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至于蒙色权富之家的亲族女子则被收监,后多转卖至城中各处勾栏之所。只有最为艳丽的才被诸将军收入房内,但也只是低贱的婢女而已。
于志龙等也分到了年纪不等的十几人,不过靖安军里诸将多,每人一个实不够分,于志龙和赵石皆未留在身边,索性仿春秋时军中建女闾,令专人管理,军中将士只有轮流休假时方可付资进入。
于志龙不纳是因为自己身为靖安军之首,总要做个表率,况且如今事物繁忙,也无暇思及此事。问及赵石为何亦如此,赵石答曰:“皆非良女,恶之,可用不可纳!”
吴四德、常智、钱正等极恨蒙贵,亦不愿纳之,只是有暇时去女闾颇勤,自觉比至城内勾栏解恨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于志龙担心将士贪色丧志,规定的夜资不菲,这去的次数多了,花费自然不小,吴四德、常智二人心眼多,与纪献诚、穆春、侯英、黄二等人多做赌注,却暗使手段,赚了一些银两。黄二虽人鲁,见输多赢少,再不掺和。
战后吴四德等诸将得了许多赏赐后,方可尽性,只是于志龙还附有每次的时间约束,时间到必须退出,否则以违军纪论处。
今日只为庆功联欢,大家劫后余生多愿纵情欢乐。随后诸人渐渐放开心思,大碗喝酒,大碗吃肉,酒至酣处有人不免放浪形骸,荤话粗话都出来,甚至举止失措。秦占山红着眼睛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抚众1
“今日与刘天王等提议,其他各部的马匹还是全部军用。这畜力不足,所以原先定的开荒、复耕亩数是难以完成了,靖安军里估计只能提供百匹驽马,所以你等先减少开垦的亩数,保证来年的产粮够军民所食即可。”
谢林和程世林对视一眼,点头称是。
畜力不足,减少垦荒数是必然,原计划来年大举耕作,争取谷仓充实,有较大节余,如今看来是实现不了了。谢林探询问道:“既然少马,那顺天军各部能否拨出粮草以供民食,否则单凭靖安军之力难以满足这数千劳役之力的每日口粮”
当初入城,靖安军得了不少粮草,可是因为人马多,特别是治下民众和流民甚众,还需对其家眷、亲友等周济部分口粮,这日常消耗远超其他各部。好在当初在刘家庄等地收缴了大量米谷等,这才暂时不愁吃喝。
如今要全县垦荒,所有役夫等的口粮可是不少,这本是顺天军各家共同之事,若是于志龙独自出资,必定不足。
于志龙心内轻叹道:“这部分粮草各家头领倒是肯出些,不过不会太多,一来本县涌入的流民万余,这战后估计还会有不少奔附,二来马上又要大举练兵,一切以建军练兵为要。吾与刘天王等商措,先拿出五千石再说。”
“既是如此,属下这就再修订这辑要,明日再呈给将军和顺天王览阅。”程世林有些无奈道。“他心里默默粗略一算,依现有的人力和畜力,少开垦两三千亩,仍能勉强满足来年夏收前的口粮。
程世林自随谢林归附后,终于有机会总揽农事,本想用心做出一番成绩,不料刚刚起了头,就出师不利。好在于志龙的支持如旧,虽然规模缩减,但是于志龙承诺在靖安军辖区内全面开展各项农事。
谢林、程世林等这些日子恪尽职守,战前、战后的民事运作,流民安置等均井井有条,于志龙心中甚喜:“这些日子两位勤于民事,流民百姓能安顿,无饥寒之苦,实为顺天军之幸!而前战能胜,亦有君等之功劳。”
论战功,是军内排序,有赏。前者庆功会于志龙提议谢林和程世林在后调度物资,安排救治伤员等亦有功,故虽然没有当众犒赏,会后于志龙特地给他二人分别数百两纹银赏赐。明士杰、郭峰荣等亦有赏银。
谢林再拜道:“将军处处忧心民事,敢为天下汉民披坚执锐,此诚英杰也!自入城来,属下见将军食不精,卧不侈,出入无仪仗;后胜不骄,功不傲,赏罚公平,君子气度,当为龙兴之姿!”
