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山沟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天下雨
或者更简单直接一点说,就是把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以东的所有区域,尽数移交给大唐帝国!
而这可是庞大无比的区域,包括了原来的俄罗斯公国、部分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土地,部分原奥斯曼王国控制区。
为了移交这一区域,鞑靼人仅仅是迁移工作就进行了好几年呢,而这么庞大的区域想要控制住,扼制主非法移民的涌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虽然帝国高层有些担心新占领区的非法移民问题,但是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向西扩张的步伐。
至于非法移民问题,继续加强处理就是了。
比如说专门设立了第聂伯河舰队、德维娜河舰队这两支内河舰队,进行密集巡逻。
对黑海沿岸进行封锁,杜绝海上移民。
同时对波罗的海沿岸进行全面封锁,并要求瑞典王国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一起进行封锁。
为此,大唐帝国甚至是进行了最近五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动员,陆军方面动员了至少十万人的部队进驻东欧新占领区,日夜巡逻封锁各陆地辩解。
海军全面封锁了黑海以及波罗的海东部。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帝国的欧洲铁路线自然也是需要继续向西延伸。
尽管现在已经是有了更加廉价便捷的苏伊士运河,兵力以及物资可以船只经过苏伊士运输,进入地中海,再通过黑海海峡进入黑海,再进入第聂伯河。
但是铁路依旧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次的欧洲铁路线的扩张,将会持续修筑到基辅这座乌克兰的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不管海运和河运有多么的便利,但是广阔的内陆依旧需要这么一条铁路大动脉!
随着大片地区的移交,新占领区成为了军管区后,驻军部队全面西进之后,帝国相对应的也是开始了对原部分军管区的本土化。
在这之前,虽然大唐帝国已经是把铁路修到了顿河沿岸,也是对顿河以西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移民,但是整体规模是非常小的。
之前帝国在西部地区的移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旧是集中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
而伏尔加河以东地区,距离鞑靼人的控制区,距离奥斯曼人的控制区,都还有着大几百公里呢。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五十四章 东欧移民
(前面几章里,年份描述有所笔误,宣平四十六年应该是宣平四十七年)
现在帝国上层认为,可以适当的放开对顿河以东地区的管制了,不过高加索地区依旧需要处于严密监管当中。
同时呢,也可以在乌克兰地区进行农业开发了!
这片地方可是帝国西征这么多年来,所得到的最好的一片土地,极为适合耕种,至于说其他什么矿产资源的,暂时帝国还不太重视,反正帝国现在也不缺乏各种矿产。
帝国更看重的是粮食供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土地区的粮食供应,帝国方面决定在东乌克兰军管区,进行有限度的农业开发,招募移民过去耕种。
不过这地方已经属于东欧地区,帝国民众一向来都不太喜欢向西边移民,往年中亚等地区都很难吸引新移民前往。
而且这地方暂时还属于军管区,距离土著控制区就只有一河之隔呢。
因此帝国上层估计国内的民众对此会比较排斥,到时候移民数量如果不够多的话,他们就准备效仿帝国在伏尔加河中游以及其他部分帝国民众不愿意移民去的地方。
直接让国有农业公司前往当地,以大型农场的方式机械化耕种。
这些年,帝国在很多西伯利亚地区等比较寒冷,普通移民不愿意去的地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原始开发的,直接让国有农业公司进行开发,进行机械化耕种。
但是这一次,帝国上层失算了!
移民屯垦司都还没发布招募官方移民前往东乌克兰地区进行屯垦的公告呢,就已经有无数人自己跑到动乌克兰地区去了!
很多人可都是知道乌克兰平原开始真正的超级大粮仓,这移民过去的话,按照帝国的一关移民政策,移民边疆地区是能获得大量土地的。
只要移民过去就能够得到一片肥沃适合耕种的土地,他们自然很乐意。
至于隔壁就有土著,这怕什么,难不成那些土著还敢打过来不成。
顶多,顶多也就是偶尔看见几个讨厌的非法移民而已!
