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温体仁闻言,错点一口血喷出来,其他商铺都有,这意思,很可能京城所有商铺都有,到底是谁这么无耻啊,如此下作的手段都使的出来!

    这摆明了是有人在故意散布谣言,为的就是将他的名声搞臭。

    这东西,他还不敢拿去给崇祯看,崇祯要看了,绝对会问,这些是不是真的。

    这些不全是假的,也不全是真的,半真半假,到时候自己怎么回答,不管怎么回答,崇祯都会怀疑自己人品有问题。

    到底是谁这么无耻,到底是谁这么下作,温体仁恼怒道:“有没有查出来是谁干的”

    管家畏畏缩缩道:“老爷,查不出来啊,送这东西的,各个商铺掌柜都不认识,印刷作坊京城也到处都是,除非一家家去查,人家不可能拿着这种事到处宣扬的。”

    其实,他们一家家去查也没用,因为胡老三已经关门省亲去了。

    至于他请的那些帮工,什么刷油墨的、抬板的,都不认识字,因为是纯力气活,压根就不需要认识字,唯一需要认识字的,码字排版的活都是他自己干的。

    就算拿着这东西到处问,也不会有人承认这东西自己印过,开玩笑,黑内阁大学士这种事,平民百姓谁敢认啊!

    这东西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京城已经传到处都是,除非出动锦衣卫弹压,不然,这事注定要传的沸沸扬扬。

    温体仁这下真出名了,就在一天之内,他成为整个京城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他甚至比前几天闵洪学和闵梦得还热门。

    风流韵事啊,最能勾起人的八卦之心,闵洪学和闵梦得干的那些缺德事,传一传也就过去了,温体仁这个却不会这么容易被人遗忘,内阁大学士的风流韵事啊,正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此时,状元郎文震孟同样拿着一张这邸报状的东西,他脸上再次露出古怪之色。

    温体仁有这么荒唐吗

    这个还真说不来,他取出昨天晚上被人射进书房的那张纸,两相一对照,顿时露出恍然的神色。

    第二天一早,寅时,早朝准时开始

    由于今天要廷推主考官和各房考官,朝臣奏报又少了许多,不到卯时,奏对结束,廷推开始。

    廷推乃明朝特有的一种制度,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商议,如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商议,谓之廷议;如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的规模,由皇帝根据事情的大小而定,一般参与廷推的官员为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但有时候也有增补,全凭皇帝的意愿,像崇祯,他就喜欢在早朝的奏对环节过后,进行廷议或者廷推。

    他认为,这样既省却了召集官员的麻烦,又是所有朝臣全部参与,比较公平公正,实际上,他这样更容易被人耍,历史上,他就被群臣耍的不要不要的。

    这次,他会不会又跟以往一样,被群臣,或者说被温体仁的党羽耍呢

    鸿卢寺礼官刚宣布廷推开始,立马便有人从班列中走出来,趴到地上朗声道:“微臣推举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出任会试主考官,周大人乃癸丑科状元,大明学子无不敬仰,又为内阁首辅,是百官之表率,乃会试主考官最适宜之人选。”

    这人是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黄景昉,他倒不是周延儒的党羽,只是周延儒这会儿刻意与朝臣交好,大家对他的印象还都不错,黄景昉是一众与周延儒交好的朝臣推出来打头阵的。

    他这刚一推举完,立马就有一堆朝臣出来附和,整个御道中一会儿就趴了足足上百朝臣,崇祯见此情景,并未生气,反而欣慰点头道:“周爱卿出任会试主考官正乃实至名归,朕准了。”

    御道上的一众朝臣连连磕头谢恩,就连装菩萨的周延儒也疾步上前,趴地上谢了回恩,这第一个主考官的推举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接下来,真正的战斗开始了,周延儒和一众推举的朝臣刚刚退回班列,新任礼部右侍郎王应熊立马从班列中疾步而出,跪在御道上朗声道:“微臣推举东阁大学士温体




第五卷 第五十章 科举之争
    温体仁被文震孟这么一刚,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

    他以为文震孟会像谣传的那样,诋毁他气死了自己的父母,气死了自己的正室,这样的话,自己还能狡辩,因为那些都是假的。

    他完全可以转移话题,将这事扯到孝道方面去。

    他对自己的父母那可是真孝顺,认识他的人都清楚,虽然他父母都是普通农户,但是,不管他自己当多大的官,都在父母面前恭敬异常,当然,他父母也很少管他的事。

    这个话题一扯到孝道上,自己反而能在崇祯面前博个大孝子的好印象。

    没想到,文震孟这家伙竟然不管传闻,直接搬出了《大明律》!