程世林亦拜道:“当日将军军前唱名,公行犒赏,令属下大开眼界,靖安军上下将士激奋有加,实为本县之盛况,今能为将军解忧,实属下之幸!”
于志龙挽起二人,哈哈一笑道:“此小事耳,何足道哉!”他心中微微得意,暗道:谁不愿得享富贵荣华,游山玩水乐逍遥,只是现在兵凶战危,自己根基不稳,稍有差池就是死无丧身之地,自己又怎敢稍稍放纵
谢林恭谨道:“将军一战功成,全城百姓免于刀火,如获新生,属下谨为将军贺,为全城百姓贺!属下些许劳累何足道。”
“此胜亦仅非靖安军之功,实顺天军将士同心同力之果!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你等前后调度亦有大功劳,若只奖军功,不酬后方,太有失公允!。”
“将军谬赞,属下不敢当!属下只不过是有些许苦劳,与诸位将军和士卒在阵前的浴血厮杀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于志龙这次奖酬谢林、程世林、明士杰等人,令他们心内大为感动,战胜论功,刘正风、万金海等只论军功,各部将士多有所赏,只有于志龙自己拿出约六千两白银专赏与他们。
“此战我军士气可用,遇强敌而不挫,战损巨大而斗志不散,实与战前诸将士分田,脱籍等有关。此中事项事涉多头,诸务繁杂,虽没有刀光剑影之惨烈,却事事关系民生和军心,能在数日内将诸事办得井井有条,可谓劳苦功高,君之才可比汉初萧何!我有谢君,天之幸也!”
于志龙将谢林比作萧何,实是对谢林的最高赞誉。萧何最初拥戴刘邦起事,后刘邦进咸阳时,诸人多沉迷财货和女色,萧何却派士兵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日后更是坐镇关中,安抚百姓,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帝王之业,死后谥号"文终侯"。
谢林这些日的作为,于志龙多看在眼里,谢林虽是一个七品县尹,但是精于实务,通晓政事管理,虽然性圆滑,也有贪腐之事,不过比起本人的才干和对于志龙的帮助来说,这些都是小节。
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民智不充分开化,律法不能有效监管的条件下,有点想法或具有个人便利条件的多是为一己私利而蠢蠢欲动,更何况官场犹如一个大染缸,只要进去,就别想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
程世林作为其主簿,这些日子做事勤勉,思虑细密,于志龙也是点头首肯,否则不会任其为此次农事主管。
谢林听得于志龙赞誉,不由得心胸颤动如遭雷击,他自负才干,也想一展抱负,只是元廷昏聩,上下官吏贪索无度,元帝更换如走马灯,且治国之能是一代不如一代。自己学得圣贤书,却是觉得无用武之地,平时还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迎合上司和同僚,谢林自是郁闷常满胸怀。他不求清官,只想做个能臣。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挑衅1
于志龙待众人一一说完,正襟危坐道:“益都军里孟氏军,田氏军,唐兀卫多勇战之士,其战阵冲杀,将士调度多得法,反倒是益都本地汉军追名求利,避险逐安,彼此间少有配合。事后吾屡屡想来,当真是我部命不该绝,天幸有此漏洞!当日吾冲击鞑子中军,亦是迫不得已,虽然我部已有取胜之迹,不过顺天军的中军和右翼却是危在旦夕,若无重大扭转,局势堪忧,不可设想。故冒死捣毁鞑子后阵,甚至不得不连续冲击敌之中军,以期扰乱敌阵,策应顺天军各部血战。逼得也先老贼惧而退,丢了帅旗,战果之大亦出我所料,天佑我顺天军不败!”
“纪校尉,明校尉所言深得我心。”于志龙微叹,“自于海大头领率我等转战以来,余生者多是勇烈之人,能直面生死者非靖安军所独有。眼下鞑子是大敌,各部合则两利,分则必弱。大家伙虽然有些不投脾气,但大敌当前,总不能为了意气和些许钱财而内讧!”
吴四德梗着脖子道:“他们识相便罢,若是不开眼,索性废了他们,将军来做这个顺天王!”
