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现在鞑子军马时常在此探查,你难道不害怕还敢一人出来”那人狐疑问道。
“小的自然害怕,所以趁着天刚刚亮,想着悄悄赶路,不走大道,走小径,不成想还是遇到了兵祸。”
“你姓甚名谁,所居何处,赶往哪里”
“小的罗思,住在西边二十里外的田家堡,赶往东边的柳条铺。”
一问一答,倒是不留破绽。这人在靖安军辎重营内十几日,因为往来运输辎重,并与多人攀谈,套出本地不少讯息,此时正好用上。
看他一脸惊骇,一身衣衫完全是当地人打扮,倒是没有什么马脚。
反复询问了几遍,这年轻人渐渐稳住心神,回话愈加有条理。
作为这次探查的领头人,晏维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对。他自于志龙夺城后,因为战功,被孙兴挑选进入了靖安军的斥候队,授牌子头,手下有几个弟兄。现在大战在即,无论是益都的元军还是临朐的顺天军、包括靖安军的斥候日夜在这片地域反复出没,双方已经搏杀了数十次,互有伤亡。
寻常百姓担心战事牵连,能躲避他乡的尽量避走他乡,无处可去的则是尽量躲在村内,非不得已不会出村。
这人说的缘由似乎可信,只是口音微微有些不似本地人。但是若以口音做判断又明显不足。晏维犹豫了一下,示意一个同伴进林仔细探查,免得那个元军探子后面还有同伴跟着。
晏维继续盘问,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心中的疑惑反而更甚,这时后面的队友牵着马过来,见到地上一具尸体,随口一问,知道是遇到了一个敌军斥候,感叹道:“今儿究竟是什么日子,怎的连续遇到鞑子的探子反倒是这几日乡民难以遇到!”
晏维这心中一动,似乎觉得发现了什么,见那年轻人神色渐显不安,一手至于身后,不自禁的在裤子上摩挲。他神色不变,对此人道:“现在路上不安全,没事还是不要外出,你这就走吧。”
这年轻人心中大喜,颤声道谢,转身继续向林外走去,他步伐不敢迈得太急,强忍着不安和欣喜之情,只是想快点离开。
晏维注视着此人背影,由上至下,反复审视,眼光突然落到
第一百零九章 鞑子来了
再一日天光大亮后,于志龙继续在操练场上观演,诸将都使出吃奶的劲演练,特别是黄二、常智等将,昨日的对阵失败给他们的刺激激发了血性,士卒们也明白马上就要上战场了,为了在生死关头多一分活命的机会也多是咬牙坚持。
明雄等作为演练的指挥、裁决者,在各个演练场上前后忙碌,指点各部的不足之处,一个上午不到又有六七名士卒负伤,被抬下去。
日头将到午时,各部结束操练,正要返回营地休整,突然一骑飞驰而来,急令:顺天王紧急召大小诸将军议,益都军南下了!
刘正风在其住处紧急召集诸将议事,刘正风当中端坐,大小将军校尉等有六七十人围坐在下面。待人齐后,刘正风开门见山道益都城的斥候回来急报,今早上益都各路官军开始有了动作,已经有元军的前锋在今日凌晨出发向南,观其兵马人数当在两个千人队以上,旗号分明就是义军孟氏!当中的帅旗正是孟庆!
这个老对手又出现了!
诸将面色严肃,静静地听着斥候站在一旁禀告探查的消息,斥候之前已经禀告过顺天王,这次是再次向全军将领介绍。
另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就在孟氏义军之后,紧紧跟着一支元军骑兵,打着宿卫军的旗号,观其人马规模,约两千人骑兵。这支骑兵却是今日凌晨孟氏义军拔营南下前,突然现身益都城的。
而且元骑竟然没有歇息,直接就缀在孟氏义军后面缓缓而来!可见其战意之高涨!