敢于冒险的人尽管比例很小,但是大唐人多啊,这一汇总起来可就多了,于是乎帝国官方就看见了每天都有无数人乘坐火车前往东乌克兰,还有的乘坐船只前往。
农部移民屯垦司一看,得,不用搞什么官方移民了,民间自发的移民数量就足够前期的东乌克兰平原初步开发了。
于是乎移民屯垦司那边很快把目光放在了新占领区的中北部地区,尤其是天寒地北的北部地区。
那破地方冷的很,对于大唐人而言,属于典型的破地方,倒贴钱都没人愿意去的那种!
移民屯垦司宣传招募了许久后,竟然只有区区三千人愿意报名移民莫斯科!
至于更北边的涅瓦河口的北乐城,哪怕是给出了丰厚的移民条件,愿意去的人都只有区区五百人!
这让移民屯垦司的相关负责人很受伤!
现在帝国的民众们胃口都已经被养刁了,农业移民的话只愿意去气候良好,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环境稍微差一点的地方都不愿意去。
无奈之下,移民屯垦司这边以及新设立的北乐军管区行政衙门,只能是提高移民条件,比如说过去了就免费给几百上千亩土地拉,补贴粮种,耕马之类的拉,总之只要你人愿意过去,一切都好说。
但是大概率是没啥好效果的。
帝国黑龙江以北的东北省,自从设省到现在,都几十年了,但是人口依旧只有百来万,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这一部分区域以及部分沿海地区,至于广阔的荒原内陆地区,依旧没几个人。
这么多年,任凭东北省的移民官员们说破天,都没几个民众愿意去这种天寒地北的地方。
不是帝国民众娇贵,而是帝国民众可以选择的地方太多!
这没移民愿意过来,但是也不能荒废这么大片地方啊,其中不少地方还是可以进行耕种的。
而这,也是大唐帝国设立了一大堆国有农业公司的缘故,就是为了开发部分移民不愿意去的地方。
针对东欧新占领区的中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地区,帝国方面在考虑之后,除了继续吸引移民后,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国有资本大农场开发的模式了。
此外也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商业,开发当地的一些特殊资源,或者贸易。
比如波罗的海西部的北乐城,这地方其实就是后世的圣彼得堡,地理位置还是比较优越的,后续可以作为帝国在东欧北方区域的重点城市来经营。
随着宣平四十七年秋天,大唐金国陆续向帝国方面移交了东欧地区后,也是意味着帝国对外战略上的又一重大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仅是方向,甚至连具体措施都是有所改变。
早期,大概也就是宣平十九年以前的风帆时代,帝国的对外扩张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包括东北、蒙古、西北等区域,在海外的扩张主要是集中在南洋,更准确的说是吕宋群岛、万丹群岛地区。
自从宣平十九年后,帝国开启蒸汽船只时代,直接导致帝国开始全面对外扩张,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开花,主要扩张区域是集中在中亚地区,北美洲地区、南洋地区,另外在非洲,南美洲,印度地区也是进行了一定规模上的扩张。
工业时代彻底开启后,蒸汽轮船,火车的出现,让帝国的对外扩张如鱼得水,各地的土著们根本无法抵抗帝国的对外扩张,能够阻挡帝国扩张的只有气候环境,疾病等因素。
这种大规模扩张时期,一直持续了十五年以上,直到宣平三十五年左右才是稍微平缓了下来。
这十五年的时间里,乃是帝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时间段,如今帝国大部分控制的地区,都是在这一时间段拿下来的。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区的扩张依旧以军事夺取为主。
而宣平三十五年以后,帝国就已经比较少单纯的依靠军事手段进行扩张了,开始采用购买,或者和平胁迫等非战争手段来继续获得海外领土。
然而帝国采用非战争方式进行扩张后,扩张所需要的军费压力变小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帝国实际扩张速度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是有所加速。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五十五章 放弃治疗的鞑靼人
| |
-> ->

大唐帝国很早就尝试用非战争手段进行扩张了,早期向葡萄牙人购买非洲西部海岸的部分沿海殖民地,向欧洲各国地区购买使馆区等。
不过那个时候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帝国从西班牙葡萄牙联合王国购买了他们手中所有的美洲殖民地,把整个美洲彻底掌控在帝国手中,这才是非战争扩张的重要收获。
后续又和鞑靼人的大唐金国达成了资源交换领土协议,以支援鞑靼人武器弹药,和鞑靼人展开商贸,并承诺以后给鞑靼人一片安身之地为条件,让鞑靼人主动的把大片领土交换出去,而且还把人都给迁移走了,直接交无人土地给大唐。
这才是大唐帝国非战争扩张政策的巅峰!
