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个时候,他们内
第八卷 第二四九章 税赋暴增至三千多万两
永兴元年匆匆而过,一转眼就已经到了年末,这一年大明好像什么都没做,没有发动对外战争,没有官场地震,没有重大策略调整,没有任何大动作,平平淡淡,平平稳稳,至少北直隶、南直隶等地没有遭受旱灾的老百姓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在悄然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钱越来越好赚了,大明各地,各种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生意都好到爆,只要胆子够大的,几乎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只要勤劳肯干的,都能找到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赚钱的机会从未有如此之多。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平平淡淡中悄然改善。
大家身上穿的衣服就不消说了,以前几年都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的平头百姓现在一年给家里人买几套新衣服都不显得稀奇;
吃的方面改善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盐价越来越低了,所有老百姓都吃的起盐了,做出来的菜也不再寡淡无味了,还有就是各种食油开始悄然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厨房。
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盐都吃不起,谁还去想油的问题,普通平民百姓家里也就在一年或者几年难得吃次肉的情况下才能吃到点肥油,现在就不一样了,东盛堂推出了一种平价菜籽油,一两银子五十斤,折合成铜钱的话就是二十文一斤,这个价格对于动不动就是几两一个月收入的老百姓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不知不觉间,所有的老百姓炒菜都开始用油炒了,而不是用水煮了。
这个时候,大家吃饭已经不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了,大家都习惯了吃用油炒的菜,而且盐还要放到刚刚好,如果再让他们吃那种水煮出来没一点油味,没一点盐味,估计大家都吃不下去了。
还有住的方面,以前民间比较富余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办法盖砖瓦房,盖不起砖瓦房也会想办法盖木石结构的平房,不过大明经过几十年的折腾,砖瓦房和平房已经不多见了,茅草房和土房慢慢成了平民百姓的主要居所。
现在,这个趋势又出现了逆转,茅草房和土房正在慢慢变少,很多老百姓都开始新建平房甚至是砖瓦房,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中。
至于出行方面就更不必说了,东盛堂在大明各地到处修铁路,坐火车已经成为远行的首选,以前书生赶考动不动就走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事情基本没有了,就算从最南边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赶到北直隶京城也用不了几天!
当然,这还只是没受灾的地区,如果说受灾严重的西北五省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西北五省再没有饥民、流民、流寇,再没有遍地的反贼,再没有无休无止的战争,平原上不再赤野千里,村庄里也不再荒无人烟,老百姓也不再饿得到处找草根树皮吃,大家都吃上了大米白面,大伙也不再衣不遮体,因为这里就产棉花,海量的棉花,菜油更是管够,因为这里就是产油区。
总之,旱灾已经影响不到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受灾之前,回到了万历中兴那几年最富有的时候,甚至,比那个时候日子过的都要好!
大明真的开始中兴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中兴!
这一切自然离不开中兴名臣张斌的努力,不过,他觉得这些还不够,老百姓日子还能过的更好,大明还能更富强!
这天,正好户部将全年税赋
第八卷 第二五〇章 这钱还是不够用
朱慈烺真的被雷的不轻,他真没想到,东盛堂这么巨大个商号竟然是师傅家整出来的。
他愣了半晌,这才好奇道:“那这东盛堂的税赋又是怎么回事”
他倒没有责备东盛堂以前不缴税的意思,他只是好奇东盛堂怎么突然缴了这么多税,按二十税一的税率来算,东盛堂岂不是一年赚了将近三亿两白银,可能吗不可能啊!
张斌之所以拿着账本来找朱慈烺就是准备跟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弟子摊牌了,他准备将自己隐瞒了很久的一些“秘密”告诉朱慈烺,因为这些事他不可能一辈子瞒着朱慈烺,随着这位皇上一天天长大,他总有一天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很多事如果是查出来的,而不是自己说出来的,那这位皇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如同他祖爷爷神宗万历皇帝一般动手收拾自己师傅一家,这个还真不好说。
