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末代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疯人疯雨
刘建玩心还是比较重,临末了说抄顾秉谦的家,但不说抄家,就说朝廷发现活人用的银子死人不能用,所以就代替顾秉谦换一下,比如抄家一万两,朝廷就拿点烧纸,写上一万两,帮着顾秉谦烧了,省的顾秉谦死了没花的。
顾秉谦越听越心惊,全身也似筛糠一样抖起来,嘴里不停的说臣有罪臣有罪,伏在地上已经不能正常的跪着了。
殿上值守的是骆安,这时候走下来,顺带着还有两个锦衣卫的百户,一招手,两个百户把顾秉谦架起来,骆安上去低声说道:“顾首辅,该走了,上路了。”
顾秉谦身体直接就软下来,双目无神,脚不离地的被驾出朝堂。
刘建看到顾秉谦走了,站出来义正辞严的说道:“魏忠贤罪大恶极,朝中官员多有依附,朕不怪你们,每个人都像杨涟左光斗这样的,就不需要我当这个皇上了,顾秉谦罪不至死,照惯例削职为民或者发配充军也就够了,但是!”
看着一圈殿下的那些官员,刘建提高声音说道:“大明以何立国!是读书人!是忠孝之义!顾秉谦身为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却和阉党铿锵一气,读过的书都咽到肚子里去了!人已七十,为了权势,为了首辅之位,居然认魏忠贤为爹,此为大不孝!不以社稷为重,即是不忠,妄认干爹,即是不孝,此不忠不孝之人,若不严惩,大明以后用的都是这种阿谀奉承的奸佞之徒!”
“国子监有个学生,叫陆万龄,居然说要把魏监的像跟孔子立在一起,甚至说要把孔子像推到,只立魏监为圣人,除了阿谀奉承,他还没什么大罪,若他在内阁当首辅,恐怕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诗书礼易都扔了吧!”
&nbs
第34章 我就是要钱
刘建沉吟良久,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计划,这也是刘建面对的第一件偏离历史的事情。
魏忠贤是肯定会退缩的,历史上崇祯皇帝驱逐魏忠贤的时候,魏忠贤没有反抗,事实上减免税负这件事,崇祯也做了,但不同的是,刘建要这笔钱。
后世对魏忠贤争议颇大,认为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忘的观点很多,刘建也多少了解一点,但刘建的观点就是,有魏忠贤必忘,没魏忠贤亡的更快而已。魏忠贤最大的建树就是收钱,而且是不论任何人一视同仁的收钱。收钱收的多了,大明朝的日子就好过点。
号称东林党的文人同魏忠贤的区别就是这些人都是有家人的,魏忠贤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文人还要养家,还要照顾亲戚,大多数文人都有功名在身不需要交税,但收的税重了,对他们影响也很大,比如茶税,收的税高了,茶叶涨价,这些文人家里做茶叶买卖的就要少挣钱。
人都是为己的,东林党的人号称清流,杨涟左光斗这几个不收钱,但东林党不是只有杨涟这样的人,还有顾小家的人,这些人大力推动减税,因为这样可以捞的更多,这样的人左右朝政,还结成了全体,当然比魏忠贤祸害更大。
这件事情是几个言官家中互相联合的,中间找了礼部的人,第一步是提出大赦,在大赦的同时接着提出减免税款,着重是魏忠贤在位时收的茶、盐、矿税。
茶盐矿这三种税对江南的文人们举足轻重,都是大宗的买卖,跟他们的收入息息相关,由几个大家族掌控,依附于这几个大族的都是文官,魏忠贤在位每年要收几百万两,在明朝的税收中占了很大一块,取消了这一块,江南的士族凭空能多挣几百万两甚至更多,至于亏不亏大明,这些人还是没有想那么多。
刘建了解不了这么多,但他知道,就是明朝的这些人一边嚷嚷着减税,一边让崇祯皇帝加税,减掉了江南富裕之地的税,加到了陕甘山西等穷地方的税,加着加着都混不下去了,所以民乱此起彼伏。最后便宜了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就是京城的这些官,被李自成敲打出了七千万两银子,有这笔钱,大明怎么可能亡呢
