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元末新世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泉

    于志龙所部勇战不惜身,其练兵之法在战后也更加获得刘正风等人的关注,这次宝贵的休整期,诸将多有借鉴靖安军的练兵之法。刘正风所部之一就是于世昌亲领,自然希望其实力能更进一步。

    “刚才下令未免有些急躁,世昌,你亲去河岸,待行刑后告知对岸,我愿交换双方尸首,厚葬我部将士。”刘正风也在一步步笼络军心,斥候的士卒虽亡于敌手,但是他主动表达交换之意,并厚葬之,相信有助于提升自己在顺天军中的威望。

    这也是刘正风从于志龙建议交还元军阵亡将士的尸首而得来的启发。

    “诺!”于世昌兴冲冲出门而去。

    看着于世昌的背影,刘正风想起离去不久的于志龙,说心里话,他对流言的真假并不甚关心,而是如何限制靖安军的一家独大,如何提升自己的实力,掌控顺天军各部才是其所关注。

    飞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该有所遏制了。刘正风下定决心暗道。

    于志龙带着孙兴迅速策马出城到了河边渡口处,也不下马,手搭凉棚望向对面。

    此处水面开阔约有近三十丈,河两边长着一丛丛一人多高的的芦苇。此时已是深秋,芦苇开始枯黄,随着秋风摇曳。两岸还有稀稀疏疏的杨柳,枯黄的叶子大多落尽。

    河面波光粼粼,水势汤汤,为了防备元军偷袭,在栈桥及两侧堆积着数层拒马、鹿角等物。

    几日未来,于志龙突然发现对面正在沿着河边搭建一座座木质高台,高台高约四五丈,每隔约三百步就是一个,有一个建好的高台上立着两三个汉军士卒正向着这边观望。

    &n




第一百五十七章 挑衅3
    对于这个很有可能是未来大舅子的人物,于志龙目前只能是热脸贴个冷屁股。想起于兰对己担忧的俏脸,于志龙心中流出一股暖流。

    对面的元军发现了这边的异常,有士卒跑回营地唤来一个千户,这十几个蒙色人的服饰和发型即使在对岸也能依稀可辨。很快对岸聚集了数十元军将士,指指点点的,小声议论。那元军千户见到这边的架势,似有所悟,他眉头微皱,召一士卒再至大营报上司。

    于世昌见人已就位,冷眼看了对面一眼,举起胳膊用力一挥,早已等候在这些蒙色人后的士卒纷纷拔出佩刀,高举过头!

    那些被押来的俘虏初时不知所以,有人小心抬眼观察四周,只见周围数十顺天军将士一脸怒色,再看向对面,元军身后分明高悬着四具血迹斑斑的尸首!

    脑子转的快的立知不好,连连叩地哀求,乞求活命,此时已是生死关头,嘴上蒙文一咕噜的直冒,于志龙、于世昌等人是一句也未听懂。终于有个蒙人达鲁花赤反应过来,赶紧换成汉语:“小的愿降,小的愿降,饶某一命!”

    时蒙人高贵,多视汉人为贱民,虽入主华夏数十年,仍有不少人不习汉语和汉文,故元廷和军中多设通译一职。也有蒙色人渐渐被同化,多少能说些汉语的。这个千户达鲁花赤就多少晓得些。刚才因为惧怕,他心内焦急,先说的是蒙语,见众人无反应,才猛然醒悟。

    见他连连乞命,多数俘虏也明白要发生何事,先前的傲气顿时消失,跟着叩头不止,只希望这些汉蛮能手下开恩。一时蒙语,汉语纷杂,都是讨饶之意,惹得顺天军士卒嘻骂不止。

    倒是有三个俘虏挺直腰板,面现不屑状。见同伴如此窝囊,大力啐了一口,其中一个大声喝骂,说的竟然是字正腔圆的大都汉语口音:“汉蛮,休得辱没你家爷爷!皱一皱眉头,不算咱家好汉!”

