秀宁在嬉耍陈应。

    可是,陈应却没有看出来啊,他还以为李秀宁是真的生气了,急忙上前拦住李秀宁急道:“三娘,我才没有不欢迎你来啊,你能来我……我……非常开心。”

    陈应一紧张起来,说话都不利索了。

    李秀宁看着叱诧沙场的陈应,此时语无伦次,局促不安,心中甚是惬意:“那你是什么意

    思我来都来了,你也不陪我到处转转难道是你金屋藏娇”

    “哪有”陈应望了望外面漆黑一片夜空,迟疑的问道:“就现在”

    “现在,有什么不可以的吗”李秀宁转身望着陈应道:“我们可以学学古人啊!”

    “学古人”陈应心中暗忖,还学什么古人,你就是古人。

    看着陈应还没有懂陈应的意思,李秀宁捂着嘴轻笑道:“学古人……秉烛夜游。”

    “那好,咱们现在就走!”说着,陈应冲门外喊道:“兰儿,拿几个灯笼过来!”

    &



第七十三章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第七十三章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陈应沉默了,他当了这么时间的官,进退的分寸都是知道的。如今他是东宫宾客、检校东宫左右卫率,说到底还是一个流官,李渊或李建成随手伸出一根手指头,就可以将他打回原形。

    李建成将以检校左右卫率的名义,把左右卫率十个折冲府的兵马交给他,又何尝不是一次试探陈应不相信李建成就看不出陈应建筑的这座坞堡规格超过了普通庄园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县城规模,比如楼兰古城,面积近十二万平方米,周长不过一千三百余米,而陈应的这个坞堡呈长方形,东西长四十八丈,南北宽,约五十七丈九尺。

    可以说从规模上来说,已经是楼兰古城的三倍有余。这已经不是县城,至少也算是州城级别的城池了。

    陈应沉默,李秀宁倒没有沉默,她冷冷的道:“河东有一千余座大小坞堡,最大的坞堡,当属河东薛道衡所建的薛家堡,刘武周入寇河东,除浩州之外,诸州县皆陷,唯薛家堡屹立不倒,刘武周部将萧德音统兵两万,费时月余,不得寸进,反而损兵五千,然而薛家堡不过及一百六十七丈。”

    面对咄咄逼人的李秀宁,陈应脑袋突然想起那个《将作经》,顿时有了主意,陈应斟酌道:“陛下不喜欢世族门阀、勋贵们一代一代把持朝政”

    李秀宁点点头,突然脸色一冷:“你不要岔开话题,你在这里建一座城做什么”

    “陈群创立的九品官人法,看似可以彰显朝廷威仪,然而世家门阀却尾大不掉,他们从国之干诚,慢慢脱变成国之蛀虫!”陈应望着李秀宁道:“这个你不反对吧”

    李秀宁虽然很想知道陈应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李秀宁却感觉陈应说的好像非常有道理的样子。

    陈应道:“寒门难出贵子,这个你也不反对吧”

    李秀宁点点头,此时她更加疑惑。

    “刚刚在书房的时候,我说话有点言不由衷!”陈应苦笑道:“隋朝亡于世族门阀之手,所以这让陛下非常警惕,一心想一个改变大唐这种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办法。”

    “这跟你筑城有什么关系”李秀宁转身朝着楼下走去。

    “怎么就没有关系你怎么就不明白呢”陈应道:“开皇七年文帝下旨分科举试,在隋朝的三十八年中,总共录取秀才十人、进士五十人(隋朝科举每科录取十二,共举行四五次。本书以五次计算)其中各地世族子弟占据三分之二的名额,然而如今,这三之分一的寒门秀士,如今何在”

    隋朝的时候,秀才可不是明清时代读书人的泛称,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到了隋初,文帝杨坚远见卓识,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秀才科。隋炀帝大业二年,一种先进的选才方法——进士科设立.它的特点是专以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进士科宣告了中国科举制的诞生.

    隋代和唐初,秀才实为贡举科目之最:《杜氏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秀才是博识,高才,强学和策问无失的俊选者。因秀才标准过高,隋代举秀才不过十人。

    李秀宁迟疑了,这些相对比较冷僻的知识她还真不清楚。

    陈应道:

    “开皇七年,首科秀才出自龙门孙仁祖。孙仁祖初任从七品上阶万年县法曹,后迁任平凉郡太守。大业五年,为人举报,经杨广查实,孙仁祖贪污受贿赂,被杨广下旨抄家,得钱五亿。名下田产千倾。”

    李秀宁惊讶的道:“短短二十余年,他贪污了这么多钱”

    陈应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一个穷怕了的人,见到钱很容易迷失。开皇十八年进士,吴兴郡



