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枭途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任鸟飞

    再加上,蔡仍又在其中加入了不少杀招。

    一旦花想容和喜鹊学会了,那三五个大汉,可能都不够她们打的。

    而且,蔡仍的这套女子防身术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简单易学特别容易上手。

    这不,花想容和喜鹊还没学几天,就打得有模有样了。

    听蔡仍又强调踢裆,花想容的俏脸就又一次红了!

    她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喜鹊,不说她比喜鹊大一些吧,她再怎么说也在青楼里待了好几个月,又被调教过一段时间,哪能不懂踢裆是怎么回事

    花想容暗啐:“师父真坏,净教人家一些下流招数!”

    想虽然是这么想,可为了取悦蔡仍,花想容还是照着蔡仍所说的做了。

    不过——

    照做可是照做,但时不时的,花想容就会故意做错一点。

    你道这是为何

    原来,花想容想跟蔡仍习武不假,但她的心思可不全都在习武上。

    花想容跟蔡仍回来也有几日了,可蔡仍却始终都没有要了花想容,而是每夜都跟素娘同房。

    这让花想容很是惴惴不安。

    所以,花想容才想方设法的跟蔡仍相处,甚至是主动勾引蔡仍。

    这边,蔡仍刚手把手教会了花想容。

    那边,素娘就来了。

    素娘来到蔡仍近前,道:“官人,三公子的小厮来了,他说三公子想请你过府一叙。”

    蔡仍心中一动:“莫不是我的加强团团长下来了”

    &




第二十六章 反悔
    …

    找蔡仍的人,并不是蔡翛,而是蔡攸。

    蔡仍刚到蔡翛家里,蔡翛就带着蔡仍来见蔡攸了。

    蔡仍见到蔡攸时,正有三四十美女伺候蔡攸吃饭,桌上摆了两熟紫苏鱼、肉醋托胎衬肠沙鱼、排蒸荔枝腰子、乳炊羊肫、莲花鸭、洗手蟹、葱泼兔、生炒肺、虚汁垂丝羊头、螃蟹酿橙、鲜虾蹄子脍、鸳鸯炸肚,另外还有一羹一汤:百味羹和鹅肫掌汤,除此之外,还有一壶飘香四溢的美酒。

    这样的排场,真让蔡仍有些叹为观止!

    见蔡仍和蔡翛到了,蔡攸很随意的看了他们一眼,然后说道:“坐下一块吃吧。”

    蔡翛听言,便拉着蔡仍一块在蔡攸的对面坐下。

    自有侍女给蔡仍和蔡翛拿上餐具。

    蔡仍想过不吃或是简简单单的吃两口,然后就跟蔡攸奔主题。

    可仔细思量过后,蔡仍扯开了腮帮子一顿胡吃猛塞……

    从始至终,蔡攸都饶有兴致的看着蔡仍吃东西,蔡翛也在暗暗打量着蔡仍的举动。

    对于蔡攸和蔡翛的观察,蔡仍仿佛不知道一般,直到酒足饭饱,蔡仍才一抹嘴,然后大大方方的说道:“我吃饱了。”

    蔡攸盯着蔡仍看了一会,突然一笑,道:“原来听老三说老六你想弃文从武,我还有些不信,如今看了你的吃相,嗯,你能成为一个武人。”

    你道蔡仍为何选择在蔡攸面前大吃大喝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历史上。

    赵佶收复燕云,派童贯全权主持。

    可赵佶虽然给了童贯全权,但却不完全放心童贯。

    一来,那场战争集结了北宋王朝大半的兵马,甚至是赌上了北宋王朝的命运,赵佶不敢完全信任童贯也很正常。

    二来,童贯这个人,胆子向来很大,这从当年他敢私藏赵佶的命令让西军继续攻城就能看出一二,而童贯如此大胆,有时确实能让宋军取得胜利,但这也难免让赵佶这个皇帝有些忌惮。

    所以,赵佶派了他最信任的蔡攸去给童贯当副手,让蔡攸监视和牵制童贯。

    出征之前,赵佶对蔡攸说:“此战必胜,你去,就是帮童贯查漏补缺和赚取一些军功。”

    蔡攸当即就明白了,赵佶是让他去看着童贯的。

    而且,蔡攸也意气风发,觉得他自己此去,一定能赚取不少军功。

    因此,蔡攸入宫辞行,当时赵佶身边正好有两位美貌妃嫔服侍,蔡攸便指着她们说:“等臣大胜归来,请陛下将她们赐给我!”

