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伴我秦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九层之台2

    赵伍扯够了闲篇,言归正传,道:“那不就巧了我这次找你,就是有生意找你来做。”

    店主喜笑颜开:“多谢您照顾,这样,现在时局也不好,我也不找您多要,够我们家三口吃几天饭就行。”

    赵伍道:“那不行,几天饭哪儿够啊。实话说吧,我是替军中采购的,现在这世道,只要你旗帜做得好了,我保证,保你全家平安。”

    店主脸上都乐出花来了,忙不迭应了,末了又反应过来,凑到跟前问道:“怎么,这时候还有升了的”

    “内部升迁。”赵伍回了一句,突然不耐烦道:“这是你能打听的”

    店主碰了个钉子,忙道:“不敢,不敢。您要做什么样的旗,尽管跟我说。”

    赵伍点了点头,道:“我要打一百面旗,分别绣两个姓。一个绣赵。”

    赵伍话还没说完,就被典韦拉到了一边,抱怨道:“干嘛呀虽然现在是你说话了,也没必要非得造这么多大旗吧,旌旗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整不好要出乱子的。”

    赵伍推开了他的手,道:“我是那种没轻重的人吗”回来对店主道:“那个绣赵字的,做一面小旗就行。剩下的九十九面,包括最大的牙旗,都给我绣一个字。对,就要你绣的龙飞凤舞的那种。”

    店主把赵伍送出店外,脸上又是喜又是忧,这么多旗,不是一家能吃得下的,肯定得找同行,就是不知道要这么多有什么用。这些旗帜在一起,都能号召一只万人的军队了,真不知是福是祸。想到这里,店主摇了摇头,自家都快吃不上饭了,还管这些个干什么想到这里,转身找人干活去了。

    典韦还是跟在赵伍的后面,欲言又止,赵伍头也不回就道:“不必多想,山人自有妙用。”

    两人出离了店铺,还没有行地两步,玉泉山那边派人来催要人手,说是山区林木太多,仓促间难以全功。须臾,又有人来报,造船人手不足,诸般木料都需要加工打理,让急派人来,不然恐怕误了工期。

    赵伍叹了一口气,对典韦道:“看见了吧,事情来了。”

    典韦道:“仓促间人从哪儿来要不我去帮他们一把”

    &nbs




第九十六章 断后之军
    白庸带人一路小跑,来到赵伍跟前,气喘吁吁道:“玉泉山水位已经勘测完毕,大体不差,我已经安排人做了标记。下一步该怎么做”

    赵伍抬头看了看天色,此时不过日中而已,称赞道:“先生活儿干得好快啊。”

    白庸道:“不快不行啊。不只是我这边,山上山下,有安排的都在奋力呢,事关生死,谁敢偷懒”

    赵伍摸了摸鼻子,转了话茬道:“先生来的正好,水工的第二步,正在城南。”

    “之前说将玉泉山化为三个区域,实际上是要在城内建造两条堤坝。第一条,沿着玉泉山安全区线向外扩展,建造起第一道堤坝。”

    白庸皱着眉头道:“既然大水过不了安全线,再筑造堤坝又有何用”

    赵伍道:“此乃因地制宜。玉泉山周遭山岭起伏,绝非一般坡地。使用巨石厚土,高筑厚堤堵塞低洼缺口,可以凭白多出一大片土地,大梁城还有十万人无法安置,唯有扩土,才是治本之策。”

    白庸点头道:“明白了。若要筑厚堤,非得用巨石厚土不可。土方好说,可以就近削平了玉泉山。只是石头一时难得。”

    赵伍道:“城防有滚木礌石,一并取了,剩下的只能拆人家的根基了。先从城南这一片拆起。”说罢指着正在现场道:“这块地方反正是救不了的,不如物尽其用。”

    白庸苦笑道:“这却难了,纵使能够拆掉城南房屋,也得不了许多石料。赵侠有所不知,城南住的都是贫困百工,房屋都是夯土而成,根本没有地基可讲。您把主意打到他们头上,却是失策了。”

    赵伍往后面瞧了瞧,这块地方房屋大多低矮,破旧不堪,有的甚至是直接是茅草搭的,实在不像是有硬货的样子。赵伍回过头来道:“现在看来,还是只能吃大户了。,人家那雕梁画栋的,用的一看就是好料。”

