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不过这样一来,再加上前期安置流民,奴户,匠户,军户等费用,靖安军入城前后收拢的军资几乎耗尽半数,可以预料后期的开垦,安置继续投附之人的费用也小不了,特别是眼看秋日渐短,还要考虑将士的冬季衣被的采办,各部兵器、铠甲的打制,这些都会花费大量钱粮。

    看到这笔巨大的犒赏数目及后期预计的投入费用,方学和谢林皱着眉头向于志龙提出可能青黄不接的问题,于志龙一时无奈,干脆两手一摊,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诸君回去多想想办法,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将士奖励完毕,根据谢林提供的名单,还对近百名役夫,郎中、衙役等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农为先1
    “师傅年纪也渐渐老了,自己也有犒赏,难得你们有此心,不过这些可是你们用命挣来的,师傅可不能用!也罢,回头我交给你们的师妹收着,算是给你们攒着,留待将来置地娶媳妇!到时,师傅再给你们封个大红包!”

    “小石头,你就莫凑热闹了,你与他们不同,家里双亲俱在,兄弟姐妹也多,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哪,师傅这里有一份红包,专门给你留些,拿回去好好孝敬爹娘!”说着劳景自自己的包裹里取出两锭大银连小石头孝敬的东西塞到了那小石头的手里。

    “师傅,当不得!折煞弟子了!”小石头用力推却,他最年幼,武艺,力气也小,本次战功是末等,论功得了五两银,没有分到田。

    “拿着,就当是师傅给你的年例钱!”劳景不与他废话,硬塞到他手里。“你老爹身子不好,这些年欠了不少债,当我不晓得!拿去还债,再回去给老人多买些米肉孝敬!”

    “以后若还打算在军中干,你等都要好好磨练功夫,若让我晓得你们偷懒耍滑,照样板子侍候!”

    几个弟子、伙计陪着笑脸道:“那哪能呢,以前偷懒是为了做事少出力气,今儿可是上阵杀敌,来不得半点马虎!就算挨掌柜的板子,也得有那个命不是”

    “俺们晓得掌柜挂念,绝不再耍滑就是。掌柜的且收好,待将军允许我等休沐时还要去府上叨扰呢。”

    劳景这才郑重的收好,抹去眼角泪水,留他们在帐内慢慢叙话。

    今日得赏的将士凡是有家眷的,多是将赏赐转给亲属,一家人喜笑颜开,只是军营内不得留宿外人,庆功会结束,按照于志龙要求,所有军属和来宾等应离营,这些家属才不舍而去。

    出乎谢林等人意料,庆功大会后的第二日,于志龙就召来了谢林,方学,田烈,讨论如何开荒、渔猎、放牧等事。

    临朐本是个小县,在益都路按品级为下县,城外的现有登记注册田地不过数万亩,这次得城后,除了给当地的奴户、军户、匠户等配属田地外,剩余的田亩就少了许多,最后给靖安军分配的有五千多亩,不过于志龙与谢林合计后,决定在城外水渠旁等水源丰富之处开发荒地,在滩涂,水洼等地蓄养鸡鸭猪羊,清淤挖塘,栽上莲藕,洒上鱼苗,在山坡和沙土等地质较贫瘠之地种植果树和牧草,这样至少可以安顿近万人口。现在城里的存粮有限,由于一下子涌来这么多外地人口,根本不可能满足长期保障。

    这个开荒计划最后获得了刘正风的首肯,靖安军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各部亟需解决的事。坐吃山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既然以一县之地节流难见效,就只有开源了。

    按照于志龙的想法,开垦荒地,荒田,单凭一人一家之力实在是效率低下,必须组成社团模式,所需牛马等畜力还是应集中使用,统一规划和筹备最佳。若是小社力量不足,县里不妨再酌情以数个小社编组为大社,这样劳力和畜力集中后,能够尽快完成垦荒之事。

    前些日子,实行的打土豪,分田地到各家各户的方法确实是大大得了民心,不过要想快速恢复生产耕作就不可行。毕竟这时的人力、工具效率相当低,而且因乱世多年,当地水力沟渠等长久失修,河堤溃塌,全是靠天吃饭的模式,若天时好尚可,一旦遇到灾年,只有逃亡乞讨的路子。

    如今临近深秋,这冬小麦必须赶紧下种,否则误了天时,就是耽误半年的收成!

