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哲夫当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顾首青弦
哲夫当立
作者:顾首青弦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第一章 周后六国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自许久以前的大周时代,便一直在流传。

    相传,若是遇到了残暴不仁的君主帝王,怀有哲才兼备的男子,就当称王称霸。

    而有绝世容颜的女子,便当倾国倾城,祸国殃民。

    无论是大商末年的纣王,还是大周分作前后两段的周幽皇,都是这般残暴不仁的君主。

    最近的前周,最后一代君王周幽皇,更是昏庸不堪的轻信了妖妃息媛,致使民不聊生,百姓霍乱。

    外有西戎进攻,内有农民起义,使存在了近四百余年的大周,彻底的走向了深渊。

    整个天下,都在变得动荡不安。

    一时间,哲夫成城。秦公、晋侯、及各路有才能的人纷纷崛起。

    新的周皇为安抚这些臣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便只有采取了分封的办法将他们分国治理。

    之后的百余年间,各种纷乱不断。新崛起的诸侯,不听周皇令,而互相攻伐吞并。

    苟延残喘的大周,这一期间用尽了其五百年的气运,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尘埃。

    取而代之的,是诸侯纷争,与六国争霸。

    天下一直混乱不堪,再也没有统一的号角,去指令他们。

    犹如当年,与商纣王失其鹿,群雄逐之。周皇先祖脱颖而出,执天下之牛耳一般。

    及六国时,分有齐楚辽赵秦郑,居于天下四方,统治各方臣民。

    虽有互相攻伐,却也相对稳定了百余年。

    天下,算的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六国,分别占据一方,守卫着自己的国土。

    如齐,居东海之滨,有土地五千里疆域。掌控着天下鱼盐,为天下最富。

    具东海齐鲁之地,以及淮北诸郡,西临雍丘,为诸侯一霸。

    其初代君主本是东海世家,早在前周开国时就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齐君。

    至周乱之始时,齐君也曾举家协助皇室,却终是无果。于无奈之余,方随波逐流的做了一方诸侯。

    而自周国彻底消亡,齐君才彻底进位齐王。建社稷,立宗祠。

    南方之楚,则在在大江之南。曾为周代之前商代的帝王宗室后人所建立,至今为六国疆域最大的国家,疆土两万里有余。

    楚地古有南蛮之称,向来为中原人所鄙夷。

    然而,逃避至此的楚人先祖却视如珍宝,一路披荆斩棘,开拓了这片土地。

    不仅如此,以致淮南荆湘这些本是大周的领土,也在大周霍乱的时候被楚国君主所拥有。

    此外,广阔的南粤也为楚地,使得楚国纵横万里远。

    昔日,大周曾念其偏远,并未过多压迫,反而安抚起来。

    在周兴盛时,楚君也奉周为主,受周册封而平定南疆,一直薪火相传。

    期间数百年,楚人曾未背叛周人,倒是‘尺泽起义’与西戎入侵之时,楚人这才蠢蠢欲动。

    尤其是面对西戎入侵那时,楚君更是大肆支持义军,联合各路军队一起进攻洛阳。

    辽,位幽蓟,与极北的卢龙道内。地跨四千里江山,以及塞外辽东大片冰原。是集农耕狩猎放牧为一体,骑兵最是盛的国家。

