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楚王笑道:“墨家规矩如此多,可叹天下还是有数百人为了利天下而入墨家,所以墨家的道理很多是对的。”
“如今,只有你我三人,言语既出,止于六耳。”
说罢,楚王冲着适和孟胜一拜道:“还请教利国强国之策!”
适与孟胜还礼之后,适道:“先王难道没有告知我在商丘城下所说的那番话吗”
熊疑急忙点头道:“自然说过。这些话颇有道理。只是……如人有病,你说出了这是什么病症,可关键在于如何医治。我求请的,是如何医治的办法。”
“先王既与墨家盟誓,利于天下,非攻利民,我也是可以遵守的。”
适点头,心中却道:“你不是遵守,而是因为你现在打不过别人。这些说法,你自己说说,或许自己都信了,但我却是不信的。”
他这样想着,嘴上却说了不一样的说辞。
“王子定如今出奔郑国,王上君位不稳。贵族多变,这时候是可以变革的吗”
几番对话,熊疑已经知晓对面这两名墨者说话尖锐而又直白,加上之前昭之埃回报的墨者对于天下的分析,楚王也不遮掩,直接说道:“这时候变革,只怕会再起白公之乱。
第三零零章 金玉其外败絮中(四)
适的目的,自然是让墨家渗透楚国内部,借助变革的机会控制一部分楚国的官僚,同时借助削爵减禄的机会,培养出一批新兴的阶层。
真正的目的,当然不能和楚王说,但却是可以暗中操控和渗透的。
所能说的理由,一定要让楚王觉得,这是实实在在在为他着想,同时适当地让楚王觉得墨家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利于万民。
有些政治智慧,不是君主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经验应对那些后世的造反夺权手段。
正如黔之驴不畏虎,非是能胜,而是不曾见。
适于是便道:“前岁在商丘,楚国的症结我已经说出。刚才于密室,所要面对的痛楚也已清楚。”
“那么想要变革成功,便需要王上有能力……在贵族们反对以致反叛的时候,可以撑得住,并且击败他们。从而推行利于楚之万民的法度政策,这正是墨家所期待的。”
“那么,借助墨家的这些守城器械,守住方城鲁关,使得王子定不能入楚,这是第一步。”
“墨家在南阳开矿,既可以充实您的府库,让您有钱对抗那些贵族的叛乱;又可以使民众得利,我想您也清楚沛县的稼穑变革,使得民众财富倍增。”
“民众种植变革,您才能征召士卒,训练士卒,否则战乱一起田地荒芜民众必然不满。”
“学吴起于西河,或是墨家与沛县,征召民众从军,或是将来号令收回封君土地,分配给有功之人,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愿意为您而战。”
熊疑亦是聪慧之君,听明白了适的意思,这是加强集权的必须手段。
削弱贵族的好处自不必谈,熊疑看来如果真的可以收回贵族的封地,那么这些土地归属于农夫,他们缴纳的税收就可以直接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理论上,因为少了贵族的盘剥,可以让农夫所受的盘剥更少,加上有墨家的技术,这种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农夫当然希望自己手中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从繁重的封建依附关系上解放出来。
只是,熊疑觉得这件事……很难说。
如果说直接拿贵族开刀,民众是否会支持自己民众是否信任自己民众能否帮助自己打赢贵族的反扑
他没有考虑到更深层次的墨家渗透的问题,但仅仅这些浅显的问题,已经难做。
迟疑之后,说道:“这正是你刚才说的,若能变革,民众才能得利才能知道法令的益处。可是变革成功之前,封君依旧控制着民众,他们愚钝而不知道祸福利害,只怕不能够借用。”
适点头道:“所以才要修建鄢郢。”
熊疑更奇,想不出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
适便道:“鄢郢四通八达,是楚之要地,更是楚国旧都。然而鄢郢真的只是为了防备三晋侵入吗如果三晋已经抵达了鄢郢,那么王子定只怕已经可以将您驱逐了。”
“所以,名义上鄢郢的建设是为了防备外敌,实则是为了防止今后贵族封君对变革不满而反扑。”
“只要守住鄢郢,那么就可以逐渐击败那些反扑的封君。郢都、鄢郢在您的掌控之下,这是楚国的精华之地,而且多是您的直辖封土,这里变革成功,您就可以不必担心封君的反扑了。”