他不想冒这个险,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很多事情他迟早要向朱慈烺坦白,而这个时候正是坦白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朱慈烺最信任自己的时候,也是这位皇上最依赖自己的时候,他相信,这会儿他就算把皇宫给点了,只要没烧死什么重要的人,朱慈烺都不会跟他翻脸,所以,他选择了这个时候向朱慈烺坦白。
他郑重的解释道:“东盛堂以前其实比这个付出的还要多,只是前几年整个大明朝堂都乱套了,微臣不想暴露东盛堂这块大肥肉,让那些贪官污吏眼红,惦记着去捞油水,所以,关于东盛堂的账务微臣从来没有公开过,反而利用各种方法使劲捂着。”
这个朱慈烺能理解,阉党余孽掌控朝堂那会儿的确贪婪到可怕,如果让他们知道有东盛堂这么大块肥肉,他们不想方设法去倾吞下肚才怪。
他点了点头,又好奇的问道:“那东盛堂以前到底付出了多少呢”
这个问题正是张斌今天找朱慈烺商议的主要问题,他严肃的道:“皇上,具体多少微臣就不说了,您可以想想,大明现在有多少军队,又需要多少粮饷。”
大明现在有多少军队
这个问题朱慈烺倒没有仔细去想过,这倒不是因为他没脑子,主要军队粮饷这块一直是张斌在负责,当初他父皇崇祯在位的时候都没怎么管过粮饷的问题,他如果去管就显得不信任张斌了,所以,他一直没有过问过这一块。
不过,大明现在有多少军队,他还是很清楚的。
不算屯卫,大明现在的军队数量都相当的惊人,记有:
辽东军八万;
福广军八万;
福建水师八万;
秦军五万;
川军五万;
关宁军五万;
东江军三万;
山西军六万;
陕西军三万;
湖广军三万;
天雄军一万;
戚家军一万;
河南军一万余;
所有在编的正规军队加起来足有四十多万,就算以最低的粮饷计算,每人每月粮一石,饷一石,那也是将近九十万两一个月,一年下来九十一千多万两,当然,朱慈烺也清楚,粮饷肯定不止这个数。
他稍微算了下,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了,他小心的问道:“师
第八卷 第二五一章 裁军势在必行
这会儿朱慈烺真的有点懵了,他毕竟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所谓少不更事,对于这种涉及到整个大明税赋收入的分配和整体实力维持的大事,他真不知道如何决断。
如果按张斌说的,精锐部队不能裁撤太多,那这军费大明的税赋怎么负担的起呢
他实在想不明白,只能诚心请教道:“师傅,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张斌认真的看了他一眼,随即郑重道:“皇上既然让微臣说,那微臣就斗胆说了,微臣以为,这裁军势在必行但又不能让大明实力下降的太厉害,所以精锐部队应尽量少裁撤,山西军、陕西军、湖广军、河南军可以全部解甲归田,回归九边及中原和湖广,分配足够的屯田,让他们能自力更生,但是,也不能就此放任不管,而应督促五军都督府,定时组织操练,以保证后备力量,同时也能维护地方稳定。”
朱慈烺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嗯,这个没问题,山西军、陕西军、湖广军、河南军全部裁了,同时让英国公定个操练章程出来。”
张斌也点了点头,随即继续道:“至于辽东军、秦军、川军、关宁军、东江军,这些精锐当中,秦军、川军和关宁军战力相对较强,不宜裁撤,倒是辽东军和东江军,士卒年龄普遍偏大,战力虽然还算可以,但却维持不了多少年了,微臣建议,将其合并成五万精锐,并配备适量的火器,这样一来,战力损耗应该不是很大。”
一下裁掉六万,这就等于少了两百多万两军费一年,也算减轻了不少负担吧,朱慈烺依旧点头道:“好,就按师傅说的来,将辽东军和东江军合并成五万精锐。”
张斌又点了点头,随即继续道:“福广军、福建水师、天雄军、戚家军这些装备齐整的精锐,断断不能裁撤,但大明税赋又负担不起这么多军队,微臣建议这样,福广军、福建水师东盛堂还勉强养的起,这十六万大军的粮饷和损耗就由东盛堂负责,而戚家军和天雄军总共才两万人马,朝廷负担起来应该没有问题,皇上,您看怎么样”
朱慈烺闻言,不由大喜道:“师傅,你是说东盛堂还能负担十六万大军的粮饷和损耗,简直太好了,这样一来,朝廷所需负担的军队就只剩下二十二万了,军费最多也就一百二十万两左右一个月,一年下来还不到一千五百万两,太好了,太好了。”
是啊,皆大欢喜,朝廷轻松了,东盛堂也轻松了,更重要的,张斌一直隐瞒着的秘密也算是坦诚的告诉朱慈烺了,以后朱慈烺应该不会为这事恼羞成怒了,而且福广军和福建水师这两支劲旅还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自己的安全算是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毕竟以他现在的权势和撸掉崇祯的作为,已经不是功高震主那么简单了,简直有点喧宾夺主了,朱慈烺长大以后会没有一点芥蒂那是不可能的。
福广军和福建水师这两支劲旅他是真不想交给朝廷来管辖,因为这两支劲旅关系到以后的海上争霸,如果被有心人胡乱安插亲信,搞得上下不能一心,甚至变成一盘散沙,你这海上争霸恐怕就难了。
当然,这个时候还不是海上争霸的时候,必须先让整个大明完全稳定下来,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他才能放心的去与列强争雄,不然,后方不稳,他又怎能放手与列强一搏。
裁军的数量是定下了,但这裁军一事却还没完,还有各军将领和驻防的区域都需要确认,张斌告了个罪,起身从一旁的书架上取来一副最新的大明疆域图,摊在龙案上,随即指