    白庸拳道:“赵侠,平民的屋子好拆,权贵们的茅房难动啊。”

    赵伍哈哈大笑:“是吗我看正好相反。若是平时自然如你所说,现在嘛,不妨告诉你,欺负他们是最容易的了。”

    白庸还想说话,赵伍打断道:“好了,石料的事儿我来想办法,厚堤是小而精,却不是当务之急。现在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封闭四门,并在城南再筑造一条薄堤。”

    白庸道:“哦建一座条堤物料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怎么还要再建而且建在城南这地方有什么用,大而无当,防不住水的,还不如玉泉山那道堤有用。”

    赵伍道:“先生是水工的行家,该当知道堤各有所用,恰如军各有所用。如同两军争衡,一军败退。怎么样才能安然撤退一是要中军稳固,无有溃败之虞,二嘛,就是得有一只断后的精兵。咱们造的厚堤,就是中军最稳固的防线。至于大量城门和这条薄堤嘛,自然就是断后精兵了。这只兵马就算全部被敌人吃掉也无妨,只要能迟滞敌人进攻的锋芒,为我们争取最多的时间,就是最大的胜利。”

    白庸恍然大悟,道:“我懂了,所以才叫做薄堤,不求永固,但求能解一时之危。”

    赵伍点头道:“正是如此,我们现在看似什么都缺,实际上最缺的还是时间。秦军决堤的时间是一定的,咱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增加了。用一部分资源换取宝贵的时间,我认为是非常划算的。”

    白庸赞同道:“赵侠所言甚是,而且这一代尽是民居,可以以墙为地,将街道口全部堵死,这样工作量会小得多。等到大水漫过屋顶,或者堤毁,我们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充足的时间,实在是大妙。只是”

    赵伍问道:“只是什么”

    白庸咬着指头沉思道:“纵使如此,薄堤也得苦心经营才是。否则起不到作用,反而



第九十七章 物尽其用
    “哇!”赵伍趴在地上,浑身都湿透了,此时吐了最后一大口水,才觉得好了些,指着典韦的鼻子道:“今儿差点儿死在你手里头,你到底会不会教”

    典韦扯着头道:“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分明是你没有天赋,怎么能怪到师父头上来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赵伍瞅着他道:“小子,你当初可不是这么说的,信不信我揍你”

    典韦两手一摊,表示这就无可奈何了。

    赵伍瞧得火起,本想暴打他一顿,叫典韦瞧出来了,远远地跑开了。赵伍瞧了瞧天色,已经是日在西方了,开始得抓紧时间四处转转,没工夫整这个了。

    赵伍起身道:“走,咱们去四处看看,今儿成果如何。”

    典韦瞧着赵伍身上湿漉漉的,实在不像个样子,道:“还是先回去换身衣服吧,不急在这一时。”

    赵伍摇头拒绝道:“天黑诸事多有不便,还是先去看看。”

    二人一起动身,先到的就是莫船匠这边,此时东仓附近的校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人来人往,有往来运送木料的,有平整木材的,还有乒乒乓乓铆合的。赵伍瞧着是热热闹闹,一时间竟然找不到领头的。

    赵伍瞧了半天,伸手拉住一个正在运木材的少年问道:“你们领头的莫船匠在哪儿”

    少年朝一处一指,“莫先生正在那边造船呢。”

    赵伍走近去一看,果然莫船匠正在聚精会神地对尺呢,赵伍瞧着这小船造的,确实是坚固结实又耐用,瞧老人家一把年纪了,手不抖眼不花,干活比小伙子快多了。

    赵伍却是哭笑不得,您老是管理人才,在这儿干木匠的活,虽然是本职,但也得挑时候啊。想到这里,赵伍走过去,莫船匠手上的活将将干完,一抬头,看见了赵侠在跟前,一惊道:“赵侠怎么到这儿来了”

    赵伍笑道:“来看看莫老的手艺。”

    莫船匠面带红光,道:“那不用说,老夫干了一辈子这活,造几只小船还不是手到擒来也叫那些小辈学学。”

    赵伍想了又想,还是觉得直说得了,现在可不是矫情的时候,直言道:“莫老,实话说吧,用您亲自上手来造船,确实是屈才了。您造的船再好,能比别人多装几个人呢”

