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不过,这东门山本就离县城不远,就算是慢慢前行,赶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赵彦还是迎出了村口,当他看到张差他们带的大米和风吹肉,忍不住问道:“县令大人,您这是”
张斌微笑道:“本官可不是来一两回,以后到这里来的日子还多着呢,天天吃你的,再大的家当怕也撑不住吧,以后你就不要准备饭菜了,我们自己带东西过来,直接在陈志那里做就行了。”
赵彦闻言,顿时尴尬不已,昨天是他大伯赵穆做东,他还没觉着什么,等回去细细一算,却是把他冷汗都吓出来了。
这会儿猪肉并不贵,也就两厘银子一斤,一只鸡也就五厘银子左右,但是架不住县令大人这随行的人多啊,两顿下来,昨天杀的那只猪就吃掉了一小半了,那可是将近二两银子,再加上鸡肉、米饭、酒水,一顿饭没一两多银子绝对下不了。
吃一两顿倒是没什么,要是吃一两个月,那就受不了了。
他毕竟不是赵穆那样的乡绅,就算能从投献的耕地里抽点成,一年下来也就能赚百多两银子,要县令大人天天跑来吃,不出两个月,他一年的收入就全没了!
现在听县令大人这么一说,他心里不由暗暗松了口气,但是表面上,他还是装作遗憾道:“唉,县令大人,您这真是让小人惭愧啊,要不这样吧,小人让人把昨天剩下的猪肉做成风吹肉送到陈家去,县令大人这几天如果过来,就不用再带肉了。”
张斌闻言,可有可无的道:“这个就不用了吧”
赵彦却是坚持道:“要的,要的,猪肉的钱大伯都出过了,小人怎么好意思留着自己吃啊。”
张斌真急着去见陈盈盈呢,哪里有时间跟这货啰嗦,他直接点头道:“那行吧,你先把人召集到陈家后山,待本官看好了地方,就可以直接开挖了。”
赵彦闻言,连忙点头哈腰的去了,张斌则带着众人,急匆匆的往陈志家赶去。
经过昨天一天的相处,村民们都知道这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就是本县的县令大人,而且这位县令大人温文尔雅,一点架子都没有,脾气好的很。
所以,一路走过去,村民们并没有再躲着他们,反而主动站在路边躬身问好。
来到陈家的小院外,陈家三兄妹早已等候在那里了,陈志一看张差他们带的大米和风吹肉,同样忍不住问道:“县令大人,您这是”
张斌直接翻身下马,一把抱过陈盈盈怀里的陈秀秀,笑道:“本官可不能在你这里吃白食,所以自己带东西来了,还要麻烦你们帮忙做一下呢。”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他去抱陈秀秀的时候,那大手简直就是从陈盈盈胸前抚过去的,陈盈盈立马闹了个大红脸。
陈志却是当做没看见一样,一个劲地道歉道:“哎呀,县令大人,真是抱歉,草民家里实在是,唉。”
张斌直接摇头道:“别说这么多了,赶紧把东西拿进去,然后,随本官去地里看看。”
陈志闻言,连忙接过张差他们肩上的大米和手中的风吹肉,就那么肩扛大米,手提风吹肉,飞快的跑进屋里。
而张斌则偷偷的向陈盈盈眨了眨眼,然后便抱着陈秀秀慢慢往屋后的实验田走去。
一行人刚走到试验田,陈志便从后面赶上来了,张斌直接问道:“早上浇过水了吗”
陈志连忙点头道:“浇过了,浇过了,就是不知道浇的合不合适。”
张斌闻言,把陈秀秀送回陈盈盈怀中,蹲下来拨开稻草,抓起下面一块小土在手中捏了捏,感觉了一下湿度,随即点头道:“嗯,差不多,这几天就要辛苦你了,每天早上卯时左右,把这两亩地浇一遍,等里面的种苗冒出来就不用浇这么勤了。”
陈志连忙摇头道:“不辛苦,不辛苦,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
张斌点了点头,直接站起身来,正好看到赵彦匆匆往这边跑过来,他随即交待道:“嗯,你们在这守着,注意不要让鸡啊,狗啊什么的跑进来把上面的稻草翻开了,本官去后山看看。”
说罢,他便带着谢正刚和吴士琦他们迎向赵彦。
张斌之所以让他将人集合到后山,是为了开出更多的试验田,按土豆和红薯下种的标准,一般一亩地要用将近三百斤种子,当然,那是亩产四五千斤的播种量,他这只要求亩产两千斤倒是没必要栽那么密。
张斌已经想好了,再开八亩地,加上昨天开好的这两亩,总共十亩,每亩播种大概两百斤种子的量。
&nbs
第一卷 第三十六章 匠户苦
这日辰时,张斌又在琴治堂中翻起了黄册。
或许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并没有命人把堆起来足有一米高的黄册目录抱过来,更没有让人把所有黄册都搬过来,他的面前只有一本黄册。
但是,光是这一本黄册却看得他眉头深锁,愁容满面。
他看的是平阳县的匠户黄册,这土豆和红薯种子都已经种下去了,试种的山地也开好了,就等种苗长出来移植了,产量方面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接下来就应该考虑烤红薯的炉子和叫卖的小板车的制作问题了。
为此,他专门令人取来了平阳县的匠户黄册,准备从中挑选出几个生活比较困难的铁匠和木匠,让他们来估个价,等筹到了钱再把这两个活包给他们。
他之所以眉头深锁,倒不是因为铁匠和木匠太多了,难以抉择,而是因为铁匠和木匠太少了。
整个平阳县竟然只有五个铁匠,三个木匠,这他吗到底怎么回事啊!
