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麻辣农女驭夫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临寒

    所以不光是辰王府,五皇子墨冉的晋王的底细他也摸得清清楚楚的,一切早在他的撑控中。

    “冷泌不必擅于心计,她只管保护老九的安全就行了。擅于心计之事,老九自己就能做。”墨琛遥望着天边若隐若现的星子道。墨离的脑子,可不是白长的。他的心思决对比他想象的还要缜密细腻,甚至可以说是深沉。

    否则被驱离京这么多年,凭着宫里人对他的忌讳,他怎么能还活到今日。

    不仅安然无恙的回来了,还在沙场屡屡建立新功。就是此番把孔老怂勇去桃江镇得孔老赏识,再到和宁王府还有皇后,这慢慢升温的关系,就足以证明墨离的心机决非一般谋士比得了的。

    只是他做得不显山不露水,以至于到现在才发觉,着实有些晚了。

    对于墨琛的隐忧,萧然这次倒是没有说什么了。墨离的心智,单从一路上派人阻挠他们回京这件事情来说,他就已经有所领教了。

    墨离派去半路拦截他们的人,都是些生面孔,且武功高强,不好对付。所扮演的不是山匪,就是侠盗。只掠财,不索命。事后琛殿下追究起来,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丢了几个银钱而已,有什么大不了。就算告知皇上,皇上不会信。一个皇子,岂会为了那点小利,干出这种有损皇室尊严的事情来。

    就算皇上信了,也不会追究。难不成为了这些个小事还去惩罚辰王不成

    所以辰王这事倒是做得一绝。即阻了他们的路程,让自己的计划不受阻挠,又让他们事后无从追究起,只能闷吃哑巴亏。

    “一个可以网罗天下这么多高手的人,必然不是泛泛之辈,辰王的实力我们确实该重新估量了。”萧然摸着只有一小寸长的胡须道。

    墨琛很满意萧然的反应,但心里还是忧挂着另一件事。

    “父皇下旨,两日后在华文殿举行大型评考,除了内阁大臣,还有一些外面请来的名家素儒,依萧先生看,这事能否功成”

    萧然知道琛殿下问的是方瑶能否力战群儒,脱颖而出,拿下少傅一职。

    他道:“殿下是希望方瑶姑娘功成,还是不希望”

    “这个”墨琛竟被问倒了一时答不上话来。

    原则上,他是不希望。假若方瑶功成,对墨离争储必是一大优势。方瑶不仅是在教书上独有一套,其他方面也有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单从百惠堂的图书阁里,有许多她所写的为国为民之道和历史蕃王之事,就可以看出,方瑶的才能远非一个教书先生可以相比拟的。

    可是从感情上,他不希望方瑶输。

    &n




第603章:开殿考核(1)
    即是破格在这金銮上开设考场,又是皇帝亲自临场监督,负责设置考试章程的人自是不敢怠慢。

    一共设有三道考题。

    这三道考题都是按之前历选少傅的标准来设定的,所以考题并没有超出这个所谓的标准的范围。但也仅是如此,对于方瑶这个从乡野小镇出来的小女子,还是有些刁钻和难度了。

    因为这三道考题里有一道关于国政的。按当前京城样貌,写一篇政文。

    方瑶是女子,若不是此次借机来京城游历,根本不可能踏出桃江镇。

    一个连镇子都很少出去的人,怎么这国政是什么东西

    被邀请为此次监考人之一的宁老王爷急得不行,恨不能提剑压在考官的脖子上,让他换一个题了。

    但好在墨离沉稳,方瑶还算淡定,不然他可真要大殿之上见见血光了。

    旁人不了解方瑶,墨离还能不知道。

    百惠堂的图书阁里,关于国政的论文,方瑶不知写了多少。也曾不止一次拿出来教于课堂之上。

    那些政见,别说是他了,就是孔老,也每每读之都觉受益良多。相信也会让在场和父皇都满意的。

    结果如他所料,一篇就地验考,扬扬洒洒写下两页长纸的国之政文,不仅让父皇大开眼界,更是让考官出震惊不已。

    淑贵妃和太后以为,凭着这个难题,一定可以让方瑶处于败境,没想到,一个女子,竟还有这番高深阔论。

    亏她们还一再请托此次出题之人务必拦下方瑶进宫的脚步,大殿上让她出糗,一番心思白白浪费了。

    不过还没到绝望的地步,还有她们在外面各地搜罗的名儒可以寄望一下。

    大殿之上,约有二十人。十人为内阁朝臣,十人为外面请来名家素儒。方瑶立于两列中间,单独一座,群儒气场庞大,她一个小小女子,倒也没有半点怯懦之心。

    这让躲地殿后一角观看的墨敏还有墨怀不禁为她捏把汗。

    殿上名儒,有不乏书法出众的,还有会作诗的,以及钻研各国文化历史的优秀学者。

    总之,都是行业的佼佼者。

    即是有书法名人在,必然是要比一比书法的。皇帝对方瑶的琴、诗都有一定的了解,当是墨敏的生辰宴上,也看她过的字。确实不错,但书法与平日写的草书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此刻对她的书法,皇帝略有期待。

