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崇祯了然,便是后世都不曾根治的问题,想在要大明彻底解决,太困难了。只是不知道大明是怎么对待这些人犯子的?因此又接着问道:那依大明律,这些人该如何处置?

    只是王承恩接下来的话却是吓了崇祯一跳:回少爷的话,依大明律:凡采生折割人者,以主谋凌迟处死,从犯者斩,财产断付受折割者之家。妻子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为从者斩。里正知情不报者连坐。

    崇祯想想后世,对人贩子的打击力度最大也不过是一颗花生米了事,大明律的力度就很可观了。

    前世的自己拿这种情况没什么好办法,什么都做不了,如今自己贵为天子,就必须要教这些货色怎么做人!

    心中有了决定的崇祯干脆也不逛庙会了,回身吩咐了几句,便找了个小吃摊子坐下。

    待有盏茶的时间,五城兵马司便已经先将整个东岳庙附近全部封锁,紧接着锦衣卫命冲了进来,将所有分分开切割成小块,使之难以成群。

    这时,锦衣卫专门管控国内民生事务的田尔耕也来到了现场。待与崇祯见礼过后,在场所有人才知道当今天子竟然白龙鱼服来到这东岳庙私访民情来了。

    人群中有心虚的,当即悄声对旁边一人道:大哥,我就说不能来京师吧,这不就正好撞上了?倘若被发现了,我等可是要

    被称这大哥的那人却是生得膀大腰圆,颇为雄壮,闻言也是小声回道:怕甚么,又不是专冲我们来的。再说了,不来京师,只怕那姓张的狗东西还是会满世界追杀我等,也只有这天子脚下,那姓张的才拿我们无可奈何。




第六十一章 重典
    不管在场的众人如何猜测,都改变不了整个东岳庙附近已经被五城兵马司给完全包围起来的情况,更何况人群中还有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的锦衣卫虎视眈眈,所有人都跪得老老实实的——由于皇帝在场,所以锦衣卫手中的绣春刀可是出了鞘的!

    等到崇祯走到东岳庙前,命锦衣卫将那些小乞丐集中带过去的时候,在场所有人才大概猜到了崇祯想要干什么。

    人群中,被称作大哥的那人已经是脸色煞白,口中呢喃道:祸事了,祸事了!

    旁边喊他的那人,虽然一副精瘦机灵的模板,却全然没有反应过来,兀自不知死地问道:大哥,甚么祸事了?那姓张的虽然也在京城中,但是咱们可不用怕他。

    被称作大哥的人小声地呸了一口,说道:那姓张的算得了什么?我武振又岂会怕了他?旋即又丧气道:这下子,还不如落那姓张的手中呢。

    不知想起了什么,却又对旁边那精瘦汉子道:徐六子,我武振可不曾亏了你吧?

    徐六子闻言,赶忙道:武大哥说的哪里话来,兄弟吃香的喝辣的,不全靠你武大哥提携?

    那武振又接着道:六子,现在这情况,哥哥也只能寄希望于你了。呆会你只装做看戏的,哥哥一人把罪责担下来。以后你嫂子她们,便拜托给你了。

    徐六子这才反应过来,问道:大哥,今天这事儿,是冲我们来的?

    武振轻轻点点头,说道:多半是了。一会儿倘若能瞒哄过去,你立刻回老家,等你嫂子她们发配后,你前去照料一二。哥哥今日是必死无疑了。

    徐六子却是不干了,轻声道:大哥当我六子是什么人了?这次的事儿,便由弟弟顶下了,家中还要多亏大哥照料。兄弟脑子笨,不如大哥灵活,还是大哥活下来更重要。

    武振苦笑了一下,说话:兄弟,哥哥怕你受刑不住,到时候咱们兄弟谁都跑不了。更何况,今天未必能瞒哄过去。

    由于周围的百姓都在窃窃私语,两个悄声说话,倒也不显得突兀。

    崇祯年前眼前或跪或者趴在地上的孩子,便指了其中一个大点儿的孩子,约摸七八岁模样,轻声问道:娃娃莫怕,你来告诉朕,是谁带你们来的?