“因而,建设鄢郢修筑城防,只是为了今后。而一些变革,可以先在鄢郢发起。”
“如今墨家的才能您是知晓的。天下也是闻名的。”
“如果在鲁关抵御住了郑韩魏的攻击、在南阳修筑的冶铁作坊,并且在鄢郢获得了民众的信任,那么变革就可以成功。”
“如果……墨家巨子举荐一人,您可以任命为县尹,来先变革吗”
墨家的才能没的说,而且商丘一战、沛县发展这些事早已传遍天下。如果说墨家可以作为县尹,熊疑确信这是可以让一个大县政通人和的。
这算是真正的意外之喜。
墨子常年游说各国君主,也有举荐人为官的能力和先例。
而且墨子想要举荐人为官,手段极高,这也是之前有诸多弟子投靠的原因。
当年墨子先派遣了管黔前往卫国,大肆传播高石子的名声,自己又因为在卫国的名声,也赞赏了一番。
卫国国君便任用了高石子,并且授予了卿位。
此时已逝的高石子却是个死硬的墨家弟子,劝谏卫君实行墨家的道义,却不想卫君根本不听。
于是愤而辞去,放弃了高官厚禄,墨子还称赞道:“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的位置上。现在卫君无道,而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么,就是只图吃人家的米粮了。所以你做的很好,值得墨家弟子学习。”
这件事经过适在市井间传播的墨家文章广为人知,也知道墨子想要举荐弟子,要么是为了劝谏君主行墨家的道义,要么就是觉得这还算是个“有道之君”,可以拯救一下。
楚王根本没想过墨家会提出做县尹这样的要求,大喜之下,连声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数年之间,墨家声名鹊起,在楚国更是和一些贵族死仇,这一点熊疑觉得到时候墨家也只能依靠自己。
而且墨家的名声传播的太厉害,宣传的太高,只是让墨家推荐的人做县尹,众人也不会反对,这一点权力他多少还能做到。
熊疑看了看适,连声道:“您难道要做这县尹你这样的才能,是天下都知道的。”
适摇摇头道:“未必是我。而且,墨家虽有百千人,实则一人。一人为县尹,既要利天下,也必然不会是一个人,而是许多同志辅佐。”
&
第三零一章 金玉其外败絮中(五)
熊疑明白,这一切都不是急切间可以完成的,好在他还年轻,还有很多的机会和时间。
种种这一切,需要的就是一个“缓”字。而墨家所想要渗透的计划,也不能急躁,只能以十年甚至二十年为目标。
若无意外,适知道眼前这人还有十**年可活,他死之后儿子也就刚刚成年,最后两个儿子走的是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
历史上吴起来的太晚,晚到才变革了三五年就人亡政息,以至于最后贵族大举反扑,楚国甚至连蜀国都打不过,最后在夷陵修筑要塞、北边丢了鲁阳,彻底丧失了集权发展争雄天下的机会。
矛盾越多、问题越严重,墨家就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在君权与贵族的矛盾中生存下去。
一旁的孟胜偷看楚王的表情,心中对于适的谋划更为赞赏。
今天这件事,似乎极为容易就已说动了楚王,实际上孟胜在来之前听适的分析后明白,这一切其实已经做了五年的准备。
墨家这五年时间做个太多天下震动的大事,商丘城下更是让楚王牢牢记住了墨家这支有组织有能力干涉各国内政的团体。
有了名声和事实作为依靠,所以才能够在今天说动楚王。
至于推荐县尹的人才,暂时也不必着急,这是一两年之后的事。
若论出身,适的出身终究还是低贱了些。
但是,墨家内部有不少出身稍微高一些的贵族,他们出面作为县尹,实际上权力依旧掌握在墨家顶层,楚国的贵族们也未必不能接受。
楚王听完适所规划的一切,怅然道:“金玉其外之语,说的就是楚国啊。墨家这一次入楚助寡人,利天下,讲述了这样的道理,使我透彻明晰。先生可留在郢都”
适摇头道:“此事一毕,我们便要前往鲁阳。如果王上的那些条件都能答允,墨家的守城器械也差不多可以运送过去了。鲁阳公与巨子有旧,想来在那里是可以很快加强鲁关一带的防御。”
“王上欲要变革,首先就要赏罚分明。墨家如今于楚无功,若得县尹之位,怕多有不满。此次郑韩欲入王子定,必攻鲁关,墨家虽不反击,但是守城尚可做,这便是王上借此变革的契机。”
楚王点头,也明白局面并不明朗。
适更清楚,楚国的野战能力和稍微变革之后的魏国相比,相差太远。七八十年前尚可平手,现在基本都是败多胜少。