    当龙飞凤舞,铿锵有力的:京中名儒,齐聚金銮几个大字跃于纸上时,皇帝的众位考官的眼睛都瞪直了。

    而且,八个字,方瑶是左右两手并用。

    前四个字,是用左手写的,后面四个字,方瑶是用右手写的。最关键的是,她以砚台压纸,两手同时起笔。

    这八个字,分成两段,每段四个字,每四个字笔画总数不一样。她却能在同时起笔,还能同时落笔,可见其书法这功力深厚。

    跟只能单手写字的书法家曹会来说,赢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了。

    皇帝龙心大悦,皇后暗中欢喜。淑贵妃和太后的脸色,是一个比一个难看,却在皇上夸赞方瑶时还不得不强颜欢笑。

    书法一轮,毋庸置疑,方瑶完胜。

    这第二环,便是比拼作诗了。

    李清是大历朝有名的诗人,民间赋予诗神之名。能请得动他的人,必是费了不少功夫的。

    方瑶猜想,不是淑贵妃用了手段,就是太后使了心计,不然以皇上的心思,即算以天子之名邀请,也未必肯走这一趟到这大殿上来。

    李清年近七十,古稀之人,为名为利都打动不了他了。这个年纪,风骨自是也比一般学者清傲,更不惧生死。皇帝即是天子,当也有敬才之心,这点从他对孔老的尊敬就能看得出来了。

    即是邀请,不是圣旨威胁,不存在抗旨的意思,全看来的人自愿。李清不愿来,皇帝也不会强迫。



第604章:大殿考核(2)
    虽是比作诗,但题目还是有范围的。

    李清的诗,大多比较抒情,多讲民间事,体恤民间情。他常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来体察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以才受百姓推崇爱戴,但皇帝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对他的诗却是不全部苟同的。

    因为李清的诗多写民间疾苦,喜乐少有,就好像显得他治理的国家没有繁荣昌盛,只有苦民哀事。

    意在变相的说他不会治国一般。

    这样的诗,任哪个做皇帝的都不会喜欢。

    皇帝轻咳了两声,朝旁侧的太后和淑贵妃睨了两眼。虽说这些民间大儒是他授意内阁去督办的,可内阁断不会这么没眼力见把李清请来。

    听说此次大殿考核,淑贵妃和太后均有参与,这殿下之人,有不少是她们暗中请来插进内阁名单坐于此处的。

    想必这李清就是其中之一吧!

    他不反对淑贵妃和太后为难方瑶,他权当是对方瑶的一种考验。可把李清请来,做了让他不高兴的事情,就另当别论了。

    看来平日还是太容忍太后和淑贵妃了。

    皇帝不喜欢李清之人,所以对他作的诗,同样也不感兴趣了,这个环节,他基本没有什么心思。

    李清的诗都是体现民间疾苦,常常让听诗之人聩发人心,仿如身受同感,让人不禁忧民所忧,急民所需,为了让他发挥所长,虽有考官命题,但还是以民间百姓为中心,这也得以让李清尽情挥洒了。

    他还是万遍不离其宗,当场作了一首民间苦楚的诗词。这让皇帝更加不悦了,看太后和淑贵妃的脸色也是愈加难看。

    “高公公,去查一下,李清是谁请来的”他朝身侧的高远招手,小声吩咐道。

    “是。”高远眸光微动,立刻明了。

    这边龙心不悦,太后明觉有两道视线如针芒一般刺过来,却不痛不痒的看也不看,全然视而不见,好像李清的存在与她无关似的。

    倒是淑贵妃心中懊恼困惑不已,为何皇上看她眼神如此阴沉,难道她做错了什么

    是因为在殿中插了几个她找来的名儒吗,还是说收买了考官,故意出些刁难的题目为难方瑶

    这两者,皇帝想必事先早就知道的,他既然不阻止,那就等于默认了。

    为何现在又这般生气

    淑贵妃浑然不知,此刻是替太后背了黑锅。虽然李清不是她请的,这黑锅也未被坐实,可现在是真真切切被太后连累了的。

    不单是淑贵妃,就是此次设题监考的考官也因为太后受了眼神责难,把头垂得低低的,头都不敢抬。

    更别说李清本人了。他亦察觉这诗一出来,气氛就怪异下来,所以此刻,作完诗就立马回到座席上,不敢再出声。

    方瑶惯会洞察人心,先前就看皇帝无意于此环节,对李清的诗并不大感兴趣,此刻见状,更是心知明了了。

    当着君王的面,作这种诗,无疑是自讨没趣。也幸好只是一场考核赛,若是李清直接拿这首诗或这种情怀去参加科举,必然是不会受到重用的。

    没有哪个皇帝喜欢有人当着他的面暗指他治国无道,以至哀民遍野。

    方瑶素来也不喜欢做曲意逢迎之事,当年在桃江镇受的苦楚和贫穷也是实打实的。可一个君王再如何懂得治国为民,泱泱大国,总有些顾不到的地方。他纵然是个明君,可底下依然还有奸臣,如此,怎能做到举民同富呢

    既然大殿因为李清的诗如此沉闷,不如,就来一点轻松欢快调节气氛吧!