    这下还怎么扯,难道说《大明律》不对或者不合时宜吗

    他还没这么蠢,他要真敢这么说,崇祯估计立马就会翻脸。

    他知道,这时候,只要他不吭气,崇祯应该还不会发火,因为他已经在崇祯心里埋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那就是,朝臣大多想架空皇上,唯有他站在皇上这一边。

    崇祯果然如同他所想的那样,并没有发火,因为在崇祯看来,朝臣有点瑕疵是可以接受的,张居正不就有点贪财嘛,相较而言,温体仁这点好色小毛病其实也没什么。

    不过,让温体仁当会试主考官是有点不合适了,会试主考官那可是要为人师表的,不能有什么瑕疵。

    崇祯想了想,干脆息事宁人道:“今天是廷推会试主考官,其他的事就不要再议了。”

    他这意思就是不要再谈什么青楼女子了,大家继续廷推,至于温体仁,的确不适合当会试主考官。

    文震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不能继续深究有点小遗憾,但皇上都发话了不要再议其他事情了,他也不敢再说下去了。

    他是刚烈的很,但并不是个傻子,崇祯一发话,他立马磕了个头,起身会班列去了。

    温体仁这会儿心里恨不得的把文震孟这家伙给活剥了,但是,这心思却不能表现出来,他只能装出羞愧的表情,磕头谢恩,然后摇摇晃晃的站起来,慢慢回到班列。

    他那帮亲信见主将都败退了,连忙磕头爬起来,疾步退回班列,御道中立马为之一空。

    这个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黄承昊突然从张斌身后转出来,疾步走到御道中间,趴下来朗声道:“微臣推举礼部尚书徐光启出任会试主考官,徐大人乃甲辰科进士出身,又是庶吉士,而今又是礼部尚书,会试正是由礼部主持,徐大人出任会试主考官正当其职。另徐大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农学兵事,无不精通,著作更是不胜枚举,大明学子若能如徐大人般钻研学问,学以致用,勤勉任仕,大明必将日益兴盛。”

    这一通马屁拍的,徐光启都有点脸红了,不过倒也不是很夸张,只是,黄承昊为什么要推举他能,徐光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他跟黄承昊有什么交集。

    这个自然是张斌的主意,光把温体仁干下去还不保险啊,万一温体仁把自己的党羽推上去,又或者其他阉党余孽把主考官的位子给抢了去,都很难保证会试的公平公正。

    所以,他让人同样给黄承昊射了支弩箭,让黄承昊站出来推举徐光启。

    这点小事,黄承昊自然不敢拒绝,他在朝堂又没什么势力,还把其他阉党余孽都给得罪了,推举一下也就是意思一下,估计是成不了的。

    如果光他一个人跪这里吆喝,这事自然是成不了的。

    他刚说完,另一个左副都御史张斌突然疾步上前,跪到他旁边,朗声道:“微臣附议,徐大人所著之兵书农书微臣拜读甚多,徐大人实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张斌这也是没办法,因为他在朝堂中实在没什么势力,但会试主考官又关乎着他以后在朝堂势力的发展,他只能冒险自己出场力挺了。

    他这一出场,着实非同凡响。

    崇祯原本还想再看看,让朝臣再多推举几个,好从中选择一个,因为他对徐光启真不是很熟悉,不过,张斌这一附和,他的想法立马就变了。

    他对徐光启不熟,但是对张斌熟啊,张斌都这么推崇的人,应该错不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点心动了。

    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跟崇祯的想法差不多,他对徐光启也不熟悉,但是,他对张斌比较熟悉,张斌推崇的人,他也认为应该错不了,所以,他紧接着便出来附和道:“微臣附议。”

    毕自严想法更简单,张斌对他有恩,光说几句感谢的话实在不足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现在看到张斌附议,他也不管什么熟不熟了,直接就窜出来附和道:“微臣附议。”

    毕自严和曹于汴可以说是朝中正直之士的表率,他们两一出场,立马就有一堆人附和,包括毕懋良,包括文震孟,不一会儿,御道中就趴了几十个朝臣。

    这规模虽然比周延儒那场要小一点点,但也足够了,崇祯不想扫张斌的面子,更不想扫毕自严和曹于汴的面子,再说,礼部尚书的确是会试的主持者,当主考官也刚刚合适,所以,他直接点头道:“嗯,徐爱卿出任会试主考官正当其职,朕准了。”

    这下终于尘埃落定,两个主考官都推选出来了,会试的基调就定下来了,至于各房考官,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和国子监推举,这个时候就是拼学历,说白了就是比谁的科举排名高。

    基本上一甲状元榜眼探花那是稳稳当当,二甲就要看看你排名高低了,至于三甲,基本上,想都不用想。

    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论资排辈,各房考官也定下来了,早朝至此结束,张斌这趟京城之行差不多也接近尾声了,剩下的,貌似就是太子的礼物了。

