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他这是想凭借其他人的名字来确定李定国的身份,因为大西军的四大将军和五军都督都是张献忠一手培养起来的,如果这些好苗子里面有跟李定国一起的,那很有可能会有四大将军和五军都督中的人物,只要有那么一个,他就能确定这个李定国就是大明晋王李定国。
这些小家伙是不是一起的张冠还真不清楚,但是,所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他却是让人记录了一份。
他连忙从怀里掏出记录,交给张斌,尴尬道:“我忘了问他们是不是一起的了,不过他们的名字我都让人记下来了。”
张斌闻言,皱了皱眉头,接过张冠手中的名单,仔细看起来。
他原本是没抱多少希望的,因为张冠并没有问过这些小家伙是不是一起的,那么从其他人很可能跟大西军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他看到名单上的名字之后,却是激动的双手直颤,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王尚礼、白文选、冯双礼、马元利、张化龙,大西军四大将军和五军都督一个不差!
“哈哈哈哈哈哈”,张斌忍不住大笑起来,张献忠这会儿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吧,他辛辛苦苦选拔出来的人才,还没培养起来就被自己一锅全端了,“哈哈哈哈哈哈”。
他实在忍不住想要笑,孙传庭和张冠却是目瞪口呆的看着他,不明觉厉。
张斌得意的大笑了一会儿,这才注意到孙传庭和张冠的表情,他连忙忍住笑意,激动的道:“伯雅兄,走,我带你去看看这些青年才俊,或许,以后你还会跟他们并肩作战呢。”
说罢,他便站起身来,拉着张冠往外走去,孙传庭这个莫名其妙啊,怎么聊着聊着粮食问题又跑去看什么青年才俊呢,还有,人家才十多岁年纪,怎么会跟自己并肩作战呢
此时,李定国、孙可望等人正受命陪着谢辉在指挥使衙门等候消息,他们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惊动千户大人也就算了,因为他们就是在千户大人眼皮子底下测试的,没想到,千户大人竟然还带着他们来见指挥使大人。
指挥使啊,在他们这些平民百姓眼里已经是天大的官了,农民军中是有很多屯卫军户,但是,那些屯卫基本上都是普通屯卫,小旗和总旗都很少,百户和千户基本没有,他们平时听那些屯卫说起军中大佬的时候,百户和千户就已经是很大的官了,指挥使那基本上是传说中的存在。
他们万万没想到,今天不仅见到了一个活的指挥使,这位指挥使还跟李定国过了几招,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指挥使大人竟然还专门为他们的事情跑去找更大的官去了。
他们完全想象不到,东番九卫又或者说张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朝堂中有浙党楚党齐党等党同伐异,明军里有公侯勋贵和袭承祖荫的将门之后把持兵权,地方上有皇室宗亲、地主乡绅、贪官污吏层层压榨,普通老百姓不管你多有能耐,想要出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东番,在张斌治下,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什么身份,都能出头,正当他们坐在小校场旁的台阶上忐忑等待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是指挥使大人回来了。
谢辉第一个站起来,盯着指挥使衙门的大门口,他也很想知道,这几个小家伙前程如何,毕竟他们都是从自己手底下选拔出来的,他已经把这些小家伙当成自己手下的兵了,自然会关心他们的前程问题。
马蹄声方止,“哗”的一下,上百个特战营亲卫从大门口涌进来,紧接着,张斌便带着张冠和孙传庭疾步而入,谢辉见状,连忙上前拱手道:“参见总督大人。”
张斌挥了挥手,示意他免礼,随即便走到几个匆匆起立的小伙子跟前,迫不及待的问道:“你们原来都是张献忠的手下吧。”
原本一片热烈的气氛瞬间降温,在场的人都露出怪异的表情,孙可望他们甚至脸色都变了。
八大王张献忠,大名鼎鼎的反贼头目,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孙可望又被吓的不敢说话了,最后还是李定国拱手道:“总督大人,是的,我们原本都是八大王帅帐中打杂的。”
“哈哈哈哈”,那就没错了,张斌兴奋的问道:“谁是李定国”
李定国再次拱手道:“小人就是。”
张斌闻言,盯着他上下打量起来,俊朗非凡,英气逼人,果然是一表人才。
他欣慰的点了点头,随即又不动声色的道:“谁是孙可望”
孙可望吓的一哆嗦,慌忙拱手道:“小人就是孙可望。”
张斌闻言,同样盯着他上下看起来,貌似很欣赏,心里却在嘀咕,这家伙可不是个好东西,要不是他嫉贤妒能,妒忌李定国的功绩,最后挑起内斗,甚至投入清廷的怀抱,出卖南明,最后清军能不能灭了南明还不知道呢!