    他再狠狠地用蒙语骂那些叩头乞命的同伴:“长生天在上,草原上只有不屈的英雄,没有惧死的虫鼠。睁大你等的眼睛,成吉思汗的子孙怎能低下高傲的头颅达布和,你忘了你的祖先了吗”

    那被骂的达布和此时无言以对,羞愧的讨饶声音立时小了许多,他就是刚才改用汉语乞活之人,不敢看向这喝骂之人,只是低头不停的叩头。

    于志龙、于世昌不意竟然发现还有不惧死的蒙人,不禁对这个喝骂的蒙人多看了几眼。手下的士卒见他如此嚣张,挥起刀鞘在他脸上重重的抽了一下,那人吃不住劲,仆地而倒,却要再打,于世昌连忙制止。

    于世昌策马在这些俘虏面前来回行了几遭,那十几个怕死乞命的人见马蹄过来,更是把身子紧紧伏在地上,大气不敢喘。只有这三人挺着脖子冷眼看向于世昌。

    被抽打的这人脸上很快出现一道粗粗的血痕,他嘴唇破裂,耳朵里也开始向外淌着血。他也是硬气,一声不吭,静待处置。

    于世昌定睛仔细打量他几眼,冲他点点头:“看你是条汉子,咱家就不难为你了,本想让你等也尝尝我家兄弟的遭遇,不过某最敬英雄,看在你刚才的话上就给你等一个痛快!”

    于世昌此言一出,那乞命的十几人登时面色如土,身子骇得软了,有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吓得竟然失禁,一股骚臭浊液自其裤裆下滴滴拉拉流出来。

    于世昌纵马前驱至河边,指着对面大骂:“狗贼,竟敢辱杀我兄弟,今日先将这些汝之干爹斩杀于此,为我兄弟报仇!改日再策马趟营,杀尽汝等忘祖之人!”

    随后一声令下,士卒们纷纷依次大喝一声,刀光闪亮,迅若闪电!

    对面的元军千户浑身僵硬,看着这十几人被一一枭首,虽然隔的远,看不甚清人的面容,但是一腔热血随着头颅噗得高高溅起,一片红色血雾煞是惊人。

    原先还出言不逊的十几个元军士卒此时也惊得目瞪口呆。连杀十几个蒙色人,这场面可不多见。

    行刑完毕,两岸上一时鸦雀无声,只有秋风阵阵,水波潺潺。流出的热血无声的浸入黄土中,散发出一股腥臭之气。

    于世昌这才感觉出了一口郁气,父仇之恨稍稍缓解。见对面已经被惊呆,于世昌满意的暗暗点头,吩咐身边一个牌子头,令他随后喊话,问询对方可愿交换双方被杀之人的尸首。说完也不再理会对面的元军,优哉游哉的策马缓步回营。

    于志龙静静看完整个过程,对那不惧死的蒙人心内佩服,吩咐留下的士卒道:“这几个宁死不降的鞑子也算是一条好汉,莫要糟蹋他的尸首,好生看管,若对面的元军不肯交换,这三个鞑子一定要好好埋了!”

    军中重英雄,顺天军的士卒们都目睹着三个鞑子宁死不降,也是心内敬重,又有了于志龙的吩咐,不敢怠慢,齐声答应。

    于志龙看看再无什么发现,带人回营。孙兴在后叹道:“可惜了这三个鞑子,也是个好汉!若是肯降,必是大助力。”

    “誓死忘生非汉家独有,难怪当年鞑子能够纵横天下!”于志龙接口惋惜,“不过若是降了,只怕也就视之如草芥,无甚意味了!”

    他这才想起还不知其姓名,见那人腿脚有伤,行动不便,应是当日厮杀时所被创,否则以他今日硬气,无论如何不会束手就缚。

    于志龙一路默默思索,这天下之大,乱世之时,各路枭雄豪杰风起云涌,留下史篇无数,不过更多的还是这些无名之辈,虽有勇志豪情,无奈在浴血硝烟中只是一个不起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练兵1
    于志龙尚未到达靖安军大营,就见营外的空地上已经有一队队靖安军步卒在将佐号令下一板一眼舞刀挥枪,另有一队队士卒在百户的带领下在空地或营墙外或绕圈负重集体跑步,或进行队形、体能训练。

    明雄等专职负责指导和纠察的将佐分别在周围巡视,不时对动作姿势不准确的士卒加以亲自教导。明雄自战后仅在家宿了一宿后,就一直在军中住宿,只是每日午时众军就餐、歇息时才抽空回宅看望夫人一个时辰。

