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枭途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任鸟飞
自打朱琏一出现,蔡仍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这个贞节烈女。
蔡貌见状,压低声音道:“六叔,你胆子可真大,连太子妃的心思都敢动。”
蔡仍听了,赶紧收回目光,道:“休要胡说,这要是传出去,不仅我要遭殃,咱们蔡家都会受到连累。”
蔡貌不以为意道:“安了,太子一向宽厚,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开罪于人的,况且,太子妃在嫁人之前就与她的两个妹妹一道是京中青年才俊想娶的对象,意淫她们的人多了,也不差六叔你一个。”
蔡貌语气一转,又道:“话说,六叔你其实是有机会娶到朱家的女儿的。”
蔡仍微微一怔,问道:“此话何解”
蔡貌道:“六叔难道不知榜下捉婿”
这事蔡仍还真知道。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成了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而一旦金榜题名,那娶达官贵胄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但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因此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
甚至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便造就了宋朝有众多未婚的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
这也影响了大宋的女人的择偶标准。
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自然挤破头争当官夫人。
于是,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便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
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
这种“捉婿”,简直就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很多人都将习俗所重视的阴阳吉凶、家世背景等抛之于脑后,甚至是这位新及第进士是否还是单身都来不及考虑。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
第四十九章 两面三刀
…
身骑箕尾壮山河,气作中原胜概多。
立赞建康开左纛,左挥羯虏倒前戈。
孤忠惟有皇天在,万口莫如国是何
直待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
赵鼎。
集才、智、忠、谋、勇于一身,不骄、不傲、不嫉、不妒,韩世忠、岳飞、吴玠、刘锜、杨存中、包括张俊和刘光世全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打了一次又一次胜仗成为名将,他整了合南宋的一群乌合之众辅佐赵构两次亲征均大胜而归,两度为相为南宋打下一百五十余年根基。
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力挽安邦,忠烈昭著。千古名相,不朽颂传!
如果赵构坚持一直用赵鼎,而不是用秦桧取代赵鼎,南宋最后的局面一定要好得多,赵构最后也不会名声那么差。
熟知两宋时期历史的蔡仍,如果在两宋时期找一个第一人才,他十有**会将票投给赵鼎。
所以,一见赵鼎落单,蔡仍立即跟了上去。
等到周围的人所剩无几,蔡仍开口道:“元镇兄请留步。”
赵鼎听言,止住脚步,然后转过头来。
让蔡仍没想到的是,赵鼎竟然一口就道出蔡仍是谁:“原来是蔡指挥。”
蔡仍不禁有些诧异!
自己知道赵鼎,是因为自己熟知两宋历史、熟知赵鼎的辉煌履历,这才留意赵鼎的。
赵鼎为什么也知道自己
蔡仍没有隐瞒自己的诧异,他问:“元镇兄知道我”
赵鼎笑道:“蔡指挥不也知道我吗”
蔡仍笑道:“小弟知道元镇兄是因为留意到了元镇兄的才能,元镇兄为何知道我的”
赵鼎眼珠微微动了动,然后不动声色的说道:“大宋建国一百六十年,只有一个蔡子因弃文从武,我如何能不留意”
蔡仍道:“怎么可能只有我一个,咱们大宋向来都有文臣领兵打仗的传统,我只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下学了一身武艺,所以才想亲自上疆场杀敌罢了。”
赵鼎仿佛开玩笑一般道:“我还以为蔡指挥是想直接领兵。”
虽然没有镜子照看不见自己此时的神情变化,可蔡仍仍敢肯定,有那么一瞬间自己的表情一定是僵住了。
“以赵鼎之能,一定是看到了吧。”蔡仍如是想道。
因此,蔡仍没有选择遮掩,而是继续笑道:“如今咱们大宋的很多军队都不堪一战,而国战又快要爆发了,兴许决定大宋命运的时候就快到了,我想统领一支能战之师为国征战,有错吗”
毕竟是才刚刚接触,赵鼎就是再料事如神,也不可能预料到蔡仍有取大宋而代之的念头,所以,赵鼎略带尴尬的道歉道:“是我以小人之心度蔡指挥君子之腹了。”
