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张维卿
舰队浮海而行,消失在了福建沿海的视线之内,再度出现,却已经是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的外海。
浙江一省上八下三,计有十一个府的区域。台州府是为上八府之一,东面海、西邻金华府,南、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则分别是温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和处州府,但又与周边这五个府间隔以天台山、大盘山、仙都山、雁荡山,自成一片区域。并不似同省的金衢、宁绍、杭嘉湖那般凭盆地、平原浑然一体。
这个府是以山区为主,间杂着一些小型的盆地以及沿海的平原。辖区计有临海、宁海、天台、仙居、黄岩、太平六县及海门卫、松门卫等一系列的沿海备倭卫所。
此间曾是戚家军抗倭首战的发生地,不过随着江上师溃,清军便迅速的占领了这片土地,一如浙东八府的其他所在那般。迄今,已经有十年的光景了。在这十年间,俞国望、金汤、董克慎等大批的抗清武装活动在此间以及邻近府县交界的山区,可谓是多如牛毛。他们长期与清军展开斗争,据险而守,虽不足以收复失地,但是在气节上却是能够为人所重的。
浙江的抗清运动随着永历四年和永历五年清军针对大兰山、天台山、舟山以及浙东广大地区的围剿的胜利,很快就进入了低谷。最近的几年,广东、福建风起云涌,浙江这边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奈何,当初清军对浙江抗清运动的屠戮过甚,以至于到现在这个份上了也就是比历史上稍微强点儿有限罢了。
“伯爷,前面是三母山和大陈山,向西是松门卫……”
三母山和大陈山都是台州沿海岛屿,而那松门卫则曾与北面的海门卫一同是为戚家军的水师基地,现在自然都是清军的控制区。此时此刻,旗舰的甲板之上,船长向洪旭指着那海天一线处越来越明显的疙瘩,洪旭的身旁已经有亲兵将地图展开,在海风中猎猎。
这条海路已经不是洪旭第一次了,最近的往返是从福建去往舟山,但是这一遭他们的目标却是近在咫尺的台州府——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在大陈山稍作休整。”
“末将遵命。”
桅杆上的传令兵挥舞着旗帜,旗语向四周传播,很快的就成为了这支舰队的共同。在那里稍加休整,大军就重新拔锚,直接转道向西。视线未及的所在,那里是澄江的出海口,与松门卫并立的海门卫的卫城就坐落在那里。而就此溯流而上,更可以直薄位于临海县的那处台州府城!
舰队涌入澄江出海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清军的台州水师。这支清军水师的编制甚大,足足有三千战兵的规模,比之把守钱塘江口的钱塘水师的两千战兵还要更胜一筹。不过,这支水师按照清廷的编制,海中营协防宁波定海,左右两营则分驻台州、温州两府的沿海防御要点,这海门卫恰恰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规模,在洪旭率领的舰队面前不过是群狼环伺的小羊羔一般,不消一战便自行溃败了。随后,明军一拥而入,直抵台州府城之下,舰载火炮的轰鸣如同是闹钟一般,逼得台州副将马信连忙派人将府城的一众官员请来商议战守之策。
台州副将马信是陕西长安人士,在台州坐镇多年,清廷在此的统治便稳如泰山。此间,明军舰队直薄府城,当即就在城中引起了一阵骚然,原本本地的官员就要来寻马信商议对策,此间倒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受邀的一应人等匆匆赶到,兵备道傅梦吁、台州的知府刘应科、通判李一盛,临海的知县徐钰、县丞刘希圣尽皆到场,甚至就连道标守备郑之文也应邀到场。
