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待到了鸿胪寺,与各国使节见礼之后,孟绍虞便当先开口道:众位,今日朝堂之上,陛下可是有些吩咐。

    各国使节闻言,心中都感疑惑。

    原本大家来朝贡,都是敬献一些本国值钱或者不值钱的东西,额外再加上几个美女,然后从大明等到一堆赏赐回国,何曾听说过天子会有什么吩咐的?

    朝鲜使节却是不管其他人,当先说道:敢问孟大人,不知天子有何吩咐?下国一定倾国之力去完成。

    见向来号称是第一忠狗的朝鲜当先表态,其他各国使节也是纷纷表示自己国家也一定按圣天子的吩咐去办,一定要让圣天子满意。

    孟绍虞看了看朝鲜使节,开口说道:此事与朝鲜关系并不大。如今大明各地灾荒较多,欠收之事常有。陛下为了百姓们不至于饿肚子,特意要求各国以粮食为进献之物。

    朝鲜地处东北苦寒之地,圣天子早有吩咐,若贵国国中富裕,自然可以将多的粮食卖与大明,倘若不富裕,仅完成朝贡之额便罢。

    至于南洋诸国么,陛下吩咐,务必多多筹集粮食。除朝贡之额外,大明亦是拿出银钱购买。

    众多使节原本还想哭穷,只是一听大明会拿银子购买,便纷纷道:请孟大人代小国回复圣天子,小国之中粮食颇多,下官这就修书回国,通知国主准备粮食。只是不知大明需要多少?

    又一个使节道:孟大人放心,大明需要多少粮食,我等番国当尽心准备。下国国主早就有言,我国当以父事侍奉天朝上国,如今圣天子有命,敝国上下,当全力筹集粮食。

    孟绍虞想了想崇祯皇帝说起粮食时那双眼放光的饿狼模样,干脆大包大揽道:大明地广人多,便是再多地粮食也是不够。诸位请致信各国国主,粮食筹集,多多益善。

    等孟绍虞从鸿胪寺出来,回报给崇祯后,崇祯却是夸奖道:好,便是如此。朕只担心粮食不够,多了就无所谓了,反正我大明人多,总得能得完。

    粮食一寺,爱卿与户部交接好,先拿钱买,钱能解决的问题便不是问题。

    等孟绍虞出宫之后,东厂提督曹化淳过来报告的一个消息,则是让崇祯更加地高兴:皇爷,下面的孩儿们按照皇爷的吩咐,已经弄的差不多了。倘若不是一次性食用太多或者专门去检验,这掺进去的东西,怕是不好发现。

    崇祯一听,心下更是高兴,连忙命曹化淳头前带路,往东厂而去。




第七十一章 阴损
    待到了东厂的后堂,崇祯便看到一个大大的木头箱子,上面敞着口,里面堆了白花花一片,如果一座小山一样冒起了尖。

    崇祯走过去之后,伸了捻一地些那白色的粉末,仔细看了看,与之前自己所见过的一无二致,心下不禁大为满意。

    本来想尝一尝味道,怕死的心理却使得崇祯没敢把这玩意儿往嘴里塞。

    想了想,崇祯又对曹化淳问道:确定不会让人发现是吧?有没有试过?

    曹化淳道:回皇爷的话儿,奴婢愿以项上人头担保,短时间内,绝不会让人发现端倪。以后便是让人发现了,也不过是推几个替死鬼出去,绝对不会牵涉到国朝。

    另外,此物已经试验过了。奴婢命孩儿们拿着猪羊与死囚都试过,一天两天地,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有大量地食入,问题才会一点点儿的显露出来。

    崇祯闻言,则是对曹化淳道:参与之事之人,你看着论功行赏,一应花费,从内帑中支取。

    只是此事要严格保密,千万不要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知道,否则又是叽叽歪歪了。

    待曹化淳躬身应是后,崇祯又道:让你东厂的番子去组建商队,大肆向草原和辽东建奴那里走私贩卖,你带了朕的口谕去告诉卢象升,让他放行商队。

    只是有一点,你派人盯紧了,此物千万不能卖给我大明的百姓。若是谁私下卖给大明的百姓食用,朕要他的脑袋!

    曹化淳闻言,想想那些大量食用此物之后的囚犯的惨状,心中不禁打了个寒颤,不敢再去想若是大明百姓食用此物之后的情形,顾不得擦去额头上的冷汗,连忙道:奴婢一定盯的死死的!谁若是敢犯,奴婢便亲自动手扒了他们的皮!

    等崇祯离开东厂后,犹自后怕不已的曹化淳赶忙把负责此事的子课档头唤了过来。

    看着跪在面前的子课档头,曹化淳道:今天这事儿,你们办的很好,皇爷很满意,赏赐也会马上拔下来,你们这些小崽子把事儿办好了,可就算是入了皇爷的眼喽。

    那子课档头闻言大喜,叩头道:多谢老祖宗栽培!孙儿此后一定用心办事!