刘建看着下面的官员,一个个都在悄悄的挪动着位置,不是所有的人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大明缺钱,户部的这些人看着皇帝,位子都在前移,准备上奏反驳,因为他们知道大明要花多少,而且所有的户部官员都知道哪些来要钱的官员都是多么急迫,最紧要的是军饷,因为欠饷,各地兵乱不断,在把江南的几百万两免了,各地被欠饷的兵老爷们能把户部的人都剁喽。
言官们是这次减税的主力,尤其是家乡在江南各地的几个言官,事成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他们,除了个别上进心比较大的御史,其他的干几年就该回家了,御史不上则下,得罪了皇上被撵回家的不在少数。但现在,只要这个事情办成,各地大商家给他们准备的大宅子,土地,奴仆都在家等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钱了,卖命的不光是勇夫,
第35章 各抒己见
慢慢的朝堂分成两派,但户部官员的声音越来越小,明朝一贯以文制武,武将大都不受重视,就是孙承宗袁崇焕这几个能打的也都是文官出身,只是恰好会打仗而已,所以辽东怎么样,跟朝中的大臣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有辽东更好,没有辽东也一样过,他们的根基都在江南,甚至北方没有了对他们影响也不大,丢了辽东要打回来,但总花银子还是不行的,况且一年就是几百万两银子。
户部的官员争,是因为在其位必谋其政,取消了这些税,他们心里是乐意的,但若是皇上在问起辽东军费为什么没有了,他们不能说每年就收这么点银子,实在是拿不出来,所以坚持的也没有很久,道理么,怎么说都是,就看皇上怎么裁夺了。
烫手的山芋总是要抛回刘建这个崇祯皇帝手里。
下面乱成了一锅粥,群臣之首是孙承宗,但他新官上任,还不到一个时辰,不能贸然发言,其他的大臣都加入了讨论之中,又说辽东不可失,军费必须支持的,有说辽东所费极大,而且不见成效,不如退回关内,养成精兵在一举夺回辽东。还有的就是提议新皇登基要普天同庆,该取消的税就得取消,大不了别的地方在省省。
刘建也听够了,轻轻的咳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朝堂立刻就安静了,其实所有的人也在等皇帝说话,说话的声音虽然大,但都把精神放在了御座之上,刘建的小小反应,立刻得到了最大的回应,那就是都等着刘建说话。
刘建不紧不慢的问道:“我记得太祖定鼎天下,凡是大明的子民,都是有地的,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没地的百姓要靠做工过活,一日无工,就没得吃喝”
御史吴牲出列奏道:“皇上,当初太祖定鼎天下,确实是人人有田种,不过至今已经二百余年了,当初的农户生养几代了,譬如一个五口之家,现在可能已经开枝散叶,几百人也有了,甚至上千人也有了,原来的田地已经不够了,所以有很多的无地的百姓,只能各处做工维生,生活艰难啊,恳请皇上三思,免了商税矿税,给这些百姓一条活路。”
刘建听完说道:“哦,这样啊,怪不得,朕明白了,还是吴御史说的明白,不过吴御史,朕问你,当初太祖成祖之时,五口之家交的租税都能养百万之兵,我记得成祖五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费所用,比之辽东所费更甚,也没听说民不聊生,现在百口之家供养朝廷,反倒辽东之地供养不起了你说,这多出来的人都去了哪里他们交的租税呢”
吴牲立马头大了,朝廷每年收的税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在场的官员都知道其中的猫腻,因为有功名之人不用交税,乡里之人一般都把田地放在有功名之人名下,这些人只给自己的田主交租子,朝廷又收不上来,所以这些人都没有入户籍,自然谈不上收税。但真要挑明了,皇上势必要收他们这些缙绅的税,那个数目太大了,他们经受不起。
吴牲头脑很快,立刻想出了对策:“皇上,大明初立之时,虽然军费甚多,但是花销也小,而且百万大军,多是军民一体,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太祖之时,所设卫所即是此意,皆是屯住,现在兵即是兵,养兵所费都