“道台,这里味道不太对啊。”
“怎么了”
“末将也不知道,只是感觉。”
郑之文一时间也说不清道不明这份不对劲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此,本就焦急于明军直薄城下的傅梦吁更是每当做一回事,直接就带着众人进入了马信的衙署。
“马帅,海寇临城,可有方略退敌”
兵备道的职责所系,傅梦吁当即问及,连带着其他人等亦是将目光投诸在了马信的身上,显然是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绿营大帅的身上。
此时此刻,众人分坐两侧,那面如黑漆,下颌骨微宽,连鬓的胡子根根扎起,身为秦人却颇有几分燕人张翼德模样大帅抬起眼皮,却是面露出了些许笑意来:“保这一方百姓平安,却也不难,只消诸君应了本帅一事即可。”
话,轻描淡写的说出开来,那一众文官自傅梦吁以下却无不是在心中暗骂这武夫吊人胃口,唯有那郑之文却是脸色一白,开始不自觉地往大门处侧目。
“此间皆是同僚,说句不好听的也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马帅有何良方,还当直言。”
明军就在城外
第一百章 季孙之忧(三)
与历史上郑氏集团同时在潮州、中左所和舟山三线与清军交锋,而自身实力却还有待成长不同,如今的郑氏集团已经控制了福建一省,外加上大半个南赣和广东以及舟山群岛,其自身实力是有着一个质变式的增强。
在台州战场上,洪旭率领的那支由三百余艘战舰所组成的舰队也已经不再仅限于接应马信所部反正,并撤回中左所那么简单了。此一番,洪旭除了舰队以外,郑成功更是从邵武府和建宁府抽调了四个镇的部队随行,极大的增强了这支攻入浙江的偏师的实力。
台州协除了一支由马信亲率的直属部队驻扎在台州府城外,其他的都是分据各县。明军控制了台州府城,洪旭在第一时间就立刻分派各镇,由马信的亲信们携带书信充当向导和说客,直扑各县——溯流而上,向西如永安溪,达仙居县城,向北走始丰溪,往天台县城;顺流而下,入海口的海门卫城、永宁江下游与澄江交汇处不远的黄岩县城,明军凭着这一条澄江水道以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了扫荡台州府诸县的攻势。
比之发生在闽西南、粤北、南赣、桂东这么大范围,涉及超过十万大军的你来我往,发生在台州这一幕就显得过于芝麻绿豆了,实在不怎么起眼儿。但是,在浙江,尤其是在浙东,此一番的异变却不可避免的震动了不少原本就早已开始骚动了的心。
绍兴府余姚县的乡下,依旧是沈调伦被禁足读书的那处宅院里,依旧是那一众的人等,在分享着这个大好消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发出了些牢骚来。
“天台县啊,当年我跟着王经略去过的。从那里,过新昌县地界就可以直入四明山。进了四明山,绍兴、宁波,两府就皆在兵锋之下。若是去岁我等在大兰山起事的话,现在正可以接应洪伯爷和马帅北上的!”
沈调伦的话语之间,不乏有对陈凯去岁阻止他们起事的埋怨之刺。这在在场的众人当中是最不少见的,邹小南、毛明山,还有刚刚才从浙西赶回来的黄宗炎,哪怕是没有出言,面上也难免有认同之色。
众人坐在此间发着牢骚,暴脾气的毛明山更是表示应该立刻发动起来,不好再做迟疑下去。而其他人,对此也是多有同感,无非还是唯恐太过仓促,准备工作不足导致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
“我们应该发动更多的士绅、百姓,让他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王师之先驱,彻底掀翻鞑子在咱们浙江的暴虐统治!”