    看到于志龙一行疾驰过来,明雄急忙来见礼。

    按照计划,庆功会后靖安军就开始了紧张的修整练兵。这次因为益都兵败,元军士气大挫,于志龙估计至少十日内是不会有所大战了,趁着这个宝贵机会,好好对各部整训一番。

    除了军中伤员外,无论将佐、士卒皆需参加。

    主要内容:一是将士熟识旗鼓金锣,必须明白其意义;二是强化刀枪盾牌的基础技巧和力量;三是熟练基础队形变化,队形操练小者为一个十人队,中着为百人队,数百人队,再大者为千人队。现在靖安军不过四千人马,千人队形的排练已是极致。

    队形变化有横队变纵队,纵队变横队,以及行军队形与战斗队形的相互迅速变化。

    而阵型则有圆阵、方阵、数阵、疏阵、锥形阵、雁形阵、玄襄阵、常阵等等这些最常用的阵型。至于明雄曾介绍说的六花阵,其有圆阵、方阵、曲阵、纵阵、锐阵等阵型,这五种阵型又各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考虑到目前人马多是新卒,复杂的阵型转换在短期内根本难以实现,而且目前靖安军人马有限,列大阵对敌的可能性并不迫切,所以于志龙虽然对大阵变化很感兴趣,最终还是命令暂时各部以熟悉简单的阵型而主。

    从上次作战来看,方阵、圆阵、数阵等基础阵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面对唐兀卫和孟氏军的冲锋、反扑时,各部士卒紧密相依,前后基本有序,利用紧密的阵型基本保持了交战锋面的稳固。

    不过作战中也暴露出些问题,如:基层军官虽然比较热血,敢于冲杀在前,但是对于形势的变化把握和及时调整却不如人意,难以及时调整,经常是大刀片子一挥,自己冲在了锋面上,根本不管不顾部属应该如何调整,最好得也就是大声吆喝,鼓励杀敌而已。

    尤其是黄二,身为一部之首,在厮杀最激烈的时候竟然不顾指挥,孤身犯险前冲,虽极能提升士气,但却可能有害全军。倘若今后统领数千,甚至上万军马时,又当如何

    好在此次双方交战规模不过是四五千人而已,又分成了几个大的战团,上下级联络和指挥靠吼就可以基本解决!

    另外士卒的战技远远达不到于志龙的期望。这些新卒拿起兵器的时间不过是十来日,甚至只有几日,别说是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队列训练,旗号和锣鼓的辨识了,就是最简单的挥刀、刺枪的动作都难以达到准确的要求。

    在面对唐兀卫元骑冲锋时,不少的矛手因为不能掌握出击的要领,竟然被枪矛反戳,伤了自己的胸腹!有的当场就透体而过,死于战场!部分弓手则紧张地根本拉不了弓,或射箭乏力,难有准头。

    个别士卒在厮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时因为场面的血腥和残酷,居然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在战阵上胡乱的挥舞兵器,反倒是伤了自己人;或是弃了兵器,傻呆呆的只是狂笑,虽然纪献诚、赵石、侯英等主将发现后立即将其格杀,但还是不免对其它步卒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实际上往往大战后不少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卒一时适应不了战场的血腥,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无力、发烧的能够症状。

    克服心理障碍,熟练技击既能皆非一日之功,于志龙只能是不断加强各项操练和演练,令士卒们逐渐适应。

    靖安军中的很多中高级军官多是斥候队的老兵,包括于志龙本人,也是亲历多场厮杀后,其心志才渐渐变得刚强。

    这是个冷兵器主导的世界,尸体的支离破碎效果远不如后世,但鲜血淋漓的惨状尤甚于后,特别是割喉,枭首,断手断脚是常事。近距离直面敌我受伤时的嚎叫、呻吟和鲜血淋漓,那种对心灵的震撼极其强烈。新卒若无训练,一般是难以动手和适应的。

    经此一战,无论将佐和士卒都经过了一场洗礼,最好的训练就是战斗,能存活的将士大多初步适应了这种厮杀场面,不至于以后手足无措了。

    如今靖安军各部操练已经开始,有了上次战前的操练经验和战斗总结,这一次诸将对格斗技击和队形训练的积极性明显大大增强,士卒们对这些训练的认真程度也大大提高。天未亮靖安军就在起床的号令下纷纷整队,洗刷,就餐后按照各自的训练计划热火朝天的开始了一日的操练。