他反复翻了两遍,仔细确认了一下,真就五个铁匠,三个木匠。
这本黄册中登记的匠户也不是很多,整个平阳县所有匠户加起来竟然还不到五十户!
其中最多的是织匠,总共有十多户,还有什么竹匠、瓦匠、石匠、船匠、扇匠、棺材匠这些,他倒是能明白是干什么的,还有什么箬篷匠、芦蓬匠、五墨匠、双线匠什么的,他压根就不明白是什么个意思。
他乃乃的,当个县令还真不容易啊,不但要熟悉《大明律》、《问刑条例》、《明会典》、《真犯、杂犯死罪》条例、《充军》条例等律法,还要大致了解六部的规章制度。
他知道,六部的规章制度汇集到一起就是《明条法事类纂》,这书他有,但是,没时间看啊,那可不是一本两本,而是几十卷,原来的县令张斌也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吏部和户部的规章制度,因为一个涉及到升迁,一个涉及到收税,不看不行。
这匠户可是归工部管的,工部的规章制度,没事谁去看啊。
想起书架上一排一排的规章制度张斌就头疼,干脆,叫人来问得了,工科书吏肯定知道,不然他没法干活。
想到这里,他对着门口大喊一声:“来人。”
张差应声而入,拱手作揖道:“小的在。”
张斌直接挥手道:“去,让工科书吏刘芳远过来一趟,本官有话问他。”
张差道了声遵命,飞快的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工科书吏刘芳远应命而来,他站在书桌前恭敬的拱手道:“小人刘芳远参加县令大人。”
这六科书吏只是吏不是官,并没有什么功名,张斌倒不用对人家太客气,请坐是免了,他直接问道:“平阳县的匠户怎么这么少”
刘芳远闻言,慌忙拱手道:“回县令大人,小人接手的时候就只有这么多了。”
张斌见他惶恐的样子,不由温言安慰道:“不必惊慌,本官并不是责怪你,只是有点奇怪而已。按你的意思,原来平阳的匠户应该不止这些吧,其他人去哪儿了你知道吗”
刘芳远为难的道:“这个,原来平阳是不止这么多匠户,不过,他们去哪儿了,小人还真不清楚,因为他们都是逃亡出去的。”
张斌闻言,大惊道:“逃亡好好的他们为什么要逃”
刘芳远却是摇头叹息道:“唉,还不是轮班制害的。”
轮班制,张斌还真不知道,他不由好奇的问道:“什么是轮班制”
刘芳远连忙解释道:“这轮班制是太祖洪武十九年颁布的匠户管理制度,就是将大明各地的匠籍工匠分为若干班,轮流到京城服役,成祖以前,京城在南直隶,浙江出逃的匠户倒不是很多,但是,成祖以后,京城搬到了北直隶,这浙江的匠户出逃的就多了,每县都跑了一半还不止。”
张斌闻言,不由大惊道:“到京城轮班!”