宁绍素来便是一体,在于地理上的宁绍平原,也在于这片土地上产生的区域性文化。如今,宁绍两府的东面是明军在舟山的大军,南面是正在为明军收复的台州府,恰恰处于这两支大军延伸的焦点,他们对于能够尽快光复的心情远比其他地方更为强烈。
此间,黄宗炎振臂一呼,众人多是起身附和。然而,待到兴奋已极的黄宗炎转过头,看向他的兄长之际,却只见得那暴脾气比之身为武将的毛明山都不差太多的黄宗羲与此时竟依旧坐在那里,眼皮下压,视线凝聚,似乎是想要从那明为地板,实为迷雾中看穿这其中的真谛来。
“兄长”
黄宗羲的脾气自幼便是如此,是故方才休息内家拳,外加上读书养气,以此来作打磨之效。多年下来,脾气未见好上太多,但是心思越加深沉,所虑之处远比他们这些人要更加清楚、明白。
此间,黄宗炎试探性的问及,黄宗羲再度抬起眼皮,先是扫视了一番众人,旋即却道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来:“陈凯没说错,起码当初他的看法是对的。”
关于陈凯当初的看法,说起来众人皆是一起看过那两封书信的。按照王江转述陈凯的见解,收复舟山的部队是明军的偏师,福建明军当下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福建的稳固,而非是继续向北推进。这不仅仅在于福建初定,须得大军震慑,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军队的扩充以及直接影响到军队扩充的资源,这些无不在影响着福建明军的战略决策。
如此,明军主力未动,反倒是浙江的抗清人士先动了,很容易就会陷入到清军的围剿之中。这无疑是会对本已经遭受过严重打击的浙江抗清运动产生进一步的破坏,全然不如等到明军真的出动大军进入浙江与清军决战之际,他们再行发动起来更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结果。
“这段时日咱们看出来了,巴成功和张洪德反正,洪伯爷他们也就是把这些绿营都运回福建。尤其是张洪德反正,宁波可谓是唾手可得,那样的情况下洪伯爷都没有选择放手一搏,摆明了就只是一支偏师,行偏师牵制之责罢了。”
说起来,黄宗羲也不知道是陈凯说服了郑成功,还是郑成功原本就没打算继续扩大战果。但是,结果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约莫两三万的明军驻扎在舟山,虎视眈眈的盯着只有三五千人的宁绍两府绿营兵却是一个不动如山,就足以说明情况了。
“若是咱们当初动起来了,舟山的王师未必会坐视不理的!”
沈调伦是一心想要重建大兰山明军的辉煌的,此间兀自道来,即便是他自己也总觉得好像是牵强了一些,更别说是旁人了。
“洪伯爷、陈伯爷还有甘帅、陈帅他们都是闽人,张侯爷和苍水倒是咱们浙江人,可是我听说,张侯爷已经死了,有人说是张侯爷总想着把鲁王殿下重新扶起来,所以国姓爷干脆就派人把他毒死了!”
邹小南如是说来,其实众人多多少少的也都有些耳闻。去年年底,也就是明军收复舟山没过多久,张名振就突然病故了。据说,张名振是在岛上遍寻母尸不得,悲痛交加,发背痈而亡。但是,张名振去世前有将兵权交接给张煌言,可是张名振死后,郑成功却直接将张部交给了陈六御来节制,张煌言依旧是那一支部队的监军。
当年的唐鲁之争,很多浙东抗清人士都还是历历在目的,张名振和张煌言都是鲁监国朝的重臣,尤其是前者,更是鲁王朱以海的心腹武将以及鲁监国朝后期的首席勋贵武将。张名振在不得不南下依附郑成功之后,也是始终在竭力保持着本部兵马的独立性,后来在长江口更是不惜与陈辉闹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
这等人物,放在任何一个统帅眼里都是碍眼的。更何况,张名振死后郑成功对于兵权的染指,更是让很多浙东抗清人士相信了这份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流言蜚语。
唐鲁的正统之争,闽浙的地域之别,邹小南把这些东西重新摆在了台面上,众人亦是
第一百零一章 季孙之忧(四)
冯家父子的对话仅限于冯家的书房之中,即便是郑经也是无从得知的。此间,郑经坐在马车上,缓缓的返回相距不算太远的府邸,入了府,就直奔其父的书房去问安,同时也是汇报一下学习的情况。
书房之中,不比已经下课了的儿子,郑成功依旧在伏案思索。在他的面前,公文在两侧堆成了小山,两山之间的峡谷,是一叠书着或多或少文字的稿纸。看那字迹,当时郑成功的手笔无误,此间他就这么看着他自己写的东西,思索、修改、再思索、再修改,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左军中提督甘辉、前提督郝文兴、后提督黄廷、左提督陈六御、右提督王秀奇;右军中提督柯宸枢、前提督李建捷、后提督蓝登、左提督萧拱宸、右提督黄山……”
随着福建民生的逐步恢复,以及郑氏集团在浙江和南赣的攻势的展开,此间虽是二月,南赣的战事尚未尘埃落定,但是郑成功已经开始为了下一阶段的扩军做准备了。
水师方面会受到战船的建造速度制约,陆师方面,随着郑氏集团不断的收复失地,愈加的深入内陆,陆师的重要性也日渐一日的提高。当下郑氏集团犹如是一只双头鹰似的,在福建、在广东两省盘踞,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的会向这两省周边的省份展开攻势。