    “大人,今日可有训示”明雄施礼后请示。

    “无他,且巡视而已,今日的将士面貌如何”于志龙随口一问。

    “回将军,无论将佐士卒,步骑人等,精神甚好,属下以为当前步军当以加强格斗技击和阵型为要,骑军以训练马术、刺杀为主。”

    明雄就战后的总结曾数次向于志龙禀告。他亲身参与靖安军各部的操练和对益都军的战斗,感触本就多,又有常年练兵经验,所提均中肯,于志龙、赵石得闻大喜,这专业人士的见解就是与他们这些半路出家之人不一样。

    不过针对明雄的庞杂阵型的训练计划,于志龙最终还是暂时放弃,如前所述,目前靖安军一是规模小,而是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在方面花费。

    &nb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练兵2
    侯英作为步卒校尉,参加训练也不得例外,不过他可以和自己的亲卫组成一队,相对而言,亲卫都是体健雄壮之人,完成各项要求不在话下。

    此时于志龙见侯英正与亲卫一起抛举原木,侯英站在当中,左右各有两人,只见四个亲卫已经是额头汗如雨下,气息粗壮,侯英却是脸色微红,气息平缓。于志龙到了跟前,上下打量一遍侯英,挥手示意他们暂停。

    “见过将军!”侯英赶紧对于志龙施礼,心里如小鹿撞。

    于志龙先不说话,在侯英前后左右绕了两圈,仔细打量。侯英的衣衫明显清洗过,以前战斗破损的部位都被细细缝补,不过令人刺眼的是这身衣衫未免干净的过了头,其他士卒的衣衫,包括亲卫身上都是黄一块,黑一块的泥尘,唯独这侯英的衣衫未免洁净的有些亮眼。

    于志龙在他身边站定了一会儿,见其气息均匀,胸口起伏平稳,不仅暗暗皱眉。

    见于志龙面色波澜不惊,明雄、孙兴、侯英自不敢言。场面一时有些紧张。

    “今日才见侯校尉勇力过人,某技痒,愿与侯校尉一同操练,不知可否”于志龙不动声色问道。

    “将军开恩,折杀小人了!属下犯错在先,甘愿领罚!”侯英知道被于志龙看出自己偷懒的小心思,紧张的立即跪拜领罚。

    “你何错之有且起来,明校尉、孙校尉。咱们与侯校尉一起练练如何”于志龙不理会,走到已经放在地上的原木,转头对明雄和孙兴道。

    明雄躬身施礼道:“愿从将军言!”

    孙兴自是无二话,把马缰往马鞍上一甩,大步来到于志龙身旁,静待于志龙吩咐。

    三人站到侯英两侧,侯英涨红了脸,不知所措。于志龙反倒是挥手一笑道:“侯校尉,快快起来,你我四人也操练一会,松松筋骨!”

    随手一指旁边的军令官,令其喊号。

    飞将军亲自上场,在各个百户的指挥下,众军士纷纷停下手中抛举的原木,排出队列笑嘻嘻围观。

    侯英无奈,赶紧站起,与于志龙三人并列而站,四人弯腰大喝一声,一起用力举起原木于胸前。本来是五人合抱的原木,如今四人用力并不觉得特别吃力。明雄是老军武,不仅武技精湛,力气亦强,即使是斥候队中以大力著称者的吴四德与之较力,亦不能胜。

    相比之下,于志龙和孙兴年轻,体力弱于明雄和侯英,而于志龙的身材是最矮的一个,只有孙兴略高于他,此时其他三人哪敢松懈,恨不能使出吃奶的劲,唯恐落于人后。

    “起,落!起,落!”军令官能够亲自给飞将军喊号,心内不禁兴奋和紧张,连声音都微微嘶哑,不过还是一丝不苟的大声号令。他本是明雄手下一个牌子头,后追随明雄投附于靖安军。

    “嗨,哈!嗨,哈!”四人就在数百士卒的注视下,一板一眼的不断抛举原木。自有许多士卒在旁一一报数。
1...5051525354...1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