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山沟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天下雨
    同时研究建造了一大片的浅水炮舰,以抵达近海、内河等海域作战。

    在绝对的舰炮火力优势支援下,送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并控制战局。

    这个‘前沿战略’和后世的很多海军强国的理念都是不一样的。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关于制海权的争夺。

    很多历史上的海军强国,他们的核心始终是制海权的争夺,以控制某一片海域为核心战略基础。

    比如近代里欧洲某国搞过什么绿水战略,发展中小型近海船只为主,看似和大唐海军一样,都是建造一大票的中小吨位的船只,但是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绿水战略发展中小规模战舰,核心目的是近海防御,以小博大,根本目的还是和敌海军打仗。

    但是大唐海军的这些中小吨位的浅水炮舰,可不是用来和敌军的海军打仗的,而是用来和敌军的陆地防御力量打仗的。

    怎么说呢,一个蹲在家门口玩防御作战,一个是跑到被人家门口玩进攻作战,两者区别大着呢。

    造成这种结果,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大唐海军太牛逼,全球无敌的大唐海军根本不存在什么近海防御,争夺制海权之类的问题。




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 大唐帝国的真正危机
    说的夸张一点,大唐海军甚至都不需要海军的专业战舰去争夺什么制海权,随便开几艘蒸汽钢铁轮船,就能把全世界的其他土著国家的木质风帆船只一一撞沉!

    所以大唐海军十几年前开始,他们的最大威胁,或者是说那些土著们仅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也就只剩下炮台了,而且还必须是地形条件非常好的少数炮台,比如说某一段内河的河防炮台,直接把炮台修在可以躲避下游战舰炮击的掩体后方之类的,然后就近对河面进行近距离炮击。

    除了炮台外,海军还有一重大任务就是运输支援陆战队以及陆军的地面作战了。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大唐海军才有了这种前沿战略。

    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

    整体上和后世的某大国的以海制陆战略非常的类似。

    大唐海军的一大票浅水炮舰、护卫舰,某种程度上就是某大国海军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初期的濒海战斗舰以及早期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因为它们的任务性质几乎是一样的,那都是对陆地目标发起攻击!

    只不过后世的某大国海军没嘚瑟几年就发现,唉呀妈呀,自己虽然全球第一了,但依旧没牛逼到玩以海制陆的时候,于是乎这个战略就被喷成了美海军有史以来最大的战略失误,紧接着又是回到了传统以争取制海权为核心的战略上来。

    然而大唐不一样!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大唐海军几乎不可能出现挑战者,如果有,大唐帝国也会第一时间把他们在萌芽状态下掐灭。

    所以大唐海军的前沿战略可以玩的很顺溜,并且效果相当好。

    不过即便是玩前沿战略了,其实大唐海军也没放弃发展远洋主力海军。、

    因为前沿战略的前提,那就是控制全球海洋,再者,虽然谁都没说,但是不少人都是防着!

    防什么?

    海外领地的叛乱!

    不少目光比较长远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如今大唐帝国的问题。

    不在于外敌,而是在于内部。

    这个内部,也不是说什么本土民众之类的不满之类的,如今帝国本土上下的人们活着好着呢,这从帝国本土的人们开始固执而变态的追求什么体面就可以看的出来。

    吃不饱饭的人,是不会在乎体面不体面的。

    帝国的真正问题,在于海外领地!

    很多明眼人都能够看的出来,如果帝国依旧无法改变现状的话,那么未来诸多海外领地,甚至部分海外本土的分裂是必然的。

    问题只在于多久以后!

    圣天子驾崩之前,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但是等圣天子驾崩了呢?

    就太子的威望和能力,能够维持大唐的全球帝国?

    别开玩笑了,帝国的诸多高层们都没一个看好的。

    不少人其实都很担心大唐帝国会出现二世而亡的局面,这也不是说大唐帝国会完蛋,而是说海外领地会自立为王。

    说起这些,帝国太子乃至很多帝国重臣们就是相当的后悔当年为啥要支持把诸多皇子们都分封到海外去的!