第八卷 第二五二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大明永兴二年,新年伊始,兵部尚书辽阳侯卢象升便上奏折提出,为节约军费开支,减轻朝廷财政压力,建议裁撤部分军队,同时实施精兵策略,以保持整体战力。
这个其实是张斌和永兴帝朱慈烺商量好的,只是借卢象升的口说出来而已,自然不会遇到什么阻力,很快奏折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裁军便开始了。
先是山西军、陕西军、湖广军、河南军取消了番号,十三万余将士全部解甲归田,原来有足够耕地的屯卫发放一定的遣散费直接回家,原来没有耕地或者耕地不足的将士则统一在九边重镇分配了足够的耕地,至于原来九边重镇的平民,大多被迁移到了西北五省较近的区域。
随着大型水车的普及,西北灾区可以耕种经济作物的农田越来越多,迁入十来万户农户完全不成问题。
紧接着辽东军和东江军又开始选拔精锐合并成新的辽东军,至于裁撤下来的六万人马则全部调配到了辽东与察哈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之间的辽河套等地区屯田。
这些地方原来由于河流密布,交通不便,再加上沼泽太多,不适宜耕种,所以一直都荒在那里,没有开垦,不过,这会儿就不一样了,由于连年大旱,沼泽差不多都被蒸干了,正好可做耕地。
而且这里河流密布,水量充沛,基本不受旱灾影响,正是上好的良田,张斌原本早就想组织人开垦这里的荒地,但以前蒙元诸部的问题一直没解决,如果再起站端这里必将成为战场前沿,在这里种地等于给蒙元诸部送粮食,所以,这个构想一直没有实施。
现在蒙元察哈尔部已经完全纳入掌控,科尔沁部也正在逐步掌控中,在这里屯田开荒以没什么危险,所以,张斌才安排裁撤下来的六万辽东军和东江军在此屯田。
这样,辽东行都司等于又多了十多个卫所,大明屯卫再次扩容,内外卫所以接近五百之巨,屯卫军户数量已有差不多三百万户!
正当大明各地裁军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斌却带着几队亲卫和几个相熟的官员悄然出了京城,在北直隶个州府转悠起来,当然,他并不是无聊出来春游,而是出来体察民情。
他想看看老百姓过得到底怎么样,还想看看他们急需什么,因为大明去年的税赋达到了空前的三千一百多万两,除去军费预算和官员俸禄,还剩余将近一千三百万两,这些钱,张斌的意思,全部花掉,用来改善民生。
至于国库的积累,不急,今后有的是时间,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入太平盛世之后,每年的税赋还会增长,到那时,钱攒起来更快。
他出巡的第一站还是通州,陪同的还是户部尚书曹珖和原通州知州徐孚远,不过这次状元郎文震孟换成了新任礼部右侍郎陈子龙,这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以后代替他出任内阁首辅,辅佐永兴帝朱慈烺的人选。
一行人来到熟悉的张家湾,大老远的,还没有进村,里正张老汉便吆喝着组织了一大帮村民夹道欢迎。
张斌刚打马到村口,张老汉便认出来了,他激动的上前拉住张斌坐骑的缰绳,帮张斌把坐骑停住,随即哆嗦道“太师大人,真是您啊,老汉就想着,能带这么多人来看我们的指定是您。”
张斌笑呵呵的翻身下马,指着后面的徐孚远道“徐大人这不也来了吗”
张老汉闻言,连忙拱手道“知州大人,您这一进京就了无音信,我们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直在念叨您了,这回您可算是来看我们了。”
徐孚远连忙翻身下马,拱手回礼道“抱歉,抱歉,京城衙门事忙,我实在脱不开身。倒是你啊,老张头,吏部多次征召,请你去出任知县,你怎么屡屡回绝”
老张头闻言,尴尬的道“抱歉,抱歉,知州大人,这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地也越分越多,小人怕耽误事,所以不敢走开,实在抱歉,抱歉。”
张斌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道“其实到哪儿都一样,都是给老百姓办事,你不受高官厚禄诱惑,坚守本心,不错不错。”
老张头憨笑道“不怕太师
第八卷 第二五三章 来自葡萄牙的求助
春光明媚,整个皇宫中一片绿意盎然,张斌坐在宽敞命令的值房中熟练的将司礼监送过来的奏折一一分文别类,又让几个中书舍人将奏折分发下去,随即便习惯性的来到窗边,看着窗外碧绿的草木,脸上一片恬然自得。
倪元璐和陈子龙相继入阁,内阁大学士的数量已经达到七人,他也不必每天辛辛苦苦的写票拟了,只要把奏折按各位内阁大学士的专长分发下去便成。
这段时间,裁军已经慢慢进入尾声,蒙元科尔沁部已慢慢纳入掌控,修建砖瓦房,改善民生的事也已在大明两京十四省缓缓推广开来,他今年的三大目标全部达成貌似只剩下时间问题,他也有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目标了。
下一步,是很关键的一步,大明将展露海上强国的雄姿,慢慢进入殖民争霸的行列,这一步是大航海时代必须跨出的一步,因为大明不去争夺,列强便会凭借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资源,慢慢超越大明,到时候,大明就有可能挨打,而且很可能是被海上列强围殴。
所谓先下手为强,张斌自然不会被动等着列强来揍,他要走出去,争夺殖民地,揍列强!
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决策,当然不能草率,需得细细筹划一番,他在窗前放松了一会儿,随即便转身来到放地图的书架前翻出最新的世界地图,摊在书桌上,仔细思索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