    赵佶居然也不生气,还笑着同意了。

    从这件事上,就不难看出,蔡攸性格张扬。

    另外,通读过蔡攸历史的蔡仍,还知道不少这样的事。

    所以,蔡仍才赌蔡攸不喜欢那些唯唯诺诺的人,而喜欢张扬一些的人。

    结果证明,被蔡仍赌对了,蔡攸的确喜欢自己的表现。

    蔡仍道:“以前跟师父学武的时候,师父规定必须在一盏茶时间内吃完饭,师父说,在战时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到激烈的战斗当中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甚至几天不吃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快速的解决完就餐问题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这当然不是蔡仍跟他所谓的师父学的,而是部队训练的。

    而且,一盏茶时间,蔡仍已经说得很保守了,他进入蛙人部队后,曾经训练过把两个馒头使劲一拍压成一个两口吃完。

    听蔡仍这么说,蔡攸道:“这么说来,老六你想弃文从武,并非一时冲动”

    蔡仍一抱拳,道:“还请大兄成全。”

    不想,蔡攸却有些迟疑!

    蔡翛见了,问道:“可是有什么变故”

    蔡攸摇摇头,道:“这点小事,能有什么变故,只是,你走后,我又细想了想,觉得老六的要求有些不妥。”



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
    …

    蔡仍想得简单了,他把事想得简单了,也把蔡攸想得简单了。

    蔡仍没想到,对蔡攸而言,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就因为不愿意惹赵佶不高兴,蔡攸就给拒绝了。

    不得不说,蔡攸这个人太自私了,他眼里只有他自己的前程,完全没有家族的利益。

    这可能也是后来蔡家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吧。

    但话又说回来,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蔡攸文不成、武不就,最后还坐到了枢密使之高位,成为北宋的宰执之一吧。

    至于蔡攸最后给蔡仍的选择,也就是让蔡仍去禁军当中当一指挥、统建一营兵马,就连蔡翛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指挥这样的小军官,通常也就是从八品,就算高配,也就正八品,是介于小使臣和大使臣之间的低级武官,除非是给皇帝当仪仗队,否则绝不可能达到正七品。

    通常在不立功的情况下,要经过五年的磨勘转补(即靠时间升官),才能升到从七品的修武郎。

    如果想再升到正七品的武功大夫,还得再熬七年。

    而蔡仍如果不转武官,哪怕不靠蔡家,凭他今科第四名的好成绩,也能直接就从从七品的文官干起,三年一考,只要得个良凭,轻轻松松的就能越过正七品,如果蔡家稍稍插手一下,蔡仍直接就能从正七品的文官干起。

    再算上,文贵武贱。

    蔡攸对蔡仍绝对可以用“刻薄”来形容。

    不仅蔡翛这么认为,蔡攸将他的做法告诉给了赵佶之后,赵佶都忍不住说道:“蔡仍毕竟是你二叔蔡卞唯一的血脉,你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过了”

    蔡攸道:“官家有所不知,正是因为蔡仍是我二叔唯一的血脉,我才这么做的。”

    赵佶有些不解道:“这是何道理”

    蔡攸解释道:“蔡仍这孩子也不知道在哪学了点武艺,就一门心思想去从军,谁劝都不听,官家您是懂兵的,知道打仗之事岂是那么简单的,就连孙子都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哪是跟个野师傅练几天花拳绣腿、读几本兵书就能上战场的,而且蔡仍这孩子不仅想上战场,还想独自领兵,并且还眼高于顶的看不上咱们大宋的军队,想自己组建一军,将咱们大宋的军队当成了儿戏,所以,我才跟高太尉说,让他自己建一营兵马,用以敲打他,等他吃不住辛苦了,就会回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从低级文官做起了。”

    听蔡攸这么一说,赵佶有些明白了蔡攸的良苦用心,他道:“他既然喜欢从武,为何不去经略安抚司”

    自古以来就有文官想要转变为武官一心想要上战场建立军功的,北宋王朝重文,便给这些文官提供了文职转武职的渠道,这些文官也大多数懂些谋略和治理,在战场也能发挥些作用,这个制度就叫经略安抚使制度。