蔡仍道:“元镇兄这说得是哪里话,的确如元镇兄所说的那样,我有直接领兵的心思。”
听了蔡仍此言,赵鼎刚刚压下去的怀疑,立即就又浮现了出来。
只不过,现在的蔡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使、现在的大宋虽然内忧外患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看起来富强的大国,因此,赵鼎就算怀疑蔡仍之志,也不敢断定,所以,赵鼎只能暂时将此事放下,转移话题道:“不知蔡指挥叫住我,所为何事”
蔡仍其实根本就没想好跟赵鼎说什么,他跟过来就是为认识赵鼎的,可这话不能这么说——这么说了以后,没准会引起警惕心非常高的赵鼎的怀疑。
就在蔡仍不知说什么是好的时候,他眼角的余光突然看见一个人。
此人生得高大魁梧,外表很像一员武将。
细细观之,他仪容整洁,应该是很注重穿戴。
此时,此人正在跟周围之人夸夸而谈,而他所谈之言,正是用兵
第五十章 宰相之才
…
在与蔡仍认识之前,赵鼎心中的蔡仍,是一个叛逆的少年郎(赵鼎如今已经三十有四,他的儿子都与蔡仍年纪相仿了),否则蔡仍又怎么会干出弃文从武的荒唐事
与蔡仍短暂的接触过后,赵鼎又觉得蔡仍是一个愣头青,连自己的上官都敢非议。
可在与蔡仍深入交谈了之后,赵鼎才发现,他错了,大错特错,蔡仍之才恐怕比他所知道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他自己都要高出一大截!
“……放开对稀缺资源的管制,允许其在竞争市场上自由交易,无疑是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的最有效途径。
本朝开放的土地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唐朝相比,本朝的粮食产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朝廷对土地私有的承认和对垦荒的鼓励,促使农民大量开垦荒地,以至于耕地面积激增;二是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被创造和采用;三是租佃制度的完善使得小农户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生产资料,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总而言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积极扩大产量,更新技术,结果就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而朝廷不断旁敲侧击,进一步将本朝推向物质繁荣的顶峰。
本朝的土地政策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如此一来,又进一步导致商品经济的繁荣。
只不过,土地兼并往往是农民暴乱爆发的诱因,因此历朝历代才会对兼并现象大力遏制,本朝出了不少人杰,他们制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这终究只是缓解,并不是彻底解决了这个矛盾,所以这个矛盾早晚还是要爆发的,事实上,现在这个矛盾应该就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宋江一伙暴乱就是信号……”
为了折服赵鼎,蔡仍也是尽了全力,不仅跟赵鼎说了很多超出这个时代的见识,还将北宋王朝的根本问题、根本矛盾拿了出来刨析给赵鼎听。
这让赵鼎听得是如痴如醉,很多以前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赵鼎用请教的语气问道:“不知子因可有解决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问题的办法”
蔡仍道:“彻底解决的办法没有,应该说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缓解的办法,我这倒是有一些。”
“一些”
赵鼎肃然起敬!
他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思路,而蔡仍却有一些,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蔡仍道:“今天时间有限,我只跟你说三个吧……这第一个,颁布新的法律,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并且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同时计亩征钱,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蔡仍所说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明朝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也打击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只听了蔡仍的一条鞭法,识货的赵鼎就暗暗叫好,他心道:“此法绝了,如能依此法变革,绝对可以再创一个盛世!”