初步的计划,效仿水师,将陆师分作左右两军,左军驻防福建,向江浙展开攻势,右军则驻防广东,向江西展开攻势,齐头并进,收复东南大地。
这样的扩军计划甚为恢弘,粮草、军饷、武器、训练、人员等等等等,郑成功现在的稿纸上仅仅是两军暂辖的各提督、各镇名单就足够他斟酌良多了,更别说是其他的内容了。最起码的,当前各部的布防状况是较为稳固的——黄廷守建宁府,王秀奇守邵武府,陈凯指挥柯宸枢和黄山在猛攻南赣,洪旭台州响应马信反正,而甘辉则驻防舟山,同时协助陈六御接管张名振所部,任何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战局的变化,这就更是他需要考虑到的现实问题了。
不过,这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阶段性的进行,财政压力上就会轻松许多。郑成功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有一点却让他不时的要迟疑一下这样的计划要不要真的开始实行。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取而代之。
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郑成功一时间也没办法决定下来。所幸,这份计划本也不是他打算轻易决定下来的。当然,由于控制区的急剧扩大,改制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他需要考量的东西也并不仅仅是这些,使得他最近往往都是要熬到很晚才去休息。
思索依旧在继续着,外间却有家仆言及,说是公子前来问安。于是乎,郑成功从思索中暂且抽离出来,示意外间的家仆,随后门一开,郑经便迈了进来。
“孩儿给父亲大人请安。”
“嗯,起来吧。”只一抬手,郑经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便犹如是受到了支配一般,站起身来,但却依旧保持着一个恭敬的姿态。
“今日冯先生讲了些什么”
“回父亲大人的话,今日冯先生先是讲了《论语》中的子贡问君子,而后又将《春秋》中关于晋文公称霸的篇幅讲解完毕了。”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则,当年郑成功求学时就曾读过,早已烂熟于心,此间郑经提及,当年的那一幕幕便立刻浮现于心中,清晰得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过似的。
“子贡问君子,何解”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而不是言语先于行动,这就是君子。孩儿想起以前曾听过,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郑经娓娓作答,既谈及了冯澄世的见解,也提及了他的一些所思所感。对此,郑成功点了点头:“明白道理,还当身体力行。”
“孩儿谨遵父亲大人教诲。”
说过了此番,郑成功又问起了关于晋文公称霸的后半段的讲解。不过这一遭,郑经主要复述的却并非是城濮之战那场奠定晋文公称霸的战役,也非退避三舍的典故,反倒是主要讲起了关于子带之乱的故事。
所谓子带之乱乃是周惠王死后,素来备受宠幸的王子带向其异母兄周襄王发动的叛乱。第一次是周惠王死后,周襄王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即位,王子带勾结成周的戎族,结果被周襄王击败,流亡齐国。而第二次则是王子带在返周之后,私通周襄王王后隗氏,阴谋叛乱,为周襄王发觉,但是周襄王却被王子带和王子带勾结的狄人所败,结果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得以复位的故事。
“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郑成功是读过圣贤书,考中过秀才,做过监生的。这等故事,可谓是信手拈来,无需郑经说得明白了,只消一旦提及子带之乱,其中的细节便在脑海中唤醒。只是一旦想起了荀彧当年劝说曹操迎奉汉献帝的说辞,他却不由得联想到了当下的形势。一时间,浮想联翩,反倒是把郑经苦思冥想出来的那些见解给屏蔽掉了。
春秋战国,周王虽弱,但却是天下共主。齐桓、晋文称霸,皆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如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这些郑成功都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的。甚至当代的大儒顾炎武也有言及:“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郑成功虽说不知,但是他们所行的事业亦可以划到这个范畴之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