    早些年的时候,不管是太子还是帝国的重臣们,在圣天子决定把诸多皇子分封到海外去当王爷的时候,一个个可都是高兴得很,认为这是解决储位之争的一大善政,把诸多藩王一股脑全部扔到到海外那些不毛之地,不单单可以解决国本不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顺便开发开发海外领地,弄出一大堆藩国来。

    但是他们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世界变化的太快!

    这前后也没多久,二十年时间还不到呢,这全球局势就是变化到和当初完全不一样了。

    很多海外领地因为人口增加,距离遥远等问题,同时分封出去的藩王们一个个也都是不安分的主,估计大部分被分封出去的藩王们都想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经营好地盘,然后暴兵反杀本土!

    前几年北美洲的三大藩王更是试图玩曲线救国,搞什么铁路沿线局部本土化,引起了帝国高层们的巨大忌惮,尤其是太子那段时间更是坐立不安,这真要被他们玩成了局部本土化,分分钟就能出现一个人口过千万,而且农业条件极好,资源无比丰富,还有一大片工厂的地方。

    真弄出来这么一片海外本土,帝国本土就得每一天都得担心着北美的叛变。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宁愿耗费巨资,更多的精力搞南洋本土化,也不愿意在美洲本土化上放开哪怕一个口子。

    其他地方基本也都是类似的待遇。

    然而越是禁制海外领地本土化,海外领地的民众也就越不满。

    比如北美洲,其实已经是没啥土著了,生活的一千多万人都是帝国子民,要是按照早些年的条件,早就符合本土化的条件了。

    但是依旧不行。

    然后很多移民到北美的帝国子民就不乐意了。

    为什么啊?

    我们不是大唐人啊?

    北美不是帝国领土啊?

    总之搞到现在,海外领地的本土化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尴尬无比的问题。

    这本土化不是,不本土化也不是!

    最后帝国高层只能是慢慢拖下去,对于海外领地方面,除了本土化不答应外,其他的基本上是能答应的都答应,能扶持的都扶持了。

    比如说按照道理来说,没有本土化,连个螺丝钉都不能出口到海外领地的。

    但是现在海外诸多领地里,各种蒸汽船只满世界跑呢。

    对此帝国也是不管,甚至是专门放开了口子默许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本土和海外领地在本土化上的诸多矛盾。

    尤其是李轩通过翰统,注意到了美洲方面的不少民众都是相当不满帝国的本土化政策后,就是打算做出改变了。

    而这种改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缓解本土和海外领地方面的矛盾。

    针对海外领地的诸多诉求,尤其是当地帝国子民息息相关的部分述求更是准备逐一讨论。

    针对不同移民的不同诉求采取不同的政策。

    其中重点就是要稳住帝国的基本盘:广大的农民,甭管是本土农民还是海外农民,他们其实才是大唐帝国的基本盘!

    ()

    1秒记住爱尚:



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 肉烂在锅里
    根据翰统收集到的信息。

    主要是分成两类,一类是当地的士绅商人权贵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他们无比渴望在当地设立工厂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是,帝国本土是绝对不可能放开这个口子的。

    第二类则是普通人,而海外移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农业移民,在海外领地种田的,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一个是粮食能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其次则是能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耕种。

    这粮食出售,又得涉及到交通问题,在一些内河无法通航的地方,如果没有铁路的话,只靠马车运输成本非常高昂,由此导致成本高,当地农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而耕种问题,虽然普遍采用马耕能节省不少人力,但是依旧不够啊,在很多地方因为粮食价格非常的低廉,很多移民家庭都是需要种植上百亩甚至两三百亩土地才能让一家维持比较良好的生活的。

    几百亩土地呢,马耕也撑不住啊。

    唯一能撑住的,就是帝国本土已经使用多年,尤其是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大规模使用的蒸汽拖拉机,用机械种田,这才能让一个家庭几个人就种植数百亩土地,要不然根本种不了。

    所以,他们对引进本土的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针对这两个群体的不同诉求,在御前内阁会议上,一票的帝国重臣都是保持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分化’。