    另外蓄养牲畜,必须选择种牛,种羊,种猪等,需要大量的幼崽。这些幼崽估计不太可能自周边府县获得,元廷绝不会对临朐坐视不理。八成还的靠自己慢慢蓄养。短期内想在蓄养猪牛羊方面是不会有长足发展了,但是渔猎,养鸡鸭鹅等禽类还是可以推广的。

    为此,于志龙回帐想了半宿,有了些思路,今日按捺不住才特地与谢林、田烈长谈,就恢复明年的农事提出自己的见解。

    概述下来就是以十家为小社,设社长,社长应是有威望,能服众之人,一般是本社推举,或县衙指派或众人推举,集中十家的劳力和耕具,牛马,统一劳作,根据各家表现和收成,最后统一由社长发给粮食。这一年劳作期间或结束后,社长可随时另选。

    即便如此,为了防止社长徇私或与本社某些人家私下勾结,侵吞他人利益,特地规定在一年劳作结束后,社长虽然参与本社的收成分配,但是其所得只能是拿最后一名之家的收成数量。

    不过为鼓励社长尽职用心,县衙专门为社长一职设立了粮银考核基准,倘若年底大评比优异者,再根据社长表现设置数等奖励,专门由县衙给其额外增发钱粮,数额多寡则由谢林和方学、田烈等再制定细节。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灾年,社长在本社内就可以拿到一家温饱所得,倘若能够一年内增产愈多,则其得到的粮米就愈多,而县衙则根据其能力和成效再考核增发一块钱粮,这就类似于后世的绩效奖了。

    结社模式主要也是因为临朐城外涌来了大量流民,于志龙将他们分批迁到各个村落中,或寻找野外地势较高,附近有大量水源之处,就地安家,新建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处村落。人员集中,有利于管理,正好推动结社模式。

    县衙在第一年只取各社当年收成的十分之一,第二年取十分之二,至第五年以后才开始收取二成半至三成不等。以后一般不会再增加田赋。

    促农事必须兴水利。清理沟渠,重砌堤坝,疏通河道,深挖池塘、水泊等都极耗人工,非一朝一夕可就,亦非数百、数千人就可轻易完成,好在临朐周围河汊众多,水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农为先2
    其实以临朐一个小县之地除了大规模开垦荒地,翻修费田外,一时也拿不出大量可用田地赏赐诸将,特别是有了万余流民等来投后,人多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于志龙首先是保证本县之民必有田产,外来之民部分有田后,其余之人他打算以雇工承包,年底收成分红的方式,组织进行小规模化农耕或垦荒,或蓄养牲畜家禽。

    而且靖安军还有不少的军田,军中高级将佐这次也分了不少良田,这雇人耕作也是必然,毕竟将佐们不可能自己放下兵器去务农。

    前面鼓励小农结社,集中人力,物力等就是为了避免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单干模式,虽然小农对自家粮田的收成极为关心,一般能够辛勤劳作,这种热情确能极大的激发农事的恢复,不过限于组织能力和自家利益局限,往往不会主动相助邻舍,而且又因为能力有限,许多耗费工时多,工程量大的事情单靠一家一户又根本无法完成。

    结社方式可以有效集中部分农家的力量;至于军田和诸将赐田的雇人耕作,于志龙决定采用更大规模的结社雇佣模式。

    为了更好更快的恢复,发展生产,于志龙决定招募部分流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出工出力者皆可。

    择青壮者耕田,妇孺老弱可蓄养家禽,畜类等。归附的流民家眷可充分动员起来,这样人有所劳,心有所属,大大避免了无事滋扰地方的隐患。

    谈起打造农具,修缮灌溉设施,于志龙,谢林一时也难有好的解决办法。

    元廷对铁器等一向管控严格,甚至到数家合用一把菜刀的地步。元廷立国至今,官办各矿的开采和冶炼多已费驰,年所得铜铁愈少,私营开采之所得又价格日高,故而锄、犁、镰刀、钉耙等物的添置绝非农家小户可轻易完成,寻常农家里这些农具齐全的并不多。