顺天王刘正风和刘启、秦占山、于志龙、万金海、赵石、夏侯恩、于世昌等大小将军都深感意外,这支元骑的加入极大的改变了战事的形势,使得原定的作战方案无法再施行了。
刘正风等原计划是趁着元军初到,立足未稳,且士卒疲惫时,全军齐出,争取消灭元军的先锋,再与后敌对阵决战。现在孟氏义军后面紧紧跟着元骑,这个计划就无法实行了。
有了大股骑兵的机动策应,其先锋就可团聚布阵坚守,骑兵在外四周游击,双方互相呼应,要彻底啃下对方的前锋极难,而且在对方大股游骑的攻击下,己方的损失必然惊人,搞不好这次作战的结果就成了悲剧。
与于志龙编练骑兵不同,刘正风、刘启、秦占山、万金海、夏侯恩并没有编练出较大编制的骑兵队,大多数的战马都是配属给了各级军官、亲兵等。
于志龙为了成立骑兵队,甚至将自己和手下诸将的亲兵基本上取消了,自己和赵石只分别保留了人,诸将的亲兵也只是保留了五六人,除了临时建立了一支传令分队,配属了军马外,大部的将领实际上成了步将,如穆春、纪献诚、黄二、常智等人,皆如是。
实际上现在靖安军里能有马骑的将军只有于志龙和赵石二人。
为了形成一支突击性和力量比较强大的骑兵,于志龙可是下了很大决心。在与赵石等诸将的几次商讨中,最终统一了意见,将战马集中起来,组建骑兵队。
赵石、吴四德、侯英等都曾见识过元骑的强大攻击威力,借助明雄的多年军旅经历和练兵经验正好可以大大提升靖安军的骑军战力,只是大家多数变成了步将,实在是感觉不习惯!
刘正风等将领最多只是简单的分别组建了骑兵百人队,但是因为战马和人员所限,各支骑兵百人队都不满员。有的甚至连一半都达不到。
于世昌一直憋着劲要打个大胜仗,对于志龙的一些做法,于世昌平时比较留心,他与元骑交过手,也明白组建骑兵的重要性,故在本部中编练了一支骑兵,只是于世昌人马的规模小,只基本满编了一个百人队。
“是哪里来的骑军”刘正风询问。
“不晓得,看旗号不是益都路的兵马,那些人都是鞑子,满嘴胡语,我们的人靠近后根本听不懂。而且其营外有很多巡哨的士卒,不允许外人走近,一时无法得知。有兄弟观其甲胄制式有点类似当初山道上遇到的鞑子。”
“这么说很有可能是大都来的鞑子了!”刘正风大力握了窝拳头。
蒙古人铁骑无敌的信念不是轻易可以打破的。事实上,至今为止,与元军正面大规模作战,各地民军几乎没有胜过。
虽然现在各处都有民反,但是元廷仍然势大,只要元廷肯发力,迅速在一个方向调集十几万大军相当轻松。
刘正风见诸将一时无言,知道出现了大量元骑的军情给大家冲击很大,思索了一会儿后,下定决心道:“诸位,这些元骑的出现确实是个麻烦,我意是立即集合各军的现有骑队,组成一个大队,集中使用,应对元骑,诸位以为如何”
各家大小头领多明白集中使用的道理,事态紧急,确有其必要,遂纷纷同意,刘正风遂命自己手下的一个校尉言虎暂时作为骑兵队的骑尉。
“我部已经集中战马编练了一个骑队,十几日训练后,已经初步彼此熟悉,与我部的步卒也曾对阵操练过,骑步之间较为默契,有了可战之力,请顺天王允许我部骑队能够保留现有编制,仍然配属我部由我直接指挥。而且因为战场广大,战机稍纵即逝,请求给予我部骑队自由机动之权,以便能很好的消灭元军!”于志龙想了想,提出自己的意见。“我部的骑军将会按照战况发现,配合全军作战。”
刘正风不禁一愣,没有料到于志龙有此一言。其他各人也是暂时停止交谈,看刘正风如何决断。
刘正风等都知道于志龙下了大力气编练了一支骑队,为此连手下诸将都成了步将,但毕竟只是约四百余的骑队,对于全军万人来说,毫不起眼。