墨家有墨家的想法,适也有适的想法,种种看似说明白的规矩和不能逾越的准则之下,楚国只能不断防守,没有野战能力也根本无从反击——若不是郑国内乱民众厌战直接投降,只怕反击惩戒郑国的战役都会失败。
败得越惨,贵族的力量越微弱,楚王也越有变革的急迫性。这是逼出来的,比起楚王的承诺,适更相信情势局势之下的无奈。
楚王又问道:“如此,那么墨家这一次贷款的偿还条件,都是可以议定下来的。”
“墨家可以开矿冶铁,一切收入我收十一。这是本金。”
“墨家货物通行楚地免税,这是利息。”
“鲁阳防御、鄢郢筑城,这都是墨家借以在楚立功,可以授命县尹的说辞。”
适点头道:“有些可以明说,有些不能明说,有些可以急迫,有些必须缓图。如果可以,那就尽快盟誓准备契书,时间不等人。春耕之后,魏人必会出兵,最多半年,鲁关必有一战,我们也需尽快。”
适绝口不提墨家的目的,话语中尽是急楚王之急、想楚王之想,楚王也不再迟疑,思虑之后便即答允。
三日后,楚国群臣毕至,楚王熊疑与墨家签订了契书。
墨家的贷款以守城器械等作为支付,楚王也以开矿权和免税权作为偿还措施。
其余密室交谈的内容,楚国贵族并不知晓。
墨家做事雷厉风行,这件事做成、目的也已达到之后,适便与孟胜等人辞别楚王,沿路北上,前往鲁关。
从沛县前来这里之前,这件事讨论之后已经认定楚王必会答允,所以在沛县那边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武器,正在往鲁阳一带运输,前期数量并不多。
另有一批跟随适前往郢都的墨者留下,在郢都落脚之余,前往巴国接应那些已经离开沛县三年的造篾启岁等人。
适这一路走得并不快,也逐渐摸清楚了楚国现在的一些局面和情况。
从郢都到鲁关,南阳盆地再加上鲁阳颍川一带,受封的封君足足有十七位。
拿和墨子算是有旧的鲁阳公来说,最开始因为白公胜之乱,好龙的那位叶公平定白公胜之乱,让司马之位给子期。
子期之子公孙宽,受封于惠王。
原本的封地准备封在大梁,但是公孙宽表示:“大梁这地方是北方重县,靠近三晋,我担心自己的子孙背叛楚王投靠三晋,以至于断绝了我的祭祀。不如把鲁阳封给我。”
于是公孙宽始封鲁阳。
而在吴起变法之前,楚国的政治一直动荡,所以名义上楚王有权收回封君的称号,但实际上就是世袭的。如今的鲁阳公是公孙宽后人。
墨子见于公孙宽之际,公孙宽曾说:“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第三零二章 金玉其外败絮中(六)
适与孟胜等人过楚长城的时候,已是四月。
如果今年郑魏韩要联合出兵,这时候应该已经开始征召准备。
不过适估计,三国出兵的时间不会太快,郑韩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历史上郑国也是趁着三国联合出兵的机会,捅了韩国一刀。
而且背后这一刀捅的颇狠,直接围困了韩国的都城阳翟。
也就是说,三国合力入王子定的同时,作为盟友的郑国趁着三国合力对楚作战的机会,攻击了盟友的首都。
驷子阳是有雄心的,郑国的土地被楚国、韩国割裂。又与韩国有世仇。
在东线如果能趁着魏韩合力攻打楚长城入王子定的机会,拿下榆关大梁等,将东西两块地连在一起、同时围困韩国首都逼迫韩国签订盟约,似乎便可以重振雄风。
这种背叛选择的时机极好,魏国无论如何都会为了维持三国暂时同盟入王子定的局面,而王子定此时又在郑国,那么也就只能居中调停,不会以三晋同盟的名义帮着韩国打郑国……而且,韩国吃掉郑国,最为不满的恐怕还是魏国。
适很怀疑,历史上这一次“晋师与郑师入王子定不果”的原因,不是鲁阳公击败了三国联军,而很可能是郑人背后下手捅刀子后韩国退兵郑韩矛盾激化。
毕竟,这次短短四年后,楚国就来了一场大败,野战能力不可能在短短四年之内下降这么多。
而且楚国这一次算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种种病症的总爆发,以至于反击郑国的时候要不是郑国内部出现问题,都未必能够战胜。
适等人按照之前的计划,没有直接前往鲁阳,而是先行前往了鲁阳东边的应城,会和那些从沛县赶往这里的另一部分墨者,以及那些售卖给楚国的守城兵器。
应城大约就是后世的平顶山,武王之子曾在此封国,《下武》一诗中也有“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一句,也曾做过天子监国,后楚国灭诸姬,在此立县。
此地也属于鲁阳鲁关防线,这一次魏韩郑三国若入王子定,必须要攻破楚国的长城防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