    尤其是海外领地的大量农民们,更是必须分化争取的。

    他们需要农业机械设备,他们需要更便利的交通,更高的粮食售价,对此,部分内阁成员们认为,是有限的答应这些条件。

    比如由国企部牵头,直接组织一个农业机械销售企业,专门在海外领地销售、管理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以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

    而运输这一方面,部分内阁成员也是放松了态度,认为修建铁路也不是不可以。

    内阁成员放松态度,主要还是和军方交流过后,军方认为,只要限制工厂,那么单纯的铁路对军方而言,甚至是有好处的,因为一旦海外领地发生叛变,帝国可以通过海军快速调集部队运输过去,同时通过当地的铁路系统快速进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扑灭叛变。

    如果要控制工业发展,完全可以只修建铁路,而火车头的修理等技术性的任务,可以放在当地的军事基地内。

    反正如今不少的海外军事基地,都是有着修理厂。

    比如北美洲的江南港,这个北美洲最大的港口就有海军基地,而这个海军基地内就有海军直属的修理厂,同时还有国企部直接运营的一家修理厂,前者用来维护修理海军战舰,后者为当地的民用蒸汽船只提供修理服务。

    完全可以效仿船只修理服务,在当地的军事基地内设立若干国企部直属企业的修理厂,用以提供售后修理服务。

    至于当地的商人想要直接搞工厂,那是不可能的了。

    同时也是适当的放宽部分工业产品的出口,尤其是设计到民生的工业产品,能不限制就不限制。

    毕竟人家说的也没错,我们也是大唐人啊,总不能因为我移民到了北美洲就把我当土著啊,真要这么搞,那么反叛之心就更大了。

    除了普通民众之外,当地上流阶层的利益就是比较难调和了,人家想要的一直很简单,很纯粹,就是希望能够在当地建立工厂,就近利用当地的资源生产各种产品获得利润。

    但是这一点,是帝国方面很难接受的。

    在海外军事基地内有限的开设提供修理服务的各类修理厂,这已经是帝国高层做答应的极限了。

    对此,帝国高层准备的还是分化政策,毕竟这些人的利益述求说白了还是为了钱,只要能够赚钱他们也不会管是不是建立工厂的。

    为此,内阁方面讨论之后,认为可以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降低海运的运费,扩大本土从各海外领地的进口总额,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特色资源、农产品,比如说粮食、咖啡、木材、鸟粪、手工产品等商品的进口额度。

    当地的上流社会要想赚钱吗,也不是非得要建立工厂,你完全可以当个大型农场主或者是贸易商人之类的嘛。

    可以做的生意多了去,干嘛非得和制造业过不去!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就会不满意的,尤其是各地的藩王们!

    如今各地的藩王们,估计做梦都想着自己的领地能够本土化!

    对此,帝国的部分高层官员已经有人开始说什么,各地藩王都是天子血脉,常年流落海外实在是让人于心不忍,建议把各地藩王召回京师。

    领地还是给,领地俸禄也继续拿着,甚至王府卫队也继续配属,但是呢,藩王本来必须得回到京师来住。

    这说法如果是十几年前,估计一大票藩王会高兴的眼泪都累出来。

    终于不用在海外蛮荒之地熬下去了,终于能够回到本土了。

    但是现在!

    各地藩王估计是不愿意,也不敢回的。

    随便翻一番华夏数千年来的漫长历史,都能找到众多的削藩的记载。

    这些大臣们的说法,摆明了就是削藩嘛!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圣天子不同意!

    李轩十几年前就预料到了今天这种状况,但是他当时依旧这么做了!

    海外分封藩王,这是李轩老早就确定下来的政策。

    因为就算没有藩王,那些海外领地该叛乱的还是会叛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大唐帝国不管怎么做,都是不可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既然叛变是不可避免的,还不如让当地藩王领头叛乱呢!

    好歹也是皇室成员,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如果以后大唐帝国必然会分裂为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人都是大唐人,当地的皇帝或者国王什么都是李氏皇族的成员,对此李轩觉得也不是个坏事!

    毕竟再怎么折腾,肉都是烂在锅里了!

    然而,这只是李轩自己的想法!
1...981982983984985...10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