刘正风只是听说冒出来一支元骑,为了与之抗衡,多一分力量总是好的,遂有集中全军骑队之想。但是于志龙所部人马最重,且多有勇猛战将,是此战的重要战力,于志龙的意见他必须要慎重对待。
刘正风思索了好一会儿,权衡利弊
第一百一十章 战鼓起
因为有了大股元骑参战,如何更稳妥的对付元骑,于志龙这次特地带来了明雄,给刘正风和诸将简单介绍明雄后,经刘正风同意后,明雄上前给诸将大体讲解了一番元骑可能会采用的战法及应对措施,并现场就用一些茶碗,石块等摆在大桌上,示意讲解,引得刘正风、刘启、万金海、于世昌等大开眼界,那些周围的副将和校尉等更是佩服,都觉得于志龙这次是捡到宝了。
这种急时抱佛脚的法子,于志龙也是无奈。各部都是新军,缺少训练,偏偏自己这边也没有强力的骑军应对,除了自己赶时间让步卒简单操练了一番如何面对骑队外,其余诸将的士卒多数没有面对过骑军的经历。
现在只有让这些将领先有个印象再说吧,希望在元骑的压力下,这些将领不至于举止失措。好在这些将军校尉们大多见识过元骑的厉害,虽没有正面作战过,可多少有些印象,容易接受明雄的讲解。
完后刘正风与诸将再次修改,确定了明日的作战方案,诸将都明白后,才解散归去,利用最用一天的时间加以准备。
日落日升,新的一天来到。当朝阳高高升起时,几骑快马风一般自北面而来,跑到城北门,跳下马,抛了缰绳,蹬噔地跑上城门楼,刘正风等就在这里扶着城垛北望。
“禀告顺天王,元军距离此地不足二十里了,前锋孟氏义军打着管军副万户的旗号,另有四个千户旗号在队中。观义军人数在三千上下。元骑缀在后两里,旗帜甚多,估计在两三千众!”斥候一路小跑到刘正风处单膝跪下禀报。
“元军后方的中军怎样”
“禀顺天王,敌中军距离骑军约五六里,除了前锋有元骑外,其余多是步卒!小的回来的早,观旗帜估计中军至少也在三千以上,稍后后面的弟兄会有消息报来!”
“顺天王,敌军前后如此衔接紧密,看来元军是打着与我在此决战之心,既然如此,我军也是该列阵迎敌了!”于志龙上前道。
“嗯,传令,各军集合,出营列阵!诸位兄弟,今日一战事关大家前途,我刘正风就与各位共存亡!”刘正风抱拳,郑重地向着周围诸将团团施礼。诸将纷纷回礼,说什么的都有。
“拿酒来!”刘正风大手一挥。
早有十几个士卒捧出几个酒瓮,取出几十个大碗,一一斟满。刘正风随手抄起一碗,高举道:“诸位兄弟,你我今日先饮一碗,喝了这碗壮行酒,战场杀敌莫手软!干!”
“干!”
“干!”
“顺天王,你就瞧好吧,看咱兄弟如何杀敌!”
“放心吧,大家伙都不是孬种!”
“兄弟们,谁强谁弱今日就来比划比划!顺天王做个见证!”诸将饮尽后,把碗地上一掷,哐当,哐当声碎声不绝,乱纷纷地辞了刘正风,下城门楼,回本队集合部属。
刘正风叫住于志龙道:“于小哥,我们是过命的交情,近日有流言中间我等,想必于小哥也有听闻,这些话,我刘某是不信的。如今大战开始,我刘某也给你说句掏心窝的话,大家伙拥我称了顺天王,可这几日自己想想,有几分斤两我还是明白的。这么多弟兄,最有眼光的,我只看好于小哥。”
于志龙一听,赶紧摆手道:“顺天王说笑了,小子何德何能,能当此盛言”
“此时无外人,当初于海大哥在时也曾多次对我夸赞于你。这次入城,你不与刘启等计较财物,又分田分地,废除奴籍和军户等,都是好办法,也是成大事的架势,我确实心里佩服。今日一战,有我无敌,我把于小哥看做兄弟,你也莫要见外于我!这战场上还需要我们兄弟手把手地一起干!”