    曹化淳却是不理会这档头的效忠,只是淡淡地道:都是给皇爷办差,当然要用心才是。

    只不过,皇爷还有几句话,要咱家说给你听。你回去后,也跟你下面的小崽子们说一下,否则,若是触了皇爷的霉头,想想之前被清理门户的厂卫吧,没有人能保得住你们。

    那子课档头闻言,心中一凛,开口说道:请老祖宗示下。

    曹化淳朝着太和殿方向一拱手,这才说道:皇爷说了,有功当赏。可是谁要是拿这些加了料的东西卖给了大明的百姓,那皇爷就要谁的脑袋。

    皇爷仁慈,可是咱家的心可狠着呐,谁若是敢犯,咱家可是会祸及家人的。

    听着曹化淳那阴恻恻的声音,子课档头赶忙道:老祖宗放心,孙儿回去就敲打下面的小崽子们,必然不会有一丁点儿的这东西出现在大明百姓家中。

    曹化淳这才满意地道:如此甚好,甚好。尽心为皇爷办差,好处少不了你的。回去之后,你便把你们子课的人组织起来,弄成一个商队,将这些玩意向着草原和辽东走私贩卖。去吧。

    等那子课档头退下去之后,曹化淳这才舒了口气。想想,却又拿了个小袋子,装了一些那粉末儿,起身招呼道:走,去宣府。

    而远在宣府的卢象升,在摒退了左右之后,也在打量着眼前之人。眼前的这个死太监,他是认识的,只是想不通,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大名鼎鼎的东厂提督曹化淳怎么不在京师呆着,反而连夜跑来了宣府?

    上次和宫内的人接触,还是内缉事厂的吴档头那个生儿子没有屁股眼子的大阴人,东厂厂督,只怕比那吴档头更为可怕。

    待转述完崇祯的意思之后,曹化淳道:皇爷的意思,便是这样儿。卢大人可都知晓了?

    卢象升道:陛下的意思,本官已经明白。只是想不通,为何要放这商队过去?毕竟这盐向来是草原和建奴急缺的物资,其重要性不在铁器之下。

    曹化淳阴笑道:卢大人呐,这盐,可不是一般的盐。这种盐里边可是掺了铅粉子进去的。吃的少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的都看不出甚么来。

    只是日积月累之下吃的多了,骨瘦形销都算是好的,只怕原来铁打的汉子,也要变得手无缚鸡之力。

    因此上,您还得多加注意,每次从这里出关的商队,都要细细查验,千万不能有一粒盐留下来,否则当真是遗毒无穷,你我也只好一死以谢陛下天恩了。

    卢象升听完曹化淳所描述的实验情形,心下也是一紧,暗道这死太监果然够毒,难怪这些太监一个个的都断子绝孙。出人意料的则是皇帝,怎么连这么阴损的招数也用上了?

    实际上,作为一个后世混迹于无数贴吧的老司机程序猿来说,就没有什么下作的招数是他不敢用的。比这损的比这毒的他见识过,而对于蒙元和螨清,崇祯更是巴不得他们死绝了事,其恨意不亚于对倭奴的恨意。

    毕竟蒙元的四等人和螨清更加丧心病狂地奴役统治,后世的他可是看过无数黑材料的。

    若不是此时实力不济,就是集中营渣滓洞,他也敢弄出来。

    事实上,崇祯也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其实根本就没有下限这一定律。

    因为在安排完了这向草原和建奴走私毒盐一事之后,崇祯又招集了宫中的一群死太监,准备趁热打铁,再研究一些更加歹毒的东西,看看还有什么是能掺进去而长时间内察觉不出来。

    直到发现在大明,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比盐里掺铅粉更容易实现之后,崇祯才悻悻地离开。

    不过幸好,此时的徐光启,也已经从南方来到京师,正在等候崇祯诏见。



第七十二章 诏对
    当崇祯看到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子敬意。

    已经六十多岁的徐光启,在这个时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高龄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起眼的老人,在退隐朝堂之后,写出了《农政全书,等到得出之后,又病逝在任上。倘若这大明朝的官员有一半是徐光启这种类型的,什么建奴,什么小冰河,统统都是渣渣。

    虽然对于徐光启六十多高龄,仍然因为自己一封复起诏书就千里迢迢地赶来京师表示欣慰或者说对眼前的老人带有敬意,崇祯在命人赐座之后仍然开口问道:朕闻徐爱卿于西学一道颇有造诣,卿且言之东西之学孰优孰劣?

    徐光启听崇祯问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学问之下,当即拱手道:臣启奏陛下,以臣观之,西学一道,在于精。

    臣曾观察其所造之枪炮,虽然沼我大明所造三眼火铳厉害,但是无论寿命,或者精度,皆要略微超过我大明所造火枪。臣窃以,为此乃算术一道之应用,我大明当学之。

    我大明所学,刚是偏于圣人教化,在这些机关之道上,比之西学略有不如。

    然则西夷不重教化,其民多为无君无父之辈。所信仰神祗,亦是肆意胡来,视礼法如无物,臣以为不可取也。

    崇祯点了点头,原来这徐光启根本就是打着学习人家长处的主意,这才把人家的优点缺点看的一清二楚。

    至于西方那些神神鬼鬼的玩意,估计徐光启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亏得基友教还把他徐大人当成好基友。

    想想自己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崇祯也想看看久居江南的徐光启是什么看法?民间又有什么看法?于是问道:徐爱卿,自朕御极以来,所施政治,爱卿有何看法?江南民间又有何看法?