    见那孩子不说话,便又问了一遍,那孩子只是摇头,却不回答。

    旁边的锦衣卫侍卫可就恼了,喝道:陛下问下,还不赶快回答?!

    崇祯却是瞪了那侍卫一眼,轻声喝道:滚一边儿去,不许多嘴。

    接着又对那孩子道:你看,这些人都害怕朕呢。朕是最厉害的。你来告诉朕,是谁把你们带来的?朕替你们出气好不好?

    那孩子死气沉沉的眼睛中终于有了一些的光亮,却还是不开口说话,眼睛却在人群中搜寻。

    这时,旁边一个缺了一只胳膊,年纪也是差不多大的孩子却是壮着胆子说道:大哥哥,他说不了话的,他的舌头都没了,而且,他都快被打成傻子了。

    崇祯闻言,正欲发怒,却又怕吓着这些孩子,便又对着开口说话的这孩子道:那你来告诉朕,是谁打他的,好不好?朕替你们出气。

    这孩子也是个胆大的,却是问道:真的么?你可不能骗我们。

    崇祯却是笑了笑,说道:不骗你们,朕说话算话。谁敢不听,朕会命人打他们屁股。

    那孩子这才扭过去,在人群中搜寻了起来。

    武振见那孩子的目光扫了过来,瞪了那孩子一眼,将那孩子吓得一缩身子。

    恰好此时崇祯也在随着那孩子的目光搜寻,一见武振瞪那孩子,心中便知有异,当即一指武振所在的那一拨人,喝道:拿下!

    当即便有十余个锦衣卫的校尉扑了过去,一人拿刀指着一个,这一小堆十来个人,便被押到了离崇祯不远的地方。

    崇祯也不理会,只是又问那孩子道:你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说的那人?他要再瞪你,朕就让人打他屁股,你不用怕。

    那孩子伸手一指武振,脱口说道就是他们!他和旁边那个瘦子,每天只是打我们,还不给我们饭吃,我们可饿了。

    崇祯闻言,便命旁边的锦衣卫去卖包子的摊子上买了些包子过来给这些孩子,直喜得那卖包子的老板眼睛都成了一条缝——瞧瞧,俺的包子,皇帝都买过,这些铜板可不能花了,回头就供起来。

    崇祯看着那些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又是一阵心酸。前世自己家的熊孩子也是六七岁大,每天只想着玩,有肉有菜的饭说不吃就不吃,得自己哄着骗着才吃,如何知道这世上还有这种连饭都没得吃的苦命孩子?

    崇祯越想,心中的杀机就越重,当即问道:养济院院首何在?

    见养济院的院首跪在跟前,崇祯道:你且等这些孩子回养济院,传话给各地养济院,再发现这样的孩子,可寻求当地锦衣卫和官府的帮助,若是有人推托,你们可以直接进京告状,谁敢拦着,朕就要他脑袋!

    见养济院的人将这些孩子都带走了,崇祯却是对王承恩道:命人搬一套桌椅来,传五城兵马司提督与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前来见朕,朕今天要借这东岳庙,为朕的子民讨个公道!

    一番话说的掷地有声,周围百姓大多都听得见,皆是暗道皇上真是圣明君主。

    匆匆起来的顺天府尹和五城兵马司的提督中心打鼓,自觉今天怕是讨不了好了,唯独大理寺卿比较淡定,毕竟这事儿与他无关。

    待三人行礼完毕,崇祯直接对顺天府尹与五城兵马司提督道:光天化日,天子脚下,竟然有折割之事发生,你们二人却无一人处理此事,皆是罚奉半年,若是再有下回,革职认罪!你二人可有异议?

    二人见只是罚俸半年,皆是长出了一口气,跪地说道:陛下圣明,臣谨奉诏。

    崇祯却是接着问大理寺卿道:若有采生折割者,如何认罪?