    积木方面,他早已画好图纸,各式简化的宫殿和房屋都是足有两尺高的大家伙,至于船只,福船、海沧船、苍山船、车轮舸等水师战船他都画了简化的模型。

    这些做起来都比较费时间,赵木匠召集了一帮老伙计日夜赶工,终于在地毯到达京城那天把所有东西都做出来了。

    这次,张斌足足找了十余辆马车,由自己的亲卫假扮的车夫驾着送到皇宫。

    崇祯

    貌似对积木也来了那么点兴趣,听闻张斌又送东西来了,他竟然亲自在坤宁宫等着。

    这下,张斌什么都不敢表露出来了,甚至连看都不敢往张嫣那个方向看,匆匆的将礼物放下,他便向崇祯辞行,言明自己想尽快返回福广。

    崇祯虽然有点不舍,但也只能恩准了,毕竟福广还面临着红毛番的威胁,那里可关乎着将近五百万两的税赋收入,绝对不容有失。

    张斌就这样走了,事了拂袖去,貌似什么都没干,就是在京城转了一圈就回去了,至少温体仁不知道,敲掉他两颗门牙闵洪学和闵梦得的,搞的他臭名远扬的,都是张斌。

    更重要的,对后面朝堂格局影响深远的辛未科会试主考官,也被张斌给阴掉了。

    为什么一个会试主考官这么重要呢

    貌似,考生考试之后,试



第五卷 第五十一章 历史的教训
    朝堂之上,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个是为了大明,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内阁翻成妓馆也好,群臣总是遭瘟也罢,这些都是崇祯的事,他无权过问,张斌这会儿只想把自己的事情管好。

    温体仁只要不瘟到他身上来,他就不会费尽心思去跟这个奸妄小人斗,因为崇祯这会儿对温体仁依然恩宠有佳,要干翻这个奸妄小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与其白费心机去跟他斗,还不如把现有的地盘经营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趟京城之行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不可能永远待在福广,就算温体仁不把他坑回京城,崇祯也会把他招回去,想坐镇福广慢慢解决即将到来的危机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好好考虑一下,自己走了之后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确让人头疼,但他却不得不去考虑,阉党这种卸磨杀驴的事可没少干。

    像辽东,一开始,熊廷弼干的好好的,撸了,换上自己人王在晋,后面搞的一塌糊涂,孙承宗连忙去接手。

    等孙承宗搞得有点起色了,又把孙承宗给逼走,换上高第。

    高第一上任,立马下令尽撤关外军民,将关宁锦防线拱手送给后金,要不是袁崇焕抗命不遵,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温体仁显然就想来摘自己的桃子,把自己诓到京城去教太子,他好派人跑到福广把所有财富贪腐一空,要不是自己还有点手段,这会儿福广总督估计已经是温体仁的党羽了。

    如果真是那样,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财富被他贪腐完了不说,很有可能,东番都会被荷兰人重新占领,到时候,天子的南库恐怕又要变成海盗的乐园了,不但收不到一文钱税收,还得往里贴钱!

    这种事情,绝对不能让它发生,福广不但是自己的一番心血,也是大明的希望所在,如果福广毁了,大明就真完了。

    张斌回到东番之后,翻出地图,冥思苦想了几天,便开始安排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亲信开会,地点就是海军讲武堂,不过这次他不但召集了武将,还召集了文官,所有他认为正直可靠的,全部召集过来了。

    这天正是大会召开之期,早早的,孙传庭便起来了,他昨天下午便以赶到东番,住的是总督府迎宾馆,张斌给的通知是早上辰时开会,但是,他已经习惯了早上在衙门点卯,所以,卯时还差一刻他便已经起来洗漱完毕了。

    这会儿吃着精致的早点,他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趟东番之行他真是涨见识了。

    他是张斌新招揽的亲信,一直在广东任职,还从未到过东番,在他想来,广州城那就已经是规模超大的城池了,整个大明可能也就京城能与之想比,却不曾想,在茫茫大海上,竟然还有一个比广州城更大的城池。

    这里,不但比广州城大,各种建筑和设施也比广州城要好。

    像港湾入口处的那座棱堡,广州城压根就没有,珠海那里倒是有一座,他也曾去参观过,那已经算是相当壮观的了,但是,比起东番这座棱堡来貌似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还有大员港,广州城外的港口跟这里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这里像天字号码头那样的大码头足有十余个,码头旁停了不知道多少战船,还有那种大的吓人的新式战舰,这里竟然停了十多艘,他一直以为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总共也就两艘那样的超级巨舰来着。

    还有大员城的规模,广州城连外面散落的民居全加起来恐怕都没这么大,在他的印象中,好像连京城都没这么宏伟!

    还有大员城旁边的那座卫城,他一开始真有点搞不明白,为什么一座大城池旁边还要建一座小城池呢,后面一问才知道,那里竟然是东番中前卫的驻地,一个卫所驻地,竟然有一个普通的小县城那么大!

    还有这福广总督府,他就没见过这么大的衙门,六部衙门包括五军都督府衙门全加起来都没这么大,恐怕只有皇城才能与之一比。

1...99100101102103...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