赵鼎仔仔细细的跟蔡仍请教了一番一条鞭法之后,蔡仍道:“这第
第五十一章 美人
…
“太子妃有请。”
听了朱琏贴身侍女的话,蔡仍有些懵了:“朱琏想见我,这是什么操作”
一旁的赵鼎想提醒蔡仍小心点,别卷入皇储之争,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可终究因为朱琏的贴身侍女离二人太近,赵鼎提醒的话没能说出口。
蔡仍看了不远处的朱琏一眼,然后扭头对赵鼎说:“我先去拜见太子妃,改日再登元镇兄的门拜访元镇兄。”
言毕,蔡仍就与赵鼎告辞,然后跟着朱琏的贴身侍女来到朱琏的近处。
蔡仍拜道:“臣蔡仍拜见太子妃。”
朱琏一副礼贤下士的语气说道:“蔡指挥快快请起。”
蔡仍听言,直起身来,看向朱琏。
离近一看,蔡仍发现,朱琏比自己之前看得还要美三分。
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肌肤白皙,身材高挑儿,又温文尔雅。
整体看来,沉稳、安静、淡定、有分寸感。
总而言之两个字——美人。
蔡仍侵略性十足的目光让朱琏有些不舒服!
出阁以前,就不说了,朱琏几乎没见过父兄以外的成年男子。
出阁嫁给赵桓成为太子妃以后,朱琏倒是见过不少成年男子。
可那些成年男子,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敢像蔡仍一样盯着她看个不停的——不管那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表面上对朱琏都是恭恭敬敬的。
这也正常,毕竟,朱琏可是太子妃,今后很可能是要当国母的人,哪有人敢像蔡仍一样像看普通美女一样看她
朱琏自我开解道:“有才之人必有不同之处,且随他去吧。”
这么一想,朱琏也就释然了,她道:“刚刚听了蔡指挥所言的印花税和继承税,本宫窃以为,其是治国良策,不将其上凑给官家,是我大宋的损失,所以,如果蔡指挥不反对的话,本宫想将此二税说给太子殿下听,并请太子殿下将之上奏给官家,蔡指挥放心,太子殿下是绝不会贪墨蔡指挥的功绩的,太子殿下一定会如实向官家禀报说此二税乃是出自蔡指挥之手。”
让朱琏万万没想到的是,蔡仍竟然毫不犹豫的反对道:“万万不可。”
朱琏一听,眉头不禁一皱,道:“为何不可”
蔡仍解释说:“太子妃如果真这么做,对太子而言,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听蔡仍这么说,朱琏有些不解,她道:“蔡指挥为何这么说”
蔡仍沉声道:“太子妃可知此二税涉及的利益有多大、人员有多广吗臣斗胆说一句,太子殿下如果真将此二税上奏给官家,那太子殿下只怕将无缘于皇位了。”
“什么”
……
直至回去见到赵桓,朱琏都未从蔡仍最后的话的震惊当中走出来。
赵桓见状,关心道:“爱妃怎么了,怎么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朱琏收回思绪,道:“殿下,臣妾今日偶遇一人,那人有宰相之才。”
赵桓听言,先是一怔,然后连忙追问道:“何人有此大才”
朱琏道:“他姓蔡……”
一听此人姓蔡,赵桓的眉头就是一皱!
赵桓生性节俭,因此他很看不惯他父皇赵佶的铺张浪费、穷奢极欲。
可身为儿子,赵桓总不能冲他父亲赵佶去吧
更关键的是赵佶是皇帝,不怎么喜欢赵桓这个儿子的皇帝,因此,借赵桓一万个胆子,赵桓也不敢冲赵佶去。
所以,赵桓只能将他对赵佶的不满转嫁到了赵佶身边的人身上。
蔡京是鼓励赵佶铺张浪费、穷奢极欲的罪魁祸首,自然要算一个。
蔡攸天天陪着赵佶胡混,还提出什么“所谓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简直是祸国殃民,怎能不算一个
因此,一听朱琏所说之人姓蔡,对蔡家人一点好印象都没有的赵桓,就打断朱琏道:“姓蔡他该不会是蔡家人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