     



第605章:仲元老先生
    “老先生问我何为治国之道,何为治世之道,说实在话,方瑶一介女流,真的从未研究这个。”就在宁老王爷和墨离各有心思时,方瑶的声音已然在大殿上响起了。她扯唇,嘴角挂着一抹轻笑。这样的问题若换成与她年纪相仿的旁人,定是为难,就是方瑶自己,也是有些难度的。

    毕竟她再有才华,也只是一个偏远小镇的一名教书先生而已。所习所见所闻,就算她从出生就开始学字识文,到今日也不过十几载而已。能看得了多少书,能有多大的见识,对国家又有多大的爱之情怀。

    治国、治世可不是嘴巴上说说的,对一个国家没有充满极度浓烈的感情,又怎能看得清楚这个国家现在的优劣呢!

    太后和淑贵妃听得仲元老先生如此问,心里猛然松了半口气,因为在她们的认知里,方瑶是肯定不知道这些的。再一听到方瑶如此答,更是得意了。

    只要她不知道,这一环节便是个输,那么按照皇帝先前的约定,整个考核只要有一个环节方瑶答不上来,她都不算过关。

    那么少傅之职,也将要与她擦肩而过了。

    然而她们没想到的是,方瑶方才说的只是前半句而已,且还并非是答案。

    她接着道:“不过,好在方瑶喜欢看史记,看得多了,便也有些心得。只是怕说出来,难登大雅之堂。”

    “姑娘尽管讲,老夫愿洗耳恭听。”

    仲元虽是名誉京城的老学者了,可从来不拿世俗偏见看人。不会因为对方年纪小,就轻视不屑。何况方瑶前面通过了内阁考试,后又斩五关过六将,她的才学,已然让仲元老先生刮目相看了。

    “那方瑶就献丑了。”随着方瑶浅浅一笑,正座上的皇帝也不禁竖起了耳朵。他也很想看看这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方瑶到底能说出怎样一番惊世之言来。

    “方瑶对治国、治世没有研究,但从小喜欢研读史记,得出五句话,四十字的心得。那便是:治国之道,首重史治。治史之道,德法兼治。富民教民,综合为治。修身齐家,家国齐治。传承创新,因时而治。”

    这四十字的心得话音落下之后,殿上有片刻的宁静。似乎是被这心得给震憾住了,也似乎在回味。

    仲元呢喃着重复道:“治国之道,首重史治。治史之道,德法兼治。富民教民”

    可惜这仅仅四十字,他记得都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他记得很小心,反而怕把它的顺序记岔了。

    毕竟都是四字一句,又是第一次听,难免一下子记不全。

    仲元老先生念了一半,复又看向方瑶,拱手道:“还请先生,能否将这四十字心得写下来。”

    “当然可以。”

    方瑶回到座位上,提笔醮墨,不一会儿,四十字心得一气呵成。她双手奉于仲元老先生面前,后者捧着那四十字心得,愈看愈觉得不可思议。

    “没想到姑娘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才华。老夫佩服,佩服。”他由衷夸赞。

    “这天下,原有一人与我齐名,名为孔老。他的知识与见地亦是非凡,倘若他今日也在这殿堂之上,必定也为姑娘的学识感到欣慰和震憾的。”

    欣慰学无止境,江山代有才人出。震憾方瑶年岁虽小,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方瑶听到此话,失笑道:“不瞒先生,孔老与我也是旧识。此次进京游历,就是他推举的。”

    仲元很是惊讶:“哦,是吗”这世界上,到了他这个年纪,万物皆静,已经没有什么事能拨动他的心绪了,唯有年少的知音伴侣才能勾起他的回忆与向往。

    “我与孔老结识于少年,之后一起寒窗苦读,共同经历世间冷暖成败几十载,之后他说要游历四方,我们便分开了。六十岁那年,在京城偶尔遇见过一次,也只是匆匆相聚匆匆分离,并未深




第606章:太傅
    皇帝念于仲元老先生与孔老齐名,也敬佩他的才识,所以在大殿之上,仲元老先生与方瑶交谈数句,完全把他这个主君天子给晾在一边,丝毫不介意。
1...168169170171172...2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