钱正和侯英,常智听后直拍打退,赞道:“果如君言,再无阻碍!”
明雄和穆春,程世林心内悚然,不出声,紧紧盯视于志龙面容。
纪献诚,谢林,孙兴则静待于志龙示下。其余人或喜或忧。
今后如何,于志龙和赵石,谢林,纪献诚等早有共识,只是未曾与众人明言。今日吴四德挑明话语,于志龙细细思索,再不给众人交底,恐军心浮动,反而不谐。
于志龙静静思虑片刻,回首看向孙兴,孙兴领悟,径去室外布置,严禁外人靠近。
“我等拜离于海大头领时,就已定下东行突围,寻一根基之所,一逞驱除鞑虏,复我河山之志。今日有此县所倚不过是暂歇之地,待军马重整之日就是我等出兵之时。彼之各部,志同者,可合力而为,异心着,能合则合,不能合者,好说好散!若彼此刀兵相向,徒令亲者痛仇者快!”于志龙慢道。
“今已成军,兵强马壮,天下之大,我等何处去不得”于志龙今日在诸将面前说的明白。
座下诸将听得分明,有人心思顿时翻腾起来。特别是于志龙所言“天下之大,何处去不得”,激得众人心潮起伏。纪献诚与谢林互视一眼,暗暗点头。
于志龙暗觑诸将脸色,见诸将多面有喜色,接着道:“兵者,生死之大事,农者,国事之根本,当前兴农事由谢县尹,程主簿主导;练兵由赵将军,明校尉,纪校尉具体监管,汝等回去后应身体力行,不可懈怠!”
诸人纷纷起立,大声应诺。
于志龙则对谢林,程世林道:“整饬道路,疏通沟渠,所需劳力不足时,可以由县里划定部分地段,由本军中根据各部的休整时段轮流出人力。另外,我靖安军军属还是多集中安排在城西,城南之处,暂时依此办理。”
如今青壮多投军,依靠妇孺老弱兴农,必然人力缺缺,于志龙当然以照顾自家
(本章未完,请翻页)
军属耕田为先。
于志龙再令诸人落座,道:“刘、秦几位将军的秉性我们都晓得,与之多费口舌无益,徒惹烦恼,且休再提!当前还有一事:方主簿与谢县尹协力好生看顾我部伤员。昨日与赵将军谈到鞑子的俘虏伤卒,彼等虽是敌手,不过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他们本就是我中原汉民,多为生计入了汉军和义军,只要按照以前招兵之法加以劝导,想必多数还是愿转投阵营的,若是不愿,待局势缓和后,可考虑对其劝诫后放其归去。”于志龙道,“至于重伤之人,吾将陈禀刘天王,将其全部放归益都。”
对俘虏加以感化,争取其改变阵营,重伤俘虏则放归益都,减少顺天军自身的伤药消耗,这是于志龙战后一直考虑之事,与赵石商谈,赵石也同意。
“将军,这些人若是回去,万一再与我军交战,岂不是纵虎归山即便不杀,莫若拘在军中做个役夫也好!”常智奇道。
“无妨,我给其医治,又任其归去,彼等即便今后再与我军作战,想必大多人的战意不会再如以前坚定。今日放归数十人,敌营中至少会有数百敌卒暗下考虑异日被我军围观时的出路,若再来几次,鞑子再与我死战之心必弱!虽亏在眼下,但利在长远。再说只要我军日益强盛,何惧之有”
“将军所言极是,医治伤兵可显我军之仁,任其自归可彰我军威武之心,若我军长期贯彻之,其影响之大难以估计。”谢林现在心神渐渐稳定,不由得插话道。赵石、纪献诚则点头赞同。
明雄附议道:“刚猛果烈强自身是军中正道,弱敌心志亦是一途。将军勇烈又仁义,属下敬服!”