    徐光启斟酌了一下,才缓缓说道:启奏陛下,以微臣愚见,陛下所施政治,十分英明。

    我大明如今弊病,不在辽东,而在心腹之间也。

    农户所得粮食,食之尚且不足,又有诸般赋税委实不堪重负。

    然而商贾不纳税,却享有大部分的收入,这便是民间问题的根结之所在。陛下减赋免加派,民间百姓皆是一片赞扬之声。

    只是,商贾中人,对于陛下想要加征商税一事,却是反对之声甚重。

    崇祯也不以意,这些反对自己收商税的渣渣们,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不足为虑。只要等到时机成熟,自己流水可以举起手中的屠刀教他们做人。

    再说了,等到苏杭织造太监回来了,再好好问问,看看谁在冒头,到时候手里的大棒就直接抡过去,妥妥的。

    将事情想的美美的崇祯回过神来,这才想起来自己把徐光启弄进京来是为了什么。

    清了清嗓子,崇祯道:朕此番诏爱卿进京,不止是为了这西学东学之事,所为之事有三。

    徐光启闻言,便问道:请陛下示下。

    崇祯道:其一么,便是修历。朕观大明历书,已多有不准,徐爱卿既精通大明与西夷两家之学,这修历一事,便交与徐卿。

    这其二么,乃是为了这番薯一事。朕曾经翻阅宫中典籍,发现有不少番邦作物传入大明,尤以番薯产量为高。

    近些年甘陕之地频频欠收,朕有意在彼推广番薯种植,以使百姓得以饱腹。

    这其三么,便是为了新军一事。

    朕有感于卫所之糜烂,欲要编练一支新军。

    朕想要的新军,全部火器武装,刀剑等等一概废弃,故而对于火枪要求极高,朕欲命徐卿主持总揽此事。

    徐光启听崇祯说完这些事情,心里也大致有谱了,便说道:启奏陛下,臣倒是认识几个精于此道的西方传教士,可命其与臣的弟子一起主持修历。

    至于番薯一事,臣推荐臣子徐骥,徐骥曾参与微臣编修农政全书,于农事也算精通,当可胜任番薯推广种植一事。

    至于微臣,则是有意于钻研火器,为陛下编练新军,也能出一份力。

    崇祯闻言,自然是十分高兴,正想继续往下讨论,却是有人来报说是许显纯入宫求见。

    等许显纯进来见过礼之后,崇祯问道:许爱卿此来,所为何事?

    许显纯道:启奏陛下,辽东刘兴祚目前已经到了京城,现下正在宫外候着。

    提到刘兴祚,崇祯心想这人还真邪了,朕正想着让这刘兴祚去编练新军,这刘兴祚就进京了。一想到终于能见到郭大侠的原型人物,崇祯连声道:快,宣进来。

    等一层层地通报搜身完成之后,崇祯终于见到了念叨许久的郭大拿原型人物——刘兴祚。只是崇祯也再一次见识了人不可貌相这一句至理名言。

    又有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应该是乔峰郭靖一般好汉的家伙,曾经伙同毛文龙在辽阳城干得出来屠城那么残忍的事情?而且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倭奴的手法,刘兴祚与毛文龙两个杀才竟然还玩过杀人比赛。

    望着铁塔一般的汉子在自己面前推金山倒玉柱地跪下,崇祯连忙命其免礼平身,接着道:刘爱卿自辽东归来,好的很呐,朕可是盼了许久了。

    接着又命人赐座给刘兴祚,直让刘兴祚感动不已。看来毛文龙那家伙确实没骗自己,皇帝确实很看重自己,也不枉自己遭了这么多的罪才回归大明。

    可是可惜了老娘了,再也没机会亲眼看着自己封侯拜将了。

    念及于此,刘兴祚的眼圈却是开始泛红,只是想到御前不得失礼,这才将心中的悲痛强忍了下去。

    看着眼前呐呐无言的汉子,崇祯又想起了已经过世的刘老太君。

    心中也是唏嘘感慨不已地崇祯也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乎,崇祯决定干脆点儿,直接上干货。

    崇祯一直信奉后世的一句话就算是砸钱要一次到位,直接把人砸服,对比一点点儿的砸钱,砸同样的钱就能办更多的事儿。



第七十三章 学院
    崇祯皇帝心下决定好直接上干货,便道:刘老太君过世,朕的心中也是甚感悲痛。朕和大明,都不能让刘老太君白白牺牲。

    说完,又对刘兴祚道:刘兴祚接旨。

    原本半座在凳子上的刘兴祚慌忙跪倒在地,叩首道:臣刘兴祚恭聆圣谕。

    崇祯道:刘老太君为国牺牲,朕甚感其忠义,追封为忠义君,从一品。赐建祠堂一座,忠烈牌坊三座,着其乡里官府筹建。

    另,刘老太君骨灰入忠烈祠奉,使其得享血食,四时香火不断。
1...2627282930...599
猜你喜欢