仅仅是依靠着大唐绝对强悍的国力,硬生生的从鞑靼人手中获得了这么大的好处,而且人家鞑靼人觉得自己还不亏!
这就让帝国上层对非战争扩张更有兴趣了。
毕竟这些年,帝国获得大片南美洲,墨西哥,东欧等地区,顶多就是花了一些钱而已,而就算是这些钱,其实大部分又是重新回到帝国手中,帝国所付出的只是一些低端的滑膛枪炮以及其他军需物资而已。
这点支出,比战争花费少多了,甚至是不值一提。
陆军那边喊出来的第三次西征都喊多少年了,然而不管是帝国其他上层还是李轩这个圣天子,都是一直连哄带骗压着陆军。
为啥?因为因为花费太多,动不动就好几个亿的军费。
哪怕是家大业大的大唐帝国,也不可能说仅仅是为了海外的扩张就拿出去这么多的军费啊。
好几个亿唐元的真金白银呢,就为了打个土著夺取些许土地?
大唐人不乐意!
现在的大唐人更乐意采用间接的、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扩张,比如说给鞑靼人枪炮武器,和鞑靼人进行商贸合作,以支持鞑靼人打奥斯曼人,等鞑靼人打下奥斯曼人后,再让鞑靼人把这些土地变成无人区交给帝国。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花不了几个钱,而且还方便省事。
说白了,就是养个打手帮自己扩张!
而不得不说,鞑靼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大唐帝国的优秀打手,只是前面几十年大唐帝国一毛钱都不给,只是用军事压迫鞑靼人帮自己打地盘。
至于现在嘛,大唐人连军事压迫都懒的搞了,直接给枪炮了……
从这些变化,也是能够看出来帝国最近几十年里国力的巨大增长!
现在的大唐帝国连军事压迫都不用,仅仅是凭借些许滑膛枪炮军需物资、贸易合同以及未来的一个安身之地的承诺,就是让鞑靼人心甘情愿的为大唐前驱。
但是如果换成三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大唐帝国都别指望鞑靼人会这么乖乖的答应。
早年的时候鞑靼人虽然被大唐逼着西逃,进而发起西征了,但是鞑靼人可从来没有屈服过,在西北以及中亚地区乃至东欧地区,鞑靼人和帝国可是持续打了十几年呢。
鞑靼人庞大的骑兵部队,依旧能够给大唐制造不小的威胁。
所以那个时期的鞑靼人虽然整体上打不过大唐帝国,但是在东线上依旧以武装对抗为主,
但是在十多年前开始,帝国和鞑靼人基本不打仗了,因为帝国不愿意花钱继续西征,鞑靼人也觉得反攻无望。
至于等到宣平四十年以后,鞑靼人已经是彻底放弃治疗了。
那个时候开始,鞑靼人虽然在东线依旧驻防了不少兵力,但是鞑靼人在东线的部队清一色的都是新兵蛋子、
甚至帝国陆军方面都看出来了,人家鞑靼人是把东线当成了新兵训练营呢,平日里干的事就是训练,封锁边界为主,至于和大唐人打仗那根本不是他们任务。
等这些新兵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抽调到西线或者南线去作战。
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从宣平四十年之后,大唐金国的东线就是不设防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唐人和鞑靼人之间交情好,彼此不设防?这肯定不是。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唐越来越强大,最终强大到让鞑靼人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这才是,鞑靼人彻底放弃东线,把东线当成新兵营的唯一理由。
也是鞑靼人和大唐合作,甘愿为大唐前驱去打奥斯曼人的唯一理由。
大唐已经是强大到让鞑靼人连仰望的勇气都没有!