第36章 背锅侠
孙承宗成了背锅侠,刘建甩手走了,传下旨意过度劳累,不见大臣了,有事给孙首辅定夺,并指定只有孙首辅能入宫见皇上。
孙承宗夜宿皇宫,皇帝亲抬软轿,赐宴,每一件都能立个碑光宗耀祖的大事都让孙承宗赶上了,而且一直沉默的皇宫突然把这件事传的整个京城无人不晓。
孙承宗不乐意,但也没有太反对,因为他终于得到了最需要的权力,终于可以无所顾忌的做事了,无所顾忌的为了他的大明朝做事。
圣旨都是孙承宗拟的,送王永义那里抄一遍,李云就等着给盖章,事办的利索极了。
孙承宗办了几件事,第一,挑了几个最无耻的阉党,证据确凿的,主要是给魏忠贤立生祠比较积极的,砍头,充军,罢免,然后宣布阉党一案就此罢休,以圣旨的形式确认,绝不追查。
第二,责令户部派人把魏忠贤派出的太监替换掉,该收税还收税,以前收多少还收多少,特意注明是刘建这个崇祯皇帝让干的,私下里孙承宗装孙子,表示一定劝阻皇上把这个税取消了,老头子拍胸脯拍的响亮,群臣也就不那么急迫了,买卖还得做,反正已经交着呢,就在交几年。
第三,筹措银两,备粮准备救灾,修整武备,准备镇压暴乱,目标是陕西,原因是钦天监观察到陕西会有灾荒。当然找的都是托,皇上说有那就有,就算没有,全中国这么大,哪年没地方受灾准备了总会用得上。
剩下的就是替皇帝接见各地官员,让御史去各地巡视,自己的学生们提拔了几个,主要是在国子监当老师的时候看着比较顺眼的几个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动也是个好办法。各部官员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不用搞运动,不用为了变法而变法,最主要不要折腾老百姓,老百姓不受折腾了,自然力气都放在自己的几亩地上面,多收点粮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休养生息的奥秘。
这是几天之中的事情,孙承宗手腕是有的,个人威望也高,虽然南方的大世家们都想把税取消了,但也不是必须马上办,辽东用钱都清楚,明白人还是有几个的,中间一说和,也都不那么急迫了,魏忠贤能收,新皇帝当然也能收,只要能挣钱,交税不是事。
其他的小事也有,比如给自己曾经的战友杨涟左光斗几个人恢复名誉,什么七君子八君子等等,该封官封官,太师太保封了一堆,反正都是荣誉称号,追赠的,该缅怀缅怀。
五虎五彪还有几个司礼监的太监,拉菜市口砍头,腰斩,凌迟,极大的丰富了首都人民的娱乐生活,顺带着为受压迫的人出了一口恶气。
仅仅几天,朝廷上就有了不少的朝气,至于刘建不上朝,只是有几个人上折子表示了一下抗议,也没有动真格的,岁数大的还有记得万历朝跟天启朝的事,皇帝上不上朝跟国家安危实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张居正时候国家兴旺,皇帝还是个小孩,皇帝大了干不几年也不上朝了,申时行管的也不错,后来的东林党,阉党,国家乱了点,可原因跟皇帝也没啥关系,管事的忧国忧民就行。孙承宗没问题,纠结这个没有用。
明白人开始干事,不明白的人,为了斗争而斗争的人,主要是一帮闲的蛋疼的言官,开始想办法找孙承宗的毛病,就这几天就上了十来份折子,弹劾孙承宗曾经在辽东吃空饷,弹劾孙承宗举止不端,甚至说孙承宗曾经在大同,有通敌嫌疑。
孙承宗这时候就是一个太极高手,随便你怎么上折
第37章 亏空的大明
刘建见毕自严心神不定,连忙出言安慰:“爱卿不必多虑,兵变是因为缺饷银,只要饷银发下去,兵变自平。想来那些兵丁也不是真心要造反,不会拿你弟弟怎么样。你弟弟跟那些兵将们打交道少,不太适合干这个,不如调回来跟着你,或者派去陕西当个地方官把,他也是为国之人,如今陕西怕有民变,让你弟弟去维系一方安宁也不错。正好发挥他的特长。”
毕自严脸带哭相,声音都变了:“皇上,户部除了欠账,是一两银子也没有啊!臣弟找臣要银子发饷,臣是一两也没得给啊。”
刘建连同孙承宗,袁崇焕也都愣了。
三人同事问:“银子呢”
毕自严回答:“朝廷一年入库不到四百万两,可只是辽东一年军费就至少五百万两,前几天廷议减商税,皇上未准,可我连户部派去收银子的官员路费都没有,都是发的欠条,收了税银再行抵消。如今大明,千疮百孔啊!”