    大理寺卿回道:启奏陛下,依大明律,为首者凌迟,从犯者斩,家人无论是否知情,皆远窜两千里。里正若知情不报,视为同犯,亦斩。

    崇祯看着被刀指着的徐六与武振二人道:你二人可认罪?可有异议?

    徐六与武振二人又有什么异议?自觉熬不过刑的二人倒是很痛快地认罪道:草民知罪,求皇上开恩。

    崇祯却是冷笑一声,怒道:朕对你们开恩,你们可曾对那些孩子开恩了?人面兽心只怕尚不足以形容尔等所为吧?

    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你们两个如此作为,又置朕于何地?今日若不惩戒尔等,尔等须不知大明律威严!

    一番义正辞严地训斥之后,崇祯直接宣判道:此二人折割孩童,犯大明律之人命条款,着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两千里。待寻到诸孩童家人后,家产尽付诸孩童家中以资补偿。

    东岳庙前的百姓听闻之后,皆是大声叫好,其中有走失了自家孩童的,即是担心自己家孩子,又是欣慰于天子对人贩子的严刑处置,想必以后此类事情会少很多吧?

    装完逼就想跑的崇祯正欲回宫,却不想看到路边一个小摊子卖的东西,眼睛登时挪不开了。



第六十二章 红薯
    烤红薯,又被称呼为烤地瓜。皮焦里嫩,口味香甜可口,一个大个儿的地瓜甚至于能顶一顿饭。

    崇祯自从穿越过来,基本上都是吃的御膳房做出来的美食,又怎么有人弄地瓜给他吃?因此,崇祯就愣是没想起来明朝的时候已经有地瓜了,还想着啥时候派人去美洲找这玩意呢。

    连忙命令御驾停下,崇祯也不顾自己的形象,快速地走向那个摊子,全然不管他走一路就跪一路的人群,眼里只剩下那些正烤的外表发焦的地瓜。

    在崇祯的眼里,这东西不只是地瓜,更是自己江山稳定的基石。有了这玩意儿,那玉米呢?土豆呢?这些玩意是不是都有,只是没推广开?好像还有个叫徐光启的牛人是不是?

    崇祯一边儿让跪在地上的摊主起来,一边儿拿走一个摆上炉子沿上的地瓜。虽然烫手,却舍不得扔掉,轻轻掰开,果然是自己前世吃过的那种烤地瓜。

    崇祯也不嫌脏,只是轻轻地吹了一口,就将焦黄冒油的地瓜心儿往嘴里塞去。真唬得王承恩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软糯的地瓜心儿入口即化,一股子香甜直接顺着嗓子眼儿往肚子里跑去。

    崇祯也不嫌烫,又吃了两口,才将手中的地瓜放下,接着问那摊主道:老丈,朕来问你,这东西是哪儿来的?接着又夸赞道:老丈手艺不错,烤的香甜软糯,好吃的紧呐。朕平日里可吃不到这个。

    摊主约莫五十岁的年纪,本来诚惶诚恐的他,听了崇祯所言,当即咧开缺了几颗牙的嘴笑道:回陛下的话儿,此物名叫番薯。

    小老儿家中与徐光启徐大人有旧,这东西还是他教小老儿烤着吃的。此番进京,便是多亏了徐大人的资助,从家中进了不少番薯过来,打算在京城试卖一番,不成想,这生意还挺好。

    崇祯暗暗记下徐光启这个名子,看起来这个人是真存在的,那就好办了,让锦衣卫去找,以后好好地给朕当牛做马就是了。接着又对摊主道:老丈还有多少这番薯?朕全要了。一会儿有人随你取来送入宫中。

    说完,才发现自己身上并没有银钱,干脆让魏良卿挣钱结账,吓的那摊主死活不肯收,直到崇祯佯怒道:朕命你收下,你收下便是。百姓民生艰难,也一直为国朝交赋纳税,朕又怎么能贪图你们的东西?