    不过——

    这些文人上了战场以后,并不是带军厮杀,而是充当军师一类的角色,有点像后世的参谋官。

    只不过,与参谋官不同的是,这些文人,不但可以出谋划策摆兵布阵,还可以管制武将(武将也可以压制文臣,他们双方彼此钳制,用以防止军队落到某个人的手上,以滋生某人的野心)。

    可以说,经略安抚使制度是对文官的优待,它不仅可以满足文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梦想,还能快速帮助文人加官进爵——当然,前提是你能有好的才华,在战场上能充分发挥才干。

    &nbs



第二十八章 金吾军
    …

    阳武县,城门处。

    四杆大旗迎风飘展。

    其中一杆上书“参军报国”,一杆上书“无限光荣”,一杆黑底大旗上书“金吾军”,最后一杆黑底大旗上则画着一只红日,红日中间有一只睥睨天下的三足金乌。

    在这四杆大旗的正下方,坐着一人——一个穿着禁军标准样式军装的少年将军。

    此人无疑就是蔡仍了。

    那日,蔡攸答应让蔡仍统建一营人马,并将蔡仍推荐给了高俅之后,蔡仍当日就去高俅家里拜访。

    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高俅被塑造成第一奸臣,说他,地痞出身,因为踢得一脚高球,而被赵佶所喜,进而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并不完全是冤枉高俅,不过却有点小看了高俅。

    高俅是不是泼皮出身,史上没有记载,但他的确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后来又去赵佶的姑父王诜(即小王都太尉)家当小厮,再后来因为踢得一脚好球而被赵佶所喜,然后赵佶跟王诜要了高俅,高俅也幸运的搭上末班车的潜邸“旧臣”,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儿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中青云直上。

    不过——

    高俅的经历,可不仅仅只有这点。

    先不说,高俅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而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用“文武双全”来形容高俅也不算夸张。

    就只说,北宋王朝有规定,“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换而言之就是,没有立过边功,是不能掌管中央禁军的,就可以看出,高俅的经历,其实没那么简单。

    宋史《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就有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这意思就是,当时赵佶想提拔高俅,可苦于高俅没有边功,于是赵佶就将高俅托付给了刘锜的父亲刘仲武,让高俅去给刘仲武担任监军,(两人在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之后童贯和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此战高俅也参与了),高俅以此二边功荣升到了太尉一职,坐稳了三衙,掌管数量庞大的中央禁军。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俅跟刘仲武一家有深厚的交情,后来刘仲武死了以后,高俅保举刘锜为帅,使得中兴四将之一的刘锜走上了历史舞台。

    除了与刘仲武家保持密切的关系外,高俅也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一些野史上记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

    高俅不忘旧恩,使得高俅在朝中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当然,真正让高俅青云直上的还是,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赵佶百般讨好——陪赵佶各种玩、各种疯就不说了,赵佶喜欢大兴土木,高俅就把几十万禁军全都变成匠人,为赵佶实现他的全部想法。

    高俅规定:凡禁军士卒,必须无条件的为皇家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和园林出工、出力。

    如果你不愿意出工,也可以,但得出钱雇佣工匠。

    慢慢的,有钱的禁军士卒,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禁军士卒,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更多的士卒,则用操练的时间来学习匠人技术和为赵佶大兴土木。

    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

    &



第二十九章 招兵标准
    …

    禁军是北宋王朝的中央军,“谓天子卫兵也”,它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衙”统辖。

    宋初时,禁军横扫大江南北,以两个月的时间便灭了后蜀,这支在宋太祖赵匡胤手上建立的禁军,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野战步兵之一了。

    最初,禁军的管辖权在中央朝廷,需要作战时,由京师派出。

    这种管理制度给北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供养压力。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除殿前司的捧日军和天武军外,其余的各路禁军实行“更戍制度”。

    所谓的“更戍制度”,其实就是各自屯驻于粮食产区,或者在边境地区的负责守卫与作战。

    为了安抚将士,北宋朝廷特准屯驻部队可以携带家属。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在参军打战了,完全就是在过日子,许多部队从此便在就粮区安顿下来,慢慢地融进了当地势力。
1...7891011...1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