于志龙点点头,两军交战,胜方能救治对方的伤者已是极大的宽容。
诸人继续闲扯几句,于志龙觉得酒劲消下不少,再与谢林和程世林交代些农事后,这才别了谢林、程世林领着诸将出城回营。
当日城外血战,刘正风等共俘虏益都军近三千人,其中轻重伤卒不下三百,至少一半俘虏是靖安军所获,要不是于志龙临时起意,当场约束靖安军不得杀
第一百五十六章 挑衅2
战后是否立即出击,众将领意见不一,于世昌坚持稍稍缓一两日,寻敌空档,一举破敌。
于志龙认为各部受创甚大,现自保有余,攻取不足,不如暂缓修整一番,争取十日内完成休整。
刘启、秦占山则认为损失甚巨,没有二三十日不可出战。众人议事不觉,刘正风亦是矛盾,最终见各部折损甚大,还是拍板暂且修整,尽快恢复战力,先观敌情再说。
听于志龙言后,刘正风亦觉得于世昌有些意气用事,不过他也咽不下这口气,遂吩咐道:“鞑子如此嚣张,总得杀杀其气焰,去营内取五十俘虏,押至河岸,敲锣打鼓,示敌宰杀!”
于志龙则想了想道:“城内尚有十几不肯降的汉军百户及十几个达鲁花赤,不妨先挑出这些达鲁花赤,押至河岸尽皆屠了!并告知对岸,若再有此事,我等就损一杀十,尽可陪着对方!”
元军中的汉军千户,万户皆设有达鲁花赤一职,专由蒙色人,元廷以为监军。于志龙建议将这些蒙色之人斩首示众,回应对岸的元军挑衅。
说来好笑,元军中的汉军将士和义军往往作战较有力,而这些达鲁花赤反倒是胆气弱,见大势已去,奔逃无望,多弃械投降。
刘正风沉吟一会儿道:“也好,先这么办!至于渡河而击,还需仔细斟酌。”
于志龙施礼道:“我愿至河岸各处观敌动静,靖安军内还有一些探查好手,属下这就安排,令其过河探查对方虚实。”
靖安军的骨架就是当初斥候队主力,其侦查隐匿之能确实高于顺天军其他各部。听得于志龙所言,刘正风笑道:“那就辛苦飞将军了!这几日益都城调动频繁,动静不小,不过元贼守备日益森严,军中已经折了不少探子,一切小心。”
“何敢劳天王吩咐,某愿尽绵薄之力也。属下告退。”于志龙施礼拜辞而去。
于世昌见其背影远去,不禁问道:“鞑子如此嚣张,若不还其颜色,怎安各部之心”
“我知你复仇心切,不过未知鞑子虚实,实不宜妄动,如今军中急需补充士卒,编练军伍,这几日飞将军所部可是操练得甚勤,我们也要抓紧了,乱世中求活靠的还是自己的军马!”
于世昌点头道:“吾已颁下军令,昨日已开始操练。”
“前者城内有言,于志龙似有窥器顺天军主导之位,刘叔当慎查。”于世昌点点头,想起一事犹豫了一下道。
刘正风面色登时转青,摆摆手,示意身边亲卫退下。
亲卫出去掩上大厅门,刘正风淡淡道:“此言传出颇为怪异,战前无暇细思,事后令人悄悄探查,竟无所出。”
看看于世昌面色不解,刘正风接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节骨眼上出现这些流言总是颇为怪异。”
“刘叔以为是鞑子用的离间之计”于世昌一字一句问道。
“这种事怎好下判定”刘正风微微叹道,“我能为顺天军之首,全赖于海大哥鼎力支持,大恩大德,刘某粉身碎骨亦难报答万一。世昌,你是于大哥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独子,可不能有什么闪失,说起来这城里的人家不少,你若看上谁家闺女,刘叔给你做主,定要风光迎娶进门,赶紧给你爹留个后再说。”
于世昌脸一红,扭捏道:“说的是军事,怎得扯到小侄身上”
刘正风哈哈一笑,牵着他的手,要他落座,然后自己也一屁股坐下,沉吟道:“可惜咱家的深浅你也晓得,这几家头领未必能彻底服气,以后还需要世昌多帮衬帮衬!”
“刘叔,咱们是一家人,没说的!”
“这飞将军善于练兵,屡有智谋,世昌当鉴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