刘建眼看毕自严就要止不住大哭,只好给他吃个定心丸:“爱卿不必担忧,你定出个章程来,看看为什么税收不上来,怎么能开源节流,另外,眼前的急用,就从朕的内库里出把,前一阵查抄阉党,朕查出来二百万两白银,给你一半,一百万两救急。”
一边袁崇焕脱口而出:“皇上,辽东若要顺利平辽,最少也得让臣带八十万两白银才行,必须精兵强将,才可与辽东鞑子决一死战。”
孙承宗听了袁崇焕的话,非常不满意,毕竟只是应了他辽东督师的官,还没有正式下发,即便是正式下发,官名也不是辽东督师,八十万两银子这么大的事,不等他发表意见,直接就脱口而出,这也显示出袁崇焕的不成熟。就算是刘建也感觉很不对劲,领导还没说话,小兵子上来先发表意见,这都是挨整的货。
怪不得除了金庸,历史上对袁崇焕看法比较高的很也不多,大明有他没他都一样过,只不过是他打仗比别人聪明点而已。刘建心里暗暗想了想。
这边刘建脸色一沉,毕自严是会察言观色的人,眼角带着眼泪都看到了,马上说道:“朝廷急用,二十万两银子足矣,剩余的八十万两尽可由袁将军带去辽东,臣早有计划,正想和首辅大人计议成熟就奏明皇上。”
“哦说说看。”
“朝廷之费,在于田赋不清,人口不清,兵部冗员过多,皇上可裁汰冗兵冗役,查实各部军饷虚冒,兴办军屯,增加盐引,用以让商人运粮至边疆,清查天下隐田等等。”
“第一,朝廷之费,皆在军费,尤为辽东,年费几百万两,各地府兵,卫所,原本只是平时种地,战时为兵,其实大都是种地,战时为兵皆不可用,但都领着军饷,这些都可裁撤,让他们重归田亩,还可增加征税的人。”
“第二,清查天下人口、田地,大明为了鼓励人人向学,规定凡是有功名在身之人不必纳税,好多读书人得了功名之后,侵占良田,另有有地有产之民,甘愿为奴,将田地托庇有功名之人名下,只交田租,不交赋税,这些田地都为隐田,这些百姓皆为隐民,不入户籍,所以赋税征收逐年减少。”
“第三,各地可战之兵,一年之中,只有数月有贼入侵,例如蒙古左近,一年之中只是春秋草未长,草将黄两个时节犯边,故在平时练兵之余,可以组织兵丁屯田,自给自足,多余可由兵丁自由分配,须知运粮至边疆之处,十成粮食至多剩下三五成,如此要是能屯田有所得,一分粮食可当五分甚至十分使用,可为国省下大笔花费。”
“另外朝廷可以增加盐引,让商人运粮到边疆,此举可以减少朝廷运输费用,少征用民夫,且只用盐引,不必增加另外的开销。”
刘
第38章 出发
刘建已经准备了不少时间。
禁军侍卫副统领燕大宝,因为铲除阉党,燕大宝得了一个副统领的职位。燕大宝是世袭的军职,但仅仅是军职,他的世袭只能是解决工作,离当官差的远,这一个副统领,让他走上了做官的大路,自然对刘建是感恩戴德,刘建闲聊时候还封了他个名字:燕南天。这个对燕大宝是个致命的打击。
皇帝赐名,这是得有天下的功劳,比如三保太监郑和,比如云南将军沐家,这是光宗耀祖了不得的大事,现在的燕大宝,确切说是燕南天,自此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皇帝吩咐的事情都办的妥妥当当。
当然,燕南天燕北飞都是古龙小说里的人物,只是听着比较霸气而已。
燕家世袭的军职,还有几个兄弟也在军中,不过都在五军营,全都改名,燕东来,燕北飞,燕西归,都被弄来,加上几个熟悉的侍卫,一共二十多人的护卫。
燕大宝也就是现在的燕南飞,虽然粗鲁,但是心细,知道皇帝出了皇宫,安全问题出了一点差错,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只凭借他们二十几个护卫,不可能事事周全,所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到了地方他们这些侍卫能力就很有限了,所以他推荐了一个人。
前刑部北方一十三省总捕头王连昆王老爷子。
王连昆在刑部捕头的位子上干了四十年,总捕头的位置也待了将近二十年,如今六十有五,在家都开始逗重孙子了,算是颐养天年,朝廷的事江湖的事都不管了。但燕大宝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老爷子说动了。用的是一张任命书。
王连昆也是世袭的捕头,一路顺风顺水,干到了刑部总捕头的位子,江洋大盗,土匪响马抓了不少,刑部尚书见了他也要卖个面子喊声老前辈,可他也有一块心病:为吏不为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