    莫船匠皱着眉头不说话,赵伍这话说得,好像他干了无用功似的。

    赵伍接着道:“莫老,当初决定造小船,就是因为他工序简单,用时间少,就算是初上手的船匠也能完成。用您这造楼船的手艺,那不是屈才了吗您得仔细想一想小船的流程,最好是将它们拆分成几个小段,然后由专人负责一部分。比如一部分人专门锯木头,一部分人只做船底,一部分人只做船舷,然后是专人铆接,专人上胶漆。您就居中调停,看人手、物料该怎么协调,这不是比您亲自动手要强多了吗”

    莫船匠听了恍然大悟,后面又是脸红,道:“赵晓明见万里,比我这糟老头子强多了。叫他们没人只干一件活,不是比啥都干精纯得多吗”说罢重重叹了一口气,道:“我光想着这么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办好了,就没想到这一层。还洋洋自得,为自己这点手艺叫好呢。”

    赵伍笑着安慰道:“莫老的手艺怎么不能叫好了只是因时而动,莫老也只能先把好手艺束之高阁了。再说了,这流水线工作是秦国的故计,也不是我的想法。”

    莫船匠叹了一口气,道:“大梁一向开风气之先,想不到如今道在秦国了。”

    赵伍道:“道在哪国不重要,能为我用最重要。莫老先整理规程,统计人数,各划职司,今日有船工上万,但是犹嫌少了,明天人会更多,但要的是多而有序,忙而不乱。实话说吧,我也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边的事宜还是莫老一力当之。”

    莫船匠点头应是。

    赵伍离了校场,到了玉泉山。这地儿就更乱了。伐木的,建寨的,建仓城的,还有着急要迁进去的,一片吵吵嚷嚷。看守玉泉仓的中军左副将魏闵见了赵伍就抱怨道:“赵侠为什么允许他们现在就搬过来大水不是还没过来吗这下好了,他们过来吵着要地方住,可是咱们的仓储木寨都没有建成,哪有地方给他们住”

    赵伍瞧着这集市一样的工地,叹了一口气道:“没办法,大梁城的百姓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贼精贼精的。不给实惠,怎么叫他们肯干活再说了,这么多人你也得用起来啊。怎么着,你还打算派人给他们建寨啊。”

    魏闵试探着道:“你的意思是”

    赵伍道:“让他们自己动手。先建的有地,后建的找地,不建的



第九十八章 第二日
    赵伍请了魏闵过来,两人在帐中密谋了一个时辰,事后魏闵没有回去,而是自在中军住下。

    这一夜,大梁城也是热闹非凡,甚或可以说是灯火通明。玉泉山上并城东校场,是满地的木材工具,工匠往来,个个争分夺秒的干活。玉泉山要连夜建寨起仓,吴木匠花甲之年,须发皆白,犹自精神健硕,指挥诸工忙而不乱,一切井井有条。有人劝他歇息片刻。吴老爷子瞪着眼睛道:“这是满城生机所系,我老头子岂敢懈怠老夫浑浑噩噩六十多年了,今儿算是第一次派上大用场,谁敢拦我”众人精神感奋,干活无不卖力,虽妇孺老人也尽微薄之力。

    至于城东校场,莫船匠正忙着因才置宜,把手下人马划成若干队伍,各自制定段长,负责造船的个个阶段,这事儿不趁夜办好,明天又是手忙脚乱。十日之内,要造一座船上城堡,容民十万,非得新造船只上万不可。原本在他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物,现在有了流水作业的法子,莫船匠觉得也只能勉力一试了。还有诸般木筏竹筏,胶漆木材等物资,都得计算筹划妥当,明天才不会手忙脚乱。饶是莫船匠干了一辈子这个活计,也是心中惴惴,不知道能否胜任。

    中军旁边的一个帐篷里,虽遮得严严实实,从外面看还是一团橙光,只见一个人影正在掌灯扶案。这是水工白庸在丈量土地,连夜合计建堤的人手、土石等一应物资。时间紧,任务重,今夜若没有规划好,明天一定得抓瞎。

    当然,要说灯火通明,忙的不可开交的,还是住在城北高户。这等达官显贵,因着战事,没了夜夜笙歌的兴致,这些日子都是天一黑就灭灯,整个的严防死守。显然是正当风口,谁也不敢乱出风头。