刘芳远点头道:“是啊,到京城轮班
第一卷 第三十七章 匠户惨
匠户制度并非明朝所创,在元朝,匠户受奴役的程度更加严重,元朝工匠服役时间在法律上没有任何规定,其时间之长短,完全控制在封建主手中,最多的一年十二个月甚至有十个月是在服役。
相比于元朝匠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明朝的匠户还算好点,至少他们不轮班的时候可以自己干活赚钱,这也是明朝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元朝长期被羁绊与大都附近的工匠就达到二十万左右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初年纳入匠籍的工匠就达到了二十三万,后面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所有熟练的手工业者几乎都纳入了匠籍。
明朝,在工部、内府各监局和都司卫所控制下的工匠大约在三十万左右,这些工匠因其所属系统、服役时间、服役地点和待遇的不同,可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三大类。
住坐工匠和军匠一般都在内府各监局和都司卫所控制之下,基本没有人身自由,但待遇还比较好,有月粮和直米等收入,不过这两类工匠数量并不是很多,大概也就两三万户左右,匠户的主体还是轮班工匠。
不管是元朝还是明朝,匠户都是被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作为统治核心的皇族统治集团,他们的豪华生活和行政统治都需要大量的手工业制造品以及各种建筑工程,而这些都是被束缚于匠籍的手工业者创造出来的。
辛辛苦苦学门技术,最后却被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地位甚至连普通的农户都不如,张斌知道,这样下去不行,这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但是,他现在只是个县令,还无力改变大局,更无法建立新的匠户制度,那些,只能在他掌权之后再去考虑,而现在,他只能想办法帮治下的匠户增加点收入,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
第二天一早,还是辰时,琴治堂中多出八个身着补丁装的汉子,这些,正是平阳县仅余的几个铁匠和木匠。
张斌此时的心情,怎么说呢,心酸,相当的心酸,可以说心酸到不行了。
他们可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个个都有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传承,业务娴熟,技艺高超,在后世,那都相当于高工的存在,这会儿活的却跟奴隶一样。
他们真的有点像奴隶,衣着倒是其次的,主要是他们进来之后的表现。
他们进来之后竟然直接跪到地上就不敢起来了,张斌苦口婆心劝了半天,他们才战战兢兢的爬起来,这会儿他们腿肚子还在打颤呢。
张斌看着他们满脸惶恐的样子,简直不能理解,匠户的地位,竟然卑贱如斯!
他不知道,这会儿在强制劳役下的工匠们社会地位都特别低,因为他们世代不得转业,永受奴役,所以极受歧视。
他们甚至比乐户还惨,乐户籍的女子,只要嫁给其他户籍为妻为妾,便可随之脱离乐户籍,而他们除非获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特许,否则,永世都不能脱籍。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忍不住要破口大骂了,你这个煞笔,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就是当今皇上吗,你竟然说匠户社会地位低!
好吧,天启帝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确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但是,他是最尊贵的宗室籍,并不是低贱的匠籍,所以,他不能算是个工匠,只能算是个皇帝。
明朝的工匠中倒是有几个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永乐时的五墨匠陈宗渊。
这陈宗渊可不得了,他字写的特别好,画画的更好,被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黄淮看中,举荐他去了中书科,专门给皇上书写诰敕、诏书,编制图书,册宝。
但是,他是匠籍,就算他字写的是最好的,画画的也是最好的,但是和其他中书科的二十八个人去翰林院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其他人都可以坐里面,他却只能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咸菜
阳春三月,碧草如丝,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禾苗,东门山上,移栽的土豆和红薯苗也在茁壮成长。
这天,平阳县几乎所有乡绅都接到县令大人张斌的请帖,请他们去县衙膳馆共进午膳。
县衙膳馆,那是给县衙中的衙役、捕快、狱卒等杂役做饭的地方,能有什么好吃的,平时这些乡绅看都不会去看一眼。
但是,这次是县令大人请客,哪怕是吃咸菜,那也得去啊。
县令可是一县的父母官,一般乡绅都惹不起,再加上这位张斌张大人背景彪悍的一劈,比一般县令牛逼多了,在平阳,还真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还未到午时,十几个乡绅便陆陆续续赶到县衙膳馆。
这膳馆倒也不光是一个大堂,东边靠近中间甬道的地方还有个比较大的单间,主要是给对面迎宾馆中的客人用膳的,而张斌正是在这里请客。
房间中原本就有个大圆桌,坐十多个人倒是不成问题,但是,怎么坐却很有讲究。
士农工商,这乡绅是属于第一层次,士绅籍的,本身就是官员之后又或书香门第出身,除了徐辉这个暴发户,其他人还是很讲究的。
怎么派座次呢
这个时候,县令大人张斌还未到,按理,徐辉应该狂的一劈,直接去主位左首坐下来,但是,他竟然一点坐上去的意思都没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倒不是怕在场的赵穆,他敬畏的另有其人。
他和赵穆虽然是平阳最大的乡绅之一,却还不是最有名望的乡绅。
平阳乡绅里面,最有名望的当属平阳汤家的汤显汤老爷子。
平阳汤家可不得了,就算在整个温州府甚至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那也是出了名的,因为其祖上出了位了不得的大官汤宗。
这汤宗又是何许人也呢
汤宗,字正传,元朝至正二十五年生,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太学生提任河南按察佥事,历任北平按察佥事、山东按察使、苏州知府、大理寺卿,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是正宗的五朝元老。
大理寺卿,正三品,是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已经是朝廷有数的大员之一。
汤宗为官清廉有为,刚正不阿,虽多次遭政敌陷害,却一直未曾倒下,颇具传奇色彩,最终名列史册,是唯一在《明史》中有传的平阳籍官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