    其由幽蓟之地,以及辽北草原,与辽东冰原组成。

    在周代之初,这里并不为华夏所有。

    随着几代大周皇帝的几次英明开拓,才使得大周的疆域到达这里。

    从此大军驻扎,百姓迁徙,使得这里逐渐归于王朝统治之下。

    之前,这里却形式复杂,难以掌控。向来由边军镇守,政令也往往难以到达。

    大周王朝索性分封了其最信任的宗亲姬环,为这数千里辽疆的君,来执掌这片土地。

    成为封国之后,由姬环统一迁移百姓,这才解决之前的问题。

    也



第二章 哲夫之亡
    因此,郑国曾在大周苟延残喘之机,收拢了天下士人,以致大周灭亡前后郑国从弱小到从夹缝中生存,一举成为诸国之中最强大的存在。

    以致,曾经被以为最有能力避免乱世的国家。

    却不料,被其国中一位‘弃徒’投奔他国所算计,未能如愿的强盛下去。

    加之诸侯的干涉,郑国只能蛰伏待机。

    与诸国接壤,又处在其中,注定了成为四战之地。

    其本身的强盛,更为周边诸国的联盟提供了攻伐的前提,使之受到各国的夹击。

    历经多次磨难,纵然元气大伤,其国内却仍旧有无数贤才佐定,使之未曾彻底的衰落。

    二十余年前,又有一位‘弃徒’卫公勉入了西秦,为之变法图强,再次打破了郑国的强势。

    短短数十年,郑国一时变得大厦将倾,危如累卵。

    直到十二年前,郑国再次出了一位叫做文昭的贤才,才使得郑国再次焕发生机。

    文能提笔安邦,武可走马定国。

    文昭的惊世才华,再一次使得郑国强大起来。

    文昭出身于郑国大姓文家旁支,自幼便有‘锦绣良才’的称呼,更常以复兴郑国为己任。

    彼时,恰巧遇上了魏颂丧师与卫公勉的时节,郑国一时陷入深深危机。

    文昭临危受命,一举反败为胜,更高歌猛进至秦都长安,天下震惊。

    若不是诸侯逼迫,秦国或早已经灭亡了。

    卫公勉因此获罪,被车裂而死。

    而文昭,则因此而一举受到郑国百姓爱戴,风头一时无二。

    当时无人不称,无人不赞,以致有人请求郑皇裂土封疆褒奖其功劳。

    最终,被封武安君。

    有人劝进,想让文昭借着空前的声望当胁迫郑皇禅让。至少,也需得一片封疆,才能自保。

    文昭并未采纳,并赶走了这人。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郑皇便以叛乱的罪名诛杀了文昭全族。

    郑国上下,君臣惶恐,近乎乱作一团。

    曾经强盛的郑国,在文昭逝去之后,也在由盛变衰。

    随后不到一年,郑国便被其他五国联合攻破,瓜分的干干净净。

    骁勇的秦将扶渠梁,更是一马当先,率先攻破郑都洛阳,拿下了郑国西部包括洛阳在内的精华之地。

    自此,强大了将近两百年的郑国,正式的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而就在此时,一句话也因此被流传了下来:

    哲夫得才而不王,则必自亡。

    郑国灭亡,诸国之间少了缓冲,而多了更多的接壤。

    接壤越多,冲突就越多,越发的冲突四起。

    秦与赵,赵与齐,齐与楚辽都是纷争更盛,愈演愈烈。

    在此之中,楚国与郑国的上庸郡一事,更是引发了秦楚大规模冲突的根源。

    自‘尺泽起义’之后,与诸国一同建立的有个卫国,也算是强盛一方的存在。

    一度享有诸侯位置,占有一方土地,也有纵横捭阖的能力。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大浪淘沙。曾经的上百个封君诸国之中,慢慢的被淘汰的只剩下几个最大的国家。