    只是今晚情况大不同了。北城一片漆黑中,突然间亮起一片星光点点,护院的家丁仆役一队一队举着灯笼四处奔走,口中不住喊道:“来了贼人了,快举灯!”左近高门大户的护院家丁听了,个个都是无动于衷,有的还跟旁边道:“听见了没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咱们这么大个家业,没人偷才不正常呢。狗都不理的地方才没人偷呢。”

    这位家丁正在跟人吹嘘呢,“旁边那家一看就是个暴发户,这时候对付贼子,就得强弓硬弩防着。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这一个。不然叫人家跑了,这兵荒马乱,黑灯瞎火的,到哪儿找去”正说话间,突然听得房顶上“嘭嘭嘭”几声弓弦响,显是有人触动了什么机关。那家丁还跟人讲呢:“哎,对!就是这个声音,这准是有贼子跳进院中了,惜乎做了箭下的亡魂啊。”说罢摇头晃脑,一脸的悲天悯人状。

    此时但听见一声“嘎吱”撞门声,接着是一整翻箱倒柜的生意,各种陶制的碗儿碟儿摔得叮当响。

    那家丁还在不可自拔呢,旁边新来的小家丁一脸警惕地问道:“大哥,这个贼子是不是没被射死,正在偷咱的东西呢。”

    “不可能”那老油子下意识的答道,忽然听得一声清晰的脆响,这一下可是结结实实。这家丁猛地惊醒:完犊子了。忙带着小弟跑过去看,黑暗中只看见一个巨大的头颅从库房中走了出来,直把这两人吓得直尿裤子,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咣铛一声连手中的刀都弃了。

    那个‘巨头’见了俩人,居然没有上前‘加害’,身子一翻,不知怎的就到了房顶。两人在下面借着星月看时,才发现是一个人背着一个硕大的包裹。两人都松了一口气,年长的骂了一句吓死乃公了,忽然回过神来,连忙吹哨,伴随着急促的哨声,这座黑暗中的府邸也逐渐苏醒过来了。

    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方,这一夜,满城的公卿不得安枕,到处都是捉拿贼子的的呼喊声。叫人惊疑的是,偷东西的贼子居然还是一波一波的。经常是一波偷了四五家,热闹了一通,过得半个时辰,又有四五家的门接连被踹。如此接连不断,只搅得半个城都沸沸扬扬。更为可气的是,贼子居然还有回门的,闹了一通,叫了一声闯错门了,居然又乖乖退出去了。直气得那些稽老大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只是一般盘查下来,珍宝古玩倒是一件没丢,最多的还是诸般药材,贼子有本事,盗得了灵芝人参这般天材地宝也就罢了,像医治诸般杂病的普通草药居然也不放过,还有各种将养身体的,甚至包括治产后虚弱的,反正人家是生冷不忌,一气儿包圆。直叫诸家都不知道丢的东西算是多还是少了。

    只是经此一番闹腾,一些当家的家主们已经感觉到了城里的乱象,困守府邸恐怕是



第九十九章 步入正轨
    既斩人头,众人都知道不是玩笑了。那个所谓的赵侠,是切切实实能够指挥得动三军的。诸家豪门大户眼见耳闻四处都有大兵开来,心中惴惴不安,生怕人家见财起意,杀人夺宝。结果士卒只是围而不攻,有一家去了府中诸般物什,只带了金银珠玉,士兵仔细检查后也没有为难,派人一路护送到魏王南门下了。

    一人作先而百人效仿。诸家权贵与刀兵做长久对峙,终究是胆战心惊,又怕迁延得久了,人家又改了主意,连金银财宝都不让你留了,到时候光光地去见魏王,连钱都出不了了。人家魏王也是堂堂最大的地主,到人家那儿去住不得意思意思于是三五成群,断断续续,未至中午,尽收闾右仓储归公。

    权贵豪强既然已经屈从,中军又明发军令,宣示城中一体为公,所有仓储,盐粮铜铁尽归公仓。城中军民所用,视功而定,绝无短缺,无功者不得,藏私者不得。有明例在前,连这些昔日的王孙贵族都不能相抗,而且昨日大发城中居民,所言皆一一承诺,城中居民,十之无三日之粮,要得长活,还是要公仓救济。于是三三两两,然后是接连不断向中军交粮,参与到救城大业中去了。
1...171819202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