纵观帝国的早,中,后三个时期的扩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随着帝国的国力上涨,对外扩张变的越来越容易,土著的抵抗越来越微弱,甚至到现在的全无抵抗。
如今限制帝国对外扩张的,也就只剩下气候环境以及本土化这些东西了。
而在欧洲地区的扩张,气候环境这些不存在什么问题,其实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说北欧地区苦寒了一些,但是中南部地区,又是靠近地中海的欧洲南部地区,却是属于非常不错的地方。
有来过欧洲地区,尤其是来过地中海地区的大唐人,都比较喜欢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相当宜人,而且部分地区也是属于非常比较肥沃。
整体上来说,单纯从气候环境这些来说,大唐人对欧洲的态度,和对待北美洲的态度有些类似,都认为这是个好地方。
扩张欧洲已经成为了定去,东欧地区只是一个开始,而下一步的话,将会是波兰立陶宛地区以及部分罗马尼亚地区等地区。
这是大唐帝国和大唐金国之间协议的第二部分移交的领土,为了获得这些领土,大唐帝国方面已经是承诺将会无偿向鞑靼人提供大批量的军需物资以及其他各类普通物资,并新签署了部分商贸协议。
按照物资出口价计算以及普通商贸合同计算,这些免费供应的物资以及后续的商贸合同,至少价值三千万唐元。
当然了,这只是出口价值,实际成本价的话,这些东西撑死了也就几百万唐元!
当然了,其实仅仅是这些的话,还不足以让鞑靼人放弃这么大片的富饶领土。
双方的主要交易内容实际上从来都不是这些,而是大唐人的一个承诺:给鞑靼人一个生存之地!
生存之地,这才是鞑靼人苦苦追寻的!
为此他们宁愿用大片看似富饶无比的欧洲领土进行交换,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自己不交换,最后也肯定守不住这些土地。
而且还会让整个大唐金国覆灭,数百万的鞑靼本族人最后消失的无隐无踪,就和已经覆灭消失的诸多土著国度一样。





山沟皇帝 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 莫卧儿的覆灭
根据大唐和鞑靼人之间的协议,第二批的领土移交大概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毕竟要给大唐金国充足的时间进行民众迁移啊!
有这两三年的时间作为缓冲,那么帝国也就能够把铁路修到基辅去了。
不过这两三年里帝国虽然不会在欧洲进行持续扩张,但是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停止脚步了。
宣平四十七年十月,印度半岛中南部地区三十六国联盟,一共三十余万联军宣布对莫卧儿王国进行北伐!
当月,三十六国联军大败莫卧儿王国十余万军队,十一月联军挺进新德里,莫卧儿王国紧急请求大唐帝国干涉!
大唐帝国驻新德里的外交官拒绝了,并再一次重申帝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政策:帝国绝不会干涉土著之间的事务!
当月,三十六国联军攻占新德里,莫卧儿王朝的国王阿克巴率领残部逃亡西西北地区,不过逃入阿富汗等地区的阿克巴并没有获得当地人的支持,甚至还被打,于是乎刚投入阿富汗地区的莫卧儿王朝又是和和当地的王公打起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十六国联军也没追击阿克巴,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是打起来了。
联军刚攻占新德里呢,联军的几家实力强悍的王国,就已经为了谁才是联军老大而翻脸了。
他们围绕着新德里打了好几仗后,胜利者占据了新德里,但是失败者却不甘心,直接带着残部返回各自的王国领地,然后再一次领军出征!
战争,远远还没有结束的时候!