“刘大哥放心,小弟我必竭尽全力,与敌死战到底!”于志龙郑重施礼后,告辞下城,回归本部。
不久,各处营寨内号角处处响起,城外营内各部纷纷集合,整理队形,在各部官长的亲自带领下,渐次出营,按照预定的位置就位。城内的防守士卒们也在城墙上做些各项准备事宜,这些士卒多是战力最孱弱的一部分,无法参与前方的决战,刘正风干脆让他们负责防御城池。有了城墙上的擂木、石块、热油等,只要有力气就能杀伤攻城的敌军。
城头上的十门火炮早就摆放完毕,全城所有的火炮全部设在北门处,这些设备沉重,无法用于野战,做防御正好!
整个城内的防守由刘正风留下一个叫曲波的中军校尉和数百士卒及差役们负责。谢林此时也登上城墙,与曲波站在一起。明士杰则暂领巡城小校,听从谢林吩咐。
听着城外连绵的号角,伫立在院内的田烈面有忧色,他望向城外北方的天空,炽烈的太阳将温暖的阳光洒遍世界,但是田烈心中却是透着一股寒意,他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对,这些日子的担心在今日就会决出结果。
街上不时的有士卒和民夫在搬运石木等物,正是向城墙上运输。
听着杂乱的脚步声,田烈心内忐忑不安。于志龙留在书塾习字的数十名士卒现在都上了城墙防御,只剩下数十名年纪大小不一的少儿留在书塾。那些士卒是于志龙的宝贝,舍不得让他们上战场,只是令他们在城内防御。
此时这些儿童纷纷聚在堂外,一起谛听城外的动静。
田烈收拢心神,对着堂前阶下数十儿童道:“人有职司,当尽其责,尔等此时皆为学子,当以学业为重!城外之战自有诸位将士倾力而为,汝等在此枯守徒耗光阴,且随吾进去,每人诵读三字经四遍!”
这些儿童多是于志龙和于兰在城内在收留的部分乞儿或孤儿,军中无法安置,于志龙特请田烈暂时收留,并教授其学业。
城内许多院落内的军属们则是默默的收拾杂物,为将要医治就诊做准备。于兰和母亲辛氏一起,与众姐妹们清理出许多房屋和床榻,已被时刻接收送下来的伤员。大战的凝重气氛压得她们心里沉甸甸的,这次大战将是决定这上万人的命运之战。
辛氏见于兰秀眉微蹙,宽解她道:“自随着你爹爹四处奔波以来,我们就时常在盼着有与鞑子大军决战的一天,这些年也不知有多少亲戚乡邻死在了鞑子的刀下,今天终于有了这个报仇的机会,你爹爹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辛氏以为于兰是担忧于世昌,才出言安慰。
于兰强做笑颜,拉着母亲的手,轻轻摇动,娇声道:“娘亲,我们做了这么多准备,我相信此战必能取胜!哥哥一定会平安归来!”
知道母亲在安慰自己,于兰又何尝不知道辛氏心里更是牵挂于世昌,只是此时大战初起,人心应稳定为要,辛氏虽是女子,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表面上还是神情稳重的慢慢与众人收拾杂物。她是于海之妻,各家女眷老少多以她为首,见她不躁不惧,众人心里也无形中安定了许多。
于兰紧贴母亲,搂着辛氏的腰,将一张俏脸贴着辛氏的面颊,与母亲肌肤摩挲。她眼波流转,望向城外的方向,一颗芳心此时还牵挂着另一人。
“于郎,千万保重
第一百一十一章 试探1
终于元军的中军出现在眼前,孟氏义军早已前移至元军的右侧,正好对着于志龙所部,也先的帅旗在前阵的护卫下,很快树立在了前方,各部的汉军作为中军拱卫在四周。田氏义军则摆在了元军的左侧。
城北是广阔的田野,没有起伏的山丘,只有不成片的一丛丛树林、荒野和块块农田,间或有一些农舍散布在其中。几条小溪曲曲折折的自西边的山峦中流过来,经过块块农田后,再流向远方,小溪不深也不宽,人马都可直接涉溪而过。
这片开阔地是正好是绝佳的战场。
两军逐渐排列好阵型,刘正风是依托城池和营寨而列,面北背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