    见摊主终于收下了钱,崇祯又命魏良卿带人跟着摊主回去取剩下的番薯,这才起驾回宫。

    崇祯装完逼跑了,在这东岳庙一带留下的却是圣天子仁政爱民的传说,东岳庙前的这个牌楼原本的名字也没有人去提了。因为天子御驾来此时,百姓等都要山呼万岁,因此上便被叫做呼驾楼,后来便慢慢地传成了呼家楼,至今京城之中仍存此地。

    回到宫中的崇祯,却是立即派人支传了内阁诸臣前来见驾。

    待众臣来到御书房的时候,崇祯正在很任性地啃着一块儿地瓜,见内阁辅臣们齐至,崇祯忙将口中的地瓜咽了下去,全然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指了指地瓜,对内阁辅臣们说话:诸位爱卿也尝一尝,权当是朕请客吃饭了。

    别管众臣如何腹诽崇祯小气,都谢恩后,才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

    崇祯也不着急,直到众臣都吃完后,崇祯才道:众位爱卿,此物如何?

    温体仁既为内阁首辅,便当先开口道:启奏陛下,此物臣于书中曾见过,只知蒸了吃或者煮了吃皆可,算是亦菜亦粮。不想这烤来吃,也是如此美味。

    其他内阁辅臣也纷纷表示赞同,一致认为地瓜可当粮食可当菜,简直就是天赐大明的良种。

    崇祯却心中冷笑,回宫后自己不是没有查过,这东西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进入大明了。只是事关利益,所以没有人大力推广罢了。

    崇祯见众臣反应,便说道既然如此,朕欲诏徐光启入京,主持这新粮推广一事,尤其是山陕之地,更是重中之重。

    山陕之地近年来的收cd不怎么样,想必地力也几近枯竭,不如换了这些新粮种下去试试。

    另外,朝堂之上也要做好准备,万一新粮推广不力或者也欠收,到时候要做好赈济的准备,不能眼看着山陕之地流民遍地。否则,朕只好学曹孟德帮智,拿某个重臣的人头去安抚百姓了。

    一番**裸的威胁之下,崇祯觉得这些内阁辅臣们

    其实说起来,像地瓜这种亦菜亦粮的东西,大明现在有的绝不在少数,此时玉米土豆都已经进入了大明。

    只是这些东西产量高,产量高了,还上哪儿剥削那些泥腿子去?再者,吃惯了米食的人,总不能拿着土豆和地瓜当粮食吃吧?

    至于玉米,那东西熬了粥喝还好,磨出面来,却是做面条不成,蒸包子也不成,蒸成馒头,初吃香甜,再吃即觉粗砺不堪,难以下咽。

    崇祯却不觉得这些东西吃多了会难吃。目前的大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后面几年是什么操行。

    山西陕西连年干旱,说粮食欠收都是抬举,当时基本上是颗粒无收才对,甚至于民间有易子而食的惨剧发生。

    至于朝堂之上,众正盈朝的正人君子们自己捞的腰包鼓鼓,又哪管国库有钱没钱?崇祯问及丰盈国库之法,这才有了后来的裁撤驿站,导致快递李小哥失业后一怒之下造了反。

    对于连树皮草根都啃光,饿急了连孩子都换来吃的百姓来说,难吃?不存在的,有一口吃的就算把命给救了,谁去管好吃不好吃?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高产物的作物,竟然没有在大明推广开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否则,只要老百姓都能吃上饭,就算是小冰河时期又能怎么样?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皇帝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才不关心皇帝是怎么败家怎么浪的。传说中,皇帝不就是用金锄头锄地么?瞧瞧,多败家!



第六十三章 忠臣
    等到崇祯和几位辅臣商量好,或者说崇祯单方面地决定要诏徐光启进京后,崇祯又想起来一事。

    上次建奴围困京城时,崇祯曾经在城头上当众说过要弄一册汉奸录,范文程必然名列其上。只是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实施,所以崇祯又把这事儿给想起来了。

    想要对比汉奸,就得用忠烈死国难的人来恶心汉奸,想了想,崇祯就记得一个叫倪元璐的官员赴了国难了,剩下的有限记忆里,尽量些嫌水凉的货色。

    崇祯想了想,开口问道:倪元璐此人如何?

1...2223242526...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