    而卫国,不可避免的衰落,甚至于成为郑国附庸,举国受到郑国的掣肘。

    即使如此,卫国社稷依旧存在。

    虽然只能极少的兵马,且国策受到郑国的干涉,但国君依旧。

    算不上体面,却侥幸能够活下去。

    本来它位于郑国南境,可就算得是国中之国了,是郑国嘴中随时可以吞下的一块肉。

    但郑国一直为卫国宗主,又为诸国文明的榜样,自然庇护卫国周全,始终没有去掉卫国的国号。

    最多做的,也只是强加管控,却并未完全占领它。

    卫国地处四面为郑,自然不敢忤逆。

    而正因此,也侥幸得到一丝安宁,在诸强环伺的乱世中得以苟延残喘,算得上难得。

    令卫人一直也不曾想,也不敢想的是在短短数年中,强大的郑国竟因文昭之死而分崩离析,瞬间走向灭亡的边缘。

    郑国都



第三章 上庸之争
    就在三个月前,楚国上柱国屈沔先是兵出汉中,威胁秦与巴蜀之间的联系。

    又令楚将召齐兵临上庸,围住了秦在上庸的重镇凤鸣关,大有一举攻破凤鸣关之势。

    就在这要看即将胜利之际,秦扶渠梁再次统帅三军,一举消灭了西南威胁汉中的屈沔军,并斩杀了屈沔。

    楚军见西线战败,进攻凤鸣又为秦将焦晃守得坚如磐石,召齐不得不后退回楚国。

    楚国朝堂自屈沔被杀便立刻炸开了锅,一时间,各种说辞风起云涌。

    当代楚皇名萧怀景,乃是先帝嫡长子,一路顺风顺水继承了帝位。

    算不上昏庸,却也算不得一代雄主,守成却是绰绰有余。

    武略方面,他比较保守。甚至于,连彼次行动,都是受太子一方言辞才接受了这次行动的。

    对于失败,他始料未及。

    ……

    “你们可商量出来了对策屈沔本是老将,大楚的上柱国。如今说没了,便没了,这让寡人如何心安”

    楚皇萧怀景环视四周,见诸人议论戛然而止,却没有上报者,便敲打了一下御案,问到。

    自坏消息传来,众人立刻就议论纷纭。有主和谈的,也有主继续再战的。

    但这些,都不过是大概方向,并无实施的可行性。

    于是,楚皇便命他们商量出结果了,再统一上奏。

    于是,便有了此情此景。

    萧怀景见众人止言,便又道:“令尹如何看大楚的危局”

    楚之国相为令尹,司马掌兵权,莫敖为假节,都是楚国最高的官职。

    令尹一职,向来由楚国四大家族轮流掌管,为萧、景、屈、召四家。

    当今令尹,为召最。四大家族中,排名最末的。

    “以上柱国为首,具以为应当报仇雪恨,与秦不死不休。以莫敖与最等,皆以为此战已经无法继续,当以议和为主”

    “具体如何,臣等还需皆恭候陛下圣裁!”

    “如此,大司马又有何看法不妨说与寡人听听”

    “朕看上柱国与莫敖等都已经表态,唯有大司马没有态度。寡人想听大司马的意见”

    “对了!寡人可不想大司马糊弄寡人,要具体如何做,而不是议论是战是和这几个字。此战,大司马可是亲自与太子上书的”

    楚皇并未裁决,反倒看向了大司马景华一旁。

    此次出兵,不仅是太子萧子玉的决策,亦是通过了大司马的授权。

    如此一问,反倒意味深长了。

    是追究罪责,止戈罢兵议和。还是希望大司马能够引领诸臣反驳议和派,出兵雪恨,这就落在了大司马身上。

    “臣不敢独断……”

    “寡人没让你独断,而让你说出你的意思”景华本想推脱,却被当机驳回。

    一句话,就将他逼迫入了两难。伴君如伴虎,圣心难测啊!

    他固然知道,此情此景,自然是议和最佳。

    而且,依着楚皇的性子自然是打算议和了。

    可,若他一个执掌兵马的大司马说出来,必然代表着许多人的态度。

    此战他是同意的,之前也说了许多利处,谁又想到会如此大败

    因此,这哪是询问,分明是逼迫啊!

    “臣……”和不了稀泥,也难以揣测圣意。

    景华一时为难,只有默默低着头,一时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暗自想着,此事顶不过去,景家必然会损失许多利益吧!

    至少,自己说与不说都会惹得楚皇不高兴不是。

    议和,是打自己的脸,承认过错。楚皇必然重罚,打压景家。

    再战,也会被说成不顾国家利益。

    召最为令尹,又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家族,不仅仅是靠着能力,更多的是楚皇想要制衡其他几大两大家族。

    ……

    “陛下,臣……”正在景华犹豫的时候,一位年轻的侍郎站了出
12345...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