第七十四章跪下唱征服
    第七十四章跪下唱征服

    听到这话,李秀宁的心里砰砰直跳,更多的则是忐忑不安。如今柴绍尸骨未寒,按照礼节,她这个未亡人,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虽然说李秀宁仍旧是完璧之身,可是她身上仍旧有一个枷锁。

    陈应的谋划,李秀宁看不太清楚。然而却可以感觉到,陈应所图不小,嫁于一个志向远大的伟男子,是每一个深闺人的愿望,如今陈应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东宫宾客,李建成的心腹,又善谋断,自己还能肆无忌惮的占有他吗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站在角楼的围栏前,寒风吹过,李秀宁的脑袋更加清醒起来。也愈发的让她的内心惶惶不安起来。任她平时性子再泼辣,此时也是坐立不安,打定主意要跟陈应疏离些,毕竟要谨记着彼此的身份,不能因为自己使陈应的名誉有污。

    李秀宁的心情黯然,没有了观赏的兴趣,神情萧瑟。李秀宁不想陈应看出端倪,就吸深了一口气“本宫乏了,回去歇了。”

    李秀宁的变化实在太大,哪怕陈应再如何不懂女人,却也看出了李秀宁的失落,在幽暗的光线照着有些微微发红,也不知道是她是因为身体不适,着了凉。还是因为烛火昏暗的缘故。陈应点点头道:“也好,反正以后的时间长着呢,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秀宁的眼睛瞬间布满了水雾。

    陈应这个夯货根本就不懂这种诗词对文艺女青年的杀伤力有多大,李秀宁虽然是提枪上马管军的女元帅,然而李秀宁却不是天生这个样子,而是生活所逼。如果有可能,她情愿相夫教子,过着阔太太的生活。

    李秀宁有些失神,喃喃自语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是朝朝暮暮,好句,好句,这是谁写的”

    陈应眨眨眼睛,厚颜无耻的道:“我写的”

    李秀宁露出疑惑的神色:“全文呢”

    我知道,我知道,我听郎君朗诵过,就记了下来。”兰儿一听这个,顿时兴奋的插嘴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兰儿不知不觉间,凑到陈应身边,若是无意似是有心的拉着陈应的胳膊,往自己胸口上蹭了蹭。

    兰儿心里莫名的一悸,那感觉甚是奇怪,情不自禁的还想再去轻触一下,终是少女的羞涩占了上风,不好意思的朝外让了让,侧脸见陈应似没有感觉,她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李秀宁的眼神迷离了起来,脑袋中不由自主的浮现牛郎织女的那相隔银河的爱情,每年一次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李秀宁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这是个贵贱有别的时代。

    李秀宁不是兰儿那样天真灿烂的年纪,她考虑的事情远比陈应更多,她虽然贵为大唐公主,然而这个尊重的身份,虽然带给李秀宁荣华富贵,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枷锁。红拂女夜奔,与李靖两情相悦,一时间传为佳话。

    这年头纳妓为妾是风流韵事,若是取妓为妻那就是有碍风化了,若被人告到官府,李靖官职肯定要给剥夺掉。所以哪怕李靖很爱红拂女,也只能委身为妾。

    生在帝王间,更能体会到这种庶嫡之间的天然鸿沟,李渊的子女非常多,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秀宁、李元吉他们四个人之外,其他弟妹之间,别说亲情,甚至连最普通的友情都没有。

    嫁给陈应为妻,可固然是好事,可是李渊不支持,柴氏强烈反对,李秀宁就根本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嫁于陈应为妻。

    &

    nbsp;想到这里,李秀宁的眼睛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

    看着李秀宁的眼泪,陈应的心快要碎了,陈应关切的问道:“三娘,你到底怎么了”

    “没……没什么,风太大,迷住眼了!”李秀宁言不由衷的道:“不早了,我回去休息了。”

    ……

    李秀宁暂时住在清林里的右厢房内,可是坐在床上,李秀宁突然发现,右厢房。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翠儿不解,可是李秀宁偏偏感觉心



第七十五章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第七十五章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裴矩是西魏大统十三年出生,如今已经六十有四,然而裴矩的身子骨却非常硬郎,在接到任命之后,立即乘坐着陈应送给他的四轮马车启程,踏上了前往灵州观军的路途。

    裴矩对于陈应所送的这辆四轮马车非常喜欢,裴矩属于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哪怕如今已经六十有四,依旧手不释卷。本以为这一场前往灵州,就会老死任上,没有想到坐在这种马车里,一点儿也感觉不到颠簸,特别是茶杯里的水倒到七分满,都不会撒出来。
1...96979899100...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