    只有大户之家农具无忧。不过自抄没、分发劣绅,蒙色权贵之家资后,新民户增加骤多,并不是各家都能得全。

    特别是本次战前,为了打造刀枪箭矢,完全用尽了县里和铁匠铺所库存的熟铁。铁质耕具的不足也不可能自元廷控制区购买,这也是于志龙打算以结社和大规模集体劳作为主的原因,这样牛马和耕具至少可以互通有无,能大大提高劳作的效率。

    田烈有些担心道:“指有长短,人非一类,将军心思定然多在于营伍,这民事兴败还得多赖于地方官吏。此法所行虽能聚众人之力,不过若长期颁行是否会产生如伪元胥吏之弊端,不思进取,反侵民脂民膏呢”他是担心这种模式长久实施后,官府监察不力,社长等难免私心作祟而侵占社民。

    谢林虽然赞叹结社劳作的方式,不过对于这个担心却不做表态,田烈本是隐于市,无牵无挂,故言语无忌。听到田烈发言,谢林转头看向于志龙,不知他如何作答。

    “世上本无完美之事,此法只是应急之措,若能解燃眉之急,当可继续筹划完善,无论是结社还是大规模劳作,皆需首要之人加以引导,我等所要做的主要是尽可能规划好监察体制,择秉性方正之人行之,至于监察者之来源,暂且定为一为县吏,一为民间德高者,两者同履其职,不可偏废;另外这耕作和最终收获必须践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

    于志龙一时边想边说,田烈听了倒是不觉耳目一新,追问道:“不知将军所言的‘劳’意指何”

    “自然是多出劳力,不误工,不拖延为主。”

    “不过农事有百般事项,翻土,施肥,除草,灌溉,驱虫,收割,脱粒,搬运,不一而足,事有不同,如何断其劳之多寡”田烈再问。

    “县里可出结社劳作大纲,敲定细则,具体评判则有本社之人共同商定即可,毕竟社不同各人出力的多少也不同,不宜一刀切。还有,劳心者亦得有所得!”于志龙说到这,看向谢林,“如何尽快拟就大纲就需谢县尹多操劳了!”

    “长者令,不敢辞,固所愿耳!”谢林赶紧欠身回道。

    随后谢林直身道:“耕作之事,若要快捷、省力,离不开牛马之力,农具之擦拭保养。属下以为凡照顾牲畜和农具得力者同样应以劳者待之,而妇孺虽然体弱,然在饲喂牛羊,家禽诸般事项也能尽力,当酌情计其劳,不知可也”

    “大善。”于志龙赞道。

    “另城南,城西多丘陵,多山,多滩涂,属下以为不妨鼓励流民多播种牧草,以便蓄养牲畜和家禽,多种速生木,以便今后可取柴薪,这植株之利皆归所出力者。如今城内外民口大增,这到了冬日的取暖就是大问题,若不早做筹算,单靠山岭上现有的草木恐难持久。”谢林继续奏道。

    于志龙和田烈齐声赞叹:“难得谢县尹心细如发,此当行之,勿迟!”

    于志龙原先是起了个大纲概要,与谢林、田烈一番详谈后,考虑到这些细节顿时头痛。打了胜仗后,自己反而觉得更加有了压力。民事急如火,诸般事务也是耽误不得,要想让手下这些军民吃饱穿暖真是不易。

    其实谢林心里更加诧异,不料于志龙对农事知晓不少,特别是筹划核算居然颇有条理,就算是与经验颇多的户部员外郎也不相多让。自己以前空有力气却无县达鲁花赤乞蔑儿等的有力支持,只能尽力维持本县运作,如今难得于志龙如此关切民生、民政,自己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现在靖安军不过拘于一小县,倘若真有龙腾于野时,自己跟着于志龙必能水涨船高,尽展抱负!

