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事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雁池散人
第二日一大早,杨秋穿好棉袄,驾驶着四轮子,来到了石庙村村长罗银山家门前。
这罗银山与杨秋家有些远亲,杨秋称呼其为“二舅”。
这四轮子哪都好,可就是柴油机的噪声特别大。
车刚停稳,罗银山便迎了出来。
“臭小子,一大早上你整个这东西在我门口啪啪啥玩意儿!”
罗银山打开门,探出头来,嚷道。
“二舅,咋样,带劲儿不”
杨秋拍拍方向盘,笑道。
罗银山快步走出门在,来到四轮子近前,绕着它走了一圈,点点头道:
“真是个气派的东西,小秋子,你混得不错啊!”
“哈哈,走,二舅,我带你转一圈儿!”
杨秋脖子一甩,对着车厢的方向,说道。
罗银山哈哈大笑,右手攥住车厢前横栏,左手撑住车厢护板,右脚撑在护板外的棱角处,身体向上用力,整个人便跃入了后车厢中。
“瞧好了了二舅!”
杨秋下车,手拿摇把子,对准了柴油机孔,手臂带动了身体,猛力地摇了起来……
“啪啪啪……”
一阵黑烟过后,柴油机开始运作起来了。
杨秋掀开坐垫,潇洒地把摇把子扔回到座椅下的铁皮箱中。
“出发了二舅,你可得站稳扶好喽!”
四轮子后车厢是敞篷的,储物的大铁皮箱,没有可以坐的地方。
罗银山站在车厢中,双手紧紧握住车厢前侧高高立着的铁皮护板……
“砰砰砰……”
一阵黑烟过后,四轮子猛地向前蹿出,绕着石庙村,潇洒地转了一圈。
这一路,惊了村里的鸡鸭鹅狗,石庙村顿时叫声一片,好生热闹。
兜了一圈,杨秋又把四轮子停在了罗银山家门前。
罗银山跳下车厢,背着双手,往院子里走去。
杨秋也紧随其后,来到罗家院子里,打量着院子东侧的大苞米楼子。
“小秋子,你这一大早来我家,不是要带着我转圈圈吧,说吧,有啥事”
罗银山转过身来,问杨秋。
“嗯,二舅,尽然你问了,我也就实话实说,你家这粮,我想收走了。”
杨秋说道。
“哦,你开始当粮贩子了”
罗银山问道。
杨秋笑着点头。
“你是我外甥,卖你我也放心……”
罗银山微一沉吟,继续说道:
“不过啊,我得要现金啊,我急用钱买苞米籽,不然我就等年后卖也赶趟。”
“放心吧舅,现金备着呢,不给你打欠条儿。”
杨秋一拍口袋,兜里鼓鼓的,显是有不少钱。
“那你也得说说,给我啥价儿啊,低了可不卖啊,这粮都是岭子地产的,粮质没得说……”
罗银山叙道。
杨秋没有说话,扭身向门外走去。
“小秋子,你……”
罗银山家里不养牛马,每次卖粮都得等人家卖完了,借个车去卖粮。
是以他老是赶不上,粮价好的时候出手。
而且车也不能白借,再不济也总得供人顿酒菜,细算下来,并不划算。
见杨秋往门外走,他有些心急了,刚要张口挽留,但见杨秋从车厢里拿出一个细长的铁质物件儿,转身又回来院中……
罗银山这句软话,便没再说出口……
“舅你不必说,价儿我肯定给你最高,不过我得先验验粮,不能全凭你说不是”
杨秋手中的细长铁物件儿,唤作“粮探子”。
此物呈“t”字型,约莫1米2左右长短,横着的部分是铁质双手握把,竖着的部分是茶碗口粗细的空心铁管。
竖着的铁管下段尖锐异常,距离尖端约莫10厘米处的位置,铁管有个长度为二十厘米的窟窿。
窟窿两侧,有两排锋利的铁齿……
只见杨秋端着那粮探子,粮探子尖端抵在苞米楼侧面的空隙处,双手握住握把,向前用力一转……
这粮探子,瞬间便没入苞米堆深处了……
杨秋又将粮探子转了几圈,随即抖了抖粮探子的尾部,一小捧苞米粒儿,从管子尾部滚了出来。
苞米上楼子后,由于中
第四十九章 惊觉之章
下午,杨秋杨冬以及刚子,三人驾驶着三台四轮子,威风八面地来到了罗银山家门前。
四轮子熄火,一字排开,颇为气派。
此时的粮已经打完并装好袋儿了,有十来个村民在院子里站着,等着装车。
杨冬和刚子拿出台秤,抽了几袋出来,称了称重量,每袋重量大致相同,都在一百六十斤上下。
杨秋点点头,支了罗银山1250块钱,示意可以装车了。
众人一拥而上,不多时便把五十袋粮,分三车装好了。
其实这这些粮食,来两个四轮子就能轻松地拉走了。
杨秋执意“三军齐发”,实则是想证明自己可以与那童三彪子分庭抗礼了。
童三彪子是怎样的人物,那是石城县都数得上数的角色。
但此时的杨秋,确有实力与之一较高下。
就这样,三台四轮子,满载着粮食,风风火火地驶向镇粮食厂。
…………
到大粮食厂大门前,杨秋见门口排了长长的卖粮队伍。
众人一见这神气的四轮子,皆脸露惊奇之色。
“这不是童家车队啊,哪里来的粮贩子”
“这不是白银村的杨家兄弟吗,老三和老四!”