这是个十分危险的人物,绝对不能培养,培养出来绝对是条疯狗。
他想了想,假装欣赏道:“嗯,很好,一表人才,南海卫那边正好缺个副千户,要不你先去顶这个副千户的缺,等你长大成年了,本官立马提拔你担任千户之职,怎么样啊”
在场众人无不莫名其妙,这么个十三四岁的小家伙总督大人为什么突然提拔他当副千户呢
孙可望却是激动的不行了,千户啊,在他眼里已经是大的不得了的官了,他连忙拱手道:“多谢大人。”
张斌欣慰的点了点头,随即朝身后的张差招了招手。
张差连忙走上前来拱手道:“总督大人,有何吩咐。”
张斌附在他耳边低声道:“派人告诉六叔,此人是个危险分子,让他当个傀儡千户就行了,不要给他实权。”
说完他又拍着张差的肩膀催促道:“你赶紧派人送他去南海卫。”
张差这个莫名其妙啊,知道这家伙是个危险分子,直接把他咔嚓了不就完事了,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送他去南海卫当千户呢
他实在想不明白,不过张斌交待的事情他是不会打折扣的,他立马热情的上前拉着孙可望往外走去,那样子,要多热情有多热情,谁又知道,他心里其实是在想,总督大人为什么不
第六卷 第二十二章 体恤民情
东番中前卫北部,离大员城大约二十余里,文溪河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正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这次从大名府过来的西北灾民大部分都安置于此。
张斌特意给这里取名为安定,希望饱受天灾折磨的老百姓能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
原本安置在此的老百姓的确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甚至比他们没有遭灾以前的生活还要好。
这里原本就地广人稀,土地又松软,随便整饬一下就是上好的良田;
东番九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驻地建设,很多适宜耕种的地方都组织人修建了砖瓦房,只等人搬过来就可以居住;
还有南海卫那边今年也是大丰收,第一季的稻米早就填满了仓库,光用作军粮根本就吃不完,这些饥民一搬过来,每人每月都能领上一石白花花的稻米;
还有卫所配备的耕牛和牛车,还有东盛堂捐助的布匹等生活物资,还有附近各千户所时不时送来的猪肉、鹿肉、水产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都不用操心,灾民们都感觉自己真的如同置身天堂一般。
但是,一万多灾民才安置下来不久便有人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吐的稀里哗啦,拉的肝肠寸断,而且犯病的人越来越多,简直就跟遭了瘟疫一样。
张斌闻讯,吓了一大跳,要是瘟疫就麻烦了,他连忙让人接了大员城中最好的大夫前去整治。
结果,大夫去了没半天就回来了,而且还找到总督府来了。
张斌听闻大夫来了,连忙让人将他请进来。
不一会儿,那大夫便愁眉苦脸的走进来,拱手道:“总督大人,这下怕是麻烦大了。”
张斌闻言,脸色一变,颤声道:“难道真是瘟疫”
那大夫连忙摇头道:“不不,不是瘟疫,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染病者十居其七八。安定染病者并未过半数,而且未出现死亡者,故并非瘟疫。”
张斌闻言,松了口气,不是瘟疫就好,他追问道:“那又是什么病”
那大夫解释道:“老夫细细问过了,原先安定之人并未有犯病者,犯病者皆为新近迁入安定的灾民,此病乃因道理来远,不习水土,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而后上吐下泻。”
搞了半天原来是水土不服啊,张斌也不知道这病是不是很严重,他连忙请教道:“这病严重吗,好治吗”
那大夫尴尬的道:“此病与两方水土,两方天气和两方饮食都有关联,迁入安定的灾民三者都不习,病情相当严重,小人也只能稍做缓解,不能根治啊!”
这下的确麻烦了,不能根治,难道天天让人吃了吐,吐了吃,吃完拉,拉完吃,那不要人命吗。
张斌想了想,随即问道:“能缓解多少,不会出人命吧”
那大夫羞愧的道:“胸热之症,小人能缓解一二,吐应该不会吐了,腹中胀痛无法确认因何所致,小人只能下点清热退火之药,这腹泻怕是止不住啊。此病倒不会闹出人命,只是犯病者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农活怕是没法干了。”
张斌点了点头,安慰道:“老先生辛苦了,能缓解一二就好,不知老先生可有能治此病的名医推荐,只要能说出名字,本官怎么也要请过来。”
这不请过来不行啊,这一批就有十多万呢,如果有一半拉的四肢无力,活都没法干,岂不是要白养着七八万人,而且后面肯定还要从西北迁徙灾民过来,如果一迁过来就有一半病秧子,恐怕自己粮食再多都养活不了。
那大夫闻言想了想,随即叹息道:“大人真是爱民如子啊,倘若文林郎到此,肯定能药到病除,可惜文林郎万历二十二年就去世了,也不知他后人学得了几分本领。”
张斌这个晕啊,别说官衔啊,说官衔谁听的懂,他不由追问道:“不知老先生说是哪位文林郎”