    元史:员外郎三员,从六品,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直,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

    田烈这次与两人深谈,不禁对于志龙更加高看,谢林之才他早已知之,如今见于志龙提出一套套民事纲领,颇合如今的现状,部分内容思虑之周远超元廷胥吏,虽然缺少一些细节考虑,但是于志龙身为一方主将,这些细节本就是应该由谢林等手下之人去补充、完善的,于志龙只需把握方向即可。

    一个能治军,又知民事的将领在这乱世中究竟可以走得多远,田烈寻思着,心中起了波澜。

    田烈想着心事,于志龙突然对他道:“先生德才高雅,我厚颜一事相求,不知可也”

    &



第一百五十章 运筹1
    出了营门不多远,谢林突然拍头一叹:“啊呀,适才尽顾着与将军商议垦荒,筹建学堂了,竟然忘了县狱内的俘虏如何处置!这天色不早,不如田兄先自己回城,谢某再回去请示将军”

    田烈不以为意,见谢林脸色焦急,道:“谢兄有事自便,田某自回即可。”

    两人拱手相别,田烈步行回城,谢林则再入营请见于志龙。

    见到谢林去而复返,于志龙颇惊讶,令孙兴再给谢林奉杯茶。

    此时帐内无外人,谢林正襟危坐,欠身道:“适才有田兄在场,属下不宜言及城外田庄、练兵之事,如今战事已毕,还请将军早做打算。”

    于志龙听后沉吟片刻,遂令孙兴去请赵石,纪献诚过来议事。

    赵石的腹部已经被缝合,行走无碍,就在营内养伤,不一会儿,二人先后过来。

    于志龙令亲卫在外守护,非允不得入账。

    在战前,赵石,纪献诚,谢林就齐劝于志龙,城内的一应物资分发靖安军可不计较分配,但是城外乡村的治理一定要占据主导,趁着现在刘正风等其他头领的目光暂时集中在城内时,应尽早在城郊打好基础。

    何为基础无外乎争取民心,其法则是核实可用田亩,荒地,收缴蒙色人在城外的一切浮财和田产,山林,滩涂等。对投附靖安军的流民和各类贱民,匠户、军户等给以物产等。

    同时挑选可用之人入军,筹建新军。当初特意隐瞒上千人马在刘家庄等处,也是不想过于刺激刘正风等人。

    于志龙稍作思考,即同意施行。

    于志龙自开始执掌一军至今不足月,前期带领先锋探查路径,虽然有先锋之职,不过手下不足百人,当不得数。如今在顺天军中靖安军部的兵力最盛,悍将最广,不说手下有些心思,就是于志龙自己也会有些想法。

    这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问题。一个主要因素是目前顺天军各主要将领的目光和能力实在有限,不说刘启、秦占山二人,本性刻薄,爱斤斤计较,勒索钱财,就是刘正风、万金海、夏侯恩之流也多是莽汉子,带兵打仗或可一用,但是谈到治军,练兵就多是一头雾水了。

    更不用说如何治理政事、民事了。

    即使是刘正风、于世昌、曲波这几个有较明确目的和想法的人,目前看来也是能力有限,这种有限更多体现在如何治政、民事上。自入城后,大家多关注于缴获的财物数量多少,己部又能获得多少分配,士卒的补充和扩编,兵器的打造和分配等。虽然是因为战事临近,大家不得不多加关注,但是对地方民心的争取,农事的恢复等几乎是漠不关心。

    打仗打的是经济,比的是民心、军心。元失其鹿,天下共争之,于志龙若是有机会,当然不会落于人后。

    但是于志龙毕竟是新锐之秀,仅是在于海的斥候队里还算有些名气和威望,自采石场草建成军后,夺两庄,伏孟庆,袭县城,再到最后战也先,一步步过程太快,导致军中将士上下的熟悉和认同完全不充分,而且军中成份复杂。有驱口,有汉军俘虏,有义兵俘虏,也有流民青壮、旧军户、佃户等。特别是于志龙在原先的于海所部中威望严重不足,若不是自己近期战功彪炳,兵马众多根本不足以服众。

    纪献诚倒是私下隐隐约约建议代刘正风而取之的意思,不过于志龙反复思量还是作罢。毕竟益都城的大军很快就要来剿,大敌当前,此时为了上位而闹出内讧实属不智。

    共患难,同富贵,这是于志龙的底线。刘正风现在尚无消除异己的动作,各家将领还是尊服,彼无大恶,怎能轻易代之。当前之际还是以稳固靖安军,操练步骑为主。于志龙虽有些后世之识,但只是在大势把握上有些根基,何况有谁知道这个时空还会有何变化

    如今益都新败,临朐城暂时无忧,下一步当如何有效开展治军、兴农是要仔细考虑了!
1...4748495051...1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