“了不起啊,这是发了财了。”
“……”
一时间,杨家二兄弟,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
大伙儿对他们的评价,无不佩服有加。
杨秋心中大感快慰,此刻他觉得自己便是这镇上最耀眼夺目的那颗明星。
队伍缓缓驶入粮食厂,来到化验室门前停了下来。
“出来个人儿,给我验验水儿!”
杨秋扯着嗓子叫到。
不多时从化验室出来一戴眼镜之人。
杨秋识得他,此人正是“小程”
“小程”是吴厂长对此人的称呼,老吴可叫得,杨秋万万叫不得。
“程主任,粮拉来了,劳烦让化验室的兄弟给我验验水儿……”
程主任知道杨秋与吴老板关系不一般,又是镇上第二号粮贩子,当下也是极为客气,忙将杨秋等人领入自己办公室喝茶,卸车验粮等一干体力活,都由工人负责。
杨秋坐在沙发上,饮了一口茶,问道:
“程主任,今儿个怎不见吴厂长的人影儿呢”
“厂长去发粮了,得一周左右光景才能回来不过你不必担心,厂长走之前已经都安排好了,您就等信儿就行。”
程主任也是个爽快人,不等杨秋问,便把他想知道的,一股脑地都说了。
杨秋心中有了底,便没再追问太多。
于是话锋一转,找了个无足道的话题,屋内众人一起闲聊起来。
茶尚且温,便来人告知,测水儿结果出来了,这几车粮的粮质很好,采样测得十八个水。
每袋作价30元,共计1500元。
杨秋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这罗银山家的苞米楼子,虽然顶盖上有些残破,但他家地势高,苞米楼子又处在风口处,故而通风极好,籽粒干燥。
好个鬼机灵的杨秋,是个天生的好粮贩子。
这一番倒卖,杨秋赚了两百多块。
但他心知,十八个水儿这个结果,是化验员给“开绿灯”的结果。
吴厂长临走之前吩咐众人,给杨秋第一单买卖,来个开门红。
这样杨秋才有干劲儿,给自己多收好粮。
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简单又实用。
杨秋也精明,忙跑去商店买了条烟和一箱饮料,放到了化验室的桌子上。
两个年轻的化验员见状,半推半就地收下了东西,亲切地把杨秋送出了粮食厂大门。
…………
这一单买卖,让杨秋有了诚信。
坐在家里,不用亲自去排队卖粮,给的价格还比粮食厂给的都高,石庙村到白银村的粮农们,都主动上门去找杨秋卖粮。
杨秋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天忙得几乎顾不得吃饭。
年前这两个月,杨秋势不可挡,赚了一大笔钱。
来到年根了,粮食厂关了裤了。
杨秋给杨冬和刚子,每人一千块钱,给他们放了个年假,来年初八以后上班儿。
杨冬和刚子二人接过这一沓钱,惊掉了下巴。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俩月没到,净赚了一千块。
这几乎是农民辛苦一年才能赚到的收入啊!
1989年的最后一天,印象里这天是下了雪的。
杨家人照例在长兄杨春家一起跨年。
杨家是个大家庭,大人孩子,齐聚一堂,张灯结彩,热闹非常。
杨冬领着众多孩子们,跑到院子里放过了鞭炮后,众人围坐在一张大炕桌前,吃菜的吃菜,喝酒的喝酒。
孩子们轮流唱起了歌儿,两个多月的八郎也眨巴着自己的那双大黑眸子,痴痴地望着哥哥姐姐们放声高歌。
多好的年啊,最后一个团圆年。
…………
粮贩子这个行当,一年忙仨月。
年前俩月,年后一个月。
杨秋胆大心细,眼光卓绝,这三个月,把自己区域的好粮,收了个精光,大赚了一笔。
转眼间来到了1990年公历四月份。
四月份的东北,杨柳抽枝,江河开化,母鸡开始下蛋了。
“开河的鱼,蛋的鸡。”
是东北人口口相传的美味。
开春儿后,杨秋已经无粮可收,他已完全戒了赌,终日在家陪着老婆孩子。
…………
这一天,杨秋永远不会忘记。
四月二十号。
农历三月二十五日。
谷雨……
明天便是晓芳的生日了,杨秋招呼了杨家人,约好明天来自己家给晓芳过生日。
待来到大哥杨春家的时候,见大哥正在仓库里往外倒腾着什么。
走到近前之时,杨秋只见杨春正站在院子里,右手提着一个黑色的细长布兜,左手倒拿着鸡毛掸子,眯缝着眼,用掸子背在那布兜上来回敲着。
无数飞尘从布兜中钻了出来,借着鸡毛掸子扇出来的风,在空气中肆意飞舞旋转着。
“咳咳咳……秋子来了,快离远点儿,灰太大了。”
杨春没等杨秋走到近前,连忙提醒道。
“哦,大哥,你弟妹明天过生日,下午去我家聚聚,一起吃个下午饭吧。”
杨秋停下了脚步,笑着说道。
“哦,好啊,正好带两条鱼去炖了,这时令的鱼儿正肥,好吃着呢!”
杨春被飞尘包裹着,向后方侧着脸,说道。
“啊,大哥……你这是要去钓鱼吗”
杨秋恍然大悟,这黑兜子他很眼熟,这会儿才想起来,这是大哥钓鱼的“装备”。
杨春是个钓鱼能手,每年开春儿,他都会近乎疯狂地去水库边钓鱼。
哪怕是开犁种地之时,他也时常会白天种地,夜晚钓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