三十六国联盟内部打起来了,联盟外的部落和王国同样是被波及了。
以至于整个印度半岛地区再一次陷入了大规模的战乱之中。
而这一次的战乱规模,比之前的规模还要更大,几乎是波及到了印度半岛的每一片地方,就连大唐人控制下的那些傀儡王国,都是被迫参战。
一时间,枪炮声在印度半岛上整日整夜的响起,这个时候,一些战败,甚至被迫逃亡的王公也不甘心,他们开始了全新的作战模式‘流动作战’!
当然了,这个流动作战只是他们自己吹嘘的,实际上玩的就是流寇模式。
他们带着大军到一个地方后,干的第一件是就是抢光当地的所有粮食,第二件事就是破坏土地里的庄稼,烧掉房屋。
这样一来,想要活下去就只能是加入这些王公的所谓流动大军了,所以他们第三件事就是招募活不下来的民众!
不用个把月,这些王公手底下的人马,就能从几百人骨干,迅速膨胀到好几万人甚至更多。
而且即便是再一次战败后,但是只要几百几千人的骨干不损,那么不用几个月时间他们就能够重新拉出来一支好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流民大军出来!
当边上的大唐人看到这一幕后,都是不由得感叹,这些王公也是挺有手段的。
不过也只是感叹而已,大唐人在印度半岛的这一场动乱里,依旧保持了严格的中立!
大唐从不干涉土著事务!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大唐人而是真的这么干的。
连莫卧儿王朝的覆灭都没干涉,要知道莫卧儿王朝的好几个公主都可是被送到了大唐宫廷里呢。
三十六国联军的内部分裂也没有干涉,这三十六国里不少王国其实都和大唐人关系比较亲密,属于大唐帝国的忠实狗腿子。
甚至连大唐掌控的一个傀儡王国,被人灭掉了大唐人都没有出手干涉。
大唐人彷佛看不见印度半岛的战乱一样,依旧是生活居住在戈河州,泊木州等大唐海外领地里,依旧和往常一样做生意。
这种情况,在很多土著看来是不正常的,他们无法理解大唐人为什么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莫卧儿王国以及其他几个傀儡王国的覆灭而置之不理。
这可都是大唐帝国的利益体现啊!
但是在大唐人自己看来,这却是非常正常的!
土著自己打生打死,关我们大唐人屁事!
至于傀儡国之类的,后头再随便找几个就是了,想给大唐当傀儡的土著王公海了去,随手一捞都得吧百八十个。
而且土著打仗,即便是他们自己连脑狗子都打出来了,但也不可能实际影响大唐什么,也不会有胆子封锁大唐的商船进出。
哪怕是他们明明知道这支大唐商队是对他的敌人运输弹药的!
直接无视土著之间的战乱,这才是目前大唐人的现状。
印度半岛乃至阿富汗等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这么大的事,甚至都没多少大唐帝国的报纸对此进行报道。
有的也仅仅是印度地区的泊木州,戈河州的海外领地的地区性报纸进行了小规模报道而已,而在本土地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也不关心隔壁的印度半岛已经是杀的血流成河,千里无人烟。
本土地区的大唐人,甚至海外领地的大唐人,其实都不怎么关心土著人的事务,他们更加关心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
比如说今年夏天,国内的数大航运公司都是相继宣布,将会投资兴建新一代的冷冻运输船,专业粮食运输船,专业矿产运输船,油船,以及今年帝国刚制定的标准集装箱运输船。
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大唐帝国航运业朝着专业性发展,货物的运输不再是和以往一样,随便一艘货船啥都运。
从航运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看,只是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而对于各大企业而言,这将会进一步降低海上运输的费用,降低成本。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以后来自海外领地,尤其是来自美洲地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以及肉食将会大量进入东亚本土地区,进一步丰富人们的餐桌,让人们可以吃的更饱。
这些和自身相关的东西,才是民众们所关注的。
实际上,就连大唐帝国官方高层,其实也不怎么关注海外事务,海外扩张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在帝国高层内部,海外扩张,海外事务这些话题的份量是非常低的。
一年到头,御书房值班会议里讨论的事务繁多,但是也没多少是海外事务。
1...10531054105510561057...10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