那大夫尊崇道:“小人说的是楚王府奉祠正、太医院判、药圣李时珍。”
原来是李时珍啊,这位大拿来了那肯定没问题,可惜去世了,请他的后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张斌试着问道:“老先生还知道其他名医吗”
那大夫惭愧道:“请恕小人孤陋寡闻,当世名医,小人就听说过这么一位。”
这事情可拖不得,眼看着从大沽港那边送过来的灾民越来越都,如果不赶紧找到根治水土不服的良方那可就真麻烦了。
张斌连忙问道:“老先生可知文林郎仙乡何处”
那大夫点头道:“小人知道,文林郎乃是湖广蕲州人。”
蕲州又是个什么地方,张斌压根就没听说过啊,他连忙追问道:“蕲州属于湖广哪个府”
那大夫不假思索道:“蕲州属于湖广黄州府。”
原来是黄州府,正好紧邻着江西,从建宁府过去都不到一千里,张斌点头道:“那好,本官即刻派人去请文林郎的后人,多谢老先生了。”
那大夫又赞颂了一番张斌爱民如子,这才恭谨的退了出去。
张斌想了想,写了份移关公文,照会黄州府,福广总督治下出现大量平民上吐下泻,请调文林郎李时珍后人前来协助治疗,就这么简单,他相信一个知府还不敢得罪他这个两省总督,应该会乖乖配合,派人过来。
公文写好之后,他立马招来张差,拿着公文叮嘱道:“你带一队亲卫先坐快船赶到建宁府,然后快马加鞭赶往湖广黄州府,去请文林郎李时珍的后人过来为灾民整治水土不服之症,越快越好。”
张差道了声遵命,接过公文,疾步往外走去。
张斌又想了想,干脆让人招来了李定国等八名亲随,又让谢正刚招来两队亲卫,打马直接赶往安定,去看看灾民的病情。
这要是瘟疫他肯定不敢去,水土不服的话倒是没什么,正好还可以顺带看看灾民的生活情况。
六月的东番已经有点闷热了,打马狂奔的话倒是凉快异常,安定离大员城也就二十来里,一行人不到两刻钟就赶到了安定外围的屯田区。
张斌随便选了个离大路不远的百户所,直接打马跑了过去。
东番并没有府州县乡村这些行政单位,一个卫所就相当于一个府,一个千户所就相当于一个县,再分下来十个百户大概管着一个乡的面积,一般一个百户辖区内所有屯卫都会聚居在一起,并不会再分开设村庄。
当然,一个百户手下也不止一百户屯卫,现在东番九卫下属屯卫已经有三十多万,平均每个卫所都有六千多户,东番中前卫迁入一万五千多人之后更是达到了上万户,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面都达到了两千多户,也就是说,一个百户下面有两百多将近三百户。
所以,张斌抵达的百户所是一个相当大的村子,足有将近三百户,上千人,这里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十户一排,十户一排,就跟九宫八卦阵一样。
一行人还没有进入村子,这里的百户便带着人迎上来了,这里的人都知道,一般能带着几十骑到处跑的,不是从东番中前卫驻地出来的千户大人或者指挥使大人,就是从大员城里
第六卷 第二十三章 药圣之后
张差拿着移关公文,带着一队亲卫,一路换马不换人,不到三天时间便赶到了黄州府。
他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李时珍府邸在何方,只能直奔黄州府衙门,找黄州知府帮忙。
他此时心里是相当忐忑的,因为他所持的移关公文并不是上级的下级的命令性公文,而是不相统属的官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公文,说白了就跟普通书信差不多,黄州知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黄州知府不搭理他,这事情就有点麻烦了。
还好,黄州知府相当识趣,他压根就不敢得罪两省总督,虽然福广总督还管不到他湖广的官员,但文官都是流官,谁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跑到这位总督大人手下去任职呢,所以,他对张差一行人不但热情得不得了,甚至还亲自陪他们赶往蕲州,去请李时珍的后人出诊。
蕲州城离黄州府城并不远,总共也就五六十里的样子,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不用一个时辰就能抵达,但是,两城之间却隔着长江,一个在长江左岸,一个在长江右岸。
马再快也是跃不过长江的,所以,黄州知府干脆命人招来了一艘类似于苍山船的帆桨船,带着张差一行人,顺流直下,直奔蕲州城。
帆桨船顺流直下那也是势若奔马,还是不到一个时辰众人便赶到了蕲州城,而且很快就来到了文林郎李时珍的府邸。
知府大人来访李家自然是扫榻相迎,不过,当张差看到李时珍的后人时心里顿时凉了一长截。
李时珍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建中、建元、建方、建木,这会儿不但李时珍去世了,他的大儿子李建中和二儿子李建元也去世了,仅余老三李建方和老四李建木。
而李建方和李建木也上了年纪了,李建方已经六十有余,头发胡子都白了,李建木也已经五十多岁,恐怕经不起长途跋涉了,怎么办呢
没想到,他刚道明来意,李建木竟然背起医箱就要跟他出发,医者父母心,这个时候的大夫还是相当注重医德的,李时珍的后人更是受到药圣